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少女r 4399:康熙与皇父顺治帝和生母孝康章皇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36:28

 

康熙与皇父顺治帝和生母孝康章皇后

[ 来源:康熙皇帝的一家 | 发布日期:2012-01-23  ]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康熙帝玄烨出生在紫禁城内景仁宫,父亲是清朝人关后第一位皇帝,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生母为当时还是妃子的佟佳氏,汉军镶黄旗都统佟图赖之女。这时,福临17岁,佟佳氏15岁。玄烨是福临第三子,也是他和佟妃唯一的孩子。为更好地了解玄烨与其皇父、生母的关系,需要将时间的指针,暂且拨回他降生前的岁月。

    一、宫中风云

    玄烨的曾祖努尔哈赤,曾是明代东北地区建州女真部首领。建州女真是女真族的一个支系。明朝末年,努尔哈赤东征西讨,励精图治,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玄烨的祖父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国号为清,建元崇德,并改称满洲。他统治后期,雄踞关外的满洲与明朝的政治、军事较量,已见分晓,明亡在即,清军人关指日可待。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皇太极突然病逝。按照满洲习俗,他生前未立储嗣,玄烨的叔祖睿亲王多尔衮与叔父肃亲王豪格争位激烈,相持不下,清朝夺取全国政权前夕,内部竟出现继统危机。在此关键时刻,玄烨的祖母,皇太极的妃子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即孝庄文皇后,孝庄为其谥号,后人习惯称其为孝庄,本书亦从此称呼)联合图赖、索尼、鳌拜等两黄旗重臣,并取得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等人支持,使其6岁的儿子福临继承帝位(即顺治帝),危机得以平复。数月后(1644年5月),清军人关,建立对全国的统治。已成为皇太后的孝庄保护幼子福临,在与觊觎皇位的摄政王多尔衮的长期斗争中,获取胜利,继而又指导福临,逐步掌握了清朝的军政大权,她为巩固清朝的皇权统治,做出重要贡献。

    孝庄母子相依为命,历尽险阻,本应两心相通,感情弥深,然而福临长大后,不同的政治见解,为他们的关系蒙上了阴影。

    清朝人关初期,满洲贵族在满汉关系问题上,始终存在分歧。福临是在汉族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代表,他于顺治八年(1651年)亲政后,基本上遵循了多尔衮摄政时期的大政方针,不断改善满汉关系,在首崇满洲的前提下,给予汉臣一些权力,以期进一步缓和满汉民族矛盾,扩大统治基础,达到完成统一大业,巩固清朝统治的最终目的。可是,在他采取一系列有关举措的过程中,也出现不少偏差,如过分推崇汉族文化,忽视满族的文化习俗,不能很好地团结满、蒙贵族等等。

    作为满洲贵族年长的一代,孝庄与她长期倚靠的两黄旗大臣索尼,鳌拜、遏必隆等人,都曾备尝创业的艰辛,深知清朝大业来之不易,对福临的做法不以为然,认为这将动摇清朝的统治。另一方面,他们阅历丰富,更为理智,清楚地看出福临的缺点、弱点,特别是某些偏激处,希望予以匡正。由于双方不能相互理解,加之福临随着年纪的增长,我行我素的趋向日渐明显,母子间隔阂逐步加深,这突出体现在福临的婚姻问题上。

    孝庄从维护满蒙贵族联盟出发,坚持皇太极推行的满蒙贵族联姻政策,先后为儿子挑选了5位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后妃;而福临却与这些来自额娘家乡的少女们格格不入,形同路人,废掉第一位皇后(孝庄的亲侄女),又疏远第二位皇后(孝庄的亲侄孙女,即孝惠章皇后),3位蒙古妃子也受到冷落。顺治十三年后,福临独宠皇贵妃董鄂氏,对于包括玄烨生母、庶妃佟佳氏在内的其他妃嫔,更为不屑一顾。他这种爱情至上,不考虑政治效果,有损满蒙联盟的行为,使孝庄与满洲重臣深感失望和不满,母子对立严重,彼此都为之痛苦不堪。

    在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即孝庄和福临之间出现矛盾,并日益尖锐的氛围中,玄烨于顺治十一年三月降生人世,并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客观形势的影响。

    二、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玄烨似乎有些生不逢时,他人生的最初阶段,竟与皇父和董鄂妃的生死之恋相始终:顺治十二年,玄烨两岁,福临与董鄂氏相爱。十三年,玄烨3岁,董鄂氏人宫,被封为皇贵妃。十四年,玄烨4岁,十月董鄂妃生子(皇四子),福临欣喜万分,称为朕第一子\',举行隆重庆典,以示这位诞生未几的婴儿,将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十五年,玄烨5岁,年初皇四子病逝,被迫封为荣亲王,福临、董鄂妃痛失娇儿,心灵创伤久久难以平复。十七年,玄烨7岁,八月董鄂妃病逝,福临痛不欲生,五个月后(十八年正月)也撒手人寰,年仅24岁。在此期间,福临始终处于同董鄂妃的热恋中,对待小玄烨,自然不能予以足够的关注和爱抚。

    清制,皇子、皇女出生后,概由乳母、保姆等哺育、服侍,与亲生额娘分居两处,平日不常相见。对玄烨来说还不仅如此,他为避痘,两三岁时,就被迁往紫禁城外北长街路东的一座府邸(雍正帝继位后改称福佑寺)养育。因不住宫内,他与生母佟佳氏接触的机会也很少。顺治十五、六年后,玄烨出了天花,具有免疫力,才重返皇宫,但与皇父、生母聚首之日,已剩无几。玄烨暮年曾忆及儿时情景:世祖章皇帝(顺治帝福临)因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玄烨8岁登极,富有四海,却不曾像一般人那样,充分感受生身父母之爱,这是他童年即有的渴望,至死未释于怀。

    三、继承人选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福临因出天花卒于养心殿,遗诏命皇三子玄烨继位。福临真的属意于玄烨吗?(清圣祖实录)记载,玄烨六龄(顺治十六年)时,尝偕世祖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宁,问安宫中,世祖各问其志。常宁只有3岁,不能回答;福全说长大了愿为贤王;玄烨则告诉皇父:我长大了愿效法皇父,勤勉尽力,世祖皇帝于是遂属意焉。

    可是,(汤若望传)一书中说,福临去世前考虑皇位继承人选时,想到了一位从兄弟,但是皇太后和亲王们底见解,都是愿意皇帝从皇子中选择一位继位者。皇帝使人问汤若望底意见。汤若望完全立于皇太后一方面,而认(为)被皇太后选择的一位太子,为最合适的继位者。皇帝最后受到汤若望底劝促,舍去一位年龄较长的皇子(福全),而封一位庶出的,还不到七岁的皇子(玄烨)为帝位之继承者。所以做此选择,是因为这位年龄较幼的太子,在髫龄时已经出过天花,不会再受到这种病症的伤害。

    福临属意的这位从兄弟,很可能是指安亲王岳乐,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饶馀郡王阿巴泰之子。清人关初年,岳乐率军南北征伐,曾击败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参与议政,掌部院事务,具有军、政两方面丰富经验。岳乐逝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福临去世时,他正值盛年,是福临所有从兄弟中很突出的--位。

    福临舍子传兄的想法,也同下述两种因素有关。

    福临去世前,清廷内部开明派与保守派之间矛盾突出,在一系列大政方针问题上,福临同孝庄、索尼等人存在分歧,双方关系很紧张。如果8岁的玄烨继位,反对振的主张立即占据优势,福临的治国方针与举措将受到很大影响。他想传位于岳乐,说明后者是支持他的政治举措的。

    福临亲政的第三年,即顺治十年,急于前去盛京(沈阳)谒陵,经群臣劝阻,未能成行,延至翌年七月。起程前,满汉大臣又以战事尚未结束、国帑不足等为由,再行劝阻。时乌金王(郑亲王济尔哈朗)亦言之。上曰,朕去后,尔即有天下可也。王曰,昔先皇顾命,以圣躬相托,非以天下与臣,今所言专欲保护圣躬耳,万一不测奈何。上曰,如欲大位者,听为之耳,若再言,即革汝仪卫。是月晦,罢行。中外称庆。济尔哈朗是福临的从叔父,曾与摄政王多尔衮共同辅政。福临让济尔哈朗称帝自为,显然是恼怒之下,意气用事之言,但却反映出他头脑中,还有清朝入关前军事民主制(共主国政,皇位由推举产生等)习俗的残余,而子承父位的封建正统观念,起码是不明确的。

    玄烨自幼与皇父相处无多,很少得到父爱,在决定他一生命运的皇位继承人问题上,又多亏祖母孝庄的坚持。这种情形下,他对皇父又如何看待呢?

    四、为父翻案,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九日,玄烨即位,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四辅臣辅政,已成为太皇太后的孝庄,掌有清朝大政方针的决定权。

    福临去世后由清廷公布的遗诏中,历数他当政期间的14条错误,如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以致国治未臻,民生未遂,朕于诸王、\'贝勒等……情谊睽隔,友爱之道未周。满洲诸臣,……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而委任汉官,……以致满臣无心任事,等等。这些自责之辞,并非福临本意,何况出天花后,病势凶猛,神志恍惚,从发病到去世不足六天,其间不可能静思默想,总结失误。所以,遗诏只能是在孝庄及辅臣授意下,由某位大臣写成,表明了他们对福临的看法。这实际上全面否定了福临的政绩,认为他的所做所为,已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到清朝统治。

    福临去世前的担忧,竟很快成为现实,但他不曾料到的是,数年后,他的稚子玄烨又为其翻案,并重新遵循他生前的方针、国策。这从玄烨指示臣工为皇考撰写的碑文中,明显反映出来。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玄烨躬亲大政,翌年正月,建顺治帝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强调福临勤学好问,择满汉词臣,充经筵日讲官。于景运门内建值房,令翰林官直宿备顾问。经书史册,手不释卷,遂知性知天,洞悉至道。旁及诸子百家,莫不博涉,得其要领。亲视太学,释奠先师,发帑金,崇其庙貌。立贤无方,丁亥、己亥,再举会试,间广额数,以罗人才。视满汉如一体,遇文武无重轻。

    与福临遗诏对照,碑文对福临的评价,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它在褒扬福临的同时,间接批评辅臣独崇满洲,贬抑汉臣等错误做法,为其后清除鳌拜集团,做了政治舆论准备。

    碑文体现了玄烨对皇考的景仰。他亲政后,对清廷内部满汉关系之争,祖母、皇考选择后妃之争,皇考与董鄂妃的悲剧,皇考宾天后保守派政治主张给王朝带来的危害等问题,进行总结;并通过自己数年的理政实践,对皇考生前国策、方针的正确方面,不断加深认识。他从中认真汲取经验教训,对其为政之道和生活作风,都产生了十分有益的影响。

    实际上,碑文还意味着孝庄对儿子的认识,\'已与七年前即顺治十八年正月有很大不同。现实使她觉察到自己的失误,转而支持孙儿的看法。孝庄能够撇开个人的荣辱得失,以王朝的最高利益为准绳,及时校正错误,表现出政治家的博大胸怀。这种举措也为少年玄烨树立了榜样,使孙儿对她更为饮佩,祖孙关系更加融洽。

    事实证明,玄烨并未因自己幼年的遭遇,对皇考产生不满或抱怨,相反,他对于皇考一生的曲折经历,十分同情、理解。思想上的共识,必然加深人们已有的亲情。在玄烨禀承父志,推行尊孔崇儒、改善满汉关系等大政方针的过程中,他内心深处,会感受到与皇考的相知与相通,他对皇考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五、生母辞世

    同所有孩子一样,玄烨和自己的生母很亲,感情上也更为依恋。

    佟佳氏幼年人宫,成为福临的妃子,生下玄烨后,由于福临与董鄂氏热恋,她被冷落一旁,当时还不足17岁,直到福临病逝,其处境始终没有改变;这事实上是福临后宫中,大多数妃嫔不幸遭际的缩影,从佟佳氏身上,折射出福临对她们的冷漠无情。

    玄烨自幼十分敏感,善解人意。尽管他不谙世事,然而在与额娘不多的接触中,额娘黯然的眼神和隐隐流露的愁苦,或许会使他有所感悟,引起他幼小心灵的共鸣。在皇父与生母的矛盾纠葛中,他本能地同情额娘,置于他内心最隐秘处的天平,会始终倾斜于佟佳氏一旁。

    玄烨继位后,佟佳氏的地位大为提高,与玄烨的嫡母博尔济吉特氏(即孝惠章皇后)并称两宫皇太后。但佟佳氏命途多舛,竟于康熙二年(1663年)二月病故,年仅24岁,距康熙元年(1662年)十月被正式尊称为慈和皇太后,只有4个月。相对而言,玄烨继位至佟佳氏病故的两年,是玄烨一生中同亲生额娘接触最多的时期,佟佳氏去世时,他们的母子之情,正处于上升阶段。对玄烨来讲,这短暂的两年弥足珍贵,为他留下终生的回忆。

    佟佳氏患病期间,玄烨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寝膳俱忘。大臣们见他一天天消瘦,请求他节劳少休,但玄烨根本听不进去。佟佳氏去世后,玄烨擗踊哀号,水浆不御,哭无停声,近侍无不感泣。他执意要将额娘的梓宫亲自送出紫禁城,安奉坝上享殿,经孝庄再三劝止,才勉遵慈谕,仍哭踊不辍。这些见于清朝官修史书的记载,难免有不实处,然而一,个不足10岁幼童对生母的感情,毕竟是发自内心,无从矫饰的。

    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佟佳氏被衬葬孝陵,谥号为孝康章皇后。

    玄烨从小与生身父母相聚无多,他尚未成年,双亲又先后离世。但骨肉之情,与生俱来。在玄烨心灵深处,在他丰富的感情世界中,皇父、生母始终和他同在,一生无法分割。

    失去双亲的孩子是十分不幸的,而玄烨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因为他还有一位早已在精心培育他,处处关怀、爱护他的祖母--孝庄文皇后。

(编辑: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