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第五城最新房价:周易研究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1:09:55
周易研究
2008-07-16 09:18:08
華夏經緯網
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周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由八純卦兩兩相疊而成的。八卦由三爻組成,六十四卦是由六爻組成。我國古代認為,由無極生太級,太極分兩儀,兩儀分四象,四象分八卦,八卦分六十四卦。漢武帝以後按六爻卦定型六十四卦的卦序,即從乾卦到未濟卦次序進行整體編排。
由六爻構成的六十四卦,以上下各三爻為一組,上方三爻,稱作“上卦”或“外卦”;下方的三爻,稱作“下卦”或“內卦”。
六爻從下而上,最下方的位置,稱作“初”,順序而上為二、三、四、五,最上方的位置稱作“上”。陽爻代表奇數以九代表陽,陰爻代表偶數以六代表陰。如果一卦全為陽爻,即乾卦,由下而上的六爻稱作“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如果全是陰爻,即坤卦 ,由下而上的六爻稱作“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從漢代以來,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有多種,有始於乾卦終於未濟的周易排列法;有京房的八宮排列法;有圓圖排列;有方陣排列;有圓中布方的排列;有乙太極為始的起源次序排列等等。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是《周易》排列法和京房八宮排列法。
一、《周易》排列法:即按《序卦傳》排列的方法,這是最權威的方法,分上經和下經兩部分排列。
上經30卦:
京房八宮的排列法在預測中佔有重要地位,因為六十四卦是由八卦衍化而來,而八卦是六十四卦之本,是物象的標誌和陰陽的標誌。其方法是把六十四卦分成八組,由八卦各領一組成為八宮。八純卦又成為八宮的首卦。每一組均由首卦變化而形成另外七卦。首卦的變化在於陰陽互變。首卦的初爻變,即成為第二卦,首卦的二爻變而成為第三卦,首卦的三爻變而成第四卦,首卦的四爻變而成第五卦,首卦的五爻變而成第六卦,六爻不變,再返回首卦的四爻變(亦即第六卦的四爻),成為第七卦,第七卦也叫遊魂卦。依據第七卦,上卦不變,下卦三爻都回本宮的卦爻,形成第八卦,亦稱歸魂卦。
20世紀20年代在洛陽出土漢熹平石經殘石,亦稱“漢熹平石經《周易》”。殘石上有《家人》至《歸妹》十八卦以及《文言》和《說卦》,其內容與現在通行本基本相同。
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墓出土的《周易》,稱為“帛書易”,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周易》文本。它的六十四卦排列順序與上兩種不盡相同。其卦序排列法是:
鍵(乾)、婦(否)、掾(遁)、禮(履)、訟、同人、無孟(無妄)、狗(姤)、根(艮)、泰蓄(大畜)、剝、損、蒙、蘩(賁)、頤、箇(蠱)、習贛(坎)、襦(需)、比、(蹇)、節、既濟、屯、井、辰(震)、泰壯(大壯)、余(豫)、少過(小過)、歸妹、解、豐、恒川(坤)、奈(泰)、嗛(謙)、林(臨)、師、明夷、復、登(升)、奪(兌)、(夬)、卒(萃)、欽(鹹)、困、勒(革)、隋(隨)、泰過(大過)、羅(離)、大有、溍(晉)、旅、乖(睽)、未濟、噬嗑、鼎、筭(巽 )、少(小畜)、觀、漸、中復(中孚)、渙、家人、益。
由於卦名較多,不好記憶,古人按卦名排列順序編寫了一首歌訣: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鹹恒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古人的這個歌訣現在讀起來比較拗口,且歌訣中無意義字較多。為便於記憶,今人也編了一首歌訣:
上經: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
下經:鹹恒遁,大壯晉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中孚,小過既濟未濟。
周文王與《周易》
《史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歷史上普遍認為《周易》為周文王的著作,這是對中國古代文明的巨大貢獻。
周文王姓姬名昌。父季歷為侯伯。文王是周滅殷之後武王謚其父為文王。殷祖甲二十八年,文王生於岐山之下。姬昌自幼聰慧,倍受其父鍾愛。季歷被文丁捕殺,在位46年,姬昌47歲嗣為侯伯,又稱之為西伯或西伯昌。在位50年終,其子發(武王)繼位伐商,建立了周朝。
周文王在位時遵祖訓,創基業,施行仁政,禮賢下士,尊老愛幼,招賢納士,四方賢士紛紛應聘而來。辛甲大夫原是殷紂王的大臣,為人忠直,體恤百姓痛苦,不滿朝廷腐敗,屢向紂王進諫而遭到拒絕,因此棄殷而投奔西伯。西伯親自迎接,待以上賓,作為公卿。鬻子,名熊,見西伯時已90多歲了,年歲已高,身體不佳,西伯也對他委以重任。鬻子對自己老而有為感嘆不已。他說:讓我像身強力壯的駿馬追趕狡兔那樣,身體是不行了,然而如使我評議政治,預斷得失,憑我的資歷和閱歷還是強而不衰的。西伯唯才是用,各地有才之士如散宜生、閎夭等人多奔西岐。西周力量逐漸強盛,對殷紂王形成了嚴重威脅。
西伯侯、九侯和鄂侯是殷紂時期德高望重的大臣。九侯有個女兒長得十分美麗,被紂王娶進宮中。九侯之女不滿紂王荒淫糜爛的宮廷生活,引起了紂王憤怒,一怒之下殺死了九侯之女,九侯也被剁成肉醬。鄂侯為九侯爭辯,又被烤成肉乾。紂王如此殘暴成性,西伯侯聽後暗暗長嘆,為國擔憂,懷念舊友。這件事被崇侯虎知道了,向紂王進讒言,於是紂王把西伯候從西岐召來,囚于羑裏(今安陽市南10公里處)。
據《左傳》載,周文王囚于羑裏七年(《史記綱目》記為三年)。被囚期間,文王經受了殷紂王的重重折磨和生與死的考驗,表現了堅強不屈的高貴品質。紂王為了斷絕文王與外界的聯繫,不僅在羑裏駐有重兵,而且在通往羑裏的道路上也層層設卡。在伏道駐兵以監視,在愁思岡設立防城。文王的兒子來看望也不讓接近。文王身居囹圄,不得自由,白天看不到太陽,黑夜看不到月亮,過著暗無天日的日子。有人說西伯昌是聖人,能推知過去,預測未來。為了檢驗西伯昌是不是聖人,能不能知過去,測未來,紂王把文王的長子伯邑考烹為羹,送給文王吃。文王在紂王淫威的逼迫下,忍痛將羹吃下。紂王聞知,嘲弄地說:聖人當不食其子羹。吃自己兒子煮成的羹尚且不知,誰說他是聖人呢?文王食羹遂又吐出,吐出之物後人稱之為“吐兒堆”。儘管紂王對文王殘酷迫害,文王還說:“父有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君有不明,臣不可以不忠,豈有君而可叛乎。”於是紂王放鬆了對文王的監視。文王雖身陷囹圄,但胸懷寬宏,自強不息,總結夏商兩代八卦的精華,將伏羲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卦有卦辭,爻有爻辭,遂成《易經》。用以探索人生、宇宙變化的原理,推演人生、宇宙和社會變化的規律。
為了爭取文王的早日釋放,西岐大臣閎夭等人,從有莘氏部落買美女,從驪戎部落買文馬,從有熊氏部落買駿馬,又弄了很多珍奇寶物,通過費仲獻給紂王。紂王見到如此眾多美女珍寶,高興地說:“這些禮品中有一件就足以釋放西伯了,何況這麼多!”文王出獄後向紂王表示永不叛變,並請求紂王廢除炮烙酷刑。紂王又賜給他弓矢斧鉞,命他專管征伐。同時告訴文王,說你壞話的是崇侯虎。
周文王拘羑裏,演周易,為歷史帝王將相、文人學士所稱頌。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嘉靖皇帝在祭文中說周文王為民立極,功德惟厚。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親來致祭,說周文王“忠厚孝慈仁敬”,並揮筆寫就《演易臺謁周文王祠詩》一首。周文王成為歷代君王崇敬的英雄,《周易》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周易》與太極圖
《周易》往往用太極圖來表示,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秩然于一圖,突出了《周易》的主要內容。太極圖的畫法在歷史上有多種多樣,總計約有數十種。從考證來看,太極圖與《周易》並非同時產生,而是先有古太極圖,而後有“太極”一詞,乙太極圖來表示《周易》更晚。
《周易》的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卦爻辭中沒有出現“太極”一辭。在乾、坤等卦中提到“大”或“始”的時候用“元”來表示。如“大哉乾元”、“乾元者,始而亨者也”,“至哉坤元”。“太極”一辭是在《周易》的《係辭》中出現的。《係辭》第十章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
關於“太極”的解釋,歷史上認識不盡相同。有人認為,“太極”是指宇宙最初渾然一體的元氣;有人以虛無本體為太極;也有人認為“大衍之數的四十九數未分為太極”;還有人認為“陰陽混合未分為太極”。諸多說法儘管不同,其意均為大、盡、極點、宇宙本源、變化之源。
從已出土文物中畫有太極圖有關太極的記載相比,太極圖的出現遠比“太極”一詞在先。在甘肅省永靖縣出土的伏羲時代的雙耳彩陶壺上畫有雌雄雙龍蟠繞的古太級圖,距今約六千五百多年,是我們已知最早的古太極圖,現藏瑞典遠東博物館(見圖一)。商、周兩代的青銅器上,也多次發現契刻著雌雄雙龍纏繞的古代極圖,可見太極圖歷史悠久。
從秦始皇焚書坑儒及項羽燒咸陽阿房宮以後,古籍和古物中的太極古圖失傳。一直到北宋時期儒學家周敦頤在寫《太極圖說》時,他揣摩古代傳說,根據陳摶所傳道教修煉之圖改成為天地萬物生成圖式(見圖二),圖內包含金、木、水、火、土陰陽五行,表示出陰陽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生成萬物,萬物變化無窮。《太極圖說》有圖有說,以說來解釋圖,為儒家的宇宙論提供了一個完整的體系,當時備受推崇。南宋時朱熹集周敦頤、邵雍、張載等北宋以來易學研究之大成,以程氏易學為骨幹,融會各家的長處,為易學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他不敢輕易接受周敦頤的太極圖。為了弄清太極圖的本源,他晚年派門人蔡元定入蜀採訪。一年後蔡回到的白鹿書院時,朱熹已經去世。因此在他的主要著作《周易本義》和《易學啟蒙》兩書中的太極圖處留下了空白。
在朱熹去世前,四川曾刊印一種木雕板的《道藏經》,有說北宋版,有說南宋版,書中刊有“古太極圖”(見圖三)。傳說此圖是老子承傳下來的。春秋時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入蜀潛修前,曾把他所典守的周室古物,簡繪成圖,以便攜帶,入蜀後便把若干簡圖契刻在石洞壁上,這就是現在流傳的黑白古太極八卦圖。
明代來知德所承傳的黑白太極圖對古太極圖有了改進,以圓心為仲介畫兩個內切半圓,於是在圓中出現了一條S形的正反拋物線,而成為曲線二等分一個圓了。黑白兩路,表明陽極生陰,陰極生陽,氣機生生不息,迴圈不絕。來知德又乙太極圖解釋伏羲八卦,參照邵雍先天易學畫出《伏羲八卦太極圖》、《文王八卦太極圖》、《伏羲六十四卦太極圖》等等。
太極圖的畫法隨著時代的發展,易學研究的深入,也不斷發生變化。當代著名畫家吳作人根據電子粒子的學說,繪製出被今人所承認能反映時代特徵的太極圖式。(如下圖)
幾千年來,經過無數學者的潛心研究,認為太極圖能夠集中地反映和表達《周易》結構模式和精神實質。因此歷朝歷代,以至於今天,都習慣用太極圖作《易經》的標誌。
太極圖由陰陽魚組成。陰陽魚是對太極圖中陰陽各半的形象稱謂。太極圖中,以一條“S”形曲線分為二部分,其形似魚,故稱為陰陽魚。其中黑色部分表示陰,稱之為陰魚;白色部分表示陽,稱之為陽魚。陰陽魚互糾,表示陰陽相倚而不相離,既對立又統一,也反映宇宙世界陰陽雙方的運動變化規律。太極圖中的S曲線,亦稱之為“太極曲線”。
太極圖中兩條魚形頭部的小圓稱為魚眼。白色一邊的小圓呈黑色,黑色一邊小圓呈白色。白色象徵陽,黑色象徵陰,以表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也有人說表示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無論哪種說法,都有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極生陽,陽極生陰的道理。
佔筮方法
《易經》原本佔筮之書,佔筮方法是易經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六十四卦為自然和社會的構成模式,則佔筮就是認識自然和社會的方法。它的多維思維方法對我們有重要的啟迪。佔筮方法歷史上很多。商朝多用龜卜,故叫占卜。周朝多用蓍草,南方用竹籤代替,故稱為卜筮。隋唐用銅錢佔筮,又稱擲錢法。佔筮是以《周易》作為依據,筮得某卦,再查閱《周易》該卦的卦爻辭,以此推測所問之事的吉兇。《係辭上》第九章詳細介紹了“大衍之數”揲蓍法,《說卦》等傳是對春秋以來筮法中取象和取義的總結。自古以來,對佔筮定吉兇之說就有不同看法,義理派排斥象數、佔筮。今人一般認為佔筮是封建迷信。不管如何,認識佔筮方法有利於認識《周易》的思想。
揲蓍法具體操作不詳,根據唐宋人的解釋,其演卦過程大致是:以五十根蓍草為大衍之數,先拿出一根放在外邊不參與蓍草數目的變化,以象徵天地未開之前的太極。只用四十九根蓍草。第一營,把四十九根蓍草任意分成兩部分。左象徵天,右象徵地。第二營,于右邊一堆取出一根置於左手小指、無名指間,象徵人。第三營,以四根蓍草為一組,先用右手分數左邊的蓍草,然後以左手分數右邊的蓍草。每四根一數象徵四季。第四營,分數完左右兩邊的蓍草後,每邊的蓍草必有餘數,或余一根,或余二、三根,或余四根。再將左邊蓍草的余數,置於右手無名指與中指間,將右邊的蓍草余數,置於左手無名指與中指間。小指中的一根與左右兩邊數餘下的蓍草,合起來必定是九或者五。至此完成第一變。一變之後剩餘的兩堆的蓍草為四十四根或四十根。兩堆混合在一起,再按上述方法從第一營到第四營的程式數一遍,完成第二變。二變之後再將剩餘的左右兩堆蓍草四十根,或三十六根,或二十二根,按四營的程式再數一遍,此為第三變。三變之後可以確定出卦象中的一畫或一爻之象。一卦六爻,共經十八變,便可得出六爻的形象,成為一卦,亦即“十有八變而成卦”。確定一爻之象的方法,一是挂扐法。三變之後,其總數只能有四種情況:三十六、三十二、二十八、二十四。如為三十六,則為老陽之象;二十四為老陰之象;二十八為少陽之象;三十二為少陰之象。陽爻之象畫為陰爻之象畫為--。畫卦順序由下而上。二是過揲法。第一變挂扐之數不是五便是九。第二變挂扐之數不是四便是八。第三變之數與第二變同。三變挂之數有八種可能:如為五、四、四,三數相加為十三,用四十九減去十三為三十六,為老陽之象;如為九、八、八,三數相加為二十五,四十九減去二十五為二十四,為老陰之象;如為五、八、八,三數相加二十一,四十九減去二十一為二十八,為少陽之象;如為九、四、八,亦是少陽之象;如為九、四、四,三數相加為十七,四十九減去十七為三十二,為少陰之象;如為五、四、八,也是少陰之象。挂扐法和過揲法共同之處:都以三變的結果中找到三十六、三十二、二十八、二十四之數,各除以四,則為七、八、九、六之數,七、八為少陽、少陰,九、六為老陽、老陰。
以上方法較為複雜,簡單的揲蓍方法是只演算三次便可以得到上下卦與變爻。具體方法是:定下卦。五十根蓍草,先除去一根為太極。將四十九蓍草分握于左右手,由右手中抽出一根,夾在左手的小指間。用右手數左手中的蓍草,八根一數,數盡時不留,餘下的加上小指的一根,合計為一時是乾卦,二是兌卦,三是離卦,四是震卦,五是巽卦,六是坎卦,七是艮卦,八是坤卦。一次得到下卦。定上卦,再用四十九根蓍草分握左右手,同樣的地數,就得到上卦。定變爻,將四十九根蓍草,分握左右手,由右手取出一根,夾在左手小指,將左手的蓍草,六根一數,數盡時不留。餘下的加上指中的一根,合計為一時是初爻,二是第二爻,三是第三爻,四是第四爻,五是第五爻,六是上爻,為變爻。再以變爻的爻辭佔斷。
據唐代《儀禮正義》“士冠禮”所記,佔筮方法還有“擲錢法”亦稱“文王課”。即用三個銅錢拋擲,兩個面一個背時為“單”,為少陽;兩個背一個面時為“拆”,為少陰。三個背時為“重”。變爻老陰;三個面時為“交”,變爻老陰。這樣,六次就可以由下而上得到全卦。六爻中有一個“變爻”時,佔斷看“爻辭”;有兩個以上變爻時,佔斷看“卦辭”。
從佔筮方法看,佔筮是十分慎重的,有一個十分複雜的認識過程。
中外《周易》探析
歷代周易研究
(一)先秦易學
先秦的易學一般稱之為古易。這個時期是易學思想體系基本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古易的內容可分為《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也可以看作易學形成的三個發展階段。傳說《連山易》為伏羲所作。伏羲畫八卦為易經之始。《歸藏易》為黃帝所作。《周易》是周文王囚于羑裏,在伏羲八卦和《歸藏易》的基礎上,將伏羲八卦演釋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並作卦爻辭而成。關於易經的形成和發展,《漢書·藝文志》有“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之說,講的是周易學產生的歷史過程。“三聖”一般指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三古”是指上古、中古和近古。伏羲為上古,周文王為中古,孔子為近古。也有人認為,“三古”是指我國歷史上神話傳說時代、夏商周時代和春秋戰國時代。周易是歷史的創造,並非出於一人之手,伏羲、周文王、孔子是那個時代的代表。易經是我國古代先人佔筮的典籍,在卦序的排列法上,《連山易》是艮卦為首;《歸藏易》以坤卦為首,乾卦次之;《周易》則以乾卦為首,坤卦次之。《連山易》和《歸藏易》早佚,唯《周易》獨以傳世。我們說的《易經》即指《周易》,所說的易學,即是漢代以後的《周易》研究的學問。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易學研究,夏商週三代已經有較詳細的記載。殷商時期盛行用龜甲占卜,以燒裂的紋絡,佔斷吉兇,稱作“卜”,“兆”字就是裂紋的象形。甲骨文記載了大量的占卜內容。周代卜筮之風更為盛行。不僅有龜甲卜,而且也用蓍草占卜,因此稱作“筮”。北方卜筮多用蓍草,南方多用竹枝、竹棍。殷代和周代還出現了數字卦,在殷墟發掘中,不僅發現了大量的刻有卜辭的卜骨卜甲,而且還出現數字卦。1950年在四盤磨村發掘一卜骨上有三組由數字組成的數字卦。分別為“十 十 十        十 十   ”,讀為“七八七六七六,八六六五八六,七五七六六六。”1967年-1977年在小屯發現一塊龜腹甲甲上有三處數字卦,即“ + 九   十一 十九十十 十  ”讀為“六七八九六八,六七一六七九,七七六七六六”。從周代開始設有稱作“太卜”的官,掌管占卜。春秋戰國時期,連年戰爭,占卜多用於興兵作戰。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了加強統治,焚書坑儒,因《周易》是占卜之書,才倖免于難,流傳至今。《漢書·劉歆傳》記載,秦代形成“天下但有《易》卜,未有他書”的局面。關於古代運用《周易》卜筮的事例繁多,在《左傳》、《國語》、《史記》、《資治通鑒》等書中都有記載。
春秋戰國時代,對《周易》研究甚為盛行,解釋《周易》之書眾多。這時的卦象與數的記述上,有了很大變動,卦象的書寫從 等過渡到— —   。 代表陰,讀六數;一代表陽,讀一數。如西周離卦寫為 ,《阜陽漢簡》寫為 ,《馬王堆帛書易》寫作 ,現在寫作三。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數字卦是經過很長時間的發展過程,才逐漸走向規範化的。
這個時期的另一個重要研究成果就是產生了《易傳》,它是先秦易學集大成之作。《易傳》即“十翼”,包括《彖傳》(上下)、《象傳》(上下)、《係辭傳》(上下)、《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等十篇。《易傳》被認為是孔子的著作,此說一直沿襲到宋代,歐陽修首先提出疑問,後提出多種說法。據張岱年先生考證,《易傳》成書于戰國時代無疑。《易傳》的成書使《周易》內容邏輯化、系統化,提出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第一次把宇宙萬物分為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大類,是最早的辯證法思想的形象表述,從而使《周易》從卜筮之書變成學術經典。《周易》用其最簡捷的形式概括了極其博大以至無窮的內容,其獨特的理論思維模式,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從時間、地點、條件全方位分析問題,認識事物的思想方法。由於《易傳》是經多人之手而成,先秦諸子尤其是儒家、道家、陰陽家的思想也反映在其中,豐富了易學內容。同時,《周易》思想又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融進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之中,形成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成為我國幾千年來的普遍價值觀。
從學派來看,春秋戰國時期易學已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趨勢,一是承襲古代卜筮的道路發展,一是擺脫巫術束縛而向哲學方向發展。前者以《左傳》、《國語》為代表,後者以《易傳》為代表。
(二)漢代易學
漢代易學是易學發展的重要階段。由於統治者重視,易學研究出現了極盛時期。《易經》被定為五經之首,易學成為儒家學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周易》的學派眾多,不僅有儒家的,也有其他學派的思想家。易學出現明晰的師承脈絡。
從師承關係來看,漢代易學開山祖一般認為是田何。他先傳給周王孫、丁寬、服生等,後又傳給楊何。丁寬傳給田王孫,田王孫又傳給施仇、孟喜、梁丘賀。三家均立學官,故史載“《易》施、孟、梁丘之學,”即指這一體系。後孟喜傳給焦延壽,焦氏又影響了京房,於是“《易》有京氏之學”。此外,漢易還有費高(費直和高相)易學系統。費直傳給王橫,高相傳給子康和毋將永。由於費高二家未立博士,故有費高二家為民間易學之說。孟、梁、京房易學屬今文易學系統,費高易學屬古文易學系統。除此二派易學外,還有一些大學者如淮南王劉安、嚴君平、揚雄、劉向和劉歆等人,也對《周易》頗有研究,是漢代易學的另一支生力軍。
漢代易學解經的方式大致有三種,以孟喜、京房為代表的官方易學,慣以奇偶之數和八卦所象徵的物象來解說《周易》經傳文,以卦氣說即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四季、十二月、二十四節氣,解釋《周易》的原理,利用《周易》大講陰陽災變。二是民間費高易學,反對陰陽災變說,著重闡述《周易》中的義理。三是道家黃老的易學,著重講陰陽變易的哲學道理。三派之中孟京易學影響最大,史稱象數之學。
西漢末年,由於神秘主義思潮的影響,讖緯開始流行,易學也出現了《易緯》之類的著作,這是代表漢初官方的孟京易學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變種。其中代表著作有《乾鑿度》、《稽覽圖》、《是類謀》等。這類著作將卦氣說和象數說進一步理論化、神學化,提出了“易一名而含三義”說即“簡易、變易、不易”三義,以及太極元氣說,太一取陰陽之數以行九宮說,八卦之名源於古代文字說等,這些學說對後世易學均產生了重要影響。
西漢末,揚雄的《太玄》是對易學研究的總結性巨著。他視“玄”為宇宙萬物的根源,揉合儒、道、陰陽三家學說,運用當時的天文曆法知識,描繪了一個世界圖式,認為事物均按九個階段發展。《太玄》倣《周易》結構,另創八十一個符號,叫八十一首。每首與《周易》的一卦相似,分別由-、--、---三種基本符號按四重構成,自上而下,稱為方、州、部、家。每首又分九讚,類似易卦之爻,共七百二十九讚。並將八十一首七百二十九讚分配于一年四季之中,用來表示陰陽二氣消長運行,萬物興衰成亡的過程。他將陰陽五行、四方四時、日月星辰、風雨物候、山川草木、人體結構、心理性情等自然的、人類的變化活動都納入其中,重構天人貫通的自然社會哲學系統。這是對西漢以來易學的一次總結,也是對《周易》結構與內容上的全面解釋。
東漢易學又有了新變化。首先是作為官方學派的孟京易學勢力衰微,而作為民間學派的費氏易學興盛;其次,費氏易學與孟京易學出現了合流趨勢,形成了以五行的生數和成數解釋《周易》中的象和數的五行生成說。孟氏易學流脈是范升→楊政;費氏易學的流脈是陳元、鄭眾→馬融→鄭玄。而鄭玄融合了孟費二氏易學,形成了鄭玄、荀爽和虞翻以象數解易的三大家。到曹魏時期的王肅,其解易已十分注重義理而略于象數,文字簡明,成為晉代王弼易學的先河。與王肅同時的虞翻,發展了卦氣說,引進了一些新體例,並以變卦說解釋《周易》經傳,將漢易象數之學推到新的境界。
東漢末年,道家黃老學派逐漸演變為道教,黃老易學也逐漸與煉丹學說結合起來了。東漢末年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開始以《周易》原理解說煉丹的理論和方法,提出了月體納甲說,即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干支和日數,以月亮的盈虧來說明煉丹運火的程式,成為道教易學的先驅。
(三)晉唐易學
魏晉隋唐時期,易學開始了新的轉向。大體說來,由兩漢的重象數轉向了晉唐的重義理,玄學派的易學成為晉唐易學的主流。
魏晉時期,老莊學說十分流行,並逐漸以貴族的面貌與儒家截然分離。其時佛教的東漸,又加速了老莊學說的流行。因此,魏晉玄學易學實質是道家易學和費氏易學結合的產物。
王弼是玄學易學的創始人。他的《周易注》,師承古文經學的解易學風,文字簡明,義理通暢,使《易經》和《易傳》成為玄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甚至以老莊的觀點來解釋《易經》的爻辭,將“自然無為”、“歸根曰靜”等思想解釋《彖傳》文字,以“忘象以求意”說解釋易學中的取義學說,尋求《周易》經和傳中的抽象原則。他主張闡明《周易》所包含的義理,摒棄漢儒災異說和讖偉說,恢復先前《易》的本旨,從而開創了後世以義理解《易》的先河。
韓康伯進一步將王弼所未注的《係辭》、《說卦》、《序卦》、《雜卦》等傳亦加注解,依據筮法中的取義說,從義理的角度提出新的命題——“八卦備天下之理”。把八卦和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辭,看作是天下之理的高度概括,通過《周易》可以把握天下之理和變易之道。這種將無形之理視為《周易》之根本的觀點,實際上是借易學中的範疇、命題宣揚老莊。易學的玄學化,使《周易》、《老子》、《莊子》並列成為“三玄”。
晉代玄學易學除此兩大家外,還有阮籍、荀粲、梁武帝蕭衍等人,可惜他們的著作已失傳。在玄學易學以外,也有反玄學易學派。荀豈頁、荀融、歐陽建、干寶等人分別對玄學易學進行了批評、責難,促使玄學易學不斷修正自己的主張。到南北朝時期,北方易學與南方玄學逐漸出現了新的融合趨勢。
隋唐時期,隨著政治上的統一,經濟上的繁榮,文化也進入了融合時期。唐代孔穎達的《周易正義》,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便是兩部融會魏晉南北朝各派易學觀點的易學典範作品。《周易正義》一方面推崇玄學易學,一方面吸收各家觀點,對之進行修正,提出了“易含萬象”,“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類取之”的原則。並將玄學易學貴無賤有論發展為崇有論,以陰陽二氣解釋乾坤二元,以元氣說解釋太極,提出以氣為核心的世界觀。並以“自然無為”來解釋“一陰一陽之謂道”,提出“無陰無陽乃謂之道”的新命題。認為陰陽二氣自然本有,其開通萬物的品德是自然而不造作,故把道看作是“自然無為”的稱號。《周易集解》沒有提出什麼新命題、新觀點,但匯集了漢易以來各學派的注解,對義理派的觀點也不加評析地收集其中,是一本很好的資料彙編。這兩部易學巨著的出現,表明易學正走向融合的新動向。
另外,唐代的佛、道二教中一些人物也援引《周易》卦象解說其教義。道教解易系統內便出現了《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見《道藏·洞玄部》)等著作。
(四)宋明易學
宋明易學的特點與宋明時期學術特點聯繫在一起,此時學術特點是注重從義理角度探討儒家經典的微言大義,不注重文字的訓詁、考據,是新儒家的興起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易學也突出地表現為對《周易》經傳中哲理進行探討的特徵,是古代易學哲學高度發展的時期。
由於《周易》經傳,特別是《易傳》一直被漢以來的儒家奉為經典,而《易傳》又是儒家思想體系最具哲學色彩的著作,所以,宋明易學的哲理化特點,又使宋明哲學形成了以易學哲學為主要內容的新特徵。宋明哲學中五大流派——理學派、數學派、氣學派、心學派和功利學派,無不同易學有密切關係。據《宋史·藝文志》載,僅北宋解易著作就有60多家,其中著名的有李覯、胡瑗、周敦頤、邵雍、王安石、張載、程顥和程頤等。至於歐陽修、蘇軾、司馬光等文學家、史學家,亦有解易之著作。
北宋初期的易學大體有四大流派。一是以陳摶為鼻祖的圖書學派。此派學脈是:陳摶傳給種放→劉牧、李之才→周敦頤。到劉、李之後,又有所分化。劉氏推崇河圖洛書,李氏重視卦變說,最後,周敦頤重視講象,提出太極圖說,論述宇宙形成過程,為儒家成聖人的理論提供根據。二是邵雍的數學派,提出先天學。三是由胡瑗倡導的義理派,後傳至程頤。程頤著《伊川易傳》,創立了理學派的易學體系。四是張載的氣學派,他吸收了唐代孔穎達的氣論學說,著《橫渠易說》和《正蒙》。
南宋時期,邵、程、張三家易學都很流行而以程氏易學為主流。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以程氏易學為主幹,會通各家之長而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易學哲學體系。與朱熹同時的楊萬里著《誠齋易傳》,一方面闡發程氏易學,另一方面又吸收張載易學思想、闡發太極元氣說,企圖將陰陽二氣說同程氏的天理說揉合起來。此時,心學易學有所發展。陸九淵大弟子楊簡,繼承程顥和陸九淵的易學思想,以人心解易,提出“天人本一”,“三才一體”的新命題,論證卦爻象和天地萬物的變化皆出於個人的意識。他認為易之道即人之心,主張人心即道,宇宙變化即人心變化過程。他著有《楊氏易傳》和《己易》二書,是宋明時期心學易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對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有重大影 響。另外,功利學派的易學也提出了一些新觀點,如薛季宣、葉適等人提出了“河圖洛書為古代地圖說”,“道不離器說”,否定孔子作《說卦》等說,對傳統易學有所突破。而圖書學派易學,經朱震和蔡元定等人的闡發,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元明兩代,《周易》朝普及和縱深兩個方向發展,先後出現了一批註疏《周易本義》的著作。元代胡一桂著《周易本義附錄纂疏》、《易學啟蒙翼傳》二書,其子胡炳文著《周易本義通釋》,胡一桂的學生董真卿著《周易會通》,這些著作都對朱熹易學進行了闡發。明成祖時,胡廣奉敕編《周易大全》,便以胡一桂所著為藍本。《周易大全》的頒布流行,表明程朱派易學佔居了明代易學的統治地址。
但是,由於元明兩代易學以程朱易學為標準,義理派反而相對薄弱,沒有出現新觀點、新著作,倒是河洛之學和邵雍的先天易學有所發展。元代道教大師雷思齊承劉牧、邵雍易學學脈,推衍出許多圖式。他以九宮圖為核心解釋《周易》原理,主先有數而後有象說。而俞琰、張理和蕭漢中等人,亦以圖式解易,但主先有象而後有數的觀點。到明代,象學一派成了象數之學的主流,以來知德為代表的象數易學與程朱易學展開了長期的爭論。明末清初,方以智父子將象數易學發展到高峰。
明代義理易學派的發展要歸功於易學家蔡清。他著有《周易蒙引》,將張載易說的“氣論”引入程朱“義理說”之中,批評了朱熹離氣言理說,主張理象合一,成為明代易學“氣本論”的倡導者。明代心學流行,易學中“心學”也有發展,他們主要以內心道德修養方法和精神境界解釋《周易》卦爻象和卦爻辭,其代表人物是湛若水和王畿。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子,站在氣學派立場,對宋明易學作了一次總結。他繼承宋明氣學和象學傳統,修正程朱義理易學,批判心學易學,並對河洛先天之學和邵雍的象數之學也作了批判,先後著《周易外傳》、《周易內傳》等著作,完成了易學哲學“氣本論”的任務,宣告了宋明易學的終結。
(五)清代易學
清代是復興漢易的時代。清人解易著作十分豐富,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其中內容和傾向都很複雜。清代易學主要有兩派,一派以惠棟和張惠言為代表,倡導漢易。一派以焦循為代表,力圖會通百家。惠棟著有《周易述》、《易漢學》、《易例》、《周易古義》等書,篤守漢易,不敢發揮,並且注重卦象的形成和變化,淡化《周易》的哲學價值。張惠言則專攻虞翻易學,著有《周易虞氏義》、《周易虞氏消息》、《虞氏易事》、《虞氏易言》等書,企圖全面恢復虞氏易學。焦循則不然,他一方面依漢人解易的精神,注重象數文字訓詁,另一方面又獨闢蹊徑,以建立新的易學體系。著有《易學三書》,即《易章句》、《易通釋》和《易圖略》,成為清代漢學易學的殿軍。
對《河圖》與八卦關係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康熙年間的學者江永研易從朱熹之說,在《河洛精蘊》一書中對《河圖》與八卦關係作出了具有開創性的貢獻。
從總體傾向來看,清代易學缺乏對哲學問題的探討,對易學哲學的建樹甚少,理論思維很薄弱,是古代易學哲學的衰落時期。
(六)近現代易學
20世紀初至70年代,《周易》研究出現了一些新特點,歸納起來大致有四個方面。
第一,注重對《周易》經傳文字的註釋。代表著作有沈竹初的《周易易解》、尚秉和的《周易尚氏學》和高亨的《周易古經今注》、《周易大傳今注》。其中以高亨註釋的《周易》水準最高。他將經與傳分開,認為經是卜筮之書,傳是哲學著作。不講象數,並且將“元亨利貞”解為大祭和利於占問,不以為是四種德行,發前人之所未發。
第二,重視考證,並從歷史的角度去理解《周易》卦爻辭中的事件。代表著作有:于省吾的《雙劍讠多 易經新證》,聞一多的《周易義證類纂》,余永梁的《易經爻辭的時代及其作者》,郭沫若的《周易之製作時代》、《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顧頡剛的《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及《易係辭傳觀象制器的故事》,李鏡池的《周易探源》,胡樸安的《周易古史觀》,屈萬里的《周易卦爻辭中的習俗》。
第三,注重對易學史上的著作加以評述而寓己見於其中。如民國初杭辛齋集古今易書達620余種,著有《易楔》、《學易筆談》。周善培著《周易雜卦證解》,專以“雜”字解,自成一家之言。還有朱謙之的《周易哲學》,高亨的《周易卦爻辭的文學價值》、《易大傳的哲學思想》,金景芳的《易通》等書,使易學研究出現了新面貌。
第四,用現代科學證《易》。本世紀30年代沈仲濤著有《易與科學》(英文本),主要論述《周易》與西方科學的暗合之處。沈氏之後,又有薛學潛著《易與物質波量子力學》及《超相對論》二書,丁超五的《科學的易》。這 些科學易的特點是以科學比附《周易》,還未能以《周易》的思維方式去推動科學,或在其思維啟發下進行科學發明創造。
80年代後,國內易學研究十分活躍,嚴肅的學術研究與民間易學都十分火熱。從學術研究來看,呈現出多元化特點,有易學史研究,“易”之義理研究,“易”與文化史研究,還有《周易》與中國古典美學、文學之關係,《周易》與現代管理,易與醫、易與養生學等研究。更為突出的是,周易研究同自然科學領域找到了《周易》超越時空的價值,出現了“科學易”。各種規模的學術討論會十分活躍。不同層次的學術團體、研究院、學校相繼建立。不同專業類型的刊物、報紙也先後面世,如《周易研究》、《周易報》等,而且逐漸形成《周易》研究中心,如河南安陽《周易》研究中心,倍受國內外易學界的重視。民間易學更是五花八門,尤其是《周易》與算卦,《周易》與氣功,《周易》與古代堪輿(風水),《周易》與預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