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军事理论赵宗九:学习人生--腹部按摩治疗萎缩性胃炎56例临床观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2:55:42
  天津市东丽区中医医院 (300300)
关键词 萎缩性胃炎 痞块 按摩治疗 腹部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属于临床常见难治病。早在1978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前期状态。现代医学尚无公认的较好治疗方法。因本病临床以胃脘痞满、胃痛、纳呆、嘈杂、嗳气等为主症,大多数学者把该病认定为"胃痞"[1]。中医药治疗该病虽有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其疗程长,对重度萎缩、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疗效尚不满意。近4年我们 采用腹部按摩手法治疗cag56例,达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根据1982年重庆会议制定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纤维胃镜及病理诊断标准》[2]。凡胃镜及病理活检确诊为cag者列入治疗观察对象。自1996年4月至1999年10月,共收治cag56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18例;40岁以下者8例,40~49岁者26例,50~59岁者15例,60岁以上者7例,平均年龄49.45±10.96岁,年龄最小27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1.5年 ,最长25年,平均为7.06±6.35年。

2 慢性萎缩性胃炎腹诊的新发现
2.1 我们在遇到cag患者时,每诊病家必查腹部(腹诊)。久而久之,我们发现在为患者腹诊时,除在胃部触之有不适外,在腹部其它部位(主要以脐两侧)均可触到"痞块"。通过4年之余的摸索,及手法的治疗,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痞块乃是引起cag的重要原因。只要运用好手法对痞块实施"化解",而一旦痞块得到消除,那么cag就会逐渐得到好转或 临床近期治愈。痞块是因,cag是其果。
2.2 
我们所指的"痞块"是指腹部除胃部以外的包块、积块(或称腹块)、瘀块、坚块、肿 块;中医称之为症瘕、积聚等。虽说法不一,实为一物,只是软硬不同,大小不等,位置不一,数量有别,固定或活动。位置不关键的、直径小的、数量单一、触之活动的,提示病情较轻;反之则重,或系不治之症。而痞块的软硬最有客观意义,其次是痞块 的位置。
2.3 为了便于了解痞块的软硬状态,我们形象地把它分为7个级
别。依次为ⅰ级气球状,ⅱ级皮球状,ⅲ级液囊状,ⅳ级唇状,ⅴ级鼻状,ⅵ级前额状,ⅶ级菠萝状。ⅰ~ⅲ级的痞块腹诊不易查出,此级的痞块形成使病人稍有不适。而从ⅳ~ⅵ级起,病症日渐明显,cag患者多为ⅴ~ⅵ级硬度。当痞块发展到ⅶ级时(菠萝状),病症较重,不易医治。此时我们又称之为癌症痞块,因为这时的痞块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jp〗
2.4 痞块因何而成。我们认为:痞块的形成是从无形发展到有形的,绝非一朝一夕而成。它是在人体正气不足、寒热失调、清浊相干、情志内伤、劳损过度、气机紊乱以及气滞血瘀的情况下,利用腹腔这个薄弱部位,致使邪聚、痰浊、食积、瘀血内停而成痞块。当痞块内阻,气机更加不畅或闭塞。而痞块之处,不仅该处器官的功能减退或丧失,而且影响着 整个机体的脏腑功能协调及代谢,使人百病发生。
2.5 痞块的位置与寒、热、虚、实的规律。寒热虚实是中医八纲辨证的主要内容,它和痞 块的位置规律是这样的:热证多在脐的上端;寒证多在脐的下端;实证多在脐的右侧;虚证 多在脐的左侧。如果属于寒热虚实错杂证,那么痞块可几处存在。所以我们只要精于腹诊, 能详病之所在,脉证亦当随之而明。
据临床验证cag的痞块80%以上多在脐的左右,如果在右侧发现痞块,病程多在5年内,并提 示病情较轻,而痞块在脐左侧出现,病程多在5~20年或更长,并提示病情较重。
2.6 痞块多在腹部小肠蟠曲的位置,或在小肠与结肠间。我们知道胃和结肠通过纤维镜检查可明确其诊断,而对小肠分部区的病变检查,近年来不断和西医同仁探索,大致推断有以下几种可能。一是异位的肠管(小肠);二是炎症的器官,包括小肠、结肠、腹腔盆腔聚合的淋巴结、附件、前列腺等;三是器官间的肿物;四是器官内的肿物。
2.7 检查痞块:要求患者仰卧、屈膝、腹壁放松,从腹部两侧用双手推、拉法去触摸腹部 ,由浅入深而探查。
注意手法要缓、慢、软、连、绵。查到有痞块应基本定出硬度、大小、 数量、是否固定等状况。只要用心,熟练一段时间即能掌握。为了便于治疗的需要,站在患 者的左边或右边都应该能做到。
  2.8 通过临床验证,内有痞块是患cag的机理已日渐明朗。我们知道胃和小肠、结肠存在反射,在生理上相互促进,而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小肠间或结肠间的积滞或痞块,可使其上端的胃蠕动减弱、排空渐慢、消化腺分泌紊乱或逆流,最后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甚至恶变。我们cag的根源不在胃而在痞块。近年我们摸索出"化解"痞块的按摩手法, 并称之为疏通化痞法。

3 腹部按摩的手法及临床应用
本套手法是根据腹腔的平滑肌特点而设,并结合痞块的位置和硬度、深浅来确定。患者治疗体位同腹诊一样,但还需让患者配合作深呼吸,最好是腹式呼吸。因为只有在呼气时运用手法才是最佳时刻。主要手法有①推、拉法:这是做腹部按摩的首用和常用手法,应根据痞块状态及深度和患者腹壁的厚薄来确定力度,一般10~30kg。要点是让患 者不感到太痛为宜(痞块多在触摸时伴有压痛)。②归挤法:是指医者用双手从腹部两侧 向脐中部同时用力的手法,此法对深部痞块的治疗起主要作用。但较难掌握,医者需要较好的体能方可作到。③托提法:医者用单手或双手自脐下以"之"字型向上慢慢托提的手法,本法主要用于下腹部痞块。④揉按法:医者以脐为中心,双手稍用力揉按,逆时针揉按的直径要小些,顺时针揉按的直径要大一些。本法多为治疗结束前的手法。以上手法可穿插运用,一次治疗应分两三段进行。如果在治疗中患者出现手、足、口唇、面部、头部发麻、口中发干、肠鸣等情况属于有效之征。医者手下感觉痞块渐软、渐小压痛减轻即可结束1次治疗,不要急于求成。按摩时间过长,则可出现头晕、腹胀加重等不良反应。腹部按摩结束后最好配合背部按摩或踩跷术以提高疗效。治疗以15~30次为1个疗程,隔日1次或隔两日作1次为宜。患者的病症随治疗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轻,以达到康复。

4 疗效观察方法[3]
4.1 胃镜观测:每一个病人治疗前后两次胃镜检查,并作了详细记录。观察胃粘膜色泽、血管透见、粘膜颗粒状增生及伴见情况等内容。包括白相、红白相间、苍白灰黄、隆起、结节、颗粒感、粗糙不平、血管透见、出血点、红斑、肿胀、充血糜烂等情况,比较治疗前后 的变化。
4.2 胃粘膜病理活检:固定在病变处取活检,作病理切片。观察粘膜活动性炎症、腺体萎 缩、肠化生及非典型增生等病变情况,并根据各项病变程度分为无、轻、中、重4级。

5 结果
依据《慢性胃炎中西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分近期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 恶化5级。
5.1 主要症状的比较:根据治疗前症状统计,就各症状出现频率的高低依次排列,cag的症 状主要以胃脘痞满、纳呆、胃痛和嗳气最为多见。腹部按摩疗法对以上各病症均有较好的效 果,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5.2 胃镜:56例病例中,治疗前后胃镜发现明显变化,治疗后前述病变大部分消失 ,尤其以胃粘膜白相及隆起、粗糙改善最明显。5.3 病理:腹部按摩对cag患者的胃粘膜萎缩情况、炎症程度、肠化生及非典型增生均有一 定的治疗作用。
5.3.1 治疗前后胃粘膜萎缩的变化:疗前cag重度7例、中度16例、轻度12例,疗后重度3例 、中度2例、轻度24例、正常6例。疗前与疗后比较,差异较显著(p<0.0 1)。
5.3.2 治疗前后活动性炎症情况:疗前胃粘膜活动性炎症16例,疗后为4例;疗前疗后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p<0.01)。
5.3.3 肠化生情况:治疗前肠化生重度5例、中度7例、轻度6例,疗后重度2例、轻度3例。 疗前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5.3.4 治疗前后非典型增生情况:疗前有重度非典型增生1例、中度3例、轻度1例,治疗后 有中度1例,有4例消失。
5.4 治疗结果:腹部按摩治疗56例,近期临床治愈28例,显效19例,有效7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96.5%。

6 讨论
cag的病机,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是虚中夹实,以脾肾两虚为本,以气血凝滞为标。运用腹部按摩治疗该病,其治疗机理我们反复研究认为:一是促进胃肠蠕动,及时改善消化道的壅滞状态。这和中医常说的"六腑以通为顺、以通为补"的理论相吻合;二是改善腹腔血运情况,使缺氧的瘀块得到改善;三是调整腹部淋巴系统,恢复其免疫机能;四是充分调动腹腔内体液调节,对调整消化系统,恢复其正常的动态平衡,有直接作用;五是通畅气机的枢纽功能,因脾主大腹,脾胃为气机的枢纽,所以为机体的经络畅达提供保证,使脏腑间功能协 调、生克有序。
腹部按摩的运用为我们临床治疗cag这个难治病症开拓了一个种新方法,其疗效快疗程短临床效果好。能使患者的较舒适的状态中获得治疗这正是新时期医患间共同追求的一种新方法。
参考文献
[1]高金亮,慢性萎缩性性胃炎中医药研究进展及临证体验,天津第二届国际中医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特别讲稿。16-19页
[2]周建中,陈译民危北海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辩证和治疗标准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3、9
[3]张占海,杨丽彩,危北海等。中药胃安胶囊安胶囊治疗慢性萎缩影性胃炎例临闲观察中医杂志,1998;(9)39: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