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小说师生恋坏学生:发展公益组织 创新社会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01:55
发展公益组织  创新社会建设——专家学者谈“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的探索实践   
编者按
    为了推进上海公益服务领域的成长,促进公益组织健康发展,上海市民政局积极探索和创立了“社会创新孵化园”的新载体、新形式,这是上海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成果。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通过促进政府、企业和公益机构间的跨界合作和沟通交流,推动社会创新,培育社会组织,特别是扶助服务弱势群体的社会企业,探索残障人士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全新就业模式,积极体现上海城市发展中的人文关怀。为做好经验总结和研究宣传工作,近日,上海市民政局与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组织专家学者,就“推进社会创新与发展公益组织”展开研讨,现将专家学者的有关文章汇编刊发,以飨读者。
   
社会建设的创新之举
    在社会建设上的与时俱进、引领潮流,无疑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在社会领域展现才华、创建新业,莫不是党的社会建设人才汇聚、群英辈出的端倪。
    冯小敏
    正在浦江两岸绽放的世博会画卷,演绎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精彩:城市和环境,展示了可持续的美好生活;城市和智能,展示了便捷舒适的日常美好生活;城市和人文,则展示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带来的发自身心和精神层面的美好生活。考察“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带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启迪和震撼,创新孵化园不啻是世博园外的生命阳光馆。
    以人为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本质要求。残疾人群体的社会地位,是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充分尊重、深层关怀这一特殊群体,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探索残疾群体就业及价值实现的新模式,推广公益理念,培育公益人才和社会公益组织,并用租赁、招标、委托管理、项目化运作等新方法,让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依靠自身力所能及的劳动,体面地、有尊严地融入社会,同样享受我们这座城市发展进步所带来的美好生活。不仅如此,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奉献体验公益活动、培育公益理念,也可以通过消费帮助残疾群体感受实现价值的愉悦、提振融入社会的信心,还可以在社会领域创新创业、实现自我的新发展。这样的理念,这样的实践,在令人赞叹之余还多了一份来自心灵深处的感动。
    社会建设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领域,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是一个需要继续探索和完善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值得欣喜的是,主导这项探索的是承担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执政团队,具体承接这一项目的领军人物,是热心社会建设的社会活动家、甘于奉献的共产党员。在社会建设上的与时俱进、引领潮流,无疑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在社会领域展现才华、创建新业,莫不是党的社会建设人才汇聚、群英辈出的端倪。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必然会结出丰硕成果。为此,我们的基层党组织理应更多地关注关心,广大共产党员亦应更多地参与。在这里服务奉献、创新创业,收获的除了有成就的惊喜,必定还会有心灵的升华。秉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服务人民群众、格外关心相对弱势的群体,继续探索党在社会领域的工作方式、活动方式,通过党建联建实现在基层社会的资源整合,放大工作效应,满足社会领域多样性的需求,使之各得其所,这样,社会一定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当更加美好。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社会创新工作要扎实推进、持续发展
    希望项目具有示范性和推广性。我们的探索尝试不能停留在展览上,而是要真正解决发展的普遍性问题。
    潘世伟
    今天,我们在“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非常高兴地看到,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们,在上海市民政局、社团局支持下,用创新社会组织的方式,以富有新意的社会公益服务项目的形式,在一个园区中通过规模集聚的组织效应和政策指导来推进上海社会公益事业的创新,这是非常让人感动的。你们的探索努力超出了个人的意义,具有社会广泛影响。我们理论界今后应该深入调研,跟踪分析研究,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期待你们在实践当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发扬并开发出有中国特色的公益项目,形成社会公益组织生存发展的路径与模式。这是我们最关心的战略性问题、全局性的问题、根本性的问题。
    今天慕名考察了这个项目,觉得有几个值得充分肯定的特点:一是它的领域特点,大家在这样一个刚刚开始发育起来的社会领域作出探索创新,提供了公益服务和社会组织发展的新生事物,我觉得尤为可贵。二是这个项目的立意富有新意,运作的方式切实有效,这些公益性项目的设计,跟过去传统的解决残疾人工作的思路、样式都不一样了,我相信会有很好的发展。三是这个项目的团队组合特别让我们感动,有些人是从国外回来的,有些人具有高学历的资质,但是都放弃了个人利益的考虑,大家一起来做公益事业,通过创办社会企业和社会项目,推进了上海社会组织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四是我们的政府与社会组织、公益事业创业者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我们期待这种关系有一个持久稳定的维系和发展。这个项目、这个园区在这方面的探索非常有价值。
    同时,结合人们可能存在的忧虑提出一些建议。第一,希望项目具有示范性和推广性。我们的探索尝试不能停留在展览上,而是要真正解决发展的普遍性问题。第二,希望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在组织方式、路径选择、运行模式、生命周期等等方面得到全面的体现。第三,希望政府的扶持是阶段性的,创立初期政府提供场地,提供启动资金等,但是政府扶持不能成为唯一的依赖,应该形成自主性发展的方式。第四,希望解决好园内和园外的关系,我们期待园内的项目能够走向园外,在更为广泛的社会领域中扎根开花结果。第五是国际性和本土化关系,有些项目的创意来自于国外的经历,国外的案例和国外的经验怎么本土化?这是一个涉及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的根本性问题,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无所不至的以人为本
    孵化园孵出的是公益,在公益事业中培养出来的是公德。只有公德高尚的人才热心于公益。公德是公益的灵魂。
    邓伟志
    地处卢湾的“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孵出的是公益,是为残障人士谋利益,为公众谋利益。孵化园满腔热情地关怀残障人士,做到了“残有所为”。很多残障人士有残的一面,也有不残的一面。他们不残的那一面,往往可以超过正常人,为正常人所不及。聋哑人的视觉特别好。看了他们的视觉艺术品,感佩不已。有人说,孵化园里会出“凡高”。我相信。事在人为嘛!凡高也是苦练出来的。孵化园的年轻人路还长着呐!盲人的听觉也往往比常人好。即使是智障儿童,也有一个优美的动人的歌喉。古人形容歌声,叫“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孵化园的歌声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扬长避短,孵化园把残障人士之长,高高地扬起,是因材施教,是最好的关怀。
    孵化园孵出的是公益,在公益事业中培养出来的是公德。只有公德高尚的人才热心于公益。孵化园是多个社会组织的联合体。这个联合体是由公德粘合起来的。公德是公益的灵魂。建议孵化园适当吸收一些在校的大中学生来做自愿者,来提升他们的公德。有了社会公德,容易有家庭美德。对从事公益并有公德的,实际部门应当优先录用。有公德的人在就业后也往往会有职业道德。上下左右都应当为公益事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孵化园的产生和普及的状况是衡量中国“以人为本”的广度和深度的尺度。“以人为本”决不是以一部分人为本。坚持以包括残障人士的人为本,标志着以人为本的无所不至。
    (作者为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
   
现代公益的互惠与分享、合作与共生
    中介性的社会组织必须避免成为“二政府”,要学会用社会的机制来做好公益组织的服务工作。
    卢汉龙
    社会创新孵化园是上海在社会事业建设方面一个新的亮点,它本身就是一件创新事物,值得关注。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传统的社会事业单位有了一种全新的发展形态。在这里,两种不同的需求通过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得到满足。一种需求是来自残障人士的就业和体现自身价值的需求。另一种是社会公益服务组织的创业者用一种“社会企业”的方式来实现自身工作的价值。这改变了过去那种“施”与“受”的慈善关系,体现了现代公益的互惠与分享、合作与共生的关系。这是上海市民政与社会管理部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改革与实践探索,值得关注和推广。
    在创新孵化园里有三个组织创新点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第一是吸纳残障人士创业、就业的服务机构。如盲人推拿按摩、聋哑人创意设计、弱智者的美术创作、残障人士提供服务的休闲咖啡厅等等。这使我们想起过去政府民政部门主管的“福利工厂”那样的福利企业。这些在计划经济时代存在过的民政福利事业,属于全民或集体事业单位,实际上是各级政府所有,改革开放以后很难适应市场化的制度环境,大部分解体。在创新孵化园里,一种新机制促发的新事业单位产生了。这就是以民营非赢利机构为主的“社会性企业”。它们用市场的眼光来捕捉项目,尽力发挥残障人士的优势和才能。项目采取市场价值比较高的创意和服务产业,而不是劳动密集的制造业。第二是政府组织行为的创新。政府管理部门通过提供园区和政策扶持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参与园区单位的管理。这和过去的福利工厂制度相比是一个重要的改变,也使我们看到并感受到它们摆脱行政束缚之后的活力。第三是园区采取独立的社会公益组织(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来运行管理。这是一种支持性的公益服务组织,它们本身是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但同时具有专业的服务能力,成为社会企业和政府的中介。在创新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它们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而且,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它们的专业性技能密切相关。我们也认为,这些中介性的社会组织必须避免成为“二政府”,要学会用社会的机制来做好公益组织的服务工作。否则,很容易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依然原地踏步,甚至走回福利工厂管理制度的老路,或者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在这里,我们确实能发现中国的公民社会正在形成,并和市场与政府保持良性的互动。
    (作者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重视社会组织“生态系统”的建设
    营造社会组织的“生态系统”,意味着鼓励不同类型和不同功能取向的合法社会组织共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组织间合理分工、相互服务、相互支持的新型合作发展格局。
    黄晓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可以从侧重点既紧密联系又略有不同的两个维度来解读当前中国的社会建设。第一个维度更侧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具体涉及教育、就业、分配改革、社会保障等领域,其核心要义是通过社会建设,努力调整社会结构、编织有效的社会安全网,进而力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第二个维度更侧重在“四位一体”的意义上,塑造出一个能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并置的社会系统,进而在现代国家意义上实现多种发展目标、多维发展逻辑之间相互支持的新格局。
    以此为思考的线索,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功能也可以比较清晰地勾勒出来。首先,社会组织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比如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运作更灵活、机制更具弹性等),在民生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多层次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其次,社会组织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协同,逐步成为结构性的社会体制中的重要一元。相比而言,社会组织在第一个层面发挥作用的组织和制度支持要简单一些,各级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就可以逐步将社会组织引入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而社会组织在第二个层面发挥作用,则需要一些更为精致而复杂的制度设计。从发达国家一些可借鉴的经验来看,要为社会组织创造条件,使它们逐步成为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主体之一,就不仅要提高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能力,更要逐步营造一个使其更有活力的“生态系统”。
    营造社会组织的“生态系统”,意味着鼓励不同类型和不同功能取向的合法社会组织共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组织间合理分工、相互服务、相互支持的新型合作发展格局。在此格局中,一些社会组织因为具有资金和人力资源整合上的优势,以专业的方式为其他组织发展提供支持性服务;一些社会组织更多地注重挖掘社会深层需求,形成有效的策划和“社会创新创意”;另一些社会组织逐步发展出更强的社会服务能力。当这种社会组织间相互协作的生态系统形成后,社会组织的公益意识、组织能力和服务能力都将得到全面的提升。
    就此而论,当前上海要战略性地营造社会组织的“生态系统”,首先需要政府公共部门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制度支持:对社会组织生态链上游的组织提供有效的支撑和引导,不断探索用社会组织来服务社会组织,用社会组织来引导社会组织的新型管理方式;在法律的框架下,鼓励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协同。客观地来看,上海市近年来其实已经有了不少这方面的相关经验,比如上海市民政局在全国最早探索通过培育“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和“公益组织发展中心”这类支持性社会组织,孵化了一大批具有活力的社会组织,最近又通过运作“社会创新孵化园”,在一定范围内构造了社会组织相互支持的环境。下一步,上海还要在更好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在更广的范畴内为社会创新提供支持。
    从深层次来看,社会组织“生态系统”营造的过程,其实还涉及政府、市场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高水平集体合作能力的建设。相比于形式上的制度建设,这一集体合作能力建设的过程往往显得更为复杂,因而需要引起理论界和实务部门的高度关注。
    (作者为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博士)
   
社会组织在社会创新中大有可为
    社会组织由于其生来具有的公益性和社会化倾向,使得它在社会创新方面有着比政府和企业更特殊的优势。它完全可以成为政府的助手和伙伴。
    吕朝
    “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是上海市民政局在社会创新的探索中发起的一个重要的公益项目,旨在鼓励以创新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培育社会公益组织,推动社会进步。经历了几个月紧锣密鼓的筹备,社会创新孵化园近期将正式面向社会开放,这是上海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又一实践案例。
    “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经过招投标,由民政局委托上海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简称为NPI)运营管理。作为一家支持性的社会组织,NPI一直以“助力社会创新,培育公益人才”为己任,于2006年首创“公益孵化器”的概念,2007年在中国最先实践“公益创投”(Venture Philanthropy),于2008年开发  “公益组织社区服务平台”业务模式,可以说它每一步的发展都是在上海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大力倡导社会创新,积极培育社会组织的大环境下实验成功的。
    社会组织由于其生来具有的公益性和社会化倾向,使得它在社会创新方面有着比政府和企业更特殊的优势。又由于它和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发展公益事业方面的目标高度一致,所以完全可以成为政府的助手和伙伴。我们希望以“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为新的平台,创建一个联结政府、企业、学界与社会组织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使得社会组织能够共享资源,谋求共同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为入驻其中的社会组织提供多方面的支持。首先是良好的政策环境。社会创新孵化园受到政府部门的密切关注。针对社会组织在发展中普遍面临的包括身份认同、资源拓展和申请注册等困难,政府有关部门将从孵化园这个特殊的案例中寻求普适性更强的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政策举措。
    通畅的多方沟通渠道。作为多方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孵化园通过多种方式使政府、企业和学界都能参与到社会创新的思考、讨论与实践中来,让公益性社会组织的问题与需求及时反应给政策制定者和利益相关方,同时社会组织也能跳出自己的圈子换位思考,促进多方合作与交流。
    多种多样的能力建设培训。成长期的社会组织可以在社会创新孵化园中参加各种能力建设培训,通过讲座、交流和案例分析的方式,来促进社会组织内部的沟通与合作。同时,由于孵化园独特的资源优势,这些能力建设培训还会邀请商界、政界和学界的权威人士参与,从不同角度为社会组织的领导者提供问题解决的思路。
    打破陈规的创新实验场。目前的孵化园以探索残疾人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就业途径作为主要任务,我们鼓励社会组织的各种有创意并且可持续发展的设想在这里实验,我们也吸纳已经在国外或其他地区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模式在这里实验并促使其本土化,并希望这里的成功经验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总之,社会创新孵化园将以探索残疾人就业新模式这个现实命题为抓手,充分利用资源和政策优势,引进各类社会组织或社会企业,积极探索社会组织与政府及其他社会资源共同协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机制。
    (作者为上海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主任)
   
在合作与互动中推进社会建设
    政府在推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也正像推动经济建设离不开与市场组织打交道一样,必须学会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和互动。
    俞厚未
    社会建设离不开社会组织,就像经济建设离不开市场组织一样。政府在推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也正像推动经济建设离不开与市场组织打交道一样,必须学会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和互动。“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通过促进政府、企业和公益机构间的跨界合作和沟通交流,推动社会创新,培育社会组织,正是上海推进政社合作新模式的可贵探索。在这里,一批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青年人才,放弃既有的职业选择,在社会创新孵化园的培育下,投身于体现人文关怀的公益组织和公益活动;在这里,一批彰显公益精神的社会组织,正在学会如何在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中成长,政府也在合作互动中逐渐理解如何与社会组织建立更好的“伙伴关系”。
    正在社会创新孵化园开展的实践探索,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社会建设必须积极回应社会需求。社会领域的创新,必须回应社会需求,这是社会创新的“产品”。能否提供与市场和政府具有差异化的“产品”,是社会创新的生命力之所在。社会创新孵化园,通过扶助服务弱势群体的社会企业,积极探索了残障人士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全新就业模式,体现了残障人士同样是社会资源的新理念。目前,类似可以提供与市场和政府具有差异化“产品”的社会空间很大,诸多溢出政府政策的社会需求,诸多市场难以提供的多样化、个性化、变动性的社会需求在不断增加,这些领域的社会创新大有作为。
    启示之二,是社会建设必须率先培育枢纽性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无疑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因为,社会需要社会组织,以表达诉求、汇聚民意;政府需要社会组织,以倾听民声,有效行政;个体需要社会组织,以在参与中体现价值、富有尊严地生活。孵化园孵化的是社会组织,所以它是服务于社会组织的组织,是枢纽性的社会组织。孵化功能多样的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而推进这一基础工程的突破口,是要率先培育能够服务于社会组织的枢纽型组织。
    启示之三,是社会建设必须创新性地探索社会问题的解决方式。社会创新孵化园,颠覆了对残障人士的传统认识,在这里,他们是社会服务的优秀提供者,而不是社会服务的需求者。我们看到智障和残障人士相互合作,很好地提供西点烘焙和餐饮服务,聋人电脑设计与盲人话务中心在一间工作室和谐共处,等等。孵化园的重要启示,正是必须转变思维,创新性地探索社会问题的解决方式。新时期,我们面对社会公共事务急剧增加、社会多元利益格局日趋呈现、社会矛盾冲突日益高发、社会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的新形势,尤其需要这种创新探索、创新实践和创新精神,以革新我们社会管理的实现方式,提升社会建设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上海市社联科研处)
   
相关链接  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
    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以下称孵化园)地处上海卢湾区丽园路501号SOHO创意园区A1楼,经改造后三层总建筑面积达1500余平方米,是上海探索残障人士就业及其价值实现新模式,进一步推广公益理念,培育公益人才和公益性社会组织,促进上海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孵化园建设贯彻上海社会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坚持公益性、非营利性和专业化方向,在公益领域实践政府购买服务和创新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模式,树立并展示一批优秀的公益项目和社会组织,吸引优秀人才在社会公益领域创业,引导社会资源对公益事业的有效配置,构建公益性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志愿者及其他公益机构的合作交流平台,着力推进上海社会建设。
    该项目用房通过租赁方式取得,并以招标方式选择了上海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作为孵化园项目的委托管理方,全面负责该项目的运营管理,其将充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联合上海多家公益组织和企业,以合作经营方式推出设计事务所、保健按摩中心、黑暗中的对话工作坊、烘焙坊和咖啡吧、智障人士绿植服务和聋哑人士保洁服务等残障人士实训和就业项目。同时,建立公益性社会组织孵化机制,有条件地引入在公益创投大赛中具有创新理念的项目,以及处于初创阶段需要接受孵化的公益类社会组织。另外,孵化园还有展览区、会议室和多功能厅向企业和社会公众开放,可以为各种展览、沙龙、论坛、会议等活动提供场地。孵化园还特意设计了“公益心体验”项目,为企业开展CSR活动提供选择,让员工志愿者和热心公众体验公益活动及奉献爱心。
    孵化园欢迎所有热爱公益、热心社会创新的人士到孵化园交流访问,无论是个人、企业或是社会团体,无论来自什么行业,只要有公益之心,就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舞台。人们可以和各行各业的朋友交流创想,也可以利用这里的空间发起自己的活动,还可以报名参加精彩的培训,更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成为一名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