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韩国电影红字:意志研究与心理学训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3:36:40

意志研究与心理学训练——《走向心理训练》11

心理健康   2008-01-25 06:15   阅读36   评论0   字号:       http://fqly.blog.163.com/blog/static/1271411652009831630144/
 

二节:意志研究与心理学训练

如果你手边摆着建国后到现在各个时期的高校心理学教材,你会发现有一个课题的篇幅逐渐缩小,甚至隐去,那就是意志。在曹日昌编写的新中国第一本心理学教材里,意志和情绪、认知并列为心理活动三大块。到了九十年代末的心理学教材里,“意志”研究能写出一章就不错了。晚近时期一些新教材干脆不提它。新教材都追求和西方接轨,而西方心理学界目前似乎没有意志这个课题。

在心理学理论中,一般会点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无视主观意志的存在。其实其它派别多少都有这个倾向。在精神分析中,弗洛伊德已经用“自我”这个概念概括了意志,但却不研究它,转而去研究本我。勒温分析了大量的动机冲突,却不研究接下来的心理现象:人对构成冲突的几个动机的选择。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认识和计算机联系起来,但却忽视了人与计算机最大的不同:计算机只能“认识”人输入给它的信息,而人主要是去认识自己想认识的东西。股市上几千家公司,你主要关注你买入的几家。超市里多少万种商品,你只去看你需要的东西。

为什么意志在心理学研究中总是不讨好呢?如今的心理学不客气地去说,只算是一种“知识分子心理学”。研究者本身是知识分子,研究对象不是自己的实验助手,就是自己的学生,实际上也知识分子阶层。心理学家极少有机会接触那些靠实际行动生活的阶层。因此它并非研究了人类完整的心理活动,只是偏向于认知。知识分子一大特点就是思考多,行动少,认知多,决策少。心理学家本身缺乏决策活动的体验,便不清醒它的重要性。

即使是心理学中有关意志的研究,也存在着很大问题。首先是对意志的定义有道德评价成份在内。似乎一个人作好事是意志活动,做坏事则不是,是他受了“邪念”、“邪欲”的引诱。科学要研究意志,必须克服价值判断成份。

且看下面的例子:

鲁迅和胡适是同时代的思想大师。他们都经历过包办婚姻。鲁迅后来与许广平同居,胡适终身守着原配生活。对这个事实中包含的意志活动,可以有两种评价:

A:鲁迅不畏人言,大胆追求幸福。因此鲁迅的意志力高于胡适。

B:胡适不受诱惑,坚守婚姻承诺,因此胡适的意志力高于鲁迅。

事实上这两种评价都不对。一个人意志活动的强弱,必须参考当事人的行动目的,而不是社会对这一行动效果的评价。鲁迅是否有意愿维护婚姻?胡适是否有意愿走出婚姻?没有这些资料我们无法评价其意志力高下。

这个例子说明,如果渗入道德评价,无法客观地研究意志力。希特勒被称为“恶魔”,对人类社会破坏性很大。但他的意志表现十分突出,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按照心理学中对意志的定义,希特勒几乎可以算是毫无意志力可言的人,完全受魔鬼驱使。显然荒唐。

因此,意志的定义必须排除道德评价。一个学生努力学习是意志力的体现,一个小偷在寒风中踩点,饲机盗窃,也是意志力的表现。中国军队在战场上英勇反抗侵略是意志力的表现,日本军队入侵他国领土,打赢局部战斗,也是意志力的表现。如果不这样研究意志,它的定义就失去了一致性。

这种意志行为道德化,是平时人们针对意志活动惯用的一种修辞处理方式。如果某人做了好事,大家就说那是出自他自己的选择。如果做了坏事,大家就说那是受了贪婪、淫欲、甚至魔鬼的驱使。反过来人们很少说爱迪生是在“发明欲”驱使下搞发明,鲁迅是在“创作冲动”驱使下写作品,周恩来又是在什么动机驱使下走上革命道路。在写到正面人物时,传记作家总是写他们如何自主地选择了这些行动。

这是把意志现象道德化的倾向。现实生活里可以这样写,但对于心理学来说,意志必须是一个中性概念。无论做好事还是做坏事,只要某人在各种内外困难的阻碍下努力完成一个行动,那就是意志的表现。

更何况,现实中的黑与白很少如上面这些例子中那么分明。比如一个男青年对一个女青年单相思,不顾女方多次拒绝,反复追求示爱。这个事实既可以被评价为男青年大胆追求爱情,契而不舍。也可以被评价为男青年没皮没脸,不尊重对方愿望。

其次是在意志定义里突出了“困难”这个宾语,又没有对什么是困难进行心理学上的定义。所以就把有明显困难的活动当成意志活动,把困难不明显的活动除外。

示例一:我渴了,从暖水瓶里倒出水来,喝掉。

示例二:我渴了,发现没有开水,于是用水壶烧开水,然后晾凉了,倒在杯里喝掉。

示例三:我生活在偏远农村。我渴了,发现家里没有水。我去远处水井挑来两桶水,回来烧开后喝掉。

这三个行为的目标都一样,但过程一个比一个困难。按照现在的意志定义,第一甚至第二例都不能算成意志活动。其实它们都应该算成意志活动。从水瓶里倒出现成的开水,难道就一点困难没有吗?至少我要克服地心引力把水瓶举起来。三者的区别只是意志活动的强弱不同。这样对意志定义才有一致性。

笔者给意志的定义是:支配自己的随意肌,在具体场合里完成一定外显行为的心理活动。这个定义已经包含了困难在内,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外显行为是一点困难都不遇到的。

有个传统笑话,说一个人特别懒,妻子出门时给他烙了一张大饼套到脖子上,回家后发现丈夫已经饿死了。因为他只吃了眼前的饼,不知道把脖子后面的饼转过来吃掉。笑过之后你应该有这样的延伸思考:现实中没有这样的懒人。再懒的人多多少少得有些意志活动才能生存。从床上爬下来,到冰箱里取出现成的食品,然后吃掉。难道这个过程里没有意志参与吗?

还有一些研究领域目前被划到意志范围,但它不应该属于意志范围。如动机冲突,它不是意志本身,而是意志活动的对象。意志研究本来就不受重视,还被塞入许多非意志的领域。真正的意志活动更不被关注了。

虽然心理学越来越不关注意志,但有些研究实际上却应该包含在意志里面。首先就是有意注意。单从这个名称上就知道它是一种意志活动。而且是意志最基本的表现之一。不知为什么一直被分割在意志研究领域之外。

再有一个是动作思维。心理学中有不少“沉睡概念”。这些概念早早就有人提过,甚至存在于今天的基础教材里,但没有什么人围绕着它做研究。循用操作主义的思路,说明这类概念本身并不正确,不具有可操作性。

动作思维就是典型的沉睡概念。它被放在思维里面,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并列在一起。然而后两者是纯粹的内心活动,动作思维却包含着外显动作在内,不伦不类。

仔细观察一下那些被列为动作思维的现象吧:运动员的比赛、工人操作、司机驾车、孩子玩玩具,它们其实更应该属于意志领域。意志包括决策和执行两个过程,行动思维里面的现象其实是从决策到执行这个过程链极短的意志活动:在决策的瞬间就体现为行动,下一个决策和上一个决策之间相隔也极短。一个运动员在一场比赛里可能要有几十个,几百个决策:如何攻?如何防?怎么套边?怎么突破?该不该射门?每个决策都在几秒种完成并转化为行动,而执行的同时又在进行下一个决策。

正是这种连续性,使它不象那种四平八稳的决策——开会、研讨办法、下决定、执行。但生活中真正多见的,就是这种被称为动作思维的迅速决策。

在“知识分子心理学”原则的误导下,动作思维被视为低级思维(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来)。这种思维经常被运动员、修理工和年龄小的儿童使用。(参考资料26、182页)然而如果我们把同样这些现象从思维研究领域取出来,放入意志研究领域,我们会发现它们在一种意志品质方面都可以获得极高分数——果断性!立即决策、立即行动、立即反馈!

而这也是心理训练中意志训练的重点。意志力缺乏的人,往往是缺乏参与这种快速决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