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irlse8.net:第8节 国中之国(作者:冯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9:35:02


崛起与坠落

                                   第8节 国中之国(作者:冯潞)
 


晋豫交界之辉县郭亮下山之路

 

 

作者的话:我是一个学者,以文化研究为己任。我对山西一直有一个复杂情结,现在愿意为它尽一份力。这就是我的作品——《崛起与坠落》。我边考察边研讨边思考。我觉得一个作者,他的笔不应只是小感情小情怀,只是一个感情动物,而没有足够的知识量、逻辑思维和洞察力。这种人走不远走不大。我愿意打破这种困局。把学术、文化、文学及其他结合起来,做一个践行者。不论有多少狭隘的力量毁坏,依然如故。

 

 

1.表里山河与关隘环列

重提旧话,我以为,山地地形的崎岖与地缘的失利是山西早期辉煌和宋代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地形上观察,山西这个地方很特别,一是形状山环水绕,一层包一层,《左传》称山西为“表里山河”,很形象,其意是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我的家乡晋东南地形之完整,更是“表里山河中的表里山河”。更形象的比喻是,往大处说,山西省就是华北地区天然的飞地,一个“国中之国”;往小处说,就是一座城池,而黄河就是护城河,长城就是人工城墙,太行、中条诸山脉就是超级城墙,而那些关隘就是城门。山西外墙由关山控制,古有36关、72口,合108关口之说。其实关口数量并非确指,据说山西成型的关隘不少于170余处,渡口也有130余处。

 

这么多关隘,不好一一列举,论其重要,我这里选择一些要点、或者著名的举例。比如太行山一线有“太行八陉”,其中最要害的是娘子关、太行关;北部外长城上由西向东有杀虎口、得胜口、宏赐口、拒羌口、铁裹门、水磨口、瓦窑口等;内长城由西向东有偏头关、宁武关、娄烦关、阳方口、茹越口、雁门关、平型关、团城口、峨口、乱岭关、大小凌云口、西河口、岔口、磁峪口,广灵小关、唐山口、五台县松岩口、滹沱河御枣口、盂县、交口、平定县娘子关、苇泽关、长生口、和顺马岭关、辽县峻极关等;山西南界有垣曲横岭关、平陆茅津渡、芮城风陵渡;西侧的港口由南向北有永济蒲津渡、临猗吴王渡、万荣汾阴渡、河津禹门口、吉县壶口、永和永合关、黑龙关(陕西境内)、沁河交口、湫水河碛口、军渡,岚县河口、保德东关,河曲老牛湾等。由此看来,山西四面关口,八面铁壁。

 

除了四面关口外,内部也有些要隘。例如晋城与运城的出口——沁水东坞岭,晋中与临汾的出口——雀鼠谷、韩信岭,控制运城、临汾的关隘——侯马铁岭关,太原与忻州的出口——石岭关,晋城、长治的通往豫省羊肠坂,太原与长治交界的祁县子洪口等等。这些关口在历史书上属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塞。其中的历史典故比比皆是,从中可现其军事防御价值。古人多有对这些关隘的咏叹,无非是说明关口的“凶险”和“难以突破”,透露出古人的畏难情绪。最脍炙人口的大概就是曹操的《苦寒行》。他因为吃过上太行的苦,一开头就惊呼: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

 

在历史上,山西这种”表里山河”“关隘环列”的地形特征为“割据称霸”的天然场所,容易为军阀野心家所趁,是历史上分离势力的原发地。春秋战国之晋与三晋,隋唐之李渊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五代十国时期的那些个小朝廷最为典型。直到民国时期,阎锡山及其缔造的晋绥军存世38年,是最后覆亡的地方军系之一,而河南、河北就不具有这种“完固”的地貌特征,历来是四战之地,没有发现这里能够形成一个独立的军系,这就是地理地貌的决定性之所在。

 

2.山河排列的“五纵十横”

从地形图上观察,山西的山脉河流排列存在“五纵十横”,“五纵”,由东向西看:

 

太行山—太岳山—汾河—吕梁山—黄河

 

所谓“十横”,由南向北数:

 

阴山—外长城—恒山—内长城—系舟山—韩信岭

—塔尔山—峨眉岭—中条山—黄河

 

晋北到晋东南有些变化:

 

阴山—外长城—恒山—内长城—系舟山—子洪口

—马鞍岭—太行、中条山

 
 



这些山河把山西版图分隔成一个个不规则的方块,这些方块里面往往就是盆地、谷地,四面由高山峻岭包裹,中间靠几个关隘和河道联络,里面自古为山西人糜集生存的地方。山西境内的盆地数量之多也许是中国之最。在山西版图上,由北而南分布着十几个较大型盆地,它们排列得仿佛“人字”型糖葫芦串,葫芦是盆地,串杆是交通路线。最经典的是“大运糖葫芦串”,它由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等组成。其中最大的盆地大同盆地,面积超过0.5万平方千米。至于小型盆地,数量则更多。

 

概括起来,这种山河布置的密码是:内部自成体系,各自为存,不走极端,修养生息,爱土守家,山西统为一家;对外封闭保守,进出困难。总之是地域色彩极为明显。换句话说,山西形成的一些东西与周围就是不一样。举个例子:从唐国发展起来的晋国,虽然与中原、关中的周、商有隶属关系,但唐叔虞是因势利导,根据山西地理特征和民情民风形成的一套规制,与一河之隔的河对面的情况大不相同,这些从曲沃晋侯墓的出土,就可以看出明显的区别来。

 

晋侯墓遗址又称天马-曲村遗址,被发现于1962年,自1992年4月至1994年10月,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对晋侯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

 

晋侯墓地是目前同时期、同规格墓地中保存最完整、排列最清楚、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处。9组19座墓葬,从西周早期偏晚阶段延续至春秋初年。晋侯墓地中就有5位晋侯的名号。晋侯墓地共出土各类珍贵文物12000余件,其中数百件青铜器,另一类是大量出土的玉器,由玉覆面、佩玉、葬玉、玩玉等组成。还有金器、漆器、陶器、骨器、石器等,特别是成组出现的编磬与编钟一起为晋国早期乐器,是礼仪之邦的晋国礼乐文明的真实写照。

 

晋国墓地的出土,对晋国史、周代史,社会与墓葬制度及青铜器研究等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它为人们了解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工艺科技以及葬俗礼仪提供了实证,为“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列王编年提供了年代标尺。并被《考古》杂志评为“二十世纪中国100个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行家发现,晋侯墓与同期中原墓葬的不同,虽然它在大的方面合乎周礼,但在具体细节上却别具特色,自成体系;而其他中原诸侯的墓葬完全是尊从周礼,不敢越雷池一步。我以为,并非晋侯故意标新立异,而是特有的生存环境所致,一种周礼与现实的一种结合。



3.山西远古是一个大湖盆

从更高远的时间跨度回溯,山西远古或许就是一个大湖盆。这点绝大多数的历史学家不会想到,华强先生有独特发现,他引用自然科学来考证历史,视野独具,效果也就惊人。他发表的论文《消失在远古的“冀湖”》里居然有惊人论断:山西曾经是一个面积达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千岛之湖。它的推断根据来自一段古文:


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吕氏春秋?爱类》)


 文中的龙门就是东西走向的龙门山,在山西河津与陕西韩城之间。吕梁山,在山西西部,与龙门山相接。孟门山,在山西吉县与陕西宜川之间。华强分析认为,尧舜禹时期,龙门、吕梁两座山是连在一起的,冀州(山西境内)的水流不出去,整个山西境内的丘陵、沃野、平原、高地,全被淹没,这片水称为鸿水。鸿水意思是天上飞来的大水。

 

那么水从哪里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相传在距今约4600年前,正处在冰河时代后期,气候突然转暖,积雪消融,使大地山河沦为泽国,天地万物,同为波臣。人类或登高陵土山,或以木为舟,载沉载浮,幸免沦没。于是,泻洪治水成为古人生死存亡的当务之急。中华历史甚至地球历史由此而展开?也未尝不是。 

 

如何山西就能形成一个大湖泊?我查考地图后的解释是——黄土高原北高南低,四周高山环绕,尤其南部的秦岭—未开的龙门—中条山,它像一道水库大坝把水阻止在大坝的北面,这样就形成一个大湖,这个湖比现今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面积8.2万平方千米)还大两倍,它的东边是太行山,西边是吕梁山,北面是勾注山,南面是中条山和王屋山,几座山脉合围起一座巨湖来。

 

是否真是这样灵验呢?我没有做过实验,不敢确定。我倾向于相信,并觉得如果我们今天把晋陕峡谷的龙门河道重新堵上,建起一座大型水坝,就有可能再现这座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

 

诚如此,龙门山就是一个要点。龙门山由于它东西横亘,把由北而南的黄河阻挡了,河水就淤积满山西这个湖盆而不能外泄,湖面仅余少数的孤岛露头,这就是几条山脉的最高点。由此可见,龙门是整个山西沧海桑田的锁钥,因而也是最好的一个突破口。凿开它,黄河河道开通,湖水才可以外泄到黄河中流走。大禹也许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有“禹凿龙门”?!我只能联想一下。因为远古的事我实在是弄不懂说不清,只能推想,仅靠考古只能做参考,仍然说不清。谁又能说清楚呢?!

 

古籍中的龙门,今日又称禹门口,位于运城市河津市(县级市)城西北12公里的黄河峡谷中。传说中,因为龙门未开,山西境内的水没有水道可以下泄,和黄河水一起被堵在陕西和山西境内。如果能把龙门凿开,一切就解决了。据说,大禹花费了十多年时间,甚至公而忘私,“三过其门而不入”“十年不窥其家”,砥砺以求,终于,凿通了龙门口,水哗地下泄走了,如同长江上游发洪水三峡开闸一样,流泻没商量。一切就解决了。

 

黄河水奔腾直下,山西的鸿水飞流直下,浩浩荡荡,沿黄河河道流向东海。原先的大湖逐渐萎缩,湖底裸露,变成了一条河流,这就是汾河。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屡次提到的“禹凿龙门,通大夏”,意思是:大禹凿开了龙门,使大夏朝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