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护小动物的名言:中国的滋味 上卷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9:10:36
中国的滋味 上卷说

2012-02-14 07:13:23

陈平

                                                          

   中国人,靠着勤劳和勇敢,真是千山万水走遍.

    无论走到哪里,最不容易改变的是什么? 乡音 ? 行为举止? 思维观念还是语言习惯?

   以我之见,都不是,这些都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就算是过去气质上土的掉渣的人,经过历年岁月和环境的熏陶和浸淫,也会慢慢发生变化.

   有天赋的,语言学的好学得快些的,完全可以说的地道的别的城市和国家的语言.变得就让人听不出你的乡音来.

   接受能力强的,思想慢慢地会开放起来,会进步起来,或者干脆同流合污起来.或者干脆比洋人还洋气起来.

 

   那么对于一个远走异域,背井离乡的中国人而言,什么是最不容易改变的?

 

   还是以我之见,那就是中国的滋味.

   什么是中国的滋味?

 

    再以我之见,所谓的中国滋味,就是在中国的油盐酱醋和花椒大料中养出来的中国胃口.这个不容易变.

   比如一个在北方出生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去了南方的人,多少之后,还会怀念带着扑鼻香味的葱花烙饼和面条馒头包子.

   一个南方水乡出生的人,只要是成年之后离开自己的故土,就算是到了青藏高原,他也会怀念米饭的滋味.还要就着小鱼和小虾.

 

    这些滋味,就像是母亲的温暖和慈爱一样,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感到一种体贴和亲切.

 

    从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移民海外定居开始,唐人街就先把中国的滋味带了出去,世界各国的唐人街,华府,或者华埠里,中国的什么最著名? 毫无疑问,是中餐馆.

   

    最早被贩猪仔,下南洋勇闯西欧的华人们带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是什么?

    是中国滋味们.他们背井离乡,前赴后继,却不忘记把祖宗的滋味带出去.

 

   中国人带了海外,中餐馆就到了海外,然后就把中国滋味也越洋带去.

   一代又一代的华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者唐人街,塑造者唐人之后的形象,除了双手和劳动,就是用这些中国滋味们,让外国人了解中国,尽管是一只铁锅,一张小餐桌,一顿酱油炒米饭,也会把家乡的味觉装在心里带走.

   

   很多外国人对于中国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他们印象中的中国人,大多是中餐馆里的老板老板娘以及伙计们,最早下南洋贩猪仔过去的大多是南方的中国人,身形矮小,笑容拘谨,表情木讷,语言不精,但是态度谦恭,勤勤恳恳,做的一手好菜.于是很多西洋人觉得中国人的大底形象都是如此,他们把眼睛密封起来,说中国人就这样.

   他们开始对于中餐的接受程度是不够坚定的,犹犹豫豫羞羞涩涩的,仿佛中国人锅里的五颜六色和各种调味富有神秘色彩或者干脆就有鸦片一般,他们吃的小心翼翼仿佛在研究室里做解剖.

   慢慢地,他们吃出了滋味,于是中国的滋味慢慢地传了开来,

   起初,也许中国人开餐馆,是为了慰藉自己的肠胃的,就像前面说的那样,离家万里,最不能改变的就是爹妈养大的中国胃口,于是华人们开起了餐馆,省事,不用过多地使用外语,不用过多地跟外人打交道,不用在外面风里来雨里去.

 

   逾越风雨岁月,随着中国餐馆的遍地开花,中国的滋味和厨艺渐渐地成了各国各地个城市的一个风向标,到了近些年,在美国大片中,你会经常看到,办案的警察,忙碌的白领或者混混无赖,都会捧着着一个纸盒子,笨拙地用着筷子,吃着中国炒面,或者烧麦点心之类的中国快餐.

   毫无疑问,中国的滋味早就走向了世界也趋向了流行.

 

    多少年的岁月里,唐人街的中餐馆,就这样养育着一批又一批的食客,他们当中,大多是是海外的游子,华人之后,半个华人,香蕉人,甚至跟中国根本没有关系的人.

    中国的滋味,也滋润着无数人的心扉.

 

    在无数华人涌出国门,旅游参观考察的路上,第一天也许会对西餐兴致勃勃,第二天会对洋酒深切向往,第三天会觉得西餐有几分半生不熟,尤其是洗洗就放入口中的生菜叶子们,无滋无味的.

   到了第四天就会开始思念那些来自中国的滋味们.

   咸的辣的酸的甜的甚至是麻麻辣辣不算不甜的滋味们.想起中餐,人们会一股脑会涌上心头,思绪万千.

 

    到意大利去,除了披萨和通心粉之外,慢慢地就经不住吃起来,再点还是意粉,无论是番茄酱还是海鲜酱,总会有乏味的一天.

    到法国去吃了鹅肝酱,吃了生蚝和牡蛎,也喝了红酒,第二天,还是觉得重庆火锅,更给力.

    到西班牙去,简直找不出更令人满意的好菜谱来,于是满脑子的五花八门的中国滋味会无休止地向中国人的胃口用涌来,不想家可以,不想这些滋味不行.

    到美国去,美国吃什么?薯片?麦当劳?土豆条?都不如来一顿中国的杂酱面或者回锅肉吃的痛快和贴切.

    

    于是,中国人,世世代代,无论到了那里,走了千山万水,只要你闻到中国的滋味,就会把自己的心和人栓在哪里.

 

    只要有中国人出入的地方,过不久,就会看到中餐馆的出现.

    在纽约,在洛杉矶,在巴黎,在柏林,在维也纳,在苏黎世甚至里约热内卢,古巴,埃及,中东,南美......只要你想到的地方,就会看到中国饭店和中国滋味.

 

    2010年10月,我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参加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的会议.那次会议上,中国的针灸,京剧,活字印刷都进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会议休息之余,我们在会议大厅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家餐馆,走进去一看,居然是中餐馆.

    心中大喜的我,呼啦啦地把一帮不同国籍的朋友们全招呼进去,大家在内罗毕的国家会议中心,吃到了中国的古老肉,糖醋里脊丝,还有宫保鸡丁,这些有至少十个不同国家的朋友们吃的不亦乐乎,后来的几天,天天眷顾.

   虽然对于我而言,那餐馆里的中国滋味仅仅是像中国餐而已,但我还是很满意地吃到了有点中国滋味的中国餐.

   说来你不会相信,哪里的大师傅居然是个黑人同胞.

   所以,中国滋味不太精准,也够难为他的.

   我也就真不能再说点什么了.

 

    在欧洲,最为对中餐宽容的应该算是法国,巴黎的十三区里,到处是比比皆是的地道的中国餐,<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