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剩经济的节目:寺庙游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9:38:01

寺庙游记

 

28日上午,堂弟开摩托车带我去22公里外的古零镇,那里有个灵阳寺,据说很有名气,很多人去烧香拜佛。灵阳寺建在山腰上(实际上是利用山间的大溶洞改建的),庙的旁边还有许多现代建筑的楼房,走廊的阳台上挂满了衣服(可能是僧人或者信徒的),远看过去,像是船舶上的“万国旗”(或者干脆说像“难民收容所”),根本没有一点庄严肃穆的形象,这也就是我常喜欢用的一个词:“地方水平”。那天正好在开“法会”,诵经声很响亮,我们在山脚下就听到了,堂弟说“他们是不是在唱歌啊?”。寺庙正在大兴土木搞“开发”(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嘛,靠着这张“佛脸”来“招商”,虽然遇到了经济危机,但这样的“扩大内需”,生意肯定是不会错的。大概是由于我们不认识人的关系,车不准开上去(其实上面有好多车,有汽车,也有摩托车),我们只能步行上去。上到一半路时,前方山坡上突然冲下来一股黄流,我们以为是泥土滑坡,赶紧向后躲开,谁知接着而来的是一股恶臭,定睛观察,原来是从山上引下来的排便管在山腰处脱开了,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天女散花”似的“美景”,山石上、路面上都是“黄金色”的粪浆,这也算是一种“灵阳特色”吧。上去以后,我们向里面穿“法袍”的工作人员说了这个情况,谁知却毫无反应,漠然地看看我们,扭脸走开了。

庙内有布告:不准照相,我们也就只能看看而已了。庙里的神像都是新的,看不出有什么“古迹”的痕迹。由于溶洞并不太大,不能在一个洞里聚会,就用扩音设备把几个洞的活动连接起来,我想:菩萨一定很喜欢这样“与时俱进”的场面的,如果能搞成“电视会议”的形式,那岂不就更好?我和堂弟想从穿着黑色或褐色“法袍”(“统一着装”,这些衣服是租的还是买的?不知道,没问他们),一面念着佛号,一面缓缓行进的信徒行列边上穿过到另一侧去的时候,旁边一个高大壮实的光头穿灰色短衣的工作人员拦住我们,恶声恶气地训斥我们:“这里不准走,要走走那边!”我愕然地凝视了他一会(我想起了山神庙门口的“金刚”),喃喃地说了句“哦,这就是佛啊。”其实,我们并不是想“破坏规矩”,只是“不懂规矩”,如果他能够和颜悦色地对我们说:“阿弥陀佛,施主,请走这边。”我们一定会欣然听从,说不定,我还会在“功德箱”里投上一些钱。墙上钉着的标语上赫然写着“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经。”人家说:当厨师的其实并没有“多吃多占”,但往往会发胖,是被油气给熏肥的;那么,在寺庙里工作的人,不说是“深谙佛理”,即使耳濡目染,也应该是占上点“佛气”的,但看来这个就在佛身边的人,连一点“佛灰”也没沾上。

有道是:“佛在心中”,其实烧香、叩头、诵经、斋戒、剃度、出家……等等都只不过是形式上的“信仰”,最要紧的是应该践行教义、遵守教规、弘扬教旨。任何教都存在这个“规矩”。有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她连挂历上印着的耶稣的“语录”都不敢丢掉,怕“亵渎”了神明,影响她死后“上天堂”;吃饭时她必闭上眼睛做“祷告”,可是,刚睁开眼睛还没拿起碗筷,她就恶毒地骂人。这样的“信徒”,是在给这个教“争光”呢,还是在丢这个教的脸呢?她能进天堂吗?

这使我联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无论是宗教,还是政党,无不存在这个问题:集体是由每个成员组成的,它的形象也是由其每个成员的具体行为体现的。虽然人们并不会因为其某个(或某些)成员的不良行为(这就是我们常看到、听到的词:“少数、个别;极少数、极个别”)而否定整个该集体;但至少不会由于这些不良行为是该集体的成员所为而去赞美该不良行为吧?作为一个集体,为了保持住自己的纯洁性,为了保持自己的“光辉形象”,就必须经常地“吐故纳新”,必须坚决地与内部的不良行为作斗争,直至把那些“污染物”清除出这个集体之外去。这就是列宁所说的:“徒有虚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我们需要新党员不是为了壮观瞻,而是为了进行严肃的工作。”

劲飚 2009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