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王志文自嘲的意思:第三阶段——登堂篇:联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2:00:53
第一课:句意的对仗方式(一)——正对 从上下句的句意着手来研究对仗的方式方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里就对偶说过一段很有影响的话:“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是所谓“双比空辞”,凭的是“胸臆”,当然容易;事对是“徵人之学”,要“并举人验”的,当然难得多。但是这是从对仗的内容方面作比较,而正对、反对是有关对仗方式的东西。结合唐代以来的研究,我们认为对联句意对仗的基本方式有正对、反对、流水对三种: 一、对联的正对是一种对举地写一个事物或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对仗方式。即所写的这两个方面是并列的、对称的。正对是对联最为重要的对仗方式。 这种从两个方面写同一事物的方式符合对联上、下联分列并重的艺术表现形式。 例如李啸村的《赠郑燮》: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此联并举地写出了郑燮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艺术生涯,诗书画三绝,名满天下。二是仕宦生涯,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以至得罪豪绅而罢去县令之职,只得“归去来兮”,靠在扬州卖画为生。——这就是郑燮的基本情况。李啸村的题赠抓住这两个方面,对郑燮作出了由衷的赞美。 所谓事物的两个方面,可以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阶段;或今昔,或前后,或时空,或内外,或物我……它们对举地从两个方面表现同一个事物,阐述同一个话题,表现相同的主旨。至于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则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水平和智慧。 龚自珍题赠魏源联,从修身和作文两方面对魏源提出希望:勿饮酒,日食一斗饭不择地,文如万斛泉 乾隆五十五年状元石韫玉有一副题赠联论精神修养与文章学问的关系。其上联说精神修养对写作的影响,下联说读书对精神修养的作用,十分精辟: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赵朴初题陈毅故居联,是从革命功绩和处事为人两方面评价陈毅一生:直声满天下殊勋炳世间 下面是彭元瑞的一副自题联,其写作的角度别开生面: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彭元瑞从两个方面写出了自己的寒窗生活:一是心中所想,想的就是在杏花春雨时节的二月会试(春闱)和金桂飘香时节的八月乡试(秋闱)中金榜题名;二是眼前所作,灯火和鸡鸣都在督促我夜以继日地苦读,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秀才苦读时。 例如白崇禧题台南郑成功祠联云:孤臣秉孤忠,五马奔江,留取汗青垂宇宙正人扶正义,七鲲拓土,莫教成败论英雄上联写孤忠,下联论正义,认为郑成功一生功败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忠义二字。 这种立意原也不错,但与之比较,郭洙若对郑成功的评说立足吏高。开辟榛莽,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郭沫若认为郑成功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是收复和开发了台湾,二是驱除了荷兰殖民者,这就指出了  郑成功既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民族英雄,又是开发建设台湾的功臣。 二、对联的正对与骈俪文的正对的区别 正对是对联的主要对仗方式,但是对联的“正对”,与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的“正对”不是一回事。刘勰的正对是就骈俪文的对仗方式而言的。骈俪文的正对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义同”而“事异”的。他举例说,“孟阳《七哀》云:汉祖想扮榆,光武思白水。此正对之类也。”汉高祖想念他的家乡扮榆,光武帝想念他的家乡白水,“思乡”之“义”相同,但是所取之“事”相异。 第二种情况,“重出”如“骈枝”的。即一种上下句连取事都相同的正对,比如“‘游雁比翼翔,归鸿知接翮’,在这句里,“游雁”就是“归鸿”,“比翼”就是“接翮”,上下句“若斯重出”,就完全是“对句之骈枝”了——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合掌。 第二种情况的正对无疑是很糟糕的对仗了,既然上下句连使用的材料都完全相同,两句话就毫无区别,不如去掉。但是在第一种情况的正对也不是好的对偶方式,事虽异而其实相类——是用类似的材料来表现相同的意旨,两句话说的仍然是一个意思。所以刘勰从根本上不赞成正对,认为“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其实,无论正对还是反对,都必须表现相同的主题,“反对所以为优”,是因为它上下句的取材能分别很大;而“正对所以为劣也”,是因为它上下句取事相类。 尽管刘勰认为文学创作中“正对为劣”,但是在日常生活用语中,人们乐于用相类似的材料来表达同一个思想,表现相同的意旨情趣,围绕着一个意思反复地说理,很多生活中的格言警句就是用这种“并贵”以至“重出”的对偶句表达的;例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海量由船荡/怀宽任马驰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珠藏泽自媚/玉韫山含辉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种上下句“事异义同”、“并贵共心”的对偶句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地使用着,它们大多是一些人们熟悉的格言警句。格言警句常用不同的事实材料来证明同一个道理,用以表明这个道理的普遍性,因此“并贵”、“重出”正是其基本的语言特征之一。另外,这些对偶句还经常在上下句相同的位置上使用同义词。 这些对偶句很多被作为“格言联”收人了各种选本,人们也早已习惯把它们当作对联使用,有时甚至以这些对偶句为仿拟对象进行写作,但是,它们却不是合格的对联。对联创作反对上下联联意重合,忌讳上下联相同位置上过多地使用同义词。 我们认为,“正对”作为对联的一种重要的对仗方式,虽然与骈俪文的正对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但在对仗的规则上已经脱胎换骨,对联“正对”之名,只是对术语的挪用而已。骈俪文的正对与对联的正对二者虽有渊源,但不是一回事,骈俪文的“正对”造成“合掌”,但对联的正对忌联意重合,尤其不允许合掌。 3、“合掌”和合掌对 上下联联意重合、同义词迭出的对联叫“合掌对”。“合掌”之说纯属比喻,是说上下联就象人的左右手完全重合在一起一样。“合掌对”可以是一组很好的对偶句,但对联是独立的文学作品,它体裁短小,容量有限,因而强调用字要惜墨如金,反对在有限的篇幅里说重复多余的话,以避免造成文字浪费。 “合掌对”的问题就出在“合掌”,刘勰说的两种情况的正对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造成了后世称为“合掌”的结果。 这里让我们看看在讨论对仗规则时曾经提到过的一个实例:树蕙滋兰,共育三湘才俊栽桃植李,同创锦绣前程这面对联的问题出在前半部,“树蕙滋兰”与“栽桃植李”联意重合了,这就是所谓“事异义同”。这副对联当然也有可取之处,但是首先必须改掉“合掌”的毛病。修改时应扩大对联的联意容量,此联上联既然是从教师角度写,下联即可从学生角度写,“栽桃植李”这处“骈枝”无论是改为“尊师重道”,还是“修文养德”之类都比现在这个样子要好。 这个例子说明,合掌对的上下联对应部位并不一定全部都是同义词,“树蕙滋兰”与“栽桃植李”合掌,是由于联意重合,但并不见得每个字都同义。 联意重合无疑会造成使用同义词的现象,但是个别同义词的使用却不是判别“合掌对”的依据。不少对联看上去象是合掌了,但是仔细琢磨就会知道作者别有用意。例如徐悲鸿书斋所悬自题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此联中的“独持偏见”实即“一意”,但上下联没有合掌。它们的区别在于,上联说艺术观,说的是“见”;下联说艺术实践,说的是“行”。 

第二课:句意的对仗方式(二)——反对 “反对”也是刘勰首先提出来的:“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刘勰举例说:“仲宣《登楼》云:钟仪幽而楚奏,庄舄显而越吟。此反对之类也。“反对”与正对大不一样,它上下句一正一反,形成鲜明对比,内容不同而意旨相辅相成。骈俪文的这种对偶方法被对联全盘接受,并成为对联的一种重要的对仗方式。 刘勰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反对所以为优”,是因为它“幽显同志”,即能用相反的材料说明同一主题,这也是反对的本质特征。使用反对方式对仗时,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为了表现事物矛盾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着的两面,对立的两面构成正反对比,适宜于用反对的方式。 例如王夫之题湘西草堂: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此联上联反,下联正。上联表明决不与清政府合作,下联声明自己永远心向朱明王朝。在当时来讲,这是一种感天动地的民族气节。 又如徐氏女题岳飞墓: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佞臣是指迫害岳飞的秦桧、王氏、张浚、万俟高,岳飞墓前铸有他们四人的跪像。这副对联用反对,表现了历史人物“忠”、“佞”的对立以及后人对他们或褒扬、或贬斥的截然相反态度。 二、为了表明在某个问题上肯定和否定什么、赞成和反对什么、提倡和鄙弃什么的态度,这种态度包含了正反两个方面,因而构成反对。 例如宁与凤凰比翼不随鸡骛争鸣 又如范文澜的一副自题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第三,为了表现截然相反的环境和心情,新旧环境构成正反对比,环境和心境二者也可能构成正反对比。 例如宋代吕蒙正所题的那副有名的门联: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今科侥幸,衣禄有指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此联的构思就是反对比,中进士前后的世态人情对比鲜明;而作者本人的心境也不同了:当年无助,盼望有人雪中送炭而赊借不得,如今高中,厌恶别人锦上添花却纷至沓来。 又例如谭嗣同自题联:家无儋石气雄万夫上联说家境,下联写心境,构成鲜明对比。 第四,为了先抑后扬,取得出奇制胜的表达效果,上下联造成烘托对比。 例如谢富良题长沙贾谊故宅;天不假年全志士地偏留宅纪名贤贾谊有治国的理想和才具却遭受排挤,在三十二岁时英年早逝,故曰“天不假年全志士”;但是,贾谊所住故宅历两千多年却被敬重他的长沙人民保存下来,直至今日,人们还在络绎不绝地前来追怀他,所以说“地偏留宅纪名贤”。上下联之间构成反衬对比。 反对不一定要有否定词和反义词,如今人林从龙题河南郏县三苏坟:一门父子三杯土两世文章百代春此联的上联是贬抑的写法,就物质的人来说,三苏死了不过三堆黄土,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而下联笔头一转,对三苏作出了极高的评价,说其父子的文章将百代不衰。上联是垫铺,是抑;下联是升华,是扬。 对联的反对与刘勰讨论骈俪文时提出的反对二者在对仗规则上是一致的。但是,正对和反对是对联的两种基本的对仗方式,其实并没有优劣之分,它们同样的重要。而且正对适用于任何品种的对联,而反对却不适用于喜庆联、婚联、寿联、挽联等的联种。 另外有两点说明: 一是上下联使用了否定语的不一定是反对。 例如如清代袁枚题随园联之一:不作公卿,非无福命却缘懒难咸仙佛,为爱诗书又恋花这当是副自题联。袁枚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闲居著述,生活放浪忘形。上下联分别写出了自己成不了公卿和仙佛的原因,全联意在表明自己是个“凡夫俗子”,属正对。 二是上下联使用了反义词的也不一定就是反对。 例如阎复兴先生自题联英雄自古皆忧国雅士从来不拜金 “皆”、“不”构成反义,但“不”是对“拜金”的否定而不是与上联构成正反,所以此联属正对。

又例如章太炎挽黄兴: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此联不构成正反。上联是从国事的角度评价黄兴,指出黄兴是建立民国的功臣,它是个假设句,构成双重否定,肯定的语气强烈;下联从历史的角度评价黄兴,指出黄兴将名垂青史,它是一个条件句,“必”字的使用使得上下联的肯定语气获得了均衡。此联上下联从两个方面肯定黄兴,亦属正对。 第三课:句意的对仗方式(三)——流水对 在楹联学里,流水对是一种与正对、反对并列的重要的对仗形式。正对、反对、流水对,是从对联句意的对仗方式着眼作出的分类,这三种对仗方式能包容所有的对联。 “所谓流水对,就是上联与下联是一气贯串下去的,既不能分割开来,也不能把上下句倒置,好似流水一样,上下是不能倒过来的。”现在从诗篇中摘出下面的一些例子: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白居易)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流水对又称串对,因为流水对的两联贯串在一起,串对者,连贯为对之意,“两句只一意也”,是流水对的基本特征。作为与正对、反对并列的一种基本的对仗方式,它与正对、反对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正对、反对的上下联都是独立表意的,而流水对的两联都缺乏独立性,只有把它们联合在一起看,联意才完整。流水对其实就是复合句对仗。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流水对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或是意义不全。 一、上下联组成单句 例如章太炎挽宋教仁:愿君化彗孛为我扫幽燕 章太炎此联构思奇特,大气磅礴,上下联一气贯通。此联的骨干词语是“愿君……扫”三字,是个兼语词组。联中“愿君”和“为我”是对仗部位的相应字词,但是二者在句子里的作用却大不相同。从语法着眼,“为”字带的宾语是“我”,而“愿”字带的宾语则是除了“愿”字之外的所有文字(为动词性联合词组),它是全联谓语部分最重要的词语。从语意来看,“君化彗孛”也绝不是“愿”的本质所在(“彗孛”指扫帚星,如果只看上联而没有下联,则为“恶语”),“为我扫幽燕”(河北北部京津一带,指袁世凯势力范围)才是“愿”的终极目的。因此此联的上下联实为一句话,不可分割。 又如山西五台山望海峰有一副题联云:试问本来无一物更从何处悟三生 此联化用佛教禅宗第六祖慧能的一条有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副对联如果加上标点列成散文语体,就成:“试问:“本来无一物,更从何处惹尘埃?”对其作语法分析的话,“问”是谓语,所问内容是宾语(作宾语的是一个推论因果句)。 二、上下联构成问答 这种串对上联发问,下联作答,一问一答,相辅相成。如果只看一联,则意思不完整。 例如周恩来挽张冲: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 又如无名氏题山东日照天后祠:问观音为何倒坐恨众生不肯回头 佛殿里观音像一般设在如来佛背面。日照天后祠里,观音坐在天后背面。佛殿观音多面北而坐,故称倒坐观音。参观的“众生”在绕过佛龛穿过佛殿往里走时,有时不会注意到背面的观音像。这副对联抓住这一点进行构思,“恨众生不肯回头”语意双关。 徒具一问一答形式而实际上并不构成问答的对联不属此类,因而不能看成串对。例如刘孟伉先生题四川眉山三苏祠其一:谁吹孤鹤南飞笛人唱大江东去词此联的上联语出苏轼诗作《李委吹笛》:“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疑。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李委为苏轼四十七岁生日亦曾作有《鹤南飞》一曲。下联语出苏轼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此联上下联之间没有问答关系,它们只是表现苏轼诗词备受人们喜爱,到处都可听到有人吟咏他的作品的情形罢了。此联属正对。 第三类,上下联组成复合句 上下联组成复合句的串对,两联之间可用关联词语连接。关联词语有时在对联中出现,而有时则不出现。而在句子形式上,串对的单联多为单句,句式也较短。串对的上下联主要组成以下三种复句关系: 1、假设关系 两联之间用“如果……那么……”一类关联词连接。 例如杭州孤山放鹤亭联:若问梅消息须待鹤归来  此联的上联中已用“若”字表假设。北宋林逋隐居孤山二十申,种梅养鹤,不仕不娶,人称“梅妻鹤子”。明人雅其行,于嘉靖年司筑亭纪念他。此联用假设句表达了对林逋的怀思。 2、因果关系 上下联之间用“因为……所以……”一类关联词语连接。 例如一东肇庆鼎湖山半山亭联云:到此处才行一步望诸君莫废半途 上联的“到此处才行一步”是下联提出“诸君莫废半途”告诫的原因,上下联如果单独抽出来,则语意不完整。 3、条件关系 上下联之间用“只有……才……”或“只要……就……”等关联词语联系的是条件复句。例如旧时格言联“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上下联为条件关系。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复合句都构成流水对。 

第四课:联意的对仗规则

上下联对仗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联意的对仗,联意的对仗有两个要求: 一、语义相连1、“对联”之称,既要“对”又要“联”才名副其实。

“语义相连”是指上下联联意要相关联:或者一起说明一种思想、一种态度、一种情绪,或者一起评说一个人物、一处风景、一种境界,或者一起描绘一段时光、一件趣事、一桩见闻……总之,上下联要表现同一个主题,围绕同一个话题,不能语不及义。就上下联的语义关系而言,或相并列,或相对立,或相倒反,或相依从,或为因果,或为递进……于是就有了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等各种各样的对仗形式。 当然,这里说的可以不包括机巧句和无情对。

2、两种联语:“主题联语”和“非主题联语”

我们可以根据对联上下联的语义联系,把对联分成两个大类:一类就叫做“主题联语”,门联、堂联、祠庙联、名胜联、器物联…… 等等都是这一类,“语义相连”的要求其实是就这一部分联语而言的;另一类可以叫做“非主题联语”,当前大部分出句对句都属于这一类,所以我们把对句看成对联的附类。 研究讨论“联意的对仗”,对象一般是主题联语。但是在我们对句的时候,应该力求上联与下联所表达的意境相同或相似,不能风马牛不相及。

二、轻重相当 联语的所谓轻重相当,是指上下联的境界、意旨、语势、取材内容等给人的感觉要相称。联语的境界有高下,意旨有远近,表达有强弱,取材内容有大小,上下联的这些因素如果不相称,“两事相配而优劣不均”的现象。 就境界来说,开阔、宏大为重,狭窄、琐屑为轻;就意旨来说,高远、抽象为重,平实、具体为轻;就表达来说,议论、抒情为重,叙述、说明为轻;而就取材内容来说,历史、国事为重,地域、私事为轻。 轻重相当是一副好对联的基本要求,我们随意浏览历代对联名作,即使是平仄要求较为宽松的集句联,也必须作到轻重相当。 王梦湘所题杭州西湖藕香居茶室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文言联以“茗”为仄声。上联出自《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下联出自《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把出自不同诗作中的诗句集在一起来描写西湖茶室,却意趣相同,情境相当,写出了面对西湖饮茶的美好感觉。王梦湘集苏轼诗句成联,情境清新,语意妥帖,上下联均衡匀称,令人叹为天成。

晚清湘人彭玉麟登泰安泰山楼的集句联更是使人叹服: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地犹郸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

彭玉麟,衡阳人,湘军水师首领,在围剿太平军的作战中功劳极大,但对满清朝廷的江河日下十分失望。朝廷任以兵部尚书,他辞不就职,后以老病开缺回衡阳原籍。此联上联集自李白《庐山谣寄鲁侍御虚舟》诗句,借来说自己本是楚狂人,现在却千里迢迢到这里来寻仙。下联第一句集自唐明皇李隆基《经鲁祭孔子而叹之》诗句,第二句集自杜甫诗《登楼》。彭玉麟想表达的意思是,这里是古耶邑,是孔子的故乡,是治国安邦的儒学发源的地方,而现在当我来到这里时,国家却多灾多难,谁也无力回天。下联含蓄地表明了“寻仙”的原因。集前人诗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是件容易事。彭玉麟此联感情真切,表达自然,上下联语气连贯,浑然一体,对仗妥帖而全无集句痕迹,这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联意的轻重毕竟是一种感觉,绝对的一般轻重是不存在的。而且轻重相当也并不意味着不准许上下联有差异,相当是相对的,差异的存在是绝对的。 上下联的联意轻重无非三种情况:一是上轻下重,二是下轻上重,三是上下联轻重相当。 在这三种情况里,上下联轻重相当当然是最好的(上面举的两副集句联例子就是这种情况),但是上联轻下联重也是正常的、允许的。有时作者还特意用强烈的轻重对比来获取出人意料的效果。 何绍基“东安寺死个和尚/西竺国添一如来”上联是纯粹的叙事,是路人相告时的村夫俚俗之词;而下联是颂扬,有佛学意旨和佛家理想。上联抑,下联扬,这是上轻下重取得的效果。

上重下轻则是对联的大忌。1984年春节前夕,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第二届迎春征联活动,有一个出句是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下联,征求上联,条件是上联必须也是一句唐诗。

征联评审组讲评时,提到有不少应征者以李商隐《重有感》诗中“岂有蛟龙长失水”一句应对,不恰当。按理说,“岂有蛟龙长失水”与“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词类、结构、平仄等方面应该是对得很严谨的了,为什幺就不恰当?原因主要就在于联意的轻重不当。上联是个比喻句,取事之虚;而下句是个写实句,就事之实。上联是个反问句,是论事;下联是个陈述句,是叙事。上联显然重于下联。另外语义方面也有点问题,对宦游在外的游子来说,“蛟龙失水”并不是个妥帖的比喻(“蛟龙失水”多用于比喻君主失去朝臣),这就使之显得更不恰当。

那次得大奖的对句是“愿将此身长报国”,集自盛唐诗人戴叔伦《塞上曲》。这个对句的第一个音步“愿将”与出句的第一个音步“每逢”平仄相同,但由于是集句联,平仄要求宽松,这个问题可以忽略。重要的是,这个对句的联意、语气、情调都与出句般配,而且不存在轻重不当的问题。这副集句联应作流水对看待,可用“因为……所以(以致)……”连接,作为正对则联意不便衔接。  

第五课:无情对的句式结构 一、无情对的特点 1、无情对的特点,首先是对仗上面的工稳

例如: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三对五,数字相对;星对月,天文相对;白对黄,颜色相对;兰对梅,花卉相对;地对天,天文相对。可谓字字相对,工稳非常。

2、无情对的另一特点,就是上下联意思风马牛不相及。 例如:皓月一盘耳,红星二锅头。 “皓月一盘耳”,是一个感叹句,意思为:皎洁的月亮,象一个圆盘一样。到了对句,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解释成:“红色的星星象两个锅子里面的头”的,只能用其原来的意思,就是一个品牌产品的名称。

这是一个很极端的“风马牛”,像这样,无情对的对句与出句如果属于不同的句式,那么作者一定是 分解了所使用的词语,使这个词语获得了另外的意义,结构上也就会相应出现变化。

而无情对中,也有对句意思与出句能作牵强配合的,例如: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

这个无情对的出句语出《资治通鉴》:“或谓狄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而对句是三个欧洲国家的名字。初看上去对句和出句句式不同,不构成对仗。但是只要把对句理解成为“法国的荷花、兰草争妍斗艳之时”(不这幺理解就不成对),则“荷兰”成为联合词组,“比利时”则成为动宾词组做定语修饰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与对句形成工对。 可以说,无情对中的确常会因为偷换逻辑、借对等种种方法导致结构上的不同,但这点并不是绝对的。《对联》杂志2002.10月版里面也有一篇题为《无情对与借对》的文章,里面主要是从借对手法的角度去分析无情对,大体上包括:从形式分有:借义、借音,从类别分有借对使上下相差甚远而成对的、借对使结构不同而成对的、借对使词性不同而成对的、借对组合音节少的词与音节多的词巧妙成对的等等。 用我们常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导致产生歧义、导致结构不同、导致词性不同、导致节奏不同。然而上述四种(或者更多)之中,除了第一种是无情对必须具备和产生的效果之外,其他三种都只是由于借对的原因而产生的与一般对联要求的不一致。

又如: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 这是一副著名的无情对。甲午战争中清陆海两军全面溃败,清政府只得派李鸿章为代表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割让了辽东、台湾、澎湖,赔白银3亿两。当李鸿章回到中国时,发现自己已经成为千古罪人,民间盛传他拿了日本人的银子,朝廷也拿他作替罪羊,给予“褫夺黄马褂”、免除军政要职的处分。

当时京城戏台正演出昆曲《白蛇传》。在“水漫金山”一折里,昆曲名丑杨鸣玉(即杨三)饰演龟宰相。当演到命令身穿黄褂子戏服的团鱼大将军领兵攻打金山寺时,杨鸣玉临场发挥,借台词嘲讽李鸿章:“如有退缩,定将黄马褂褫夺不贷!”台下观众一听,大声叫好。此事传出,杨鸣玉旋即被捕下狱,不久死于狱中。时人愤愤不平,撰写此联刺之。李鸿章族中排行老二,杨鸣玉族中排行老三,故以“李二”、“杨三”称代以对仗,其中“杨”、“李”均为木名。“已死”与“先生”对非常巧妙,“先生”被分解为两个词,“已”和“先”均作时间副词。老二在前,故可曰“李二先生”。“苏丑”与“汉奸”均为偏正结构,“苏”、“汉”为地名或水名。这副对联把无情对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至。 二、无情对的手法--借对 无情对为何通常会产生妙趣横生的效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法,就是借对。

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又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

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对“白”,又《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以“沧”对“白”,就是这种情况。

但是这里说的这里所说的借对,不是常见的借字(如清字借代青字,鸿雁的鸿字借代红色的红等),而是借义,从逻辑上讲是偷换概念。 如: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 又如:珍妃苹果脸,瑞士葡萄牙。 为何要“借”呢?概因无情对之所以“无情”,是其能产生歧义,而歧义的构成,是源于我国文字的精妙性,一些字(词)具有多义性,即使是两个组合相同的句子,也可能因意义不同而大相庭径。这点,在外语上也会有一些,但从来没有哪一种文化可以与汉字的精深奥妙匹敌。

三、无情对的创作 无情对的创作一般有以下几种: 1、反推论反推论,是指作者的创作思路从无情对的对句开始,通常是由一句俗语、熟语或成语等既有句子而反向寻求出句。通常作者会把后得的句子发表出来,和大家作一个愉快的交流,到最后有人能度出其心思了,便大可以报以哈哈一笑。 2、巧合巧合,是指出句者本无意求无情对的,但对句者在灵光一闪处把其对成无情对了。

   
"和平使命——2005”中俄第二第三阶段的演练在哪里进行 先进性教育第三阶段 保先第三阶段整改方案 保先第三阶段个人小结 工交司机党性学习第三阶段整改文章 保先教育第三阶段整改措施怎么写? 党员保先教育第三阶段总结怎么写? 谁有先进性教育第三阶段后的心得体会 谁有党员保先第三阶段的总结??? 党员保先教育第三阶段总结怎么写? 谁告诉一下保持先进性教育第三阶段总结 GT4买引擎 从第一阶段升级到第三阶段和直接买第三阶段有什么区别 有关于第三批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动员阶段小结没???急~~~~~ 求助“第三批党员先进性教育分析评议阶段指导人员工作小结” 谁能解释一下第三阶段排位赛110%圈速的规定 雅思考试听力第三阶段疑惑(请参加过雅思的高人进) 保先教育第三阶段人个总结怎么写?免费的,最好是高校教师用的,跪谢! 我已经有一定基础,不想通过考试能直接从第三阶段去培训吗? 知道的来 文言文——狼(第三则)译文 高中数学第三册题目——随即变量 怎么追女生——高中阶段的女生请给点意见 急需——福州市初中阶段所有化学方程式及其实验现象 “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第2,3阶段士兵演练在哪里进行 哪个民族婚俗——结婚要五个阶段:选亲-接亲-送订亲礼-送大礼-婚礼,礼数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