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屈巴巴小猫表情包:教书“两情相悦”最浪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18:09

教书“两情相悦”最浪漫

 

    现在不知道“陆谷孙”这个名字的人大概已经不多了,从《新民晚报》、《东方早报》到《南方周末》……他老人家的文章是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地占领过去。

    网络上有人为他的公开演说不无揶揄地总结了几个关键词:爱国——妻女远在美国,绿卡唾手可得,却不屑申请;人文——讽刺当下社会之各种怪现状,如功利英语;经典——英文是种文化,应该好好读经典,如莎士比亚;知识分子——缅怀民国大师,一般主要讲钱锺书、陈寅恪,有时也讲讲贾植芳。陆老师闻此,不但不以为忤,反而粲然一笑,谓其深中肯綮。

    除了活跃在报章杂志上的陆谷孙以外,那个独居在老旧的复旦大学第九宿舍里、日日来往校园、进出教室的陆谷孙教授又是怎样的呢?

   

师当重身教

    陆谷孙老师获得的荣誉和奖项已经多不胜数,他是复旦大学的终身教授、杰出教授,又有名师、劳模、标兵等头衔,他的专著、编著、译著摞起来大概也有他人那么高了。

    繁华阅尽的陆老师对金钱名利之事早已淡然。他说自己生活中的头号大事是教书,他的经典语录有一条是:“如果能够再次选择,我还是会做老师。因为我喜欢教书,喜欢学生”,而学生也同样喜欢他,如此“两情相悦”,他能想到最浪漫的事也不过如此。

    现在年届古稀的陆老师仍活跃在教学第一线上,教授学生《英美散文》,上他的课是一定要提前去占座的。

    对于自己受学生欢迎的原因,陆老师说“具体我也不清楚”,又想了想,觉得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透明,尽量说真话,不说假话,本色做人。第二,不摆架子,有错就改。陆老师上课开讲的第一句话经常是由同学指出上一次课讲错了什么东西。他记得有一次他把sidle这个词念作“[‘sidl]”,课间一位女生告诉他,这个词应当念“[‘saidl]”,于是,下一堂课一开始,陆老师就提出自己的错误,公开纠正了自己的读音。

    陆老师觉得作为老师不仅应当“言传”,更应当“身教”。他说“言传”只能传授给人知识,而他要教给学生的,是《论语》里“文、行、忠、信”四个字,非得用“身教”来实现。

   

“walkie-talkie”

    熟悉陆老师的人都知道,他有晚饭后散步的习惯。散步的线路是固定的:从复旦管理学院后面的第九宿舍过邯郸路进入本部,经光华楼西侧,上“本北高速”,绕相辉堂草坪,至燕园,自正对国权路的校门而出。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说他是“在复旦留下最多脚印的人”。

    散步一事听起来很悠闲,但其实陆老师散步往往忙得很,因为他喜欢一边走路一边跟学生发手机短信讨论问题。有一次,一个香港学者发来短信问他“撒娇”该怎么翻译。陆老师一看有点犯难:美国女孩子一般不“撒娇”,只“撒野”。一路讨论下来,二人商定暂且翻作to put on a finicky air of a spoiled woman,陆老师嫌它太长,不甚满意。当然散步过程中也有很多翻得成功的例子,比如“不折腾”——翻作no flip flopping或者do not toss or turn as in bed。还有“医闹”、“碰瓷”等词语的译法也是在散步时与学生讨论出来的,陆老师把这样的散步戏称作“walkie-talkie”。

   

对学生不许“心不在焉”

    陆老师的弟子、现任教北大的张沛教授说:“陆老师是真把我们当回事儿。”这句话让陆老师感念不已,认为是最高的褒奖。

    其实,张沛教授并非陆老师名下弟子,但常到陆老师家中请教问题,与陆老师的熟稔程度不亚于其导师。这样的非名下弟子还有很多,陆老师一律一视同仁。他对学生的态度是:“不敷衍”,“上课或课外交流,不许自己心不在焉”。自打戒食高热量的西点之后,出版社送来的西点券,都由他奖励给上“莎剧精读”课时自愿背诵经典段落的学生了。对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本科生的一周之内必发还,并附“个性化”评语,研究生的文章则基本不过夜。

    论文不仅是令研究生头疼的头等大事,也让陆老师发出过“论文啊,论文!”的感慨(《论文啊,论文!》一文发表在2008年12月21日的《南方都市报》上)。给学生找到可写的题目之后,陆老师有时候还帮忙一起找文献。他对国外的书情比较了解,新书上市,他会自己买来先行阅过,在书中批注“此例可用”、“此说精当”、“此处似可酌商”等语,然后借给学生用作参考。他最喜欢那种借书借两三天就读完还给他的学生,最不喜欢借书借一个月还说没有看完的学生。

    陆老师最近的散文集《余墨二集》是请一位学生作的序。师生二人约定:文集出版前序文不使老师过目,序文不能满目谀辞,而要多写学生眼中老师的缺点和弱点。于是这位学生“倒还真有一言可进:有做过街老鼠‘吞云吐雾’和一边看中国男足一边生闷气的时间,何不再多写些小品、杂感?”陆老师觉得这点进言还“不全面”,没有把自己刚愎自用、耳朵根子软等特点写进去。

    陆老师自称是“文人型”的教授。除英汉、汉英词典外,《余墨集》和《余墨二集》就是近年来感受多动笔勤的结果。世人从两部文集中看出陆老师满腔热血的愤“老”风骨,学生朱绩崧用王安石“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才老更刚”的诗句来形容他,陆老师一笑:“我还差得远呢。”倒是美国的语言学家兼时评家乔姆斯基让他觉得“尤可效仿”。  刘欣

   

陆谷孙妙语

    ■在报上看到某康大贪官的自白,差一点“隔夜饭也要呕出”!

    引用几句如下:“我为祖国、为民族和理想奋斗的信念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会因为这么大的跟斗而丢弃,我的这种理想从来没有泯灭,我仍然抱有拳拳之心……”

    天哪,早从1993年就开始受贿,任前后左右有多少贪官被关被杀,仍以自己前赴后继的一贯行动,雄辩地为执政党乃至祖国、民族抹黑。到了法庭,居然轻描淡写地说是跌了个“跟斗”,还有脸捶胸顿足侈谈“理想”,亮出“拳拳之心”,说这人是无耻之尤不为过吧?

    ■新闻里说,世博会期间,禁止上海人穿睡衣上街。穿睡衣上街,把隐私拿到公众场合展览,确实不妥不雅,我一向如此认为。老外问到我为什么,我总是窘得无以回答。但我又向来反对偏见固化(stereotyping),而且笼统说上海人穿睡衣上街,显然是以偏概全,不公平。

    人只有在不自信的时候,才特别爱做面子文章,而且老是本末倒置。……至于穿不穿睡衣上街是个人的自由,谁也管不着。所以如果世博会期间,上海人民可以大大方方走上街头开个pajama party(睡衣派对),那倒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呢!

■周立波还有一句名言,叫做吃大蒜的跟喝咖啡的混不到一起去(大意)。这句话强烈透露出喝咖啡一族的优越感,使人萌生对“十里洋场”的极度厌恶,对本来就因为足球比赛等小事弄得地域对立日甚的现状,毫无好处;同时又反映说话的人对西方文化实在知之有限。依我有限的经验,洋人爱吃大蒜的不在少数,如果嫌吃完口舌留“香”,嚼块胶姆糖就是了。近年来,作为膳食补充剂,大蒜和胡萝卜几成优选,对预防感冒和过敏尤其有效。现在中国人举行婚礼都讲求洋派,可是大概没多少人知道,早期西洋婚礼乃至在今日的某些西方婚礼上,伴娘需捧持大蒜,以其辛辣气味,驱逐邪恶接近新人。所以,拿大蒜和咖啡作苦蒂与甘瓜之比,只能说明肤浅。说到我个人,既爱吃大蒜,又喜喝咖啡,但我既不喜爱周立波,也不喜爱“小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