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语爸爸正式怎么说:2---重大事件报道 都市报主流化的契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3:37:15
重大事件报道 都市报主流化的契机
2009年01月23日15:03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电子媒体的强势冲击
北京奥运会作为影响全国乃至全球的重大事件,对都市类报纸的报道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表现在:纵向看,都市类报纸一般是区域性媒体,报道范围主要在省内,对省外和国外有关人与事的报道鞭长莫及,影响力有限,容易出现内容短板;横向看,都市类报纸身处电视、网络以及手机等新媒体的媒介生态环境中,面临着不同介质媒体竞争的冲击。
这种冲击,既有因媒体介质的不同体现出的报道效果的优劣,也因为电视、网络以及手机等新媒体为了应对重大事件各显所能地推出较为强势的报道计划,从而无形中给报纸形成了外在的竞争压力。从介质看,报纸显然没有电视的现场感强,缺乏直播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也没有电视和网络的时效性强,如果说报纸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电视和网络则可以报道正在进行的事,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可以及时与受众交流)、兼容性(可以发布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以及聚合性(容量大,可以吸收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更是让其他媒体难以望其项背。
从电视和网络媒体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计划来说,可谓煞费苦心、咄咄逼人。以北京奥运报道为例,央视从2008年1月1日到9月30日,将体育频道更名为奥运频道,实施奥运报道全天候滚动播出。网络媒体如搜狐、新浪、网易、百度为奥运报道各出奇招:搜狐成为北京奥运会赞助商,经北京奥组委、中国奥委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授权,获得最权威的版权资源、政府资源、最广泛的公益资源,新浪网组织450人的专业报道团队;网易与国内外共100多家媒体组成跨媒体奥运报道矩阵。这些举措在资源获取上以及运作方式方面客观上形成了竞争激烈的媒介生态环境。
对重大事件重要节点的报道,不同的媒体都能抓住关键时刻浓墨重彩,竭尽所能地呈现出重大事件在那一刻的特质,而不同媒体的呈现有不同的特色。但同时要看到,对于不同的媒体,竞争并不是面对一个共同的市场展开的,竞争往往在某个地方表现为纵横交错的格局。在竞争的背景下,无论介质相同还是不同,存在着同一集团内部媒体之间、不同地域媒体之间的合作。电视、网络等媒体强势的报道计划中也提供着合作的可能性,比如搜狐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以及全国12家卫星电视台,与全国35家重点平面媒体、近80家华语电台构建了全国阵容最强大的奥运媒体联盟。因此,都市类媒体要把握好媒体竞争与合作的时机,做好重大事件的报道。
重大事件及都市报报道
都市类报纸对重大事件应做具体的分析,提前做好报道准备,对可预见性的公共事件进行预热或者试验特刊,对于突发事件要及时策划,做出反应。
重大事件一般具有这样的特征: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影响面大,关注度高,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发生、发展,可以是突发的,也可以是非突发的媒介或非媒介事件。如北京奥运、南方雪灾、四川地震、国庆阅兵等。重大事件一般比较复杂,相应的报道在准备和做出反应时各有不同。如北京奥运,早在2001年从我国申办奥运会成功的那一刻起,许多媒体就暗自为2008年奥运会做准备。再如拉萨“3·14”事件,是突发的,又有着国外媒体歪曲报道的舆论环境,报道内容还涉及敏感的民族宗教问题,报道在做出反应和政策规制之间就显得很复杂。都市类媒体在承担宣传任务方面比党报要少,对重大事件做出反应相对而言比较灵活,可以发挥都市类报纸策划及时、反应迅速的特长。要看到,对于一些可预见性重大事件,有时候信息来源跟别人一样,很难做到与众不同,在重大事件发生前做好策划和自选动作就尤为重要。
同时,都市类报纸是综合性的日报,对于可预见性的公共事件可进行预热或者试验特刊。预热是在可预见性的公共事件发生之前,媒体就对此进行有关报道的策划和安排。事实上,面对可预见性的重大事件组织特刊成为这类报道的一种常规操作,而对于突发事件,一般根据情况采用号外。前者如《南方都市报》2007年8月北京奥运倒计时一周年开始,南都进行预热,推出奥运特刊。这种预热打的是时间差,在报业竞争对手没有动静之时“笨鸟先飞”,从而提早占领市场取得先机。后者如2004年《武汉晨报》的印尼海啸“号外”,“号外”的推出在武汉四家都市报当中独树一帜,给受众反应迅速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极好印象。
提高报道能力,向主流媒体转型
都市类报纸要将重大事件报道作为向主流化转型的契机,借助重大事件的报道打造影响力,塑造品牌,积极应对强势的媒介生态环境。
主流媒体是社会主流每天必阅的媒体,都市类报纸的主流化转型是在同质化竞争中提升报格的一种途径,主流化的指向在于以思想力受到社会主导阶层的关注。重大事件报道属于核心新闻产品,是主流化转型的一个契机。都市类媒体的重大事件报道要体现出独特的思考和人文关怀,做出蕴涵在重大事件之中的附加价值。对雪灾、地震、奥运等公众关注度高的重大事件,新闻来源有一致性,对共享的信息做到从粗放型加工转向精细化开发。在激烈的竞争生态环境中,人无我有不大可能,人有我新、人新我优才是竞争的重点。
在运作上采用举社体制或者建立优秀报道团队,有效整合集团内部资源。实施多媒体战略,展开联动与互动,形成重大事件报道的立体架构。
根据事件的重大程度,或者采取举社体制,成立临时机构,统筹协调各方面关系;或者只建立优秀报道团队来完成重大事件的报道,例如相应全国办奥运的举国体制,都市类报纸在进行奥运报道时有必要采取举社体制。重大事件的报道已不是报社文体部一个部门所能承担的,需要全社动员,组织精兵强将,如《南方都市报》在2007年8月就成立一个南都奥运报道委员会,对采编和广告企划进行统筹。这也是整合内部资源,有效应对重大事件报道的运作方式。整合内部资源还要将集团内的不同媒体进行定位,做到资源共享和特色鲜明。
实施多媒体战略,一方面是弥补单一媒介在新闻信息传播上的先天不足,报纸、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可以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将重大事件报道完整、立体地呈现在受众面前,比如报纸较之电视优势在于深度,但电视可以通过早间读报的方式对报刊评论进行介绍。网络进行报道的同时还可以和受众展开互动,报纸与网络合作,可以开展有奖竟猜这种与受众互动的活动,提升人气。另一方面,不同媒体之间可以开展合作,尤其是都市类报纸加入重大事件报道联盟是解决内容短板、提升影响力的有效方式。实施多媒体战略,实际上更多的是外部资源的整合,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只有充分整合利用内外部资源,才有可能在竞争中有一席之地。
都市类报纸要加强言论,多从人文视角和民生视角,开展独家报道和深度报道,充分挖掘报道的本土化资源。加强都市类报纸在重大事件上的言论,发出自己的声音,是打造自身个性不可缺少的一步。与其他介质的媒体相比,报纸的深度就体现在言论和深度报道方面。尽管电视和网络也不缺少言论和深度报道,但较之报纸文字仍有所欠缺。呈现在媒体的言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媒体评论,另一种是公众言论。前者是代表编辑部或媒体从业人员的评论,后者是自由投稿的言论。都市类报纸加强言论,尤其是要加强后一类言论,这类言论在贴近性和亲和力方面既符合都市类报纸的固有特色,又不乏深度。
独家报道不一定是深度报道,但深度报道应是独家。独家报道独在哪里呢?在时效上领先一步,在内容上与众不同,在角度上独辟蹊径。无论是独家报道还是深度报道,有两点是要注意的,一是要多从人文视角和民生视角进行报道,二是要充分挖掘报道的本土化资源。拿北京奥运报道来说,报道的重点不能仅仅着眼在赛事、获得了多少金牌,还要关注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实质以及我国提出的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精神;拿今年初雪灾报道来说,不仅要报道受灾的情况,还要重点突出众志成城、渡过难关的精神动力。另外,奥运报道要和老百姓的生活结合起来,关注老百姓的社区体育锻炼生活,着眼奥运会后我国可能开展的全民体育、社会体育趋势来进行报道,利用数据和表格等手段做好版面的服务性。可以说,从民生的角度来报道,正是都市类报纸的特长,应该发挥这个特长,扬长避短。
由于都市类报纸一般具有很强的区域性,所以报道应该强化地域特色。在北京奥运报道中,对于本地参赛运动员的报道,可以说是连篇累牍。这种对本土资源的挖掘,不仅提供着重大事件中涉及到的新闻背景,往往又是独家报道和深度报道的来源。挖掘重大事件背后的小故事,也使都市类报纸显示出一种“亲切的深度”,为其他媒体所不及。
另外,重视图片的导读功能和不惜版面使用图片、追求视觉效果的最大冲击和诉诸人的情感心灵世界,是都市类报纸经常采用的操作方法,也是应对其他媒体竞争比较可取的做法。
都市类报纸在重大事件报道期间,采编和经营可适度配合,可借鉴立体传播和整合营销的模式,根据有关情况处理好重大事件报道的经济价值。
相对于党报而言,面对市场竞争的都市报,一向重视报纸的经营管理。都市类报纸向主流化转型,并不意味着要舍弃社会民生新闻报道而重视时政报道,也不意味着要舍弃经营回归党报的运营模式,而是要保持都市报报道的既有特色,采编经营并重。一般而言,采编和经营是严格分开的,但在重大事件报道期间,这个区分应有所变化。采编内容和广告经营应适度配合。
在传播方式上,要把文字的内容和广告配合在一起,如果要链接的话,连内容带广告一起链接,给客户提供增值的配套服务。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类似北京奥运会这样喜庆的重大事件,报道和广告的配合尺度可以宽松一些,甚至可以配上受众的互动,展开有奖竟猜活动。但是对于类似2008年初南方雪灾的报道,是否配合广告,配合什么样的广告则必须慎重考虑,否则会出现类似央视对俄罗斯人质事件报道进行有奖竟猜的荒唐行为。(作者:强月新 黄晓军 系武汉大学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08BXW01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