岛国片2017免费网站:授权发布《2011年中国的航天》(全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45:29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9日发表了《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全文如下:

  2011年中国的航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11年12月

  目 录

  前 言

  一、发展宗旨与原则

  二、2006年以来的主要进展

  三、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

  四、发展政策与措施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前 言

  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探索外层空间是人类不懈的追求。当前,世界航天活动呈现蓬勃发展的景象,主要航天国家相继制定或调整航天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航天事业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航天活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进一步增强。

  中国政府把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为了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航天活动在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五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国航天事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将紧密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加强自主创新,扩大开放合作,促进航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维护一个和平、清洁的外层空间,为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为进一步增进世人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了解,这里对2006年以来中国航天活动的主要进展、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作一简要介绍。

  一、发展宗旨与原则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和平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的原则。

  ——科学发展。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从航天事业的发展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和科学部署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等各项航天活动,保持航天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自主发展。始终坚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根据国情和国力,自主发展航天事业,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需求。

  ——和平发展。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反对外空武器化和外空军备竞赛,合理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切实保护空间环境,使航天活动造福全人类。

  ——创新发展。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强化工业基础,完善创新体系,以实施航天重大科技工程为载体,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航天科技跨越发展。

  ——开放发展。坚持独立自主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基础上,积极开展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致力于推进人类航天事业的共同进步。

  二、2006年以来的主要进展

  2006年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实现快速发展,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航天重大科技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空间技术整体水平大幅跃升,空间应用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提高,空间科学取得创新性成果。

  (一)航天运输系统

  2006年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完成67次发射任务,把79个航天器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的可靠性显著增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型谱进一步完善。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研制取得重大进展。

  (二)人造地球卫星

  1.对地观测卫星。基本建成“风云”、“海洋”、“资源”、“遥感”、“天绘”等卫星系列和“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风云”气象卫星具备全球、三维、多光谱的定量观测能力,“风云二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实现双星观测、在轨备份,“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实现上午星和下午星的双星组网观测。“海洋”水色卫星成像幅宽增加一倍,重访周期大幅缩短,2011年8月发射的首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具备全天候、全天时的微波观测能力。“资源”卫星的空间分辨率和图像质量得到较大幅度提升。“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具备中分辨率、宽覆盖、高重访的灾害监测能力。2010年,正式启动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科技专项。

  2.通信广播卫星。突破大容量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天基数据中继与测控等关键技术,卫星技术性能明显提高,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通信水平进一步提升。“中星十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和稳定运行,大幅提高了中国通信广播卫星的功率和容量。“天链一号”数据中继卫星的成功发射,使中国初步具备天基数据传输能力和对航天器的天基测控服务能力。

  3.导航定位卫星。2007年2月,成功发射第四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进一步提升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性能。全面实施“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系统建设。该系统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组成,2007年4月以来已成功发射10颗卫星,具备了向服务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试运行服务的条件。

  4.科学卫星与技术试验卫星。研制发射多颗“实践”系列卫星和微小卫星,为空间环境探测、空间科学实验和新技术验证提供了支撑平台。

  (三)载人航天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成功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首次顺利实施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完成舱外空间材料试验、小卫星释放与伴飞试验,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航天员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2011年9月和11月,先后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施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为后续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深空探测

  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实现“精确变轨,成功绕月”的预定目标,获取大量科学数据和全月球影像图,并成功实施“受控撞月”任务。“嫦娥一号”任务的圆满完成,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已经跨入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2010年10月1日,成功发射“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取了分辨率更高的全月球影像图和虹湾区域高清晰影像,并成功开展环绕拉格朗日L2点等多项拓展性试验,为深空探测后续任务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五)航天发射场

  中国已有的酒泉、西昌、太原3个航天发射场建设进一步完善,综合性试验能力和高密度发射能力明显提高,圆满完成载人飞船、月球探测器以及各类卫星的发射任务。目前,中国正在建设满足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任务要求的海南航天发射场。

  (六)航天测控

  完善了地面测控站和远洋测量船,建立了由4个观测站和1个数据处理中心组成的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初步具备了天基测控能力,基本建成天地一体、设备齐全、任务多样的航天测控网。目前,中国航天测控网正在逐步实现由陆基向天基、由地球空间测控向深空测控的拓展,不仅能满足卫星测控需求,还能为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等任务提供测控支持。

  (七)空间应用

  1.对地观测卫星应用。对地观测卫星应用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业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初步形成对地观测卫星应用体系。新建4个卫星地面接收站,提高了气象、海洋、陆地观测等卫星数据的地面接收能力;统筹建设对地观测卫星地面数据处理系统,提升了数据集中处理、存档、分发和服务能力;新建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卫星减灾应用中心和卫星测绘应用中心等对地观测卫星应用机构,促进了对地观测卫星数据的推广应用;加强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的定标服务,提高了对地观测卫星的定量应用水平。

  目前,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风云”卫星系列实现对台风、雨涝、森林与草原火灾、干旱、沙尘暴等灾害的有效监测,气象预报和气候变化监测能力明显提升。“海洋”卫星系列实现对中国海域和全球重点海域的监测和应用,对海冰、海温、风场等的预报精度和灾害性海况的监测时效显著提高。“资源”卫星系列在土地、地质矿产、农业、林业、水利等资源及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与管理和城市规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遥感”、“天绘”卫星系列在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地图测绘等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为地表水质与大气环境监测、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处置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监测、评估与救援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2.通信广播卫星应用。通信广播卫星应用稳步推进,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卫星广播电视网进一步完善,2008年建立“村村通”直播卫星服务平台,实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节目和省级一套广播电视节目通过卫星播出,进一步提高了全国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率。加强卫星远程教育宽带网和卫星远程医疗网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边远地区教育与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加强卫星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为抢险救灾、重大突发事件处置提供了重要支撑。

  3.导航定位卫星应用。导航定位卫星应用步入产业化发展轨道,正在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利用国内外导航定位卫星,在导航定位卫星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应用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全国卫星导航应用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积极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工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在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通信授时、电力调度和减灾救灾等领域得到应用。

  (八)空间科学

  1.日地空间探测。中国的地球空间探测双星计划与欧洲空间局的星簇计划互相配合,获得大量新的科学数据,在空间物理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2.月球科学研究。通过月球探测工程的实施,开展月球形貌、结构构造、月面物质成分、微波特性和近月空间环境等研究工作,对月球的科学认知进一步提高。

  3.微重力科学与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利用“实践”系列卫星和“神舟”飞船,开展微重力和强辐射条件下的空间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流体力学等实验,进行航天育种实验研究。

  4.空间环境探测与预报。利用“神舟”飞船等航天器,进行空间环境主要参数及其效应的探测,开展空间环境监测与预报以及空间环境效应研究。

  (九)空间碎片

  对空间碎片进行监测预警,为“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和“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等重要航天器的安全飞行提供了支撑;空间碎片减缓工作稳步推进,全面实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钝化,并对多颗废弃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采取离轨处置措施;开展载人航天器的空间碎片防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