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让它什么变成什么:弱国如何成为大国强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18:12
检讨16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与军事史,我们发现,后进者对领先大国的挑战,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过程;而领先大国利用自己的实力与霸权对后进者进行封堵,也是国际政治的“例行公事”。然而,那些能巧妙地避开与当朝的世界霸主直接冲突的后进国家,常常崛起为大国;而那些逞一时之勇挑战霸权的新兴后进,其大国梦往往被击得粉碎。
选择战争就会遭到弹劾
战前的德国、日本以及苏联,便是后者中的活例。当年深信德意志民族无与伦比的德国,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与欧洲列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经两次战败,终于明白只有将自己融入列强的世界秩序,才是真正的大国之路。日本以亚洲的代言人自居,挑战美国的霸权,结果太平洋战争使国家的版图缩小了一半,本土也几乎被炸平,除了“无条件投降”外别无他途。苏联与美国打了半个世纪的冷战,耗尽了元气,成为一个病入膏肓的巨人,一夜间解体。
而成功的大国之路,则被美国与战后的日本的发展所代表。美国虽是在挑战大英帝国的战争中诞生,但大西洋将它与欧洲列强隔开。后来“门罗主义”将美欧定位为一种“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开“孤立主义”之先河。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的军费占43%的国家预算,威胁美在西太平洋的利益;处于大战前夜的欧洲各国,争先恐后地推行一套“要大炮不要黄油”的战时经济政策;而美国却只肯花18%的预算维持其军力。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前,国会明确告诉罗斯福: 你要把美国拖入战争,就会遭到弹劾!这种孤立主义,最大限度地使美国避免与列强交恶,养精蓄锐,使其资源和经济不仅保证了它在战争中的后劲儿,而且支持了战后自由世界的重建,最终确立了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
日本的大国之路则更加耐人寻味。江户末年,日本与西方列强稍有交锋,便知己不如人。于是不惜签订不平等条约,换来时间,30年后便“脱亚入欧”,成为世界列强。不幸的是,日俄战争中,日本阴差阳错地击败了GNP大于自己7倍的俄国,于是产生了一种靠民族的精神便可以弱胜强的幻觉,最终在一场不自量力的战争中失败。
“弱者的讹诈”的“吉田路线”
1946年,吉田茂出任刚刚战败的日本的首相。根据他对国际政治的判断,战败的日本必须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恢复元气;同时,冷战即将开始,美军将不得不长期滞留日本,足以保证日本国防上的安全。因此,他主张日本在国际政治上紧紧追随美国,借美军来保卫日本;同时,严格限制军费开支,避免卷入冷战。他甚至说:“当年美国是英国的殖民地,如今美国强于英国。如果日本现在甘当美国的殖民地,将来日本必定强于美国。”
20世纪50年代冷战开始,美国急需在东亚建立一个北约式的军事联盟。美国务院特使杜勒斯赶赴日本,要求吉田茂重建日军。吉田茂搬出麦克阿瑟为日本制定的“民主宪法”,称建军违宪,而且东亚诸国也反对。他甚至暗中唆使反对派人士在杜勒斯来访时上街抗议再军备,用民主的牌来回绝美国的请求。他私下对年轻的追随者宫泽喜一(后来的外相、首相、藏相)说:“等我们恢复了元气,自然会再军备。在此之前,让美国人来处理防务上的问题。我们有一个禁止再军备的宪法,这是上天的恩赐,我们可以以此堵住美国人的嘴。那些要求修宪的政治家,全是一群笨蛋。”
这一被称为“弱者的讹诈”的“吉田路线”,最终成为战后日本外交的指针。简单地说,“吉田路线”是以牺牲部分的主权为代价,让美国人为日本的利益而打仗,日本坐享其成。日本战后的好运,也正是由这一精心策划的格局开始。在朝鲜战争中,几万美军死于非命。而日本一兵不发,夜以继日地为美军赶制运尸袋和其他军需品,发了一笔战争财,经济也由此复兴。
冷战期间,美国被沉重的军费压得喘不过气来,日本却享受免费的国防,倾其全力发展经济。当年通商产业省的副相,“吉田路线”最为有力的鼓吹者天古直弘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商人见了武士,该下跪就下跪,别抱着尊严不放!”结果,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人均国民产值一度超过美国。若不是冷战适时结束,使美国能有余力重整经济,日本在经济上很可能会取美国而代之。无怪基辛格惊叹:“吉田路线”是战后主要国家中最有远见、最聪明的外交!
低调国家易崛起
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教授在他那本风靡全球的《大国的兴衰》中指出,凡能在重大国际冲突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其经济资源与军事力量的国家,往往崛起为主宰世界的大国。后进诸国的资源与实力不敌先进大国,常常在与大国的力所不及的冲突中崩溃;但先进大国往往战线拉得过长,国际负担太重,结果难免被自己的过度扩张所拖垮。
【摘自《直话直说的政治》 薛涌/文】
大河文摘报
2005-03-03 00: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