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勤的中心论点:同课异构中的“异”与“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27:58

同课异构中的“异”与“同”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发现,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再加上教师本人教学理念的落差,教学经验的深浅,教学个性的迥异,种种的因素,必然导致不同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会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因此“同课异构”成为了一种日渐流行的校本研究形式。它是指同学科同主题的内容,由不同的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不同的教学班级进行的教学系列活动,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带给听课教师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我们欣喜地看到以往那种“年年岁岁教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教育现象变少了,名师“模仿秀”似的矫揉造作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教师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设计属于自己的课,更有甚者提出:“我的教学我作主”。静下心来思考,我们提出的“同课异构”目的何在?如何处理“同课异构”中“异”与“同”的关系?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些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同课异构”的优势,使得教学园地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思考一:“同课异构”的目的及其意义。
    “同课异构”是由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决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内容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也都对关注和丰富学生的经验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对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课异构”活动,正是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教师在教学研讨活动中,能够基于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生活体验,设计出符合学生学情的,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案。
    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可以促使教师去学习、思考、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而避免出现教师坐享集体备课的成果,或者简单照搬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同课异构”活动中,各位教师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通过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让教师踏踏实实地经历“理解教材——独立设计——教研组说课——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校本教研过程,并在研讨中取得共识,达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思考二:“异构”要不要“同”?
    有多教师认为“同课异构”是为了教学研究,也有的教师认为“同课异构”就是要强调“异”。
    其实不然, 无论怎样的“异构”,肯定是有“同”的,甚至可能是“很多同”。因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一样的,教学目的大体相似,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相似,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们的教学设计在很多方面“同”。有人极力倡导“羞于雷同”,这未免有些矫枉过正了。“异构”的目的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为“求异”。因此在“异构”中并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材料,也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方法,只要是适合教学要求的,有效的。
    在这些方面,我自己也曾走过弯路。记得在一次年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我和另一位老师同时选择了《画满画儿的圆月亮》这一课,在于本年组教师研讨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和这位老师的设计不谋而合,如果教学设计大同小异,那怎么能称得上“同课异构”呢?于是,我另辟蹊径,将课文内容进行了整合,选择了从结果入手,追根溯源的结构方式。可是,我忽略了二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认知水平,因此,在课堂上教学效果并没有我现象中那么好。这节课结束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味求异”的怪圈,让我清新地认识到不考虑有效性的一味求异必然是失败的。
    思考三:“存异”与“求异”的关系。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如果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太多的“异”,则意味着不成熟,也标志着危险。但太多的“同”意味着简单的重复,意味着机械的操练,这与教学的本质相去甚远。
    其实,判断“同课异构”活动中不同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孰优孰劣,不在于教师是否有标新立异的独特设计,而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能否让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同样的,在比“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判断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在于不同教师的“异”与“同”孰多孰少,也不在于教师是否有标新立异的独特设计。而是在于教师在这一教学研讨活动中,能否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在这一不断讨求的过程中提升自己课程标准的理解能力,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对学情的分析能力,以及其他专业水平。
    无论怎样的“异构”,最后还是“殊途同归”,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同”的。那就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有所得,让教师在“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教有所获。
    只有正确把握了“同课异构”中“异”与“同”的关系,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才能让教师在教学研讨活动中,能够基于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生活体验,设计出符合学生学情的,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案,达到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