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保守主义 清教徒:宏观调控下外商投资企业的资金管理现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45:53

2008-05-26   中国资金管理网

        在目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企业资金管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何处理好银企关系,规避银行违约风险,开拓新融资渠道,降低控制融资成本成为了企业司库们所关注的焦点。

  在目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企业资金管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何处理好银企关系,规避银行违约风险,开拓新融资渠道,降低控制融资成本成为了企业司库们所关注的焦点。

  
外资企业不再过度依赖外资银行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跨国企业纷纷在华设立了子公司。出于对银行关系的维护以及整个集团资金管理需求的考虑,同时又为了能够与国外母公司保持畅通的账户信息的及时沟通,许多在华的外资企业都会选择外资银行作为合作伙伴。而且加之国内中资银行在业务产品、服务质量等一些方面要落后于外资银行,这也使得外资企业更加偏向外资银行作为他们的首选。

  
当前我国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及紧缩的宏观调控,改变了外资企业一味倾向外资银行的局面。自从去年4月首批外资法人银行落户上海,我国对在华的外资银行的监管也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在华的外资法人银行必须遵循银监会实施的属地监管政策。去年监管层面收紧中、外资商业银行贷款闸门之后,外资银行的放贷水平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之前外资银行在外汇贷款上具有明显优势,但是为了控制风险,迎合国内紧缩政策,外管局进一步削减了相应金融机构的短期外债余额。根据外汇管理部门的削减计划,以金融机构2006年核定的短期外债余额指标为基础,大致分为4步,每步截至时间分别为2007年6月30日、9月30日、12月31日和2008年3月31日;削减的目标:中资银行分别为2006年指标的45%、40%、35%和30%,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外资银行分别为2006年指标的85%、75%、65%和6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外资银行削减的短期外债余额明显要比中资银行多的多。外管局大幅削减外资行短期外债余额,对外资行放贷影响较大。目前外资银行境内分行的短期外债主要由境外拆借类资金构成,多用于境内企业贷款。除短期外债余额之外,中长期贷款额度对外资行影响也较大。今年3月开始,监管部门将针对外资行短期、中长期贷款结构进行评估,对中长期贷款额度制定计划。

  
此外,外资银行不仅仅在外汇贷款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其相应的人民币存量也正在发生相应减持。有数据显示,去年前几个月外资银行人民币贷款业务持续高位增长,外资银行已连续多月出现当月贷款增量明显超过存款增量,贷存比持续上升的情况。这样势必造成外资银行内人民币头存不足,加大了人民币放贷的压力。而且作为法人银行,外资银行的放贷数量也受到了银监会的严格监管。据CTS部分会员反映,目前与他们合作的一些外资银行由于资金紧缩的原因,已经无法给予他们承诺的贷款额度,而只能给予不可承诺贷款额度。

  
但是同样在宏观调控的政策下,中资银行,特别是国内的五大银行受到的影响相应的就比较小。央行实施的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为主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的目的在于控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这并没有改变内资银行资金面持续宽松的局面,因此对于内资银行的经营能力不会构成很大的威胁。

  
鉴于中资银行能够确保企业业务的正常开展,许多外资企业考虑纷纷转向中资银行开展业务。使得外资企业长期以来依赖外资银行的局面得到了改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之前,这些外资企业一直以来都是与外资银行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忽略了与中资银行关系的建立,中资银行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帮助建立完善客户的全国性金融服务,不少外资企业受到相当的影响。同时,因为在和国内银行开展合作的条件上外资企业非常多的受制于国外总部,比较缺乏本土化的决策权力,以至于本土经理人无法第一时间帮公司建立最恰当的银行合作关系,但最后受损失的还是企业。

  
规范承诺费 规避违约风险

  
在央行屡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前,国内各大银行的资金面相当充裕。企业有什么融资需求,只要其信用可靠,基本上都能得到银行的大力支持,毕竟国内银行的大部分收入还是取决于存贷差的收益,所以各家银行在争抢客户时不遗余力,基于中资银行的强大实力和充裕的资金,企业也从来不会怀疑银行的履约能力。国际融资习惯上,银行一般会向企业收取金融服务承诺费,但是国内银行在开拓业务上,因为是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一般也不会向企业提及承诺费的相关事项。交易双方也很少担心银行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的能力。

  
但是宏观调控之后,银行的资金面出现了一定的萎缩,一是上缴的存款准备金的不断增加,二是银监会对于放贷的严厉监管,使得银行的放贷成本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银行在强调企业信用风险的同时,自身也存在着信用风险,一些银行甚至面临无法承诺事先与企业所签订的资金支持方案;或是要求企业提供额外支持,才愿意为企业提供一定额度的透支业务。一些与会会员表示,在目前的状况下,他们对银行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毁约风险表示担忧。在信贷额度有限的情况下,企业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建议企业在与银行签订合同的时候,应主动将缴纳承诺费的有关规定纳入合同事项,既降低银行日后无法履约的可能性,又维护了企业自身合法的权益。

  
股东贷款结汇手续的繁琐

  
紧缩的货币政策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影响莫过于融资的困难。商业银行由于资金紧张,减少了放贷量,提高了贷款条件,使得企业深感到融资难度的加大。因而在华的外资企业纷纷转向国外,试图从母公司这里获得股东贷款,一来内部融资的成本要远远低于银行间的贷款成本,二来人民币加速升值,美元持续疲软,在华外资企业通过借入外债还能获得汇率波动带来的额外收益。因此导致企业外债数额的急剧上升。在面临外债快速增长的趋势下,企业资金紧张,由于不确定到期能否及时还款,因此在目前情况下企业似乎更加偏向于长期外债。

  
我国外汇管理局对于外资企业借用的外债规模有严格的规定:外债规模不得超出投注差,即外商投资企业借用的短期外债余额、中长期外债发生额及境外机构保证项下的履约余额之和不超过其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的差额。企业在获得母公司股东贷款之后,需要将这笔款项进行结汇。企业在结汇的过程中也是阻力重重。

  
企业结汇所涉及到的一系列手续需要有一个固定的流程。上海每天外汇交易量占全国的20%,所以上海外管也面临更大的美元进入的压力。特别是金额较大的大单结汇,外管局会担心大额结汇对外汇市场的牌价造成影响,因此有些会员会和外管局充分沟通,将大单结汇会分成若干个小单,分散进行结汇,也是一个很好的经验。

  
为了规范我国的外资企业举借外债的行为,提高外债资金使用效率,防范外债风险,我国发改委、财政部、外管局早在2003年就发布了外债管理暂行办法。办法中规定企业的外债项目应由发改委批准后,抄送给财政部,并在外管局进行备案、审核。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外管局起到的只是对外债最后把关的作用。外管局对于责令企业将大单结汇分解成小单结汇也感到很无奈。作为最后一道关口,外管局也实在无法拒绝已经由发改委财政部批复的合法外债,但又同时面临汹涌的热钱进入的宏观调控和监管问题。

  
合理处理好银企关系

  
在目前放贷紧缩的形势下,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就显得尤为的重要。良好的银企关系是企业能够获得流动资金的保障。

  
企业应当充分的意识到目前银企关系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在宏观紧缩之前,银行间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银行千方百计地与企业搞好关系,大量放贷、巨额授信,以求拓展自身的业务。而企业则会从产品、价格、服务等因素考虑选择他们认为合适的银行开展合作。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对于国内的中小企业来说银行间市场已经从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甚至不得不求助于民间借贷市场,对于大型的中外企业来说,市场也已经基本达到了相对平衡的状态。由于市场上资金紧缩,企业遇到了融资危机,或者即使本身没有太多融资困难,但上下游的供应商、经销商颇受波及,银行在银企关系中又开始拾回自身优势。企业想要确保自身资金管理业务的顺利开展就不得不与银行维持良好和睦的关系,这也对企业资金管理人处理银企关系的技巧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由于之前外资企业更多的是偏向与外资银行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忽略了与中资银行之间的关系建设。在供小于求的资金供给市场上,外资企业正逐步向资金实力较雄厚的中资银行靠拢,因此对于外资企业来说,更应当下一定的功夫来搞好与内资银行的关系维持,必要时还可以对自身的资金管理体系作出一定的调整。

  
此外,对于拥有流动性优势的内资银行,应当加强银行自身的履约意识。据了解,目前已经有内资银行由于市场融资成本的巨大变化而拒绝履行先前的金融服务协议。而在这点上,外资行的相对意识就要强于中资行。外资行一般不会轻易在合同上承诺,但一旦承诺,外资行宁愿承受一定的经济损失也会履行事先与客户签订的合约。这点很值得中资银行学习。金融服务中的最根本的要素其实是信用。如果银行首先丧失了对客户承诺的兑现,今后恐怕也无法对客户提出守信用的要求。中国金融资本市场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要融入国际资本市场,对于信用环节的完善将是需要银企共同去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