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利赛人图片讲解:品《菜根谭》,悟“中庸求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20:00:16

品《菜根谭》,悟“中庸求适” 

(79)极高明而道中庸

[原文]

物莫大于天地明,而子美云: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沤。事莫大于揖逊征诛,而康节云:唐虞揖逊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人能以此胸襟眼界,吞吐六合,上下千古,事来如沤生大海,事去如影灭长空,自会经纶万变而不动一尘矣。

[评注疏引]

子美:唐代诗人杜甫。康节:宋代学者邵雍。唐虞:唐尧、虞舜,古代帝王,唐尧让位给虞舜。汤武:殷纣王与周武王。沤:水泡。六合:天地和东西南北称六合,泛指宇宙。经纶:整理蚕丝,比喻规划、处理国家大事。

物没有比天地日月还大的,而杜甫说:日月只是笼中鸟,乾坤只是水上泡。事没有比让位和兴兵讨伐更大的,而邵雍说:尧舜让位不过像一般人喝三杯酒,汤武兴兵不过像老百姓下一局棋。人如果能以这样豁达的胸襟来看宇宙空间,看上下千古的事物变化发展,事儿来了像大海中冒几个水泡,事儿去了象随物而去的幻影,自然会很有条理地应对外界各种变化而心中始终保持平静。

这是一则讲时空观念的格言,视野极其开阔。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包括时代、时期、阶段、时间、时刻、时机等,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表现形式。空间,包括区域、地域、地区、地段、地点等等,是物质运动的质量、能量表现形式。

孔子五十岁以后研究易经,其最大成果是认识了自然规律,并将这个规律应用于人类社会。“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孔子在《系辞传下》、《说卦传》中反复阐述的就是这样一种天地境界。其中“时”的观念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什么是“时”?就是今人所讲的时间和空间。孔子在《易大传》中说:“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卦彖传》);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卦彖传》);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丰卦彖传》);豫之时义大矣哉!(《豫卦彖传》)”早期儒家每论一件事,无不讲究合情、合理、合时,而又以合时为其核心。

宋儒发掘中庸之道是一大贡献,而且《中庸》一书中开篇第一段话,子思阐述孔学的时空观也讲得非常清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事物是依其本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这就是“性”,尊重客观规律,顺势而为,便是“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性、空间性,时未至则不发,时与即取,时至则迎,不超前,不滞后,恰到好处,就叫中和。中和既是天道,又是人道。宋儒将这一思想表述为“极高明而道中庸”。“高”是指空间,“明”是指时间,把握了时间和空间,中和求适,便无往而不利。

俗话说,“此一时,彼一时”,“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可作上述观点的通俗表述。

一位日本大学生在毕业留言中写道:“像野猪一样勇往直前,像狮子一样统率一切,像黄牛一样勤勤恳恳,像小猫一样受他人左右,像猴子一样机动灵活,有时,还要像梅花鹿一样小心谨慎。”这段话中的一系列动势选择,就是作者运用中庸之道自我经营的综合性结论。而换成一位成功企业家,他就不一定要“像野猪一样勇往直前”,也不一定要“像小猫一样受他人左右”了。一切因人、因时、因境而定,是谓中庸之道。

(80)以平常之心把自己用好 

[原文]

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评注疏引}

一个德行高的人,他所遵循的就是中庸之道:清正廉洁而又能容忍他人的过错;心地仁爱而又能当机立断;聪明睿智而又不苛求于人;性情耿直而又不失分寸。这就像用糖泡制蜜饯却不甜腻,产自海洋的海味却咸味不重。这种不偏不倚的中庸才是为人应有的美德。

这是一则讲中庸理念的格言。

什么是“中庸?”“中”前面已讲过:“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朱熹的解释是“中者,无过不及之名也。”“庸”,朱熹的解释是“平常也”。今人徐复观说:“所谓庸是把‘平常’和‘用’连在一起,以形成新内容的。《说文》:庸,用也。……‘庸’者指‘平常地行为’而言。所谓‘平常地行为’,是指随时随地,为每一个所应实践所能实现的行为。因此‘平常地行为’实际是指‘有普遍妥当性的行为’而言。”

综上所述,我们给“中庸”下一个简洁明快的定义,那就是:以平常之心,恰如其分地把自己用好。

万物为需,万物为用,人也不例外。

什么叫“把自己用好”?这应当包括内外两个层次。

从内在向度层次看,把自己用好,是把身心用好,把生命用好,这就是要善待自己,合乎情理地享受生活,享受生命的权利和快乐,享受爱和人性关怀。

从外在向度层次看,把自己用好,是把自己拥有的才智用好,把自己拥有的资源和可以调度的资源用好,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创造财富,创造价值,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不管是把自己“享用好”,还是把自己“使用好”,都是一个“用”字,用才有价值。没有投入使用的东西,即使估价再高,却无异于破铜烂铁,废纸垃圾。有财富不用等于没财富,有才能没有发挥等于没才能。纸币用了才是钱,不用放着便是纸。李嘉诚在车上掉了两块钱硬币,弓腰去找,别人帮他捡到了,李嘉诚送给那人100元纸币。人问其故,李嘉诚说:钱是用的,他用我用都一样有价值,丢失了就失去使用价值了。

既是“用”,为什么又要“恰如其分”呢?道理很简单,在双向的“用”之中,不能顾了内在向度的“享用”而不顾及外在向度的“使用”,那叫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也不能顾了外在向度的“使用”而不顾及内在向度的“享用”,那叫只顾别人不顾自己。

只顾别人不顾自己难道不好吗?好,但那往往是“矫情”,有故做姿态,失落于名欲之嫌。

季羡林指出:“古代豁达之人倡导把毁誉置之度外。我则另持异说,我主张把毁誉置之度内。”什么叫置之度内?季羡林说,就是要用心加以分析,或取或舍,各人自是其是,各非其非,完全凭真实的本意,而不必喜人之所喜,非人之所非,更不要期盼人人都说自己好。“如果真有一个人,人人都说他好,这个人可能是一个极端圆滑的人,圆滑到琉璃球又能长只脚的程度。”

就以格言前四字“清能有容”为例。《菜根漂》中另有两句话作注:“不合污便是清,绝俗求清者,不为清而为激。”在尘俗中能做到同流而不合污的就算清廉了,断绝与尘俗之人打交道而追求清高,那不是清高而是偏激。另一句话:“廉官多无后,以其太清也。”被树作标本的廉官并没有人去学习他,只因他是为贪廉名而廉,连正当的收入也加以拒绝,对亲人朋友都故意刻薄寡恩,走到失落自己的极端去了。

还是恪守中庸之道吧,记住:以平常之心把自己用好,不要欺骗自己,不要刻薄别人。

(81)内外平衡,平衡于成长 

[原文]

文章作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作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评注疏引]

一个人的文章写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奥妙之处,只是他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得恰到好处而已。同样,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之处,只是能够把人类朴实纯真的天性表现得自然完美而已。

千万不要轻看这则格言,它是双向人生的两个不同的价值标准。

“文章”泛指外部世界的事功,一个人终其一生做得恰好就行了。什么叫“恰好”?就是尽了全力。力所能及范围的事该付出的都付出了,该承担的都承担了,这就已经恰好了。一定要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目标,达不到就毋宁去死,那是苛求自己。

苛求自己的人总难以平衡。达不到目标,是烦恼,达到了目标,还是烦恼。1832年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弥留之际感叹道:“只有一个人理解我(指哥德)。”但马上,他又感概地否定:“就连这个人也不理解我。”这就是为人类思想库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在目标达到之后的烦恼。

被人理解是很难的。我们活着,不是为别人理解而活着,而是为自己而活着。只要自己理解自己,心安理得,轻松自在地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别人不理解又有什么重要的?再说,理解了又能怎样?它可以增加你的价值或弥补你的不足吗?

“人品”之“本然”,这是指内部世界的成长了。水有源,树有根,人生的根源、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来自人的自然属性——“本然”。人首先是一个活体生命,一个有血有肉、有心有肺、有肝有胆、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的大写的人,而后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前者是第一性的存在形式。离开了生命的内容,或者颠倒了第一性和第二性的次序,就紊乱,就异化,就失落,就沉沦。如果一个人到了爱不敢爱,恨不敢恨,傲不敢傲,言不敢言,皮里春秋、神不守舍的地步,那就人品之本然尽失,变成了一台电脑,一架机器,一块木石或者一只没有情感的动物了。

“以幻境言,无论功名富贵,即肢体亦属委形;以真境言,无论父母兄弟,即万物皆吾一体。人能看得破、认得真,才可以任天下之负担,亦可脱世间之缰锁。”(《菜根潭》)就变幻莫测的物质世界来说,一切功业、名誉、财富、权位,即使是人的躯体本身,都只是上天暂时赋予你的,不过是身外之物。如果从物我一体的境界看,不论是骨肉至亲的父母兄弟,甚至连天下万物都是与我同在又长绵不息的,我的精神境界永在,我对人生的体认价值永恒,则我能平静坦然地面对人生际遇的一切,可以承担天下之兴亡,也可以摆脱一切束缚人性的枷锁。

这段话是“本然论”的展开了。它教给我们一个平衡内外关系的真理:平衡,就是要平衡到成长这个基本点上,平衡于精神世界的宁静和快乐。

在世界风云变幻和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心态问题显得特别突出。于是讲心态平衡的著作如雨后春笋相继问世。大多心态著作的作者都认为三大平衡是这一时期支撑人生金字塔的支点。这三大平衡是:自我的生理平衡、自我的心态平衡、自我与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平衡。这是说得很对的。

但接下来的问题是,平衡到哪里去?大部分心态专家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天天教别人平衡到某项公众事业上去,受教者看了这样的说教往往困惑:那关我屁事!(文言文曰:“干卿底事”?)无非是教我向外,向外,再向外。我本来就因沉沦于外界一大堆烦恼而找不到回家的路才来请教你,这下倒好,你让我再向外走远一点,永不还家。有的心态著作教人平衡到“神”那里去。不管是哪尊神,受教者遇到现实问题都会犯嘀咕:说因果报应,为什么好人就不得平安?为什么坏人作了恶事却偏不得报应?神为什么这样不公平、不公正呢?

只有当我们读懂了易经,读通了华夏列祖列宗的综合型生命哲学之后,才能破解这些困惑,才能走出不平衡的怪圈。

平衡到哪里去?平衡于自己的成长,平衡于自己的身心健康,清净快乐。

反过来想,不平衡于自己的成长,难道你要世界适应你不成?不平衡于自己的身心健康,清净快乐,那接下来要么是阴虚之极而患癌症,要么是阳亢之极而患精神病,连生命之根都毁掉了,你还有胡思乱想的机会吗?

凡是不平衡的时候,不要向外部世界胡思乱想,直截了当,检索自己!

(82)由苦心换出乐来

[原文]

世人以心惬处为乐,却被乐心引入苦处;达士以心拂处为乐,终由苦心换得乐来。

[评注疏引]

一般的人是以感觉上的心满意足为快乐,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乐极处由乐而生苦。而通达于世情的人能从理性上认识快乐,在艰难困苦的处境中始终不渝,“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菜根漂》),这叫做“由苦心换得乐来”。由苦心换出乐来,这是中庸之道的“乐感文化”特性。

有一天,为了慰籍一位饱经风霜的孤独老人,我将自己写的《天磨》朗诵给他听:“天困我身,天磨我心,特殊磨练,特殊使命……”还没念完,这位老人便连连摆手:“不听,不听,换一首快乐的吧!”于是我又朗诵了另一首散文诗:“蓝蓝的天上飘荡着白云,快乐的小白鸽飞出绿色的丛林,小溪流的石头缝里鱼儿捉着迷藏,女孩的风筝加入一道美丽的风景。我爱这蓝天白云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更爱这世上所有的人,我衷心地祝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同我一样,永远都有一个好心情……”这位老人立即称好,让我把这首诗抄给他。

除了专门的研究人员外,每一个人都不希望听别人说“磨”呀“困”呀“苦”呀“愁”呀“熬”呀什么的经历,只需要听你现在获得的快乐的结果。正如做父亲的不需要多提怀胎、分娩的痛苦,而只希望听新生婴儿的叫声一样,过程可以省略,我们只需要生活中生机蓬勃,天天快乐。这也就是“逢人莫诉愁和苦,会友只谈乐与安”的原因了。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月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风,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菜根潭》)狂风暴雨可以使飞禽忧伤哀戚,风和日丽却可以使草木欣欣向荣。由此可见,天地之间不能一天没有祥和的气象,人与人之间也不能一天没有快乐的心情。人在低谷中平静地度过便行了,不必像“禽鸟戚戚”。度过了低谷,也不要去诉苦说穷,忘掉一切烦恼,把快乐送给别人。

平静地走过低谷,给自己一个功德圆满的交代;

真实地面对外界,还世人一张阳光灿烂的笑脸。

83)随遇而安 

[原文]

释氏之“随缘”,吾儒之“素位”,四字是渡海的浮囊。盖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则万绪纷起,随遇而安则无人不得矣。

[评注疏引]

佛教主张一切事情都应顺随于定的因缘,不可勉强,不可一意孤行;儒家主张凡事都只能按照自己的本份,不可贪心,不可强出头。“随缘”“素位”这四个字是帮你渡过人生大海的浮囊,是为人处世的秘诀。人生之路漫长,如果想什么事情都尽善尽美,则只会惹起无数烦恼和痛苦。反之,随遇而安,不去求全责备,那就到处都是悠然自得的乐土了。

有一个人从小双目失明,十分自悲,后来一位老师对他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较大,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他深受鼓舞,从此把失明当作上帝特殊的钟爱,开始振作起来。若干年后,他成了一位德艺双馨的推拿师,他的故事《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将他的美名传播到四面八方。

这位教盲人随遇而安的老师是值得尊敬的。

生活中的种种不安多是“攀比”出来的。一群拍电视教学资料的朋友在浏阳大围山高山顶上遇到一位独居多年的老者,104岁了,身轻如猿,健步如飞,屋前屋后爬满了几百只大南瓜。吃了一顿南瓜,客人个个觉得美得象仙果。老者见大家高兴,让他们装了十几只回去,却无论如何不肯收一分钱。生活在没有污染的地方,人就是这样质朴。而生活在大都市里面的人,相貌平平的偏要去与俊男美女比,家境贫寒的偏要与一掷千金的款爷比,一事无成的偏要与事业有成的老板财阔比,平头百姓偏要与官儿老爷比……攀比的结果是越比越不安,越比越不平衡。

清人《行路歌》中说:“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回头只一看,又有挑脚汉!”这样的攀比方法是同前一种攀比相反的,往下比,容易满足,也容易获得“随遇而安”的快乐。

苏东坡说:“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痒是指心痒,技痒。总想表现自己,突出自己,彰显自己,于是心痒难耐。一痒,就要去抓,越抓越痒,抓不到的地方更令人烦躁。听说天上的仙女麻姑有鸟爪之手,必得请麻姑抓痒方能止痒。可惜天路茫茫,到哪里去找麻姑?那就只能靠自己通过求道、悟道来从根本智上解决心痒的问题了。有一位朋友写了一段既止痛又止痒的话,谨抄录如下:“登天难,求人更难;黄连苦,贫穷更苦;春水薄,人情更薄;江湖险,人心更险。知其难,克其苦,忍其薄,防其险。随遇而安,我心平常。知足长乐,我身安康。”

(84)方圆并用 

[原文]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评注疏引]

叔季之世:古时少长排序按伯、仲、叔、季排列,叔季在末,喻末世。《左传》语:“政衰为叔世,将亡为季世。”身处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时代,待人处世应该秉直刚正;身处世道混乱、天下纷争的时代,待人接物应该老练圆滑。如果是身处国力衰微、行将灭亡的末世,为人处世就要采取方圆兼用的方法。对于善良的人应该宽厚,对待邪恶的人应该严厉,对待一般平民百姓就要宽严相济、刚柔并用。

对于一个经营者来说,方圆并用(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管理同步)、刚柔相济(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思想教育并行)是管理好一个群体的有效方法。古代皋陶氏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其意为:宽厚而使人敬畏,柔顺而敢于决断,自信而能谦恭,散淡而能庄敬,繁忙而能持久,直道而能温和,高效而能廉洁,阳刚而能克制,强悍而能仁义。这些都是方圆并用、刚柔相济的中庸之道。

对于一个为官一方的领导者来说,方圆并用、刚柔相济更是领导艺术的表现。古人所崇尚的安邦贵民不可专制,为官适变不可强权,取利公平不可豪夺,求名循实不可巧伪,为政随顺不可硬拧,交友和同不可勉强,美化天然不可矫饰,文章平易不可做作,执法严明不可藏私,用人唯贤不可任情,等等。这些都是宽猛相济、方圆并用的中庸法则。《管子·法法》:“凡论人有要:矜物之人,无大士焉。”评价一个人的要点:凡是有骄矜之气,能刚不能柔,能方不能圆的,没有一个能成大器。

(85)内外有别 

[原文]

作人无点真恳念头,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涉世无段圆活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

[评注疏引]

做人如果没有一点真诚恳切的情感,就会变成一个一无所有的乞丐。处世如果没有一些精明老练随机应变的情趣,就会像一个毫无知觉的木头人。

这是一则讲双向人生内外有别,相反相成的格言。一个人做人要真诚恳切,做事要圆活机趣,中庸之道便是调节内外平衡的动作之道。

一位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智者用四句箴言回答了他: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少年问,这四句话看起来自相矛盾,怎样把它们统一起来呢?智者回答,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

其实,看起来的自相矛盾的东西,用双向人生两个世界的观点看就和谐统一了。“把自己当成自己”,是讲自爱;“把别人当成自己”,是讲爱人。这是属于内部世界修仁爱心、平等心根本智的问题。“把别人当成别人”,讲尊重别人的选择和自主权,不要自作多情,一厢情愿地攀缘,同时要有防人之心。“把自己当成别人”是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不要自我中心。要有融通适顺的意识。这两句话属于外部世界“圆活机趣“的话题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人的成长需要有知心朋友,敞开心扉,真诚地交流、对话,互相汲取智慧,在共同追求中一道升华精神境界。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菜根潭》)这是“圆活机趣”于功利世界的具体表现了。不要过分清高孤傲,所有的污蔑、羞辱、毁誉、委曲都要容纳,一口咽下去,再反刍消化使之变成营养。与人相处不要善恶分明,高尚的、愚昧的、好人、恶鬼都要能够包容接待,与之和平共处。但在这里要特别提醒那些秉性刚直的年轻朋友:不要因为内外不分而在人际交往中变成了一块木头,那钉子钉进木头可是最容易的。

(86)社交活动,如同演戏 

[原文]

世味能饱谙,任教覆雨翻云,总慵开眼;人情能会尽,随你呼牛唤马,只是点头。

[评注疏引]

把世间的真真假假游戏看透了,非常熟悉了,任你今天做的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心里想的和表面做的不一样,口里讲的和背后做的不一样,我也懒得去看了。把外部世界的人情世故悟透了,随你让我做什么,我都会适应和顺从。

这是讲在“身主事,事主功”过程中灵活反馈顺适于外界的中庸之道。有一则笑话:一个小孩子问父亲:“什么是社交啊?”父亲回答:“就是那种你心里其实不想去,但出于某些莫名其妙的理由又不得不去的无聊的集体活动。”第二天,小孩背起书包出门,对父亲说:“再见,爸爸,我去社交了。”

社交活动,与各种各样自己并不想打交道,甚至看不惯、有反感的人打交道,初涉社会的人很不习惯,只有“世味能饱谙”的人才知道,这不过是演戏,你要求生存、求发展,就应当学会做一个好演员。

人生就像一曲戏,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忠奸贤愚伊伊呀呀打打杀杀高潮低潮开幕闭幕闹了一场,卸了妆,离了舞台,你还是你,我还是我,戏中之角与戏外之身是两回事。美国心理学家艾尔森博士对世界100名杰出人物做了一项问卷调查,其中61%的成功人士坦陈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并非内心最喜欢的,至少不是最理想的,只是社会需要而阴差阳错地把自己摆在那个位置上而非把它做好不可。可见不想做的事情,只要是社会需要你去做,也可能正是鬼使神差让你获得成功的机遇。

即使是圣贤,作为“天地之替身,乾坤之帮手”,他们是超尘脱俗的,但却并不离俗和异俗。《论语·乡党第十》记载孔子去见国君,“鞠躬如也,如不容”,——点头哈腰,好象容不下自己的样子;“立不中门,行不履阈”,——不站在大厅中间位置,行走不踩门槛;“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走过国君的座位时,面色变得庄重,行走快速,话也好象说不出了。后面的原文不引了,描述孔子回到原来位置上一副敬畏不安的样子,手拿玉圭,弯着腰,好象负担不起。上举,象作揖;下举,象交接。面容庄重,战战兢兢,用紧凑的脚步行进,走出一条直线。这一台戏演完了,“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献礼时容色凝正,私下相见,则轻松愉快。读此章,很多青年人看不惯,讨厌孔子。其实孔子这是按当时礼制依制演出。假若孔子不是世味饱谙,人情会尽,他怎么能教子贡当大款、发大财,将自己的学说传播开来,造福于后世呢?只要有利于事业上的成功或发展,一个人扮几回奴才,“随你呼牛唤马,只是点头”又有何不可呢?

(87)事事留余地 

[原文]

事事留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招外忧。

[评注疏引]

凡事不要做得太绝,要随时留有余地。这样造物主不会忌恨我,鬼神不会伤害我。如果什么事情都想求得完善无缺,一切业绩都想登峰造极,那么即使内部不发生变故也会遭到外界的侵扰。

还是“身主事,事主功”方面的中庸之道。

《孙子兵法》:“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用兵的道理只在于掌控全局的主导权,形成克敌制胜的优势。会打仗的指挥官,他的注意力始终是放在全局性的用势上,而不会去苛求自己的部属,不会计较一时一事,一城一地的得失。

正因为是总揽全局,才需要事事留有余地。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菜根潭》)完美的名誉和节操,不宜一个人独占,分出一些来给你的伙伴和同盟军,这样可以消除因嫉恨而招致的祸患而保全自己。不好的行为和名声,最好不要都推给别人,自己承担几分,可以掩藏过人的才智和过露的锋芒,更好地陶冶自己的品德。企业家经营活动中的授权原则,不就是这样一种担责任而分名利的留余地作法吗?

“锄奸杜幸,要放他一条去路。若使之一无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尽,则一切好物俱咬破矣。”(《菜根潭》)即使是铲除奸恶淫邪之徒,杜绝谄媚佞幸的小人,也要留一条悔过自新的生路给他们。如果采取除恶务尽的作法,逼得他们走投无路,没有容身之处,就好象堵塞鼠洞抓老鼠,所有的逃生之路都堵死了,老鼠们就会不顾一切乱窜乱咬,把所有的好东西都咬得稀烂。

为什么连“锄奸杜幸”都要留余地?同样是考虑全局之利。孔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有仁爱心的人既能喜欢人,又能憎恶人。但喜恶并不能只任感情而不讲理智。《礼记·曲礼》提出“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爱一个人要知道他有不好的一面,恨一个人要知道他有好的一面。留有余地,也就是给恶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以免“困兽犹斗”“破罐子破摔”,弄个“鱼死网破”。在集团与集团间的经济竞争中,运用这个原理,可以化敌为友,化对抗为合作,避免两败俱伤的不可取后果。

(88)忍己恕人  

[原文}

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评注疏引]

别人的过失和错误应当加以宽恕,而自己的过错绝不可宽恕;自己的困难或遭受屈辱应当忍耐,但对于别人的困难和屈辱就不能忍心不管,而要想办法帮助他们。

这则格言讲“忍己恕人”的中庸之道。

先说恕人。《论语》中记载子贡问孔子:“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答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把“恕”作为一个人终身需要实行的社会契约原则。《公冶长·第五》子贡的一段话:“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我不想别人强加什么东西在我头上,我也不想强加给别人什么东西,宽恕别人,这已是私德与公德关系的一个平衡点了。

恕人,也就是宽恕、宽容人的精神,已成为建构今日社会性公德的重要资源。承认、允许价值多元的世界存在,不干预个体选择的自由和权利,尊重个体的自由,自主和公平竞争,对个体的终极关怀,宗教信仰(或无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执以中性立场等等,都体现了“有容乃大”的中华传统宽容道德法则。

就一个团体的统率人物而言,这种“恕人”的宽容精神是一种凝聚力的体现。“我果为洪炉大冶,何愁顽金钝铁之不易销熔;我果为长江巨海,何患污渍横流之不能容纳;”(《菜根潭》)合格的经营者应当气质如炉,化铁熔金;气量如海,容污纳垢。何况有些被人传为恶人的不一定就真是恶人,被人指责为过错的未必就真错了。“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泄怒;闻善不可即亲,恐引奸人进身。”听到他人犯了过失或做了坏事的传闻,不可立刻产生厌恶心理,要作冷静调查审察,恐助不怀好意者泄私愤。听到他人做了善事作出了成绩也不要立刻就加以亲近,要作认真考察和核实,恐别有用心者以此作为进身的伎俩。按程序明察、明辨,才能体现公正与公平。

一个有仁爱心、平等心、清净心的经营者,他应当以“我适人”而不是以“人适我”作为管理原则,将其麾下的一切人集结在一个权责利挂钩的共同目标之下,营造能真正让参与者没有后顾之忧、没有不安全感地组合的“洪炉大冶”和“长江巨海”,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因此,他要尊重、关爱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没有分别心,没有差等,没有区别对待的权术伎俩。“招千万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希千百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丑。”千万人之欢不能使你增加什么,而一人之怨却很可能使你减损许多。这也是孔子说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己。”(《论语·为政第二》)攻击不与你同的异己力量,那反而是有危害的。

宽容精神是中庸之道的要点。

至于严于责己、严于律己的问题,前面已经讲得很多了,属于成长方面的功课,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