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飞广州: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前为何突转向变“坐南朝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2 07:03:46

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前为何突转向变“坐南朝北”

2012年02月15日 09:14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 作者:解长贺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核心提示:在纪念碑的建设过程中,有人提出:天安门广场政治集会多,平时游人也很多,而且大多从东西长安街进入广场,应该正对纪念碑的正面,建议纪念碑的正面应改在北面。根据施工进度,兴建委员会于1954年底向中央汇报,经批准,北面为纪念碑的正面,这样,纪念碑按原设计的方位就转了180度。

原编者按:本文作者系曾任职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处下设计组的解长贺,本文中以第一人称写作。

人民英雄纪念碑 资料图

本文摘自北晚新视觉网站 作者:解长贺 原题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的故事》

1953年9月,我被调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处下的设计组工作(设计处下还设有美工组、装饰花纹组),那年正好24岁。有机会参与纪念碑的设计方案以及土建施工图等的绘制工作,我至今倍感荣幸。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造型——共征集了140多种设计方案,快完工时取消了“宝顶”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当天下午政协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奠基典礼,毛泽东主席亲自铲土为纪念碑奠基。根据决议在北京市市长彭真领导下,由17个单位组成了“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具体行政事务由当时市政府秘书长薛子正负责。纪念碑的设计工作由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主持。具体工作由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处下的设计组承担。

为了使纪念碑设计得庄严、完美,工作伊始兴建委员会即向全国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美术界、文艺界等广泛发函征求设计方案。先后收到140多种方案。方案大体分成两类:一为建筑型方案,一为雕塑型方案。经过多次座谈讨论,最后确定以突出毛泽东主席题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为主题的建设方案。

纪念碑的设计按照以高而挺拔的形象表现的原则,下有检阅台,台四周有十面浮雕,台内为陈列室。检阅台上为碑身,碑身下有须弥座,碑身正面的碑心用百吨重的整块大花岗石,上刻毛泽东主席题字,碑的背面刻全国政协通过的碑文,碑顶为四坡庑殿顶。按这个设计方案作了模型,并送市政协和全面政协会议上陈列展览,最后中央首长同意了这个方案。据此,设计组绘制施工图后于1952年8月1日开工,由北京市建设局组织力量施工兴建。

工程开工后,又有不少人提出修改意见,主要集中在碑顶造型上,认为庑殿顶太古老,不能反映时代特征,经过多次座谈,将原碑形做了修改。修正后的设计取消了检阅台和陈列室,以完整的双重须弥座承托碑身,下层须弥座四周为斗争史绩浮雕。碑顶也取消了四坡五脊的庑殿式屋顶,改为四角攒尖顶,亦即四坡攒尖上覆圆形宝鼎。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有些群众对碑顶仍有意见。有人主张碑顶应塑群像,有人主张应突出民族形式,意见仍很强烈。兴建委员会为了进一步吸收各方面意见,于1953年10月,将修正方案举办了公开展览。根据各方意见,将设计又作了一些修改,但碑顶仍为四角攒尖宝鼎造型。

1954年底,月台、碑座、碑身已开始安装石料。有人仍对碑顶造型有意见,主要是雕塑家主张用雕塑群像顶,建筑师主张用建筑顶。1956年夏的一个星期日,兴建委员会办事处的贾国卿书记通知我和同事杨信勇带上纪念碑的设计图纸和模型去市委向领导汇报。到后方知市委副书记刘仁同志邀请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和陈伯达正为这事进行座谈,经反复讨论后大家认为,既然碑顶造型意见不好统一,暂时就不要宝鼎了。孙中山先生不是说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吗?”那就让我们的后辈子孙去完善碑顶的造型吧!这样,纪念碑的碑顶上就没有安装宝顶,留下了约2米×2米见方的平台。

.an{background-image:url(http://y0.ifengimg.com/mappa/2012/02/06/e0c01b424fb570ce579c01db6e0acadf.jpg);} 1 2  

相关新闻:

·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耗时九年耗资四十万·揭秘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历时9年 耗资约40.5万·首都各界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人民英雄纪念碑高37.94米 超天安门和国旗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