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艾跃进2014版:《水浒传》林冲忍气吞声“忍”出了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8:49:23

《水浒传》林冲忍气吞声“忍”出了什么?

用心沟通

2011年09月08日15:27   来源:人民网强国博客

 
     林冲,小说《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外号豹子头,东京(现河南开封)人。生性耿直,爱交好汉。武艺高强,惯使丈八蛇矛。林冲从一个安分守己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变成落草“强盗”,从温暖的小康之家走上梁山聚义厅,走过了一条艰苦险恶的人生道路。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时,为山寨马军五虎将中排名第二,镇守正西旱寨。林冲武艺高强,打了许多胜仗。受招安后,随宋江、卢俊义征讨辽国、田虎、王庆。打方腊后,在杭州染了风瘫,不能痊愈,被迫留在六和寺养病,由武松照顾,半年后病故。追封忠武郎。

    从《水浒传》的林冲人生轨迹,我们不难看出,他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高强。因他妻子张氏贞娘长得漂亮,被高俅儿子高衙内调戏;又因高衙内的兽欲无法满足,林冲被高俅设计误入白虎堂,蒙冤刺配沧州;在发配沧州途中,幸亏鲁智深在野猪林相救,才保住性命;派往沧州牢城看守天王堂草料场时,再遭高俅心腹陆谦放火暗算。林冲一忍再忍直到忍无可忍方才不得已杀陆谦,冒风雪夜投梁山。起初,他在梁山义军里,一直得不到白衣秀士王伦重用。不久,晁盖吴用等智取生辰纲后来到梁山,王伦不肯收留,林冲一怒杀王伦,把晁盖推上梁山泊首领之位,屡建战功。后来,晁盖死宋江即位,林冲随宋江在梁山聚义,开始了他真正反抗封建朝廷与黑暗势力之路。有人对此曾评价说,林冲是《水浒传》中唯一一个严格意义上被逼上梁山的人物,笔者很是有同感。毕竟其他人上梁山,并没有林冲这般曲折和多难。

    我们分析林冲,可以发现他最为明显的性格特点是能忍,遇事忍为先,凡事忍在前,不仅忍气吞声,也能忍辱负重。想那林冲在《水浒传》中是个正面人物,响当当的英雄。一般来讲,几乎多数作者在写此类人物时,都会热烈地歌颂、积极地刻画,致力于树立形象,不说个个都求“高大全”,起码也不能畏畏缩缩、毫无骨气胆魄。可在施耐庵笔下,林冲一出场就先写他性格里边的弱点、不好的一面,即很能忍,忍气吞声,忍辱负重,真的不同反响。

    作者如此刻画林冲的形象,本意是什么我们无法得知,但就其写作手法看,很是大手笔,与众不同。他透过对林冲一味的“忍受”,却受到一直的“欺辱”,直到最后“忍无可忍”方才报仇雪恨、扬眉吐气的渐进变化,说明“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至理名言,未必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时代不同、社会不同、环境不同,未必忍气吞声就能换来祥和平安,有时忍无可忍无需再忍才是英雄气概、豪杰所为。

    我们先看看林冲都“忍”了什么?

    见调戏妻子之人是上司,为首忍。一个普通男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调戏,已经是奇耻大辱,不堪忍受,何况身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所以他非常气愤地去找这人算账。但“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这“先自手软了”五个字,不是简单的一般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而是一下子就挖掘到人的内心世界。小说写林冲“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却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恨而不敢打,他只能忍下了这口气。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拿林冲与鲁智深比较一下:鲁智深行侠仗义,敢于不给任何贪官污吏面子。所以,鲁智深会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林冲和鲁智深,一个是忍辱怕事,一个是疾恶如仇;一个是自己的亲人受侮辱、受欺负不敢反抗;一个是看见自己的朋友受压迫、受打击就不能忍受,这两个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是《水浒传》写作上的高明之处。

    知妻子被骗至高衙内家,是再忍。当故事情节发展到,高衙内收买了陆谦,让陆谦把林冲的妻子骗到他家里楼上。林冲得知后,“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径直奔到樊楼,前去找陆虞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此时此刻林冲拿起解腕尖刀不是去找高衙内,而是去找陆谦。也就说,林冲虽然已经开始反抗,但他反抗的程度和范围有限。本应该找高衙内“评理”的,却只是找陆谦“算账”。细细品味,此处大概有两层涵义。一是林冲还有些怕高衙内(因为高俅的权力地位,不是可以轻易去撼动的),不敢惹他。故在林冲心底想法是“权且饶他这一次”。只不过这已是第二次了,林冲还是忍了。二是刻画林冲重义。陆谦身为林冲的结义兄弟,却背信弃义,出卖朋友,此类人林冲是最痛恨的,故先找他算账,其他的以后再说。

    此番描写,把林冲想苟安、想再忍,但不能苟安、又难再忍的心理活动,刻画的栩栩如生,入木三分。

    发配沧州前先休妻,是三忍。林冲中计误入白虎堂而被蒙冤发配沧州时,临走之前写了一封休书给贞娘。应当说小说这段写得很精彩,既刻画了林冲的善良----写休书,是他在替妻子考虑,毕竟一个带罪之身,再也无法给妻子幸福,就应该还她以自由,让她有机会脱离苦海,选择新生活;也描写了林冲的天真幼稚----高衙内看中的美女,岂会因没有了婚姻的牵绊,而放弃其猎艳的初衷?有了休书,只能让这个禽兽更加肆无忌惮罢了。作者的此般写法想来用意很深,会使读者在感受林冲善良的同时,更加激起对罪恶势力的憎恨。就这个目的看,此“忍”无疑是一种成功写法。

    发配途中受差人残害,是四忍。小说写林冲在刺配沧州途中,这样写道:押监他的两个差人董超、薛霸,一路上虐待他,用烫水逼他洗脚,看得连读者都不能忍了,而林冲却还是一忍再忍,直到走入野猪林,即董超、薛霸受高俅父子之托打算要杀林冲的地方时,林冲仍一点都没想到可能会遇险(武松到飞云浦就已想到差人要杀他),面对差人绑他,林冲竟说“你要捆就捆吧”。换作其他人,无论鲁智深、还是李逵,在这种情景下早已警觉,绝不会这样说这样做。后来,鲁智深救下了林冲,要杀两个企图害人的公差,林冲却极力阻挡。

    说明这时的林冲还在忍,不想反抗。为何?这与林冲的身份定位和社会环境有关。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无疑是上流社会,本应活得很好,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厄运来到他的头上。高衙内看上他的妻子后,先是拦路调戏、百般诱奸,再是栽赃陷害、发配充军、途中谋害等,一连串的打击,都倾泻到他头上。一开始林冲没有反抗,他不愿跟上司闹翻,更不想背叛朝廷,一味地退让、委曲求全,总想寻找一个避难所,继续过他教头平静的生活。残酷的现实,来得太快太猛,即便到了此刻,林冲似乎还没有彻底从梦中醒来。

    沧州牢营看草料被设计谋害,终于忍无可忍亮剑。林冲到沧州牢营不久,他从李小二口中得知来几个“尴尬人”,于是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街上寻了几日不着,“心下且自慢了”,又“忍”过去。其实,沧州牢营安排他到草料场,本身就个阴谋,林冲却浑然不知,还打算“待天晴到城中换个泥水匠修补”,“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就在林冲以为官家给了他一个好差事,到那儿能过得比较安稳。结果,火烧草料场,他在山神庙里面听见陆谦三个人说话,要把林冲的骨头拣回去到高俅那儿去领赏时,林冲才猛地恍然大悟,满腔怒火爆发,打开山神庙门赶出去把几个奸人杀了,然后造反上山,由此实现了彻底地转变。

    纵观林冲从忍到不忍的转变过程,实际上是对封建统治者从盲目跟从到彻底决裂的过程,是对黑暗社会、罪恶势力从忍气吞声放任宽容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过程。这一切都为说明一个道理:面对黑暗不斗争,迎不来光明;面对罪恶不反抗,换不来正义。忍气吞声有时就是宽容犯罪;忍辱负重有时也未必如愿以偿。

    今天,我们探讨林冲的故事,并不是号召人们动不动就“以牙还牙”、“以暴制暴”,而是想说忍气吞声、忍辱负重是有条件的,是需与时代、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比如,在国家关系上,幻想独霸全球的美国,到处找茬欺负正在逐渐富强的我们,何时需要韬光养晦,何时需要不必再忍,值得研究;再如,对某些国家法律禁止却现实中不时存在的丑恶丑陋现象,何时需要打击,何时需要铲除,值得考量。?

    有道是,退一步天空海阔,让三分心平气和。这是指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方法和把握原则,并不适用于所有事务和环境。林冲的忍气吞声,客观反映了他苟安求存、怯于反抗的性格缺陷;林冲的忍无可忍,又表现了他豪爽耿直、正义思想的积极一面。我们是否能够从林冲的人生原则和性格特点,找出今天仍需要警惕警觉的东西?不妨多思考多研究,定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