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尚香王者荣耀同人图:石路建筑百年影像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33:58
  石路开埠的百年,正是苏州城市风貌发生巨变的百年。在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来到苏州之后,西风东渐就成了苏州古城建筑史上一道别样的旋律。得此潮流之先的石路地区因此出现了一批风格独特的近现代建筑,然而让人深感遗憾的是,其中的不少建筑,我们今天只能从一张张老照片中去仔细端详了。
  在我国建筑界和文博界,常把从1840年至1949年之间的建筑物称为近代建筑,从1912年开始设计建造的建筑物称为民国建筑。石路地区的绝大部分建筑应属民国建筑。
  潮州会馆
  潮州会馆位于上塘街,又称潮州天后行宫,清初广东潮州旅苏商人集资创建,初在北濠弄,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迁至现址。雍正四年(1726年)增建楼阁,十一年增建关帝殿,后经多次重修。会馆头门北向,外墙高约10米,面阔15米,两侧呈八字形,通体以磨细方砖斜角贴面,秀雅与豪放兼具。墙辟石库门三,一大二小,中额“潮州会馆”,左额“河清”,右额“海晏”。入门为过道,上层即朝南戏台。戏台向前突出,约6米见方,歇山顶,内部八角形藻井、垂莲柱、额枋镂雕精致。北侧后台三间,面阔15米,进深4米。整座戏台与头门合为一体,平面呈凸字形。惜会馆正殿、戏台左右厢楼及其他建筑已不存。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末阊门外大马路
  图中苏台旅馆的一面山墙上,有一个典型的巴洛克式观音兜。观音兜是一种起源于福建民居的建筑形式,后多见于徽派建筑,山墙、门头常采用这种建筑形式,在墙头上盖瓦做背平面的形式,类似于渔民捕鱼的网兜,在民间有祈福保佑风调雨顺的寓意,后逐渐在江南民居中流行。到了清末民初,西风东渐,有了新式建筑理念的主人或设计师在营造楼房时采用了大量的西洋建筑元素,德国巴洛克建筑风格得到中国建造者的喜爱,中西合璧的巴洛克式观音兜即为其中之一。巴洛克式观音兜也称带肩观音兜,即在原观音兜山墙中间削成一半圆,然后再呈网兜状施建,这个变化为我们今天区别清代与民国建筑提供了一个实物佐证。
  苏台旅馆对面的一栋建筑上,其一个个独立阳台均为典型的西洋风格。
  民国时期阊门外大马路
  这张照片的左上角屋面上建有一座中式攒尖顶的小凉亭,圆形的凉亭在二层屋顶上另辟空间,亭外左右还有两根装饰柱,这种建筑手法都不是中国传统建筑的,而具有鲜明的殖民时代建筑特征。
  从沿街两旁的商铺、旅社的外立面与屋顶可以看出,与广州等南方通商口岸联系密切的商人或是有过留洋经历的设计师,是此类建筑风格的推广者。
  20世纪50年代的
  货栈码头
  石路地区的商业物态是以大宗批发为主,因此,充分利用发达的水系和河道进行运输是临水而居的商行、货栈的首选。
  “文革”建筑
  图中所示,是“文革”武斗期间,苏州市革委会搬至城外金门路(金阊区革委员会处)办公。嵌有红五角星的院门是典型的仿苏联建筑,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广济桥东民居
  苏州古民居通过横向建筑物形成的“落”与纵向建筑物和天井组成的“进”,形成了“落、进相连”的建筑形态,四周围以高墙,组合严谨,防火防盗。外观气势恢宏,内部却灵巧相融,空间处理非常和谐,苏州人的建筑艺术水准由此可见。
  桥头民居
  苏州民居在街巷、桥畔转角处均会呈现出适应环境的高度灵活性,亦常作不对称形式。房屋利用桁条、角梁、斜撑的不同处理,使建筑外形活泼、多变,是因地制宜的佳作。
  太平坊清真寺
  太平坊清真寺1924年由石路地区穆斯林发起筹建,1926年建成八间半清真义学。解放初,虽房屋失修,仍举行宗教仪式。1958年并入天库前清真经学。1959年起先后出租给民办小学和校办工厂。1982年收回翻建为仿阿拉伯式教堂,1985年政府拨款1万余元增建一层新楼,1995年政府又拨款50万元重修,当年12月竣工。翻建的清真寺总面积657平方米,底层有伊斯兰教特有的水房,二层为礼拜大殿,三层为办公室和会议室; 顶部由一个大圆顶和四个小圆顶组成,大圆顶上装有金光灿灿的星月标志。天库前清真寺12方碑刻集中收藏于此。
来源:姑苏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