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均阴茎粗度:破玄:老子的密码(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7:38:35

二十四、“下,流”PK“下流”

大邦者下,流也。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砚池堂本《老子》第二十四章(61)

  【释要】

  本章接着讲大国之道,大国与小国如何和谐相处。大国谦让小国,这样才能成其大,而天下太平。

  【通解】

  大国姿态谦下,这样才能从者如流。好比天下物类的雌性,在交合之中总是以平静的姿态来承受、接纳雄性。所以大国应选择如天下雌类般安守静柔,宜居下位。大邦将自己摆在比小邦低的位置上,就能使小邦汇聚在自己周围;小邦将自己摆在比大邦低的位置上,就能够被大邦接纳汇聚。所以,有的是以低姿态使人聚拢,有的是以低姿态向人聚拢。所以,大邦不要过分想兼吞蓄养小邦,小邦不要过分想依附服侍大邦。这样,就都能以低姿态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大邦更应当采取谦下的姿态,来让天下归心。

  【消逝的字符】

  通行本《老子》第61章文字为:“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与我们校订后的文字相较,可以看到出入有点大。其中“邦”与“国”的替换,是基于避讳的老问题了,就不说了。

  最大的出入是本章头五个字如何断句。是“大国者下流”,还是“大邦者下,流(也)”。帛书本《老子》中的句末助词“也”,往往在通行本中删得干净。老子说的是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爱在公元前、大江大河的“下流”呢?还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倒酒耍花活的杯壁“下,流”呢?

  笔者认为,只要将本章文字句不加点、通读三遍,你会发现老子通章都在讲下,讲为下,难道偏偏开篇讲的不是下,而是“下流”?如果一个读古书的人,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真的会把书读死的。

  “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

  老子不下流,但老子很性情。毕竟是个纯爷们,也爱拿男女之事打比方,而且在《老子》里出现不止一次。

  上次是在德经的第十八章(今本第55章),老子说小男孩“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即小屁孩虽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能勃然举起,这是精气充沛的缘故。

  在这章里,老子又开讲性学了。“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相信看过《金瓶梅》之类古典小说的看官,对于“娇喘嘘嘘、弱不胜力”的场景描写不陌生吧。想不到吧,老子的描述更直抵本质,自然界最为普遍的性行为方式就是雄上雌下。老子讲的一言以概之,就是“道法自然”而已。

  “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

  取,在这里当训为“聚”。和上文的“流”,都是汇聚、归拢之意。

  【砚池堂夜话】

一封写给吕后的“情书”

  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北方的强敌匈奴,其势力越来越大。匈奴的大单于冒顿渐渐有了乘机侵吞汉家江山之心。于是他找了个借口,给刘邦之妻吕后写了一封挑逗侮辱的“情书”。大意是:你死了老公,我死了老婆。我们都不快活,没有自己娱乐的东西。不如你就带着江山来跟我过吧。我也不嫌弃你人老珠黄。

  吕后看了单于的“情书”后,第一反应是怒不可遏,恨不得一刀宰了这个野蛮无耻的冒顿。她召集群臣,准备把匈奴使者杀掉,宣布和匈奴开仗!朝中猛将樊哙当然是第一个响应吕后的号召,请求领十万兵众进攻匈奴!不过,中郎将季布却强烈地反对出兵。理由是,目前的汉朝国力还不足以打败匈奴。吕后在盛怒之后,冷静了下来。决定采取“柔性外交”策略,顺水推舟地给冒顿单于回了一封信,说:“我已年老气衰,只怕不能侍候大可汗了。不过,我们宫中年轻美貌的女子倒有。”于是,吕后送了一个宫中佳丽和亲,避免了一场与匈奴的战争。

  要是当时吕后负气对匈奴动武的话,汉朝将凶多吉少。因为早在刘邦去世前8年,就曾亲率大军征讨匈奴。但汉军一战即败,刘邦还曾被困在山西定襄,险些被活捉了。刘邦也算有勇有谋和久经沙场的开国英主了,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一个弱女子吕后了。鉴于此,吕后不用“硬实力”进行厮杀对抗,而是选择以“软实力”、“巧实力”来对付匈奴。结果证明,刘邦的战争手段失败了,而吕后的“柔性外交”避免了与匈奴的全面对抗,使汉朝维持了自身的国防安全。

  笔者在讲述吕后的“温柔外交”时,用了当今世界最热的几个政治外交语汇:“软实力”、“巧实力”。“软实力”这个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o奈于1990年提出来的。他以此说明,美国的大国力量和领导力量,不仅在于其以军事打击力量为核心的硬实力,而且在于其以文化和价值理念为核心的软实力,后者甚至更重要。2006年,他在《波士顿环球报》上发表文章,进一步主张在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取两用中”,目标是打造“巧实力”(SmartPower)。按照奈的定义,巧实力是“结合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制胜战略”。

  而让“巧实力”一词,正式成为美国政府里的政策词汇、媒体上的公共词汇的,也是一个英雌不让吕后的女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o克林顿。随着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2009年1月20日宣誓就职,她也走马上任,收拾布什留下的外交“烂摊子”。希拉里对外界表示,美国要运用“巧实力”来应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形势,并称这种精明外交具有“绝对重要性”。

  希拉里指出,“外交政策必须建立在原则与务实的基础上,而不是顽固的意识形态;必须建立在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而不是情绪化和偏见”。言下之意,美国对伊朗、朝鲜,固然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差别,但也需要考虑到美国目前的状况,而尽量少地使用武力,更多地在交往中促变。她提出,“我们必须使用被称之为巧实力的政策,即面对每种情况,在外交、经济、军事、政治、法律和文化等所有政策工具中,选择正确的工具或组合”。

  希拉里称,“巧实力要求同朋友和敌人都进行接触”,她还称,要“在敌意和复杂性中间寻找承诺和可能性。”

  其实所谓“巧实力”,在笔者看来,不过就是美国版的“大者宜为下”的策略。大国只有姿态谦下,这样才能从者如流、天下归心。

  >>超级大链接>>>

  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背大国不信,伐小国不仁。

  (《左传o哀公七年》)

  处大敬小,处小事大。

  (《国语o鲁语上》)

  此章极言王者常以谦下为德也,岂以兵革强力,而求胜负于其间哉!夫大国小国之交、人事兼畜之义,考其情理,岂非各务其所欲耶!夫各求其所欲,必则大者宜为下,明矣!凡谦卑之道,皆损上益下,其用在上,不在下也。故《易》曰:“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其是之谓乎!

  (唐o王真)

  凡治国家,其德宜厚,其用宜俭,其法宜平,其势常下,使天下民心若水,务要流来,此谓民顺从,贤者趋之,则京师交集,岂不天下壮观?故所以用雌雄比焉。凡世间诸物,皆雄动雌静,是以静得动失,言治国体此道行之,则民富,非此则民贫国危。所以更言大国治小国,十分以抚怀之,则小国永臣而悦进焉。若大国失此道而他求,或欲取其国,则大国亦将不保焉,此谓大国生事於小国,欲兼并其地是也。若小国能守臣分,朝贡以时,务其理则永保分茅胙土於一方,则常亲大国矣。不然忽起贪心,欲有大国,则小国亡焉。

  (明太祖朱元璋)

  这一章,是论列国相处、外交的政策。以德服人,而不用武力服人;以柔胜人,而不以强胜人。这大国为小国所归向,尤该首先提倡以卑下自处,优容这些小国,才能保持世界的和平。因为大国往往恃强权欺凌人,恃武力吞并人。不知这样办法,小国不但不敢归服,必然怕国亡种灭,连合起许多小国来,舍死力敌抗大国。大国有所仗恃,必然骄傲,骄傲则其气必浮而散,末后必然败了。小国有所恐惧,必穷则返本,能以忍辱下人,且众小国同病相怜,生爱护的心,必一心一德、其气悲壮。其气悲壮,末后必然胜了。但胜了之后,又要走大国的旧辙。其虐待他更为酷烈。败了的既受人的虐待,又必然发愤为雄,求着报复。于是战杀相寻,没有和平的那一天。所以必须以不争为争,以让人为强,谦下自处,才能息了这战祸。试看水的下流,出狱卑下,与人无争,一切的水皆来朝会,岂不是谦虚了,就为众所归向吗?

  (民国o江希张)

二十五、免舆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善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以求得,谓以免舆!故为天下贵。

  --砚池堂本《老子》第二十五章(62)

  【释要】

  本章亦为老子对君主的训教之辞。大道之行,天下之主。依然是阐释以道治国的观念。

  【通解】

  道,是天下万物的主宰。能力强的人视它为至宝,能力差的人因持有它而得益。合于道的政令可以通行天下,尊其道的行为可以使人口增加。即使人对道的领悟能力差点,又何必拒绝、放弃它?所以,立位天子、设置三公,虽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庞大献礼,不如持守道纪作为献礼。上古的圣人以此为贵,这是为什么呢?不是求可以得道,而是用以勉励众人。所以它才贵为天下的主宰。

  【消逝的字符】

  今本《老子》第62章文字为:“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此章的校订工作量颇大。因为文字简古,注解纷纭。故辨惑的解释难度也很大。主要难点有三:

  其一、通行本的“道者,万物之奥”与帛书本的“道者,万物之注”有什么差别?

  其二、“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凭什么修复成“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其三、“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凭什么校订成“不谓以求得,谓以免舆”?

  下面我来逐一进行讲解说明。这中间更多的是我个人的心解,一家之言,还望方家指教。

  一、“道者,万物之注也”。

  “注”,主,主宰。“主”在前秦语汇里,通“奥”。《礼记o礼运》:“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注:“奥,犹主也,田无主则荒。”不过,注,还有流入、流向,汇聚之意,也可引申为归宿。

  二、“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通行本及淮南子道应训、人间训引文作:“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帛书本作:“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其它各本均作:“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要修复此句,得弄清句读和衍字。是“美行”还是“尊行”?句读是在“市”还是在“尊”?笔者认为,“美言可以市”比“美言可以市尊”文气要顺,“尊行”与“美言”对举,也比“美行”意蕴要佳。以我写作者的经验,推测后一“美”字当为后世浅学人私自补入。

  是“尊行可以贺人”,还是“尊行可以加人”?笔者认为,贺其实就是“加”的通假字,加人,即人口增加。

  三、“不谓求以得,谓以免舆”。

  这一句的校订太难了。通行本作“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帛书本作“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舆”。冷不丁地跑出一个“有罪”来。额滴神啊,从行文逻辑来看,我是怎么也得不出这个有罪推论的呀?

  民国学者胡适教给我一个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在这里也就大胆一把,假设这个“有罪”合起来训诂为“谓”。先秦之书里有这种情形的。比如清代学者毕沅注《墨子》,在其《叙》中举例指出:“‘遂而不反’合于‘遂亡’之训……实足以证声音文字训诂之学,好古者幸存其旧云。”

  “免舆”怎么解?笔者认为,免或通“勉”;舆,即众,众人。“不谓求以得,谓以免舆”这句话的本意或为:“不是求可以得道,而是用以勉励众人”。

  【砚池堂夜话】

《蜗居》“阳痿”与张学良“狗英文”

  今天的考证涉及到了汉字古音的问题。“书到用时方恨少”,堂主没有好好钻研过古汉语文字学,“小学”功底不行。古人以经学为大学,而把语言文字之学称为小学,分音韵、文字、训诂三大块。清代的《四库全书》,把小学书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类。这些属于中国文学史常识了。作为中国人,还是要了解一点的。

  今天汉字的发音,和古音已经很大不同了。但古音较多地残存于各地的方言中。比如河南话的“中”,湖南话的“吃饭”说“恰饭”,广东话的“下车”说“落车”,客家话中的“爹娘”说“耶娘”。这个还可以用杜甫的诗句为古音佐证:“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先秦之书,因为经过秦始皇焚书的浩劫,古书原本流传下来的很少。我们今天看到的先秦古书,多是汉代立国后,朝廷派出官员到民间寻访老先生,凭记忆口述记录抢救出来的。所以古书中,音同字不同、通假字,错字漏字比比皆是。老先生的口音、记忆力以及记录者的功力,都是容易造成以讹传讹的事情出现。这让后人读先秦之书充满了障碍。

  说到口音的问题。张学良将军的口述自传里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张学良的英文教师的是一个广东人。先教他“nine”,说是“gou”。过两天又教他“dog”,说是“quan”。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搞不清楚“狗”的英文,到底是“nine”还是“dog”。时下很火的电视剧《蜗居》里,也有段关于老外学中文的口音趣事。女主角郭海萍的老外学生马克,有一天很好奇的问郭老师,什么是“yangwei”?弄得海萍很尴尬。费了半天劲拐弯抹角地也解释不清。最后她才弄明白是她上课的时候口语中讲太多的“yinwei”了,马克不解,由于发音不准,问“因为”结果问成“阳痿”了。

  >>超级大链接>>>

  圣人所以宝此道者,以其可保养天下之人也。夫天下之人,善者少,不善者多。其可尽弃之耶!是以,圣人立天子、置三公、务戢干戈、不用刑罚,美其言、尊其行,冀其迁善、理而化之,故为天下贵。何拱璧驷马,而欲较其优劣哉!

  (唐o王真)

  古者立天子,爵三公,位已正矣,官已职矣,又以驷马拱璧以招贤,比若是不如垂衣裳而坐行斯道,彼君臣不务大道,却乃要名以招贤,及其贤至,贤何所为?

  (明o朱元璋)

  拱璧驷马,是世俗以为宝贝的,然饿了也吃不得,冷了也穿不得,国家有事业不能补救,焉足为宝。况且赵氏有连城的璧,几遭秦国的欺凌了。所以善人不以这个为贵,而以道为贵。因为这道,人进一寸有一寸的好处,进一尺有一尺的好处。所求必得,有罪可以消。能以治国平天下,使万物各得其所呢。

  (民国o江希张)

  帛书《道德经》六十二章中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若坐而进此。”一段话,由于古时马与码是可通用的,故可将马作为码理解,这样此段话就可以理解为:“所以那些让心神担当天子,而又让意欲分担三卿的分散方法,就如将一块完整的璞璧而事先搞得四分五裂了,那还不如静坐而进修这浑然一体的养生之道。”

  (培真)

二十六、猷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猷难之,故终于无难。

  --砚池堂本《老子》第二十六章(63)

  【释要】

  这一章连同下一章,其实是老子的运筹谋略学、危机管理学。告诫统治者从细小问题入手化解社会矛盾,以保持权势,谨小慎微防患于未然。

  【通解】

  以无为的态度而有所作为,以不滋生事端的方式去处理事务,在平淡无味中去体味社会氛围。以处理大事的态度来处理小事,以对待多数的态度来对待少数。用德政去化解民怨。

  想解决难题,得从容易的时候入手。要完成大业,须从细微的点滴做起。因为天下的难事,刚产生时是容易解决的。天下的大事,刚起步时也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圣人始终不贪大喜功,所以才能成就大业。

  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圣人总是把事情设想得困难些,所以最终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事。

  【消逝的字符】

  今本《老子》第63章文字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校订后的砚本《老子》此章文字,与今本的出入只有一个“猷”字。是“圣人猷难之”,而非“圣人犹难之”。猷,谋,考虑也。而通行本之“犹”,音虽同,本义却丧失了。

  “报怨以德”。

  这四个字值得好好说说。不少学者疑其为原文错简。台湾的陈鼓应教授认为其在此章与上下文似不相关联,将其移至德经末章(通行本第79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后。谬矣。

  《淮南子o主术训》曰:“君人之道,处静以修身,检约以率下。静则下不扰矣,检则民不怨矣。下扰则政乱,民怨则德薄。”君主统治人民的方略,应用处静以修养身心,以检点节制表率属下。君主处静则不扰民,检点则民怨不起。民众受到扰乱则政局就混乱;民众怨声载道就会使君主恩德薄浅。--故老子告诫统治者“报怨以德”,这才是君人之道。

  【砚池堂夜话】

从官员雷人语录看“言塞湖”的后果

  还是意犹未尽,想再接着讲讲“报怨不以德”的沉重代价。《古文观止》里有篇很有名的文章,可能不少看官都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就在此温故一下: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这篇千古名文是《古文观止》的编选者从《国语o周语上》中选出来的,真是慧眼识珠。我在这里简单地结合历史背景用现代汉语做下解说。西周末年,周厉王在位,他重用奸佞,实行残暴的政策,霸占了一切湖泊、河流,不准人民利用这些天然资源谋生。还勒索财物,虐待人民。于是朝政更加腐败,国势日益衰落。周厉王的暴虐,引起了国都里的有些人的愤慨,他们不顾生命危险,公开指责厉王无道。

  贤臣召公向厉王进谏说:“民不堪命矣!”厉王大怒,他找来卫巫做“秘密警察”,监视公开发表言论批评时弊的人。一得到卫巫的线报,厉王就下逮捕令,然后将人干掉。从此,国都里再也没有人批评时政了,路上熟人相遇时,都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厉王高兴极了,洋洋得意地对召公说:“看这些屁民,没人敢再放炮了吧。”召公痛苦地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你这样高压维稳,是在制造‘堰塞湖’。迟早要出大事。”厉王不听。结果维稳仅仅“三年”,民众起来造反,厉王的暴政,成了制造“革命党”的大工厂。厉王自己也被迫出逃流亡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

  这场起义史称“国人暴动”。厉王出逃后,经大臣们商议,由召公和另一个大臣周公主持贵族会议,暂时代替周厉王行使职权,史称“共和行政”。共和行政维持了十四年之后,周厉王在彘死去。大臣们立太子姬静即位,史称周宣王。宣王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得到不少人的支持。但经过这一场国人暴动,西周元气大伤,不久便灭亡了,中国历史也由此进入战乱频仍的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2008年在一次干部培训班上,勉励领导干部要把民主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充分尊重并畅通民意,决不能堵塞民意形成“言塞湖”。汪洋借用了汶川大地震的“堰塞湖”的谐音,一字之变,更是贴切。“言塞湖”与堰塞湖一样,其机理都是因“塞”而构成,因“塞”而致险。按老子的危机处理方法,在民怨初起的时候,就要及时处理。要知道,“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要用德政去化解民怨。不要逼民众把事情闹到天大,逼出一个个“言塞湖”才去抢险。

  据新华网2009年12月16日总结的2009年度的“官员雷人语录”。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的“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的这句名言,高居榜首。6月17日,郑州市一块经济适用房用地被开发商建起连体别墅和楼中楼。逯军面对记者采访,发出上述质问。同时入选的还有一句济南某官员的“你敢在新华网曝光,我就叫它关闭”。6月下旬,济南天桥区一小学领导宴请官员,当地文化部门主管领导借着酒劲要求女教师陪酒,遭到拒绝并被扇了一耳光。随后,该领导气急败坏地说:“你敢打我,你等着,我可是主管文化的干部,有你好看!”还对前来采访此事的记者扬言:“我是管文化的,你敢在新华网曝光,我就叫它关闭。”当从地方到中央,都有官员不惜以大谎言遮盖小谎言,试图以权力封堵悠悠众口,力求掩盖事实真相。制造出大大小小的“言塞湖”来。只怕“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多易必多难”。

  >>超级大链接>>>

  王道之君,端拱垂衣而始,故曰:为无为也。偃武不争,故曰:事无事也。含道有神,故曰味无味也。夫万国之心、兆人之性,冬寒夏雨,尚有咨嗟。王者之心,岂限大小,宁论多少,皆当绥之,俾无怨咎,故曰:报怨以德。

  (唐o王真)

  为无为,事无事,谓当可为之事,先利时而为之已尽,免致后多繁为而不安也。又无事之时,常恐有非理之事及於身,故先若有事而备之,乃得安于无事也。凡食物不过食五味,用平常淡薄之味,则终世可为有味矣。若饮食尽其味,则他日家资不及,五味不全,则中平之味,是为无味也。若十分难事,以急轻图,果难也。知其难措,所图之德,务要万全,一图便得,即易也。凡作大事,若急成功,必多不固,务要精建於初,勿使急而不坚,方乃精细。

  (明太祖朱元璋)

  全章大意,皆是为难事于容易的时候,为大事于小的时候,防祸患于无形,忧勤惕厉的说法。诸葛武侯一生的学问,皆从这里得去。

  (民国o江希张)

二十七、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其安也,易持也;

  其未兆也,易谋也;

  其脆也,易判也;

  其微也,易散也。

  为之于其未有也,

  治之于其未乱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成之台,作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

  无执也,故无失也。

  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

  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

  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而(不)复众人之所过;

  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

  --砚池堂本《老子》第二十七章(64)

  【释要】

  上章我们就讲了,本章与上章相连,均为老子的运筹谋略学、危机管理学。只是本章又加上了“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的指导思想。

  【通解】

  人心安定时,容易维持平稳。

  没出现不稳定的迹象时,容易图谋应对。

  人心脆弱时,容易分化;

  苗头微小时,容易化解。

  当事变还没有发生时,就要处理妥当;

  在动乱尚未出现之前,就要治理得宜。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

  九层的高台,是从第一筐泥土筑起;

  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强要有为做大将会招致失败命运,维持既得利益将会导致全盘皆失。

  所以圣人清静无为就不会招致覆亡,不执着固守利益就不会失去一切。

  普罗大众操办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

  所以坚持到底地谨慎行事、始终如初,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因此圣人以不欲为欲,不稀罕难得的财物,

  从不学中学,而不重蹈众人的覆辙。

  能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行事,而不胡妄作为。

  所以,前贤有言,“从道而行的君主,不会认为自己比民众高明,而是比民众愚笨些。”

  【消逝的字符】

  今本《老子》第27章文字为:“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与我们校订后的文字相较,今本《老子》本章里消失、变化的字符语汇主要有:

  第一、为了追求骈文化,将帛书本中句末助词“也”一删而尽,破坏了行文的节奏。

  第二、将帛书本“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一句,“能”改“以”,含义不一样了;“弗”改“不”,是为了通俗。

  第三、帛书本此章结在“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而通行本将其作为下一章的开篇,并将“故曰”替换为“古之”,全句改成了“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不是替《老子》美容,是毁容。

  “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不)复众人之所过”。

  根据上下文语境,以及行文句式习惯,笔者推断,“复众人之所过”前或讹漏一个“不”字。“不贵难得之货”与“不复众人之过”应是对举。

  “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

  世人多据此,便认定老子主张施行愚民政策。大谬矣。因为,老子一贯的主张就是“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大者宜为下”,怎么会唆使统治者自我膨胀,自以为是?

  非以,就是“不以为”或“不自以为”。“非以明民”不等于“毋明民”,后者才是“愚民”。笔者认为,老子此语是告诫君主要守柔、为下,要知道“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的道理。

  【砚池堂夜话】

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与恶搞的“梨花体”

  1999年迎接澳门回归时有一首歌情真意切,传唱甚广,这就是《七子之歌o澳门》。其词取自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1925年写下的组诗《七子之歌》。是时中华“七子”澳门、香港、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湛江)、旅大(旅顺与大连)飘零四散,掌控在英、法、日、俄等列强的手中。如果不是1999年澳门的顺利回归,闻一多的这首70多年前的血泪诗作《七子之歌》,在国内应是知者寥寥。

  对于这首《七子之歌》的缘起,闻一多在《序》中提到《诗经o邶风》中的“凯风”篇。并以此为喻,忧愤而成诗:“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不过,让笔者困惑的是,闻一多为解释自己的新诗《七子之歌》,掉书袋把《诗经》都拎出来了,为什么避而不提《尚书》的《五子之歌》?在笔者看来,《七子之歌》明显是师承《五子之歌》的呀。呵呵。

  绕了半天弯子,现在进入正题。我们要讲的就是这《五子之歌》与老子此章的关系。话说当年大禹的儿子夏王启不禅不让,家天下开张。启死,儿子太康继位。太康喜欢打猎、游玩,不喜朝政。有一回他远离王都到洛水之南游猎,百日不归。结果,当他满载猎物想回来时,却被有穷国的后羿,拦在了半道上,不让回国了。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天子,自己摄政为相,王权旁落,是谓“太康失邦”。当年太康的五位弟弟与母亲站在洛水之曲,盼望太康早点回来,追述爷爷大禹的教戒,写了一组诗,名叫《五子之歌》。它应该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诗歌了。其中第一首的主要内容,与老子本章的思想颇有渊源。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其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翻译成白话文即:伟大的祖先曾有明训,人民可以亲近而不可轻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国家就安宁。我看这天下的子民,即使是任何一个愚夫愚妇也能胜过我。一个人总不免有三差四错,民怨难道还要等要它显明才去处理?应当在其还没有出现时就应当考虑。我们统治着几百万人民,时刻都要战战兢兢,简直像用一根腐朽的绳索,驾驭着六匹骏马飞奔!作人民的君主,怎么可以对人民不尊敬?

  由此,我们可知:(一)、“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乃“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的溯源也;(二)、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亦《五子之歌》的赓续也。

  这一章文字较多,我在“经文”与“通解”部分,尝试将其按“格言诗”体编排。坊间很多的解老的著作都是这么编排的。比如何新的《老子新解》,沈善增的《还吾老子》等。但将老子的经文按“格言诗”分行,还是要点技术含量的。绝非“梨花体”般地拆句那么简单,只要会使用电脑Enter键,就能3分钟速成一个“著名诗人”,雷倒众生。据说网络最潮的说文解字,说“雷人”就是“雷锋的传人”。那我也学学雷锋“雷”的精神,做好事不留名就叫“枉名”(网民),为人民娱乐服务,替“梨花体”添砖加瓦。

  《一个人来破解老子》

  毫无疑问

  我解的老子

  是全天下

  最好懂的

  《我终于在一排书架上发现》

  一本解老

  另一本解老

  一堆解老

  可能还有更多的解老

  附:梨花教主的“梨花体”原作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

  一只蚂蚁

  另一只蚂蚁

  一群蚂蚁

  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

  >>超级大链接>>>

  此章全言成败在人,始终有道。圣人以此不敢妄动,以求速成者也,是以,居安思危,故曰:易持也。先天不违,故曰:易谋也。忽有奸宄作难,必当乘其危脆之初,破之必易;接其细微之始,散之无难,故曰:“为之于未有,理之于未乱。”此皆以先见先觉、未萌未兆之前,欲早为之,恐其滋蔓即难图也。又大树生于纤毫,高台起于覆篑,远行发于自迩,此三者,皆明积小以至大,由近以及其远,若循涯而俟之,则必至之期也;若过分而求之,则欲速之累也。

  (唐o王真)

  老子居周将末,见诸侯互吞,不有王命,数有为者数败之。又见执大位者又失之,故设此以喻世之不道者,使君子坚守其志,勿非天命而妄自为高也。

  (明太祖朱元璋)

  欲不欲学不学的话,合前章头三句是一样意思。皆是说办事要办众人不办的事业。等着众人办才办,就劳而无功了,且有人办也不用办了。求学要求众人不学的学。等着众人学才学,学了也无大用了。古诗没说吗?“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但老子这话,不是教人趋巧趋利的意思,是教人抱残守缺,接续道统,或标新领异,其法民智的意思。

  (民国o江希张)

  行千里,始足下。这也可能有它的来头。《尚书o太甲下》:“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行远),必自迩(近)。”总之,一组箴言:不忽视细小,不要对一点一滴失去耐心,不可忽视基础。与前章的“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相映衬。

  慎终若始,则无败事。《尚书o太甲下》:“慎终于始。”《尚书o蔡仲之命》:“慎厥初,惟厥终,终以不困;不惟厥终,终以困穷。”即谨慎事物的开始,也谨慎它的结局,最后就不会困迫。到了最后不再谨慎了,那么结局必定困迫。

  由此可见老子思想的源头,也可见老子是在对谁进言。

  (尹振环)

  丰田公司(Toyota)最近几个月召回了数百万辆轿车和卡车,它们都可能存在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油门踏板被卡,“加速失控”只是这个问题的委婉说法。不幸的是,这个词正好也描述了丰田自身的发展轨迹。这家汽车制造商的飞速增长,致使其制造工艺及与客户的沟通都出现了瑕疵。

  (英国《金融时报》社论:《丰田--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