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伪君子百度盘:威海卫:十五分钟,三十二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3:54:25
    

 

 

 

1930年10月1日凌晨,威海卫回归中国。虽然离别了三十二年,虽然晚归了七年,虽然仍有遗憾,但威海卫毕竟还是回来了。

 

1930年10月1日凌晨,青岛。

在数百名海军陆战队员的护卫下,国民政府外交部次长王家桢登上了海琛舰。几小时后,他将抵达威海卫,代表中国政府收回被英国强租32年的这座城市。

 

 

上午8时,悬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海琛舰缓缓驶进威海卫港。目光所及,人头攒动,欢迎代表的脸上洋溢着喜悦;耳畔回荡的,是欢呼声、祝贺声。走下舷梯,一群洋人快步上前,为首的是位老者,头戴礼帽,身着西服,面带尴尬的笑容,主动伸出手来。这位老者,就是英国驻威海卫行政长官庄士敦,曾当过溥仪的老师;王家桢坚信,这次握手,是挽回国家尊严的开始。

 

接收典礼只有短短的15分钟。望着迎风飘扬的中国国旗,这一切,花了32年,比当初的租约还延迟了7年。

 

话别之际,王家桢很有风度地走到庄士敦身前:“吃完午饭再走吧!”庄士敦笑着摇了摇头,用他流利的中文风趣地说:“不行啊!你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天无二日,民无二主。过了正午,这里就是你们的天下了。”中午11时,庄士敦一行直奔码头,登舰而去。在他的身后,只留下仍在飘扬的米字旗。这是它在威海卫上空的最后一天。

 

■ 强占

1874年,蕞尔小国日本只凭借几艘进口的战舰,就敢入侵台湾。这令中国朝野大为震惊,筹办近代化海军的步伐由此提速。1888年,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舰队成军,其基地就选在了山东半岛东端的威海卫。

 

李鸿章对威海卫的情况了如指掌:港湾南北山势险峻,刘公岛坐镇港口中央,形成二龙戏珠之势,非常适合建设军港。这里三面临海,东与日本、朝鲜相望,北与辽东半岛相对。李鸿章的设想是,重点建设旅顺和威海卫,形成犄角之势,达到拱卫渤海门户,确保京城安全的目的。他清楚,北洋舰队的主要对手,就是野心勃勃的日本。威海卫自然首当其冲。这一点,日本军方也有同感。在日本参谋本部第二局局长小川又次大佐1887年制订的《清国征讨方略》中,胶东半岛特别是威海卫,是未来日本侵华必须攻占的目标之一。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1月20日凌晨,大批日军登陆艇抵达山东荣成。日军登陆后,连续5天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顺利出现在威海卫南帮、北帮炮台侧后。

 

2月17日,被卸去枪炮的“康济”舰,载着投降的清军官兵以及服毒自尽的丁汝昌遗体,告别威海卫。撕破的黄龙旗徐徐降下,血红的太阳旗在刘公岛升起。根据《马关条约》规定,日军对威海卫实行军事占领,直至清廷在三年内偿清2亿两白银的赔款为止。

 

就在《马关条约》签署后六天,俄国联合德、法两国,通过外交途径,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随后,俄国强行在旅顺“过冬”,德国强租胶州湾。

 

旅顺和胶州湾的租让及德俄结盟,扼守了渤海湾之两翼,使英国在华北的利益因此遇到了巨大的地缘威胁,它必须找到一个制衡俄德两国的支点。威海卫恰在旅顺和胶州湾之间,成为其首选。1897年12月,英国外交副大臣寇松上书首相索尔兹伯里,提出与日本结盟,占领威海卫,以抗衡俄德。

 

事实上,早在1816年,英舰“阿里斯特”号已到此收集情报。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阿美士德”号又到此收集情报。1859年和1860年,英舰再次侵入威海卫收集情报。因此,英国对威海卫提出租借要求,早有预谋,绝非偶然。

 

3月25日,索尔兹伯里指示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由于总理衙门已将旅顺租借给俄国,列强在北直隶湾的均势实际上被打破,因此你务必以最有效和最迅速的方式获得日本人撤离威海卫后租借该地的优先权,租借条件应同准予俄国在旅顺口所享有的相同。”

 

在得到英国承诺向清廷贷款,垫付对日赔款后,日本同意按期撤离威海卫。1898年4月,日本迫使清廷同意不将福建割给他国。这其中,英国帮了大忙。作为交换,日本愿意支持英国租占威海卫。

 

面对窦纳乐咄咄逼人的架势,清廷既不敢轻言租借,更不敢坚决抗拒,只是被动拖延,期待转机。

 

3月28日,双方举行第一次谈判。中方提出要用威海卫作为重建海军的基地,建议英国占领朝鲜的岛屿以达到抗衡俄国的目的,甚至愿以增开商埠等条件,换取英国放弃租占威海卫,都遭到窦纳乐的拒绝。

 

在三天之后的第二次谈判中,中方表达了对列强群起效尤的担忧,得到的却是窦纳乐限期两天答复,不然“就将由英国海军上将来处理”的最后通牒。几经争辩,中方不得不屈从了。

 

5月7日,在英国的贷款帮助下,清廷终于偿清赔款。日军随即分批撤离。23日中午,中日双方交接完毕,欢送酒会之后,太阳旗降下,日本人结束了对威海卫长达三年的占领。然而,黄龙旗在威海卫只挂了一天,就换成了米字旗。

 

7月1日,中英双方正式签署了《租威海卫专条》。其中规定:英国租占威海卫的期限,与俄国租占旅大相同;英军有权在租借区内驻兵和修筑炮台;中方保留派军队及兵舰进入租借区域等权利。双方勘定的租借区,东起大岚头,西至马山嘴,南至草庙子,陆地面积288平方英里,人口12万。威海卫城位于租借区内,却由中方管辖,形同飞地。

 

1898年,是英国在华利益收获最大的一年。不仅收获了威海卫港,而且促成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新界”纳入占领区,面积展拓了十多倍。

 

1898年,是中国损失巨大的一年。不仅戊戌变法以流血告终,而且失去了威海卫、旅大、胶州湾……

 

■ 索要

1905年,日俄战争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根据《朴茨茅斯条约》,俄国将旅大转交日本。清廷随即提出,既然俄国威胁解除,英日又是盟国,威海卫就失去了抗衡俄国的功用,理应交还中国。尽管遭到英方拒绝,但这开启了中国政府收回威海卫的艰难历程。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港督弥敦迫于列强压力,提出以强迫清廷同意英国“永租”新界为条件,换取交还威海卫。弥敦的提议未能实现,但这毕竟是英国官方在威海卫问题上第一次松口。这一表态的背景是,随着俄国退出中国东北南部,对英威胁削弱,这使得威海卫在英国对华战略中形同鸡肋,不如做个筹码,换取别的利益。

 

然而,英国军方始终认为,威海卫是一块有价值的“战略飞地”。在欧洲两大军事集团逐渐形成,英德矛盾越发突出的背景下,英国在威海卫的军事存在,对于制约占据胶州湾的德国意义重大。因此,即便是鸡肋,也不能放弃。

 

1919年,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派员出席巴黎和会。会前,威海卫代理行政长官庄士敦认为,由于对威海卫投入太少,英国政府很没面子。因此应当归还,只保留刘公岛供英国海军使用。然而,英国军方不仅贪恋威海卫良好的疗养条件,更担心日本在华势力的膨胀,主张只要日本继续索取在华特权,英国就不能放弃包括威海卫在内的一切权益。

 

1921年11月,美国牵头召开华盛顿会议,顾维钧在大会上发表演说,力陈租借地的害处:俄占旅大,引发日俄战争;德占胶澳,使欧战波及远东。他强烈呼吁各国“将此等租借地取消或从速废止之”。

 

按照中英《租威海卫专条》,英国对威海卫的租占将于两年后到期。尽管英国政府极不情愿,但迫于国际舆论压力,英国代表、枢密院院长贝尔福发表声明,允诺将威海卫交还中国,条件是由两国政府派代表就归还方式和细节达成协议,尔后按协议有条不紊地实施归还。

 

贝尔福效仿中日解决胶澳问题的方式,致函中国代表施肇基,为交还威海卫开列了6项先决条件:英舰避暑、保留产业、租借海面、保护财产、参与市政、修筑铁路。归还威海卫终于提上了议事日程。战胜国的身份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成为扭转中方被动局面的关键。

 

1922年10月,中英谈判在威海卫正式开始。翌年3月16日,谈判在北京恢复。经过34轮磋商,议定了《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其中规定,英国海军继续无偿租借刘公岛十年,期满后可随意续租,直至两国同意再交还中国;英军可以在刘公岛及威海卫附近水面演习、训练和停泊避暑,允其存储和装卸军需物资;英国人在威海卫的房产租期30年,期满自动顺延。

 

显然,中方为收回威海卫做出了重大让步。顾维钧认为,一旦照此办理,不仅刘公岛演化成无法收回的“永租”之局,而且法国、日本会起而效仿,不利于交收广州湾、旅大租借地的谈判。对于这份《协商意见书》,不仅顾维钧不同意签字,国人也纷纷斥之为丧权辱国。一时间,山东各界请愿抗议之声如潮。迫于国内舆论的压力,中方代表梁浩如被迫辞职。北洋政府拒绝签字,并两次提出修约,遭到英方拒绝。

 

梁浩如辞职后,北洋政府将谈判事务交给外长顾维钧。1924年6月,顾维钧与麻克类在北京重开谈判。经过十几轮协商,双方达成了《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草案》。与此前的《协商意见书》相比,顾维钧明确了取消英国租借、双方交收期限、英军撤兵期限等三个问题,删除了租借刘公岛期满自动续借的条款,改为“刘公岛岸上房屋数处及便利数项,借于英方十年,十年期满,经两国同意可续借”。同时,英方不再索还其在威海卫的拨款。

 

按照专约规定,双方将于11月28日正式签字。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总统曹锟被囚,顾维钧辞职。英国政府借口中国政局不稳,采取拖延态度,一直拒绝签字。《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草案》成了一纸空文。

 

■ 回归

威海卫问题的彻底解决,归根到底还得靠中国自己。

 

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给中国政坛注入了新鲜血液。192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了对中国的形式统一。这为对英谈判提供了强大后盾。

 

南京政府外交部多次发表宣言,要求修改不平等条约,与各国订立新约。1928年,改订新约运动全面铺开。威海卫问题再次摆上台面。

 

对此,英方也出现了主张积极回应的声音。9月,庄士敦向英国政府殖民地部建议,英方应见好就收,主动归还威海卫,以免中方不承认1924年《专约草案》,并避免发生类似汉口、九江丧失租界的“耻辱”。然而,英国政府并未采纳。直至1929年初,南京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在多个场合重提收回威海卫时,英国政府才给予积极回应。

 

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内经济低迷,国际地位衰落,被迫压缩海外战线。威海卫租约超期,归还只是时间问题,属于舍弃的对象。

 

1929年6月,就交收威海卫的细节问题,王正廷与英国驻华公使蓝普森进行了正式磋商。王正廷提出改订新约,无条件收回威海卫、刘公岛及其一切建筑,不同意坚持1924年《专约草案》;蓝普森则坚持保有驻兵权和刘公岛续租权。双方谈判时断时续。到1930年初,蓝普森甚至愿在威海卫港区英国人财产的问题上做出让步,同意放弃“永租”,改由中方出资赎回,以换取将刘公岛的租期延至1940年。然而王正廷依旧坚持己见。“威海卫事,因刘公岛租期问题,双方意见完全相左”。

 

这场看起来根本谈不拢的谈判,王正廷还是做了让步。1930年2月13日,《中英威海卫交收专约》达成。英方承诺在这年10月1日交还威海卫。中方允准英国继续租借刘公岛十年,期满后可以续租,但前提是两国政府同意。

 

王正廷态度之所以突然软化了,是因为1929至1930年,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使蒋介石难有足够的精力对付英方的刁难。为了扭转政治上的被动局面,蒋介石需要外交战线做出亮点。因此,威海卫问题的谈判骤然提速。

 

虽然离别了三十二年,虽然晚归了七年,虽然仍有遗憾,但威海卫毕竟还是回来了。1930年10月1日,英国人离开后,南京政府设立了威海卫特别行政区行政公署,由行政院直辖。    

 

1940年11月15日,刘公岛十年租期届满,中方不同意续租。英国驻军全部撤走。此前两年,日军攻陷威海卫。刘公岛孤零零地悬于海面,期待着民族复兴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