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滨森邻d区房价走势:从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比较分析看中国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43:11
【正文】
  1“图书馆消亡论”缺乏足以令人信服的理由
  我们先来看看“图书馆消亡”、“传统图书馆消亡”这样几个概念。从“图书
馆消亡论”的由来以及后来人们的相关论述看,“图书馆消亡”实际上就是指“传
统图书馆消亡”,两者基本上是同一概念。特别是到了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今天,“
图书馆消亡”更是指以收藏印刷型为主的传统图书馆被完全收藏数字化资源的数字
图书馆所取代,传统图书馆不复存在。众所周知,文献的书写和传播是通过载体
而实现的,迄今为止,纸张仍是图书馆文献的主要载体,这也是传统图书馆区别于
数字图书馆的一个主要方面。纸质载体占用空间大,信息存储量小,检索速度慢,
查全率低,收藏和整序也比较繁琐,且成本高于缩微品、磁性材料、数字光盘、芯
片等新型文献载体,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传统图书馆重藏轻用、
技术手段落后、服务内容简单、服务对象单一,并且受时间、地域等因素的限制,
难以实现资源共享,也很难满足读者的更高需求。正是因为这些弊端,人们开始担
忧现存图书馆的发展前景,国外图书馆学家甚至提出了“图书馆消亡论”。1977年,
H.Falk在讨论未来电子系统时指出:图书馆将逐渐消亡,它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19
78年,美国学者兰卡斯特在《情报检索系统》第二版的结论中指出:“我们正在迅
速地不可避免地走向无纸社会”,“图书馆主要是处理机读文献资源,读者几乎没
有必要再去图书馆,地方图书馆已无足轻重,甚至消失。”兰卡斯特预言:“再过2
0年,现在的图书馆可以消失。”
  情况并非像上述学者预测的那样糟糕。相反,近年来图书馆呈现前所未有的发
展势头,纸质出版物数量不断增加,并未因电子出版物的增加而萎缩。中国出版科
学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随机抽取了18个城市及所属农村的4500个样本,进行“国民
阅读与购买倾向”的入户调查。结果显示,在多种媒体抢夺受众的情况下,国民对
图书的热情不减反增,国民对图书的接触率(每天接触图书的人数除以调查总人数)
由1999年的37.8%增加到2001年的38.9%。与此同时,其它传统媒体,包括电视、报
纸和期刊的接触率却成下降趋势(电视的接触率由92.3%降到90.7%,报纸由53.7%降
到49.8%,期刊由38.8%降到36.7%)。纸质载体历史悠久,其存储信息的持久性、
便于携带且符合人们长期养成的阅读习惯等特性,是其得以长期存在的最大优势。
传统图书馆收藏大量的纸质文献,对传承人类文明起到了重大作用,图书馆发展史
本身就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割断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之间的联系,
忽视传统图书馆的优势而过分夸大其劣势,一味强调数字图书馆的优势,并断言传
统图书馆将很快消亡或被数字图书馆完全取代,都未免过于武断。
  2数字图书馆的优势及难题
  1945年,美国科学家维勒维尔.布什(VannervarBush)首次提出数字图书馆概念以
来,图书馆事业又向前迈出了大半个世纪。对于什么是数字图书馆,至今还没有统
一的说法,但含义大致相同。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筹备领导小组负责人徐文伯认为:“
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对有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语言、音响、影像、软件和科
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规范性的加工,进行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
增值并提供在广域网上高速横向跨库连接的电子存取服务。同时还包括知识产权、
存取权限、数据安全管理等。”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最先着手建设数字图书馆,世界许多国家也相继建设各
自的数字图书馆。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2001年10月31日,国家图
书馆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基础工程”被国家批准为“十五”计划的重点建设工程,
总投资达11.42亿元。目前,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水平基本与世界发达国家保持同步。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不仅会引起图书馆业的巨大变革,而且会对人类文化的传播
产生深远影响。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它相关高新科技将为数字图
书馆的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数字化信息载体的大容量和小体积,将为图书馆
节省大量空间,并对保护珍本、善本、古籍等文献资料起到重要作用。其不受时、
空限制的远程高速特点及强大的检索查询功能使资源共享成为现实,极大地提高了
人类获取文献的效率。
  当然,数字图书馆并非无懈可击,至少目前还面临着许多难题。21世纪是信息
爆炸的时代,信息量的激增使人们对信息真伪的甄别和信息价值的评估工作变得纷
繁复杂。数字图书馆从业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重复劳动,他们的劳动具有创
造性,提供的是信息研究与服务,简单、低级的手工劳作已为机器和技术所取代,
人员素质受到极大挑战,数字图书馆发展速度与人才匮乏的矛盾将日益突出;黑客
的入侵直接威胁网络安全;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及著作权保护、数据库信息保护
等法律问题一时也难以解决;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计算机及
相关科技的出现解放了大量劳动力,沉重的就业压力不仅得不到缓解,而且会因为
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不断涌现而变得更加紧张。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使得在图书馆
从事较低知识含量的工作人员的就业机会受到冲击。中国有3000年的出版史,是世
界上出版历史最悠久的国家。长期以来,人们对图书有特殊的感情,这与人们的阅
读习惯密不可分。图书的便捷、影响电子出版物阅读的相关因素,注定阅读方式的
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人们仍然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传统图书馆。我国经济的发
展很不平衡,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已经影响到整体经济的发展。
从1996年《中国图书馆年鉴》提供的公共图书馆数据及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提
供的我国人口总量极其分布数据可以发现,我国信息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一是信
息资源高度集中于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及农村缺乏足够的信
息资源积累,占我国人口70%的农村居民基本上生活在信息资源贫困线以下;二是信
息资源高度集中在文化、科技、高等教育等系统,面向中小学生、城市普通居民和
商人的信息资源相对不足。由此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我国社会信息化及图书馆数
字化仍然任重道远,谈论所谓的图书馆消亡还为时过早。目前所要探讨的重点应放
在21世纪或以后更长的时间里,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图书馆,它应具备些什么功
能,应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321世纪中国图书馆发展方向
  从古代的藏书楼到对外开放的图书馆,图书馆事业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完善。
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这样一个观点,图书馆的数字化也好,或者建立所谓的数字图书
馆也好,都不能把传统的图书馆抛在一边。并且所谓的传统图书馆与所谓的数字图
书馆提法本身就值得商榷,如果把两者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就更不足取。图书馆以
其丰富的馆藏和优质的服务满足了读者要求,在人类文化传播、社会发展等方面起
到了重要作用。只有将现有的文献资源建设好、保存好,才能建设顺应历史潮流的
新型图书馆。那么,我们应该建设怎样的图书馆呢?以现有图书馆为基础,建立现
代文献信息中心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现代文献信息中心是图书馆发展的新形式,它
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手段现代化。凭借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它相关技术,实现
采编、流通、检索以及服务自动化。打破时间、地域限制,积极寻求资源共享之路。
在文献资料数字化过程中,馆际之间应加强交流,通力合作,避免工作重复及人、
财、物的浪费。技术手段的转变会引起编目模式、流通阅览模式及参考咨询模式的
相应转变。出版信息、用户文献需求及意见反馈、购书、结算等一系列工作,都可
以足不出户地通过网络完成;读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图书馆、办公室或者其它场所,
从网上轻松获取所需信息;咨询的内容不再是简单的答复,更多的是帮助读者学会
如何利用电子文献,如何操纵远程通讯软件等,综述、评论、专题研究报告、预测、
动态分析等三次文献的咨询服务成为主要内容。参考咨询更多地以网络发布的形式
完成。
  (2)载体多样化。文献资源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不同载体,既可以将原有部分文献
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也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新的数字或纸制文献馆藏。
  (3)功能综合化。除了原有图书馆的收藏、整序外,现代文献信息中心的馆藏概
念和质量都有很大变化。除了纸质文献外,收藏更多的是以新型材料为载体的文献
资源以便节省空间和提供服务。馆藏不再由数量多少和规模大小来决定,而主要取
决于联机数据库、网络信息存取速度和质量以及用户满意的程度。当然,整序的对
象不仅包括原有的馆内资源,更应侧重网络信息的整序;现代文献信息中心已经不
能满足仅仅向读者提供文献这样简单的工作,其服务职能应该是使读者最有效地获
取他们所需的信息;图书馆历来是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随着图书馆的现代化建
设,其教、研功能肯定能得到进一步加强;由于内容丰富且服务手段和形式多样,
现代图书馆将成为人们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极佳场所。
  (4)人才专家化。图书馆现代化包括物质技术和人才队伍建设两个方面,其中,
人是最关键的因素。传统的图书馆从业人员队伍水平参差不齐,除了完成内部作业
外,主要是接待读者,解答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时遇到的各种简单问题,是图书与读
者的中介。而数字时代的文献信息中心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高,他们都是图书情
报或其它领域的行家。他们有能力根据用户实际需求,动态获取、选择、分析、利
用各种信息和知识,动态设计、组织、安排和协调相关服务工作及产品形态,为用
户提供针对性极强的深层次的服务,帮助用户解决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所不能解决的
问题。在图书馆向现代文献信息中心转变的过程中,图书馆从业人员也完成了从传
统馆员到信息馆员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