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特工艳美录微盘:与世界教育大师零距离交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3:07:22
与世界教育大师零距离交流 ——读《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杜威》有感

  回顾中外教育史,我们惊奇地发现,在2500年前历史的那一刻,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曾神奇地重合过。

  ■顾雪林

  在2500年前,中外大师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曾神奇地重合过

  世界各国的历史学家注意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公元前6世纪前后,是产生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大师的年代。在中国,有老子和孔子;在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老子当过周王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晚年出关西行,不知所终,代表作《老子》;孔子年轻时曾拜见过老子,后当过鲁国司寇,曾周游列国,弟子3000,思想集《论语》;苏格拉底当过兵,参加过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役,70岁高龄时,因所谓“蛊惑青年”等罪,被判死刑,饮鸩自尽,他的思想散见于柏拉图的著作中;柏拉图年轻时曾追随苏格拉底,有过三次西西里之行,中年建立的阿卡德摩学园,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80岁高龄无疾而终,教育代表作《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曾就读雅典柏拉图学院,师从柏拉图,后在雅典吕克昂创办吕克昂学院,曾是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代表作《政治学》。以上这5位如雷贯耳的人物,行走在耶稣诞生前的500年左右,是那个时代中国和古希腊的顶级思想大师,他们的教育思想,分别影响中国和欧洲近2500年。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苏格拉底也说过类似的话:“和学生向老师学习知识一样,教师也可能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知识。”孔子教学,常常采用现场对话法,师生一问一答。而苏格拉底最主要的教学法,就是苏格拉底式的现场对话法。孔子反对教育成为贵族的专利品,认为应该将礼乐等教育普及于一般人,提倡“有教无类”;柏拉图主张:“教育制度首先是建立在全民普遍共享的基础之上的,教育面向全体市民开放,不管他们拥有多少财富以及社会地位如何,也不分性别差异。”

  回顾中外教育史,我们惊奇地发现,在2500年前历史的那一刻,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曾神奇地重合过。

  苏格拉底的教育定义;柏拉图的城邦教育;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和耶稣的平民化教育

  不知道有多少人追溯过欧洲的教育思想史,在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追溯是十分必要的。

  爱尔兰人弗兰克·M·弗拉纳根所著的《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杜威》,以精彩的笔墨描述了18位对欧洲乃至世界都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的教育观点的精华。

  我们常说,教育要中外比较,兼收并蓄。看了弗拉纳根的书,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外国教育鼻祖们的思想传承脉络。正像老子和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的教育一样;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至今也在深深地影响着欧美乃至世界的教育。

  对苏格拉底来说,教学就是他一生所追求的事业。苏格拉底对教育有三个基本观点,其一,和学生向老师学习知识一样,教师也可能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知识。其二,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起始点就是对自己无知状态的认可,意识到无知而后学。其三,教师能够发现学习者的某项知识错误,但不能由此推断出教师是相关知识的拥有者,教师应当不停地寻找学习的机会。在教学方法上,苏格拉底主张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他认为学习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过程。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欧洲史上,对教育进行系统理论阐述的第一人。柏拉图认为创造城邦共同幸福的主要途径就是教育,城邦教育要面向全体大众。柏拉图反对世袭制,主张在城邦教育制度下挑选统治者、辅佐者和平民。

  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休闲”,他认为休闲就是将时间花在文明的文化事业上,而他的目标教育对象就是“休闲阶级”。不要小看亚里士多德的休闲教育,我国翻译的“学校”、“学者”和“学术”等词语,都来自于希腊语中的“schole”,意为休闲。这也说明,古希腊文化教育的影响之大。需要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的休闲教育,是为以奴隶制为基础的城邦中的优势阶层设计的,有其历史局限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必须解决三种限制人类发展的现实问题:本性、习惯、智力。他认为本性是教育者不能控制的一种要素,教育的主要问题是把习惯或智力放在儿童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要及早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让兴趣和爱好作为人类非理性的部分得到优先发展。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正规教育,与现代教育在结构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现代史第一个千禧年之初,年轻的犹太牧师耶稣在罗马帝国统治的中东地区朱迪亚城给当地平民百姓讲学。《圣经新约》中说,耶稣12岁时,就能坐在圣殿上与博学大师们通过对话的方式积累知识。耶稣讲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视仁爱为美德等内容。耶稣讲学的教学效果极佳,他的教学方法是直接说教法,语言简练,句法简单,教学中充满联想、比喻、谚语和警句,一旦入耳,听众难以忘怀,非常有助于听众记忆。耶稣还喜欢用夸张的手法获得戏剧性的教学效果。在学生面前,耶稣像苏格拉底一样,是一位了不起的发问大师,他喜欢心平气和的讨论,不提供现成的答案,从不用个人威望胁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奥古斯丁:精神世界的教育;夸美纽斯:人权教育;卢梭:自然主义教育

  出生于公元354年的奥古斯丁,他一生的精神发展历程主要体现在他写的《忏悔录》里。年轻时,奥古斯丁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学习的途径:权威和理性。他认为人通过信仰而获得真理,再通过理解来掌握真理。他的名言是:“只有等你相信了,你才会理解它。”他认为,教育者必须促进学生的意志力、记忆力和智力的发展。奥古斯丁曾写过《论教师》一书,他认为,人类母语的学习不是靠掌握语法规则完成的,而是在完全没有任何系统的教学指导下通过一系列自然发生的事件获得的。他反对死记硬背。他书中的结论是,教师应当言行一致,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是存在于学生心目中的内在神圣之师,主张教师应当因材施教。

  出生于1592年的夸美纽斯是世界上第一个伟大的现代教育理想主义者。他认识到教育具有的政治力量,看到了教育在改造社会方面的潜力,他也曾用令人生畏的措辞描述了学校教育的缺点:“是男孩子们的一种恐怖经历,是对他们智商的扼杀。”他当过校长,做过牧师。他认为,没有一个人的智力差到不能提高的程度,教育应当是普遍的,适合社会中所有的孩子。《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关于教育改革的鸿篇巨著,他关于幼儿教育、小学、中学和大学的预言性设想,与今天占主导地位的教育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他的教育思想成果在他去世后曾长期被人忽视,直到19世纪末,当全民教育获得长足发展时,他的教育预言才重新获得人们的重视。

  1712年在瑞士出生的卢梭,一生饱受争议,他曾把自己的5个孩子遗弃在育婴堂,同居40年才和这5位孩子的母亲结婚。而卢梭发起的运动,却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极大地改善了儿童的处境,提高了儿童的生活和教育质量。卢梭小说题材的教育论著《爱弥儿》是继柏拉图的《理想国》之后,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教育著作。卢梭认为:“儿童在成年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他大声疾呼,“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美好时光呢?”他主张应当赞美童年,为童年喝彩。卢梭还预见了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中发现的一些成果,他发现儿童有独特的观察视角、思考方式和心理感受。他认为,把成人的心理表现方式强加给儿童,是一件愚蠢至极的事情。卢梭认为,美德是通过榜样的作用教给儿童的,而不是通过训诫的方式强加给他们的。卢梭建议教师:“脱掉虚伪的外衣,处事要公正善良,把你以身作则的榜样深深地刻画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让榜样的力量深入他们的心田。”卢梭是西方第一位提出启发式学习方法的人。

  杜威:面向未来的教育

  1859年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的约翰·杜威,是中国教育工作者非常熟悉的外国教育思想家。杜威是哲学博士,曾当过中学教师,后在芝加哥大学当过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1904年受聘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杜威生活在美国史无前例的工业化进程的社会,移民潮、人口快速增长及社会的剧烈变迁等,对传统教育的死记硬背和课程内容的一成不变提出了空前的挑战。杜威把学生看成教育的中心,他说,儿童可能恰恰是教育的“起点、中心、目的”。杜威提出,教育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教育不可能预言世界在未来某个时间点上是个什么样子,“教育是生活过程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成长是杜威教育哲学中的一个中心概念。杜威认为,教育应当充分发展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去创造性地回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环境。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杜威不停地写作,到处演讲,频繁地游学。他活到93岁,一直创作到93岁。

  《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杜威》,(爱尔兰)弗兰克·M·弗拉纳根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