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快递挣钱吗:学习笔记生命神学词汇解释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7:14:46
学习笔记生命神学词汇解释之二
基督再临

新约圣经曾明明地提到耶稣的第一次降临,及他以后的再临。耶稣自己曾多次提到他第二次再临的事(太24:30,25:19、31,26:64;约14:3);耶稣升天之时,天使也特别提到主再来的事(徒1:11);使徒们再三提到基督二次降临之事(徒3:21、22;腓3:20;帖前4:15、16;帖后1:7、10;多2:13;来9:28)。

一、基督再临前的大事

我们的主再来之前,必定有以下各种大事发生。

1、外邦人得听神的呼召

新约圣经有多次提到一件事,就是天国的福音必须传遍世上各国,然后基督才要再临(太24:14;可13:10;罗11:25)。这并不是说,世上每一个国家,至少会有一个传教使者来向他们传福音;从另一方面来看,也不是说福音一定是要传到世上各国中每一个个人。以上所引的经文的意义乃是指,每一个国家都应当是完全地福音化,因之福音能成为人生的力量,这也就是表明神呼召人来悔改罪过的福音,确已临到了众人。

2、以色列人的悔改

旧约新约都提到将来以色列人要悔改(亚12:10,13:1;林后3:15、16;罗11:25—29)。在罗马书十一章中的经文似乎是指以色列人的悔改乃要等到末后的时期。有些人认为,这些经文乃是指,以色列国族或国家,最后要归向主基督。然而这个解法似乎是含糊可疑的。耶稣自己曾亲自讲到天国的子民“神竟被赶到外面去”的可怕事实(太8:11、12);他又讲到“神的国”必从他们中间夺去(太21:43),但他从来没有提到他们要恢复以前原来的景况。马太福音十九章28节以及路加福音廿一章24节所含的隐意,也不是这回事。或许可能有人会想,罗马书十一章11—32节确是指以色列国全国要悔改。然而,我们却认为,26节中所说的“以色列全家”是指那些“所添满的数目”(罗11:25),就是在古时神与亚伯拉罕所立之约下的选民。全段经文并没有明明地说:将来所有的以色列人要悔改归向主基督。

3、敌基督要先来到

圣经曾预言说,敌基督要显出来,他是一个大罪人,他来到是要反抗基督;但是当基督回来时,他要用口中的气灭绝他(帖后2:3—10)。圣经说到敌基督时用的是多数(约壹2:18),有时也被称为“假基督”(太24:24),“那敌基督者的灵”(约壹4:3),有时也用单数称敌基督(约壹2:22;约贰7),也被称为“大罪人”(帖后2:3)。这各种称呼的可能解释是因为敌基督的灵,在使徒时代已经发动,就是那反对基督的人,努力要破坏基督的工作。很显然地,这个反对基督的运动,最后要达到的顶点,就是要有大罪人出现,他要高举自己,抵挡主,“超过一切称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甚至坐在神的殿里,自称是神。”

4、预兆与奇事

世界的末了,基督再来之前,要有各种迹象出现作为预兆。圣经所提到的有:(1)战争、饥荒、各处有地震,这些都被称为苦难的先兆,接着要有日月星宿的变化,极大的灾难;(2)在大灾难的期间,有些义人要受逼迫,为基督的缘故而殉道;(3)假先知、假基督要来,引诱许多的人;(4)天上要显出可怖的景象,天势都要震动(太24:29、30;可13:24、25;路21:25、26)。

二、基督再临

当前面所提到的预兆与奇事发生之后,人子要驾云自天降临。

1、再临的时日

千禧年前派认为基督即刻要来,意思就是说,基督再来的事随时会发生。但圣经却告诉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各种奇事预兆必先发生,然后主才要再来(太24:14;帖后2:2、3;彼后3:9)。然而我们必须注意,某些经文也照样提醒我们,基督再临的事,即末日已在目前(太16:28,24:34;来10:25;雅5:9;彼前4:5;约壹2:18)。从神的观点来看,主再来的事一直是近在眼前。不但如此,使徒们也认为末日已近,因为从五旬节开始,就是最后的时期的开始,也即末世了。况且,当使徒们提到主再来时,他们所想到的并不是主在末日再临,却是想到已发生的各种预兆,如耶路撒冷被毁的情形。

2、再临的状况(基督再临的状况如下)

(1)亲自来临

许多唯理主义及自由派的神学家不承认耶稣基督会亲自带着身体降临。他们喜欢用一种象征性的解释,认为圣经所详细描写的基督再临之事,不过是宗教的复兴,最后基督教的宗教原则将要逐渐地弥漫于世间各社会之中。然而这种看法对于以下的各处经文不能解释(徒1:11,3:20、21;太24:44;林前15:23;腓3:20;西3:4;帖前2:19,3:13,4:15—18;提后4:8;多2:13;来9:28)。

(2)带着身体再临

有的人认为基督早已回来了。他们认为五旬节时圣灵降临就是耶稣基督第二次降临(约14:18、23)。然而五旬节圣灵降临,显然地并不是所预言的基督再临,因为五旬节以后,使徒们仍然照样提到基督再临之事。不但如此,下面的各处经文也证明基督再临乃是带着身体再临(徒1:11,3:20、21;来9:28;启1:7)

(3)众目所见的再临

我们若是说基督乃是带着身体再临,也就是为众人眼见的再临。圣经对于此点讲得最清楚(太24:30,26:64;可13:26;路21:27;徒1:11;西3:4;多2:13;来9:28)。耶和华见证人派宣称主已经于一九一四年再临在云中,但是我们的肉眼却不能见到他;这种宣告完全是错误的,因为圣经明说,主再临时是众目所见的。

(4)突然的再临

虽然主再临之前是有各种预兆,然而他真正来临时仍然是在人不知不觉之时临到(太24:37—44,25:1—12;可13:33—37;帖前5:2、3;启3:3,16:15)。这里所说的并不自相矛盾,因为所发生的预兆,并不是清楚地指定某时某刻。

(5)荣耀凯旋地再临

基督再临时不再象第一次降世那样,取了卑微的样式,却是要带着荣耀的身体(来9:28)。他要驾着天上的云而降临(太24:30),天上有能力的天使要作为他的先锋(帖后1:7),天使长要吹号报道他的来临(帖前4:16),众圣徒要随从他一同光荣地来临(帖前3:13;帖后1:10)。他来时要作万王之王,万主之主;要胜过一切所有的邪恶势力(启19:11—16)。

3、基督再临的目的

基督要在世界末日降临,目的是要为我们完成将来的新天地,这新的时代就要存到永远,他开始完成新时代之前,先要作成两件事:第一就是“死人复活”,第二就是“最后审判”(太13:49、50,16:27,24:3,25:31—46;路9:26,19:15、26、27;约5:25—29;徒17:31;罗2:3—16;林前4:5,15:23;林后5:10;腓3:20、21;帖前4:13—17;帖后1:7—10,2:7、8;提后4:1、8;彼后3:10—13;犹14、15;启20:11—15,22:12)。

复习问题

1、基督再临之前将有哪些大事发生?

2、福音当先传遍各国的意思是什么?

3、所预言的以色列要悔改的真义是什么?

4、当人说以色列国这个国家也都要悔改,这种说法有什么不正确的地方?

5、当圣经论到“敌基督”时,所指的是什么?

6、我们在这个世代中的“敌基督”有什么特性?

7、从哪一方面来看,他仍未出现?

8、基督再临之前将有哪些预兆?

9、主再临是否已近在目前?

10、我们当怎样说,他再临确是近了?

11、有人否认基督亲自再临,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12、他们怎样认为基督再临是早已成就了的事?

13、我们当如何证明基督再临是带着身体的,又为众目所见的?

14、既然主再临是有预兆的,怎么又说是突然而来的?

15、基督荣耀地再来有什么景象?

16、基督再临的目的是什么?

 

离婚:

离婚是破坏约的关系,是罪也是破坏盟约的淫行,但在婚姻为圣约的原则下我们必须肯定离婚不是必须的包括对方犯了不忠的淫乱(以何西阿之妻为一例),也可以通过  ,引导而复和之道,这是能把圣经两个原则揉合应用的方法也是新约圣经 用的方法就保罗在罗马书7:1和林前7:10他说婚姻是一生之久的直到死才可以把两人分开但他同样正视现实生活中有离婚的可能(林前7:11), 特别有人为了不能忍受配偶信耶稣而要求离婚的(林前7:15)

 

美的概念: 美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整一或者说完善,因为不完善的东西,就这一条件来看就是丑的。其次是比例或者说和谐。此外还有明晰,因为我们称色彩鲜明的东西是美的。

政治是權力的擁有與分配(托马斯·阿奎拉的《神学大全》)

權力使人腐化,絕對權力絕對腐化 (Lord Acton)

有一張莫斯科的雕像照片(這個當然是代表共產主義),他們用鐮刀與斧頭的雕像,來表示一種力量,政治是一種很大的力量。首先我要引用Benjamin Disraeli 所說的話,他說:「政治是權力的擁有和分配」,他是英國第一任猶太人的總理,也是一位很有名的英國政治家,以英文來說政治就是「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ower」,後來他另外又講一了句話,這個權力是作什麼用?「Power to pursuit the greatest social benefit.」,這點很重要,人類一起生活,為了要追求共同最高的利益,就必須讓某些人擁有權力,而且讓他做合適的分配,所以權力包括擁有和分配。如果你被分配,或是擁有這種權力,你要記得英國另外一位歷史學家,在他觀察的結果中發現,權力對人會產生一種影響,而這種影響就好像一顆蘋果一樣,你一旦有了權力,就會開始腐爛,他說:「權力傾向腐化,絕對的權力會讓你絕對的腐化。」我把它翻譯成「極權必然腐化」,這個就很可怕。權力本來是要追求大家的利益,結果變成不是追求大家的利益,而成為追求擁有權力者的利益,這個就是腐化,「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這是英國有名的歷史學家,名叫Lord Acton (1834-1902)所講的一句很有名的話。你可以去觀察,擁有權力者不被權力腐化的,真的是很不容易找到,我們不能說絕對的沒有。為了要防止這個絕對的權力,所以John Locke(1632-1704)提到一個想法,他說:「權力不能集中,要分散。」這個我們叫作分權,當然他提到是三權分立,我們的國父說要五權分立,現在五權又不太通了,好像又要回到三權分立。總之這個想法就是說,權力不能集中,不管是集中在誰的手裡,因此Check and Balance (制衡)的觀念就被提出來,但是就算這樣已經分權制衡,像台灣、美國、英國,已經是這樣子做了,也已經實施Check and Balance,有沒有腐化呢?我們不得不說,還是有腐化,人自私的本性,讓人只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社會的利益。怎麼樣讓他們不腐化,實在不容易啊。

启 示

l          启示是指显明或揭开,在宗教意义上,是指神对人所显明的知识(启示 — 是指在圣灵的工作下,人能够明白圣经并把它作为真理来接受。(林前2:12-14;弗1:17-19)

【林前2:12-14】 12我们所领受的,并不是世上的灵,乃是从神来的灵,叫我们能知道神开恩赐给我们的事。13并且我们讲说这些事,不是用人智慧所指教的言语,乃是用圣灵所指教的言语,将属灵的话,解释属灵的事。(或作将属灵的事讲与属灵的人)14 然而属血气的人不领会神圣灵的事,反倒以为愚拙。并且不能知道,因为这些事惟有属灵的人才能看透。

【弗1:17-19】17 求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神,荣耀的父,将那赐人智慧和启示的灵,赏给你们,使你们真知道他。18并且照明你们心中的眼睛,使你们知道他的恩召有何等指望。他在圣徒中得的基业,有何等丰盛的荣耀。19 并知道他向我们这信的人所显的能力,是何等浩大,)。其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一)关于神,包括神的性格,他的旨意,他的作为,并他与人和宇宙的关系。(二)关于人,包括人的来源,他的性情,生存之目的及责任,罪的影响,并他与神和世界的关系。(三)关于宇宙,特别是世界,包括来源、目的、结局、并与神及人的关系。

换言之,启示是一切知识的根源。除此之外,并无其它知识来源的可能。因此,人所吸收的一切知识,也全部是出于神的启示。这一点当然为非基督徒所否认,因为他们是以人为出发点,认为人的智慧是独立存在的;用人的头脑来观察及分析世上一切的现象。但是基督徒却以神为假定前题,确认他是创造宇宙及其中万物的主宰,因此承认,人必须依据神的思想而思想,按照神的启示而解释,根据神的旨意而生活(诗卅六:9)。

整个启示是始于出埃及记第三章所记载的史实开始;在摩西八十岁那年,神藉着何烈山烧着的荆棘,开始对人类传递他的启示。而那一章之前发生的事实,在写圣经的时候都已经成为过去,这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一刻,神奇妙的启示就是这样开始的。

 

普通启示和特别启示都是神的启示,来源相同,但方式和范围不同,性质和目的也不同。

一.普通启示

1普通启示的来源

大致而言,普通启示也可称为自然启示,因为普通启示通常是显明在自然的现象中,其来源有三方面:

(1)大自然中。神的普通启示显明在他所创造的大自然中,藉此世人能看见神的存在和他的能力。大自然的每一部分和每一角落,都彰显神(诗十九:1,6)。自然中的一切现象,如四季的循环,日月星辰的转动,雨露的浇润,五谷的生长,在显露神(诗六十五:6,12;徒十四:17)。

此外,自然科学的一切现象和定律,也显明神的存在,因为这些现象和定律都是他所创造的。神同时也赋与世人智慧和思想能力,使他能观察这些现象,并发掘这些定律(参创二:19;四:22;诗一O四:1,10)。自然科学的秩序和定律显示,自然界的现象并非是偶然的。科学越是发达,人越能看出自然的奇妙和伟大,因此也越发显明神的奇妙和伟大。

最后,动物的生命也显明神的存在。人体的结构,以及他的智能才干,清楚显明神创造之工的奇妙。近代医学昌明,对人体的研究有长足的进步;然而,越是研究,越是发现人体结构的奇妙,越是感叹造物主的智慧和能力。

论到神在自然中的启示,加尔文说:他“在宇宙各部分创造中表现了自己,又每天向众人显明,叫他们睁开眼睛没有看不见他的。他的本体真是无法了解的,完全超乎人的思想;但他却已把他的荣光,象印记般清清楚楚地表现在他的一切工作上,虽下愚也不能托词无知而自恕,凡目光所及之处,没有不从宇宙间的每一原子中,看到他荣光的。当你看到宇宙这一部美奂的机器,你对它无限的光荣,将不胜惊异之至;因为宇宙的匀称得体,正如一面镜子,叫我们可以在它里面看到那原是无形无像的神”(“基督教要义”,卷一,5章1。参照金陵译本)。

(2)人的心里人被称为万物之灵,因为他在基本上和其他一切动物不同。人是按照神的形象所造,与神有灵交的能力。人在直觉中知道神的存在,因为神在人的心里撒下了“宗教的种子”,或称“对神的感觉”(罗一:19)

加尔文说:“人心甚至由于自然的本能,具有对神的感觉,我们认为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神使人人都多少知道他的存在,又不时暗中叫人想起他,为的是要使人无可推诿。人既然都知道有神,而且知道神是他们的创造者,他们必按自己的口供,定自己不敬拜他、不献身为他服役之罪,没有一个国家或民族,野蛮到不相信有一位神的地步。即使在某方面与禽兽相去不远的人,总也多少保留着一些宗教意识;人心是充分地受到他们天性的感觉的支配,并且深印在他们的胸中。自有世界以来,即没有一家一国是没有宗教的,这就是默认,每人心上总刻有多少对神的意识”(卷一3章1)。

“神的形象”使人在理性上知道有神,因此当他四周观看自然的现象时,就能理解这是神所创造的世界(罗一:20)。罪的进入世界,并没有完全抹杀人内心直觉的感觉,也没有消灭人的理性和理智的运用。他的直觉和理智力的确受到极大的损害,但人之为人,因他仍戴有神的形象,仍是一个理性动物。

可是,罪却使人变为一个反叛者。如保罗所说:“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罗一:21~22)。他尽力想压制这“对神的感觉”,却无法成功,因为他无法从内心的深处挪去神放在他心里的宗教种子。

(3)护理之中。神的启示也显明在他的护理之工中。历史的演进,显明神的政权,叫人看到世界是朝着一个方向进行,即实现神造世界的目的。

虽然自从罪进入世界后,人因罪性所行的,似乎常常“拦阻”神的计划,因而历史的现象似乎弯曲不齐,不易看出直线的进行,但我们仍能看出,神的权势终将获胜,罪恶的势力终将失败。因此,信主的人能坦然将一切交托给神,因为“作恶的,必被剪除;惟有等候神的,必承受地土”(诗卅七:9)。

加尔文引证奥古斯丁说:“假如每一件罪行立刻有公开的处罚,那么,我们不免会揣想,最后审判没有留下什么刑罚了;另一方面,假如神不公然惩罚任何罪行,那么,我们或者要说,没有神命了”(卷一5章10)

2普通启示的价值

自从罪进入世界以后,普通启示的功效大为减低,但是普通启示仍有它的价值:

(1)对人的良知而言。每一个生在世界上的人,多少总在普通启示中得到一些亮光,因为神在创造中所显露的启示,是人无法避免的。“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一:9)。虽是没有得到神特别启示的人,仍有着良知的感觉,能分辨善恶。论到外邦人,保罗说,他们虽然没有得到神赐给旧约时代犹太人的律法,但是神在他们的心里已经种下了律法的功用;他们的良心就成为律法的管束,“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并且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罗二:15)

并且因为神在人心里所显明的旨意,他在大自然中所显露的神性和能力,以及在阳光和雨露中所表示的恩典(罗一:19~20;徒十四:17),这一切都是要使人知道他们的本分,应当敬拜他。使凡不认神,因执己见的人,无可推诿(罗一:20)

(2)对异教的兴起而言宗教比较学往往因为世上各种宗教有许多相仿之处而断言各种宗教的价值是同等的。虽然或有承认基督教是比较高超的一种宗教,但是他们却认为这是由于宗教意识进化而得的结果,只是比其他的宗教更为进步而已。

基督教认为一切异教的开始乃是起因于世人歪曲真宗教的传统(即自始祖亚当口述的传统),对自然启示的错谬看法,以及罪人本性的败坏。因此“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罗一:21~22)。异教某些地方在表面上和真宗教相仿,乃是由于普通启示的光照之故。

异教的存在提醒世人宗教的需要,并且不时使他们看出偶像的无用,而回头追求创造宇宙的真神。异教的存在也是使基督教的传扬在外教人心里引起一种初步的反应。例如使徒保罗对雅典人传道的时候,引证他们异教的信仰来指示对真神的信仰(徒十七:22,31)。

(3)对基督教而言。基督教信徒透过超自然的启示重新以解释神在自然中的启示,认识神创造的伟大,以及创造和宇宙的关系。信徒能藉着信心而知道世界是藉着神的话造成的(来十一:3);并且晓得“地和其中所充满的,世界和住在其间的,都属耶和华”(诗廿四:1),而赞美他(诗八)。

基督教不是一个“出世”的宗教;反而信徒应当要为神在世界上的普通启示而感恩,因为他不但在属灵的恩赐上拯救我们,他也在物质方面显明他的恩惠。

最后,基督徒根据超自然的启示而知道神在历史的演进中的工作,从而体会到神护理之工。

3普通启示的不足

神原来在世界上显明的普通启示,虽是清楚正确,没有缺陷,但因它的目的和功用有限,因此甚至在人尚未犯罪前,神曾在自然启示之外,另赐他特别启示,使他知道他在这大自然中生存的目的和责任。神将治理世界之权,交付与人(创一:28);将蔬菜和果实,赐给人作食物(创一:29)。他也对人明谕,不得采食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创二:16~17)。

在现时代中,普通启示至少在三方面上,显出它的不足:

(1)可靠的知识。世人不能单从普通启示中获得可靠无误的知识。人在犯罪后。不但影响了他本身,也影响到自然界中的现象。地因人的罪而受到神的咒诅.长出荆棘和蒺藜(创三:18);土壤受到变化(创四:12)。洪水的审判也大大影响到动物的存殁变更,地基和山河的摇动和转动。人也因罪而面临死亡,身体的组织起了极大的变化,以至原来明显的自然启示,变为模糊不清,导致人对自然中之启示的误解。

此外,罪也影响到人的辨识能力。由于人心的败坏,他不再以神的心意为己意,把神撇开一旁,甚至否认神,至少否认神与宇宙的创造者和受造者之关系,而独断地以人自己为解释自然中现象的出发点,用错误的观点来察看那受到罪的咒诅的自然现象,结果当然是错谬的了。

(2)救恩的知识。这一点应是不言自明的。普通启示之范围既只限于自然界中的现象和历史的经验,其目的既只是要显示创造者和受造者间的关系,救恩的知识当然不可能从自然启示中发掘而得。自然启示只能提示世人,神在某些方面的性格,例如他的能力和日常的恩赐(伯廿六:7,14;太五:45)。然而,甚至在这些方面,若不靠信心的智慧,仍旧不能正确了解它们(罗一:20,23)。

(3)宗教的需要。普通启示不能满足人在宗教方面的需要。人的生命虽是存在地上,和其他动物相同,但是世上有形之物却不能满足人内心的需要。人的生命不只限于有形的肉体,也包含无形的灵魂,而且具有神的性质(彼后一:4),故感到与神交通的需要。

世界上的一切宗教都声称获有特别启示,甚至最原始的物神教(崇拜木、石、火、动物等偶像的宗教)也相信并追求神灵的特别启示,可见自然启示不能满足人心深处,宗教意识之需要。

4普通启示与特别启示之关系

终究而言,普通启示和特别启示(或自然启示和超自然启示)的来源,都是出自神。神既只有一位,而且万物都出于他(林前八:4,6),天地间的一切现象和知识,也必然都是出于这位神。改革宗神学家采用这两种名称,是为方便起见,来划分神启示的两种主要方式。

(1)普通启示在罗马天主教神学中的地位在天主教神学中,普通启示占着很重要的地位。自从中世纪起,天主教很显明地划分特别启示(超自然启示)和普通启示(自然启示)。以阿奎那为首的中世纪时代天主教神学,受了希腊哲学家亚历斯多德思想的影响,创制一种所谓“自然神学”。天主教神学将自然启示和超自然启示,完全划分为两部分,认为人(即罪进入世界后的人)的理智能单从自然及推理上,获得神的存在之证据,而不需要超自然启示的指点和解释。即是说,人可以不靠信心的知识而独立地藉理论而推断出对神的知识。一八七O年梵蒂冈会议结论宣称:“人能藉着本性之光,以理论而确切地认识神。”

这种“自然神学”引成著名的“神的存在之五大证明。”即是说,人可以藉着理智的推论,证明在宇宙之间有一位神。

 兹将这五大“证明”简述于下:

①本体论之证明——人(特别是哲学家)的头脑中思想到一位理想的,完善的本体(神);而完善的特征之一乃是该“本体”实际的存在,否则就有缺陷。因此,神必定是实际存在的。

②宇宙论之证明——宇宙之存在,乃是一件无可否认之事实;凡是神志正常的人,都会承认此一事实。但宇宙从无中生有的可能性极小,因万事都有因果力量;而且科学家也大多承认,宇宙在久远的以往,有一个开始,而不是永远存在的。因此,宇宙是由一位永存之神所创造的,乃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推论。

③目的论之证明——世界上的一切自然秩序,使人推想到宇宙结构之美妙和精细,大如地球之自转,地球对太阳方位的角度及其绕太阳之公转而致的四季循环,小如各种生物植物之结构及其适应特性,处处都使人联想到这一切事物存在之目的,无法诿诸于机遇巧合。

④人种及历史论之证明——人之有别于其他一切动物,并且两者之间隔限之距离,乃是无可否认之事实。人有理智,辩论的能力,道德及宗教观念。人的历史也证明,在各时代,各种族的人,都具有宗教意识。

⑤道德论之证明——在全世界的生物中,只有人是具有道德观念的。各民族的道德标准,在细则上虽因环境或其它因素之故,并不完全相同,但在基本的伦理观念上(如对谋杀和奸淫之看法),大致相同。这种道德观念必有其起源,而最合理的解答乃是相信它是起源于神。神在创造人的时候,在他心里灌注了伦理观念。

然而天主教也承认,理智所能证明的神,至多只是一位创造的主宰,因为理智不能推论出一位基督教所描述的神。他们承认,若要知道基督教神的特征,例如三位一体及基督道成肉身等真理,必须要依赖超自然启示的光照。

一部分基督教人士,在对非信徒谈道时,有时也利用这五项“证明”,试图说服他们相信神的合理性,虽然,不同于天主教,他们否认“自然神学”的独立地位,也没有给这些所谓证明过分的重视。

批判:

自然神学有数项严重的错误。第一,这种神学忽视了罪对于人的本性(包括理智)之影响。罪进入世界以后,神的普通启示虽然继续存在,但是罪人对这种启示的理解力已经大为减低;实际上人已经无法正确地解释自然启示了。自然神学事实上已经超出自然启示在客观上之存在的观念,而进一步强调“自然之人”本性自然亮光在主观上的了解能力。而这能力正是保罗所否认的(罗一:21,23;徒十七:22,29)。

第二,自然神学忽视了超自然启示对于解释自然启示的功用。自然神学事实上将超自然启示和自然启示隔离成两种完全独立的启示,以至错误地认为不可以不顾超自然的启示,而单独进行对自然启示作正确的认识及估价。但圣经却明确地说,人必须藉着对真神的信心,才能认识他在自然中的启示(来十一:3;诗十四:1,3;箴一:7)。再者,这种自然神学为反对超自然启示者铺下道路。唯理主义及自然神学强调神在自然中的启示,而否认除了自然启示以外有超自然启示的存在和需要。

第三,自然神学所“证明”的神,既然不是圣经中所启示的三位一体之真神(至少自然神学不能证明这个神“是”圣经中所启示的真神),这种证明对于基督教真理的传扬,有害而无益,因为这个神可能就是保罗在雅典街上所看见的“未识之神”,而与那位向摩西显现之“自有永有”的神,毫无关系可论。

第四,天主教自然神学根据之一的“本体类比论(Ana-logy of being),事实上将神和世人放在同一等位上。虽然天主教否认,神和世人在本体上是处于同一个等位上的,但是由于他们确认罪人可以从他自身中,藉着自然的亮光,发现关于神本体的许多真理,这种否认是与他们的理论不相符合的。

2)普通启示在十九世纪基督教自由派神学中的地位。科学的发展及唯理主义学说的兴起,使基督教的启示论受到极大的影响。一部分神学家开始怀疑圣经的独特价值,而将它当作一本普通的宗教书籍来研究。特别是所谓“宗教历史”学派的人士,他们将世界各地的宗教作分析和比较,并且否认圣经是神的特别启示,而以自然神学来解释基督教和其它的宗教。

“科学至高”、“人文主义”及“圣经批评学”无可避免地,将基督教中的自由派,引到否认一切超自然特别启示的地步,同时,他们声称,启示是存在于自然中的,特别是在人的思想和感觉中,事实上他们也否认神在自然中的启示,而将“神性的火光”加诸于人的本性上。这样,人就成为启示的源头,也是解释启示的权威者了。

批判:

自由派非但将超自然启示和自然启示,划分为两个完全独立的启示,而且更进一步否定了超自然启示的存在,或否认人能晓得超自然的启示。甚至他们所承认的自然启示,也只是人的宗教思想之表现而已,而不是论到圣经中所述的神在自然中的启示。他们以人的权威,替代了神的权威,将基督教放在与异教同等的地位上。虽然他们因受到基督教背景和基督教环境的影响,下意识地使他们主观地断言,基督教是一切宗教中最高超的表现,但是自由派显然是与传统的基督教信仰完全相冲突的。

3)卡尔巴特对普通启示的见解。卡尔巴特否认他的目的是要创立一派神学思想,但是“巴特派神学”却已经影响到全世界各地的基督教神学思想,他至少已经引起一个新异的神学思想的潮流。

巴特的神学受到各方不同的标记,它被称为“新正统派神学”、“新自由派神学”、“辩证论神学”、“神道神学”及“巴特神学”。巴特的神学思想是以“耶稣基督的启示”为中心的。巴特认为,基督教的启示只有一种;并且只可能有一种,就是耶稣基督的启示。他承认他的神学是取诸于圣经的教训;但是却否认圣经的本身是启示,而认为圣经只是对“基督的启示”之见证,如同指引道路的标帜。他相信,神的启示只有在主后一年至卅三年中,在耶稣基督身上“一次”显明,而圣经只是对这个独特的启示之一种见证,虽然是一种很重要的见证。

很显然地,假使神的启示只有“一次”在基督里显明,自然启示就没有存在的可能了。巴特非常坚决地否认任何自然启示的存在。他声称,神的启示只能在“恩惠”和“审判”中显明,而恩惠和审判只能在基督的启示中表露出来。巴特相信,对自然启示任何的承认,必然会堕入罗马天主教的“自然神学”,并基督教自由派人文神学之错误中。

批判:

我们能同情巴特对天主教及自由派的自然神学所引致的错误而起的反感。我们也能了解巴特,他为了要绝对避免重蹈自然神学的覆辙而对自然启示的敌意。但是我们认为,“自然启示”和“自然神学”不是相同的。我们确应避免建立一个独立整体的自然神学  以证明神的存在,并且竭力反对自由派以自然启示代替超自然的启示的新神学,但是我们认为,圣经很明显地指出神在自然中的启示。

第一,圣经曾多次指出,大自然显明神。前面已经引证过数次经文,故不再重述。自然中的启示确然不是人人都能正确认清的,但人人却都能看到的。世人因罪的蒙蔽而模糊不清,曲解自然启示的含意,甚至忽视它。但主观的缺陷并不否定客观的存在。巴特的本意是要避免天主教的错误,但结果却进入同一个错误。正如天主教神学,巴特没有区别自然启示本身客观的存在和人对这启示主观的认识,从而否定了自然启示之存在。

第二,巴特虽然一再申称,他的神学是惟独建立在圣经的见证上,但是因为他把启示限于基督在世的卅三年中,因此必然地否认,神会在自然中有所启示,甚至否认神在基督以外有任何的启示。

基督的启示确然是一件独特的启示,也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启示,但是基督的启示并非是神对世人惟一的“只此一次”的启示,因为希伯来书开首即说:“神既在古时藉着众先知,多次多方的晓谕列祖,就在这末世,藉着他儿子晓谕我们。”旧约先知也一再声明,他们所传的预言乃是神的话(耶二:1~2等)。我们应当认清基督的启示的独特性,但是我们也应当接受神在圣经中的启示及他在自然中的启示。

第三,保罗在致罗马人书第一章中指出,神的启示是在大自然中明显可见的,并且因为这种自然启示的存在,世人不能推说他们无法晓得神。因此,自然启示确定了罪人否认神之罪及责任。反言之,巴特因为否认神在自然中的任何启示,他无形中取消了罪人否认神的责任。

第四,自然启示是对世人传福音的一个接触点。保罗时常以此为对外教人传扬基督的出发点。在路司得城时,他和巴拿巴对众人说:“我们传福音给你们,是叫你们离弃这些虚妄,归向那创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永生神。他在从前的世代,任凭万国各行其道,然而为自己未尝不显出证据来,就如常施恩惠,从天降雨,赏赐丰年,叫你们饮食饱足,满心喜乐”(徒十四:15~17)。在雅典城,保罗开始沟通时,也引证神在自然中的启示,并说:“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徒十七:24,27)。否认自然启示的存在,也就失去对外教人传道的一个接触点。

4)改革宗对自然启示的见解。自然启示是超自然启示的奠基石。神的救赎是根据他的创造,而且这救赎也是在历史中得到实现。否认自然启示,使救赎启示失去了历史的基石。所以,失去了超自然启示,就失去了基督教救赎的根据;反之,失去了自然启示,就失去了基督教救赎的背景。

罪人虽然没有能力依赖本性的知识来认识在自然中的启示,但这是因为罪已影响了人的思想之故。自然中的启示,“自从造天地以来”就继续显明与人,但是人心因罪而思想变为败坏,不能再看清自然的启示,而必须要透过超自然启示的“眼镜”,才能认出并解释它。

改革宗神学否定,罪人能靠本性的理智,认识自然启示,更否定罪人能藉此认识真神。人必须先得到圣灵的光照,接受神超自然救赎的启示,才能准确地看出并了解神在自然中的启示。

5普通启示与特别启示的对照

普通启示和特别启示有几点不同之处。第一是启示的对象不同。普通启示乃是对“人”而发的,因此是普及全人类的。虽然各人的智慧、学识、机会或有不同,但是他们多少总能感觉到这种启示。而特别启示的对象则是“罪人”。神在这方面的启示,是以救赎者的身分而显露的。虽然世人因为原罪和本罪之故,都成为罪人,但是特别启示却并不是遍及所有的罪人。在旧约的时代,特别启示的对象几乎全部限于以色列人(徒十四:16;弗二:2,11~12;三:6,8;罗三:1~2);甚至在新约时代,历史清楚地证明,不是每一个世人都接受到特别启示。

第二,普通启示和特别启示的目的也有不同。普通启示的目的是要叫人认识创造的主宰,并且知道如何利用世界的宝藏(创二:26;诗八:3,8),以荣耀造物之主(诗八:1,9)。这个目的在现今还是存在,虽然罪人否认他,也不荣耀他,但这只是增加他们忘恩之罪。特别启示的目的,则是要罪人认识救赎的主宰,使他们看到自己的罪恶,并对救赎的需要(约三:16,18;诗卅二;结卅七:1,10)。

第三,普通启示和特别启示的目的既然不同,它们所启示的内容必然也是不同。普通启示的内容是以大自然为主。这不但包含神所创造的天地和地上的动植物,以及人体的结构,也包含宇宙的循环,气候的回转,动物的生活,农作物等的出产,以及一切自然科学的发现。换言之,自然中一切的物质和它们的运行,以及人在各方面研究的进展,无一不是普通启示内容的一部分。

而特别启示的内容乃是神在救赎计划中的一切启示,包含对神的认识,对罪和救恩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终极目的认识。凡是与救赎有关的一切事情,都是包括在特别启示的内容之内。

第四,普通启示和特别启示的方式也因内容不同而相异。普通启示是以动作表示的,如自然的现象,历史的事件;而特别启示则不但以动作表示,也是用言语表达的。在动作方面的特别启示包含神迹奇事,以及神在历史上对他的选民的拯救。在言语方面的特别启示则包含神在古时对选民所启示的话,或由神自己的显现,如对亚伯拉罕的显现,或藉着先知的传达。圣经的启示也是神的言语启示的一部分。此外,神最高的启示乃是行动和言语同进并行的,即是神在耶稣基督里的启示。

最后,普通启示不能帮助人认识特别启示,更不用说使人了解特别启示了。但是特别启示则能领引人认识,并正确地鉴赏,普通启示的意义和价值(来十一:3)。

二、特别启示

1.特别启示的方式

大致而言,特别启示的方式,可以划分为三种,即神的显现;先知之言;神迹奇事。

(1)神的显现。圣经明言,神是灵,故是无形体之神。但是有时神也有形地向某些人显现,表达他的旨意,与人接近。例如耶和华在幔利橡树旁,以旅行者的姿态,与亚伯拉罕见面,为要向他预告一件大喜的信息,即年老的撒拉将在一年后初次生产,以应验神在前一次向他显现时所给的应许(创十八章;参十七章)。又加雅各在毗努伊勒遇见神,与他摔跤,并受到祝福(创卅二:24,30)。

有时,神的显现只限于言语的交通。例如他命挪亚制造方舟,以避水灾。圣经没有明说,挪亚是否看见神(创六:9,13等)。又如扫罗在往大马色的路上,突然见到强烈的亮光,并听见主的声音。

神的显现也并不限于如人形体之显现,他又藉着异象与人交谈。他在荆棘的火焰中向摩西显现,吩咐他带领以色列民脱离埃及的压迫(出三章起)。另一个显著的实例,是先知以赛亚在异象中看到神(赛六章)。这异象是要预备以塞亚以先知的身分,向神的百姓晓谕他的旨意。其它如但以理多次在梦中见到异象(但七,八章);彼得在灵里见到“不洁”的食物,并听到主的言语。

在旧约时代,神的显现中最特出的人物,乃是“耶和华的使者”。他不但传达耶和华的旨意,而且具有与神同等的地位和权柄(参出廿三:20,32;比较马太廿三:39下);有时甚至被直指为耶和华自己(创十六:7,13;出三:2,4)。玛拉基三:1中所提的“立约的使者”,显然是指耶稣基督。

神显现的顶峰,无疑是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他“本有神的形象”(腓二:6),充分显明神(约一:1,18)。保罗称“神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的居住在基督里”(西二:9)。耶稣曾经亲自对他的门徒说:“你们若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约十四:7,9)。

最后,信徒确切盼候主第二次的来临,以及新天新地的实现。那位预先在异象中看到的约翰,见证说:“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启廿一:2~3)。

(2)先知之言特别启示最通常的媒介是先知。先知是神特别拣选的人,他们的任务是传达神的旨意。神直接对他们启示他的心意,并吩咐他们将这心意告示众人。或是立君(撒上十五:1);或是应许(赛九:6~7);或是警戒(何五:1);或是劝勉(结卅三:12,16)。在旧约时代,其对象主要是选民以色列人(例:结三:4~5;何四:1)。但神的话也曾临到外邦人,如他差遣先知约拿向尼尼微人传扬悔改之道。而且先知曾预言,神恩惠的旨意,也将临到外邦(赛九:1~2)。

在新约时代,神藉着使徒宣扬天国的福音,以至当耶稣差遣门徒出去传道时,能对他们说:“听从你们的,就是听从我”(路十:16)。在另一处又说:“你们所听见的道,不是我的,乃是差我来之父的道”(约十四:24)。

神用异象、言语等指示先知,将他的旨意,或用比喻,或用直率的言词,传达出来。所以他们可以说,他们所传的,实在是神的话(例:耶二:1~2;帖前二:13)。

但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假先知的出现。或是因为他们从未受到神的使命,只是以此为一种职业;或是因为他们有所畏惧而不敢直言,只想取悦于人,因此不顾神的旨意,单说那些悦耳的话(例:王上廿二:5~6,13~14)。

为要区别真假先知及真假预言,以免淆乱人心,使人无所适从,神制定一个考验的标准,即凡是出于神的预言,都必会应验;反之,凡是出自人口而伪称是来自神的话,必会落空无效(申十八:22;参结十二:25;罗二:15)。

有时神也藉着非先知之人的口,显明他的旨意,例如摩西,他的主要职务是作以色列民的领袖,带领他们脱离埃及人之手,但神也利用摩西对埃及的法老传达他的旨意(出七:1~2)。但以理虽然不是先知,但神却藉着他向外邦君王转达并解释预言和异梦(但二:25,28;五:17;八:15)。

圣灵并感动虔诚的西面,在婴孩耶稣面前,预言未来要发生之事(路二:25~35)。

(3)神迹奇事。第三类的特别启示方式,是以行动来表达的。即是说:藉着神迹,神用行动的方式来彰显他救赎的旨意,例如以色列民出埃及前后,神藉着摩西向法老所行的神迹。

神迹奇事和先知之言是相互衬托的。神迹充实言语,使听到预言的人能看见神的能力,增强他们信靠之心,或使神的敌人见他能力的表露而战兢。另一方面,先知之言解释神迹奇事的意义和目的,使看到神迹的人,领会神的旨意。

基督耶稣的降世,乃是神迹最高峰的表现。神亲自从天降临,取了人的形像,与人同住,显明神奇妙的救赎。

2.特别启示与圣经

(1)基督教传统正宗派之观点。追随初期新约教会的传统,基督教正宗派相信神在历史中特别的启示,并且相信,神藉着他特选的仆人, 把这些启示的一部分记录成书,以流传后世,作警戒、见证及教训。再者,圣经不但记录神在古时的启示,它也包括神新显的启示,如新约的书信和启示录,因此它们本身即是启示。

然而,无论是记录,或是新显的启示,对我们而言,全部圣经的内容,都是神特别的启示,因为我们从圣经中才能看到神在历史上的救赎旨意和行动。藉着圣经启示的教训,圣灵带领世人信神归主,并且引导信徒在真道上得造就。

因此,十六世纪时的宗教改革领袖坚决承认,圣经为神的启示,并是信徒在信仰和生活上惟一的准绳。他们以圣经内在的教训,为解经的标准,倡议“以经解经”的原则;按照圣经自身的见证,高举圣经应有的地位。例如加尔文曾说:“圣经的权威,不仅为着叫人尊敬圣经,也为了要扫除一切疑惑。圣经既被公认是神的话,除非一个人毫无常识和人性,否则谁都不敢荒唐僭妄,以至贬损那发言者的信实。因为我们既不能每天从天上得到神谕,而主也只在圣经中永远保存了他的真理,所以信徒若信圣经肇端于神,那么,圣经之对他们的信仰和权威,正如他们听到神亲自说话一般”(卷一7章1)。又说:“圣经非常明显地表现了,那在圣经中发言的乃是神,所以圣经中的教理都是出于神意”(卷一7章4)。又说:“我们既蒙他启迪了,就不再凭自己或他人的判断而相信圣经是导源于神,乃是确信它是出于神的口,藉着人所传于我们的”(卷一7章5)。

(2)罗马天主教的观点。初期教会中之教父,大多承认,新旧约圣经乃是神的特别启示,藉着先知和使徒所写,确实是神的话。关于旧约部分,他们是根据犹太教的传统而接受之,新约部分则是由各地教会不约而同所公认的,其主要标准是:著作出自使徒之手;内容高举基督;并为各地教会公认。然而,他们承认,圣经的权威乃是内在性的,出自其本身之内容,即神的启示;教会只是承认该内在的权威而已,并不加诸于权威。

罗马天主教承认,圣经是神的话,但申称,圣经既是出自教会(如新约时代的使徒著者为教会领袖),而教会的圣职人员又是使徒的继承人,圣经的真理必须藉着教会权威性的解释,才能使一般信徒了解。教会的传统和教训渐渐地夺取了圣经的教训,驾乎圣经权柄之上,反而隐蔽了圣经的真理,引致曲解圣经和加添“真理”之弊,如“涤罪所”,“马利亚身体升天”,“教皇无误”等之教训。

(3)自由派之观点。自十八世纪时起,有些神学家受到唯理主义的影响,开始怀疑一切超自然的现象和信仰。他们否认超自然性启示的可能性,特别是关于神迹的发生。他们把圣经视作一本普通的宗教古书,认为其目的是发扬并夸饰犹太人的历史和宗教思想。

因此,自由派人士各按自定的批评原则,把圣经切成断片,企图从中发掘基督教的“精华”。十九世纪被称为自由派之父的施拉马哈,强调人内心的宗教感觉,他认为圣经只是古时一些虔诚的旧约犹太教徒和新约初期基督教领袖们之作品,虽然是一些很高超慧华的宗教作品。

同时,另有一些神学家试图用宗教比较和历史推考等方法,推翻基督教传统的信仰,建立一套新的理论来解释圣经的来源。廿世纪时代也有神学家致力于削除圣经中一切超自然的记载如预言,神迹,基督之神性等以求取能使人接受的“合理”的教训。圣经的权威大为减低。而且各学者之看法又各有不同,并时相冲突,使人无所依从,损害信心甚大。

(4)卡尔巴特之观点。二十世纪初叶,瑞士神学家卡尔巴特倡议一种新的神学。巴特出身牧师之家,受教于欧洲著名的自由派神学学者。然而当他在教会作牧师时,渐渐感到自由派神学的教训不能满足教友属灵上之需要,因此巴特重新仔细研究圣经,从圣经中吸取灵粮以饷教友。

研究的结果引他重新高举圣经的权威,称圣经为“神的话(道)”。他声称回到十六世纪改革宗的神学,以基督为特别启示的中心,排斥一切自然神学和自然启示,竭力反对自由派之理论。

然而,巴特也承认,他的神学思想与传统改革宗的观点并不相同。他利用辩证法(dialectics)来解释他的神学,但常常采用传统改革宗的神学术语,以至其他神学家对巴特神学的了解和评论,意见纷纷。这一点可从他们对巴特神学的称谓上看出,如“道之神学”,“辩证神学”,“新自由神学”,“新正统神学”等。巴特神学的思想影响,不但透入自由派和保守派的阵营,甚至伸展到天主教的神学界。

在此我们只要提一下巴特对“圣经与神的道”之看法:

(a)神的道之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讲传的道”,神吩咐他的教会讲传神的道,因此是藉着人的口讲述神的道。讲道的内容是根据圣经。讲员依据一段圣经对启示的见证,向现代的听众讲解神的应许。但是,讲员并无把握确认,他所讲的是否是神的道,因为这完全是在乎神自由的旨意之运用,讲员的信心只是建立在神以往的启示上,和对神将来的启示之期望上;但他无法确定,他“现在”所讲的,是讲传神的道。

第二种形式是“文字的道”。神藉着先知和使徒,见证、讲传、并记载于耶稣基督的启示,因此圣经是一本权威性的圣书。当神藉着圣经对我们宣讲时,圣经可被称为是“神的道”。“圣经是神的道”这句话,是教会在信仰上的宣认,而不是客观上存在的事实。神的道是自由的,是捉摸不定的。当神利用圣经的见证,显明他的启示时,圣经就成为神的道,也可被称为“神的道”。但是人不能控制神的道;他不能指着一本圣经说,“这就是神的道”,因为圣经只是“见证”神的道,而它本身并不是神的道。

圣经和讲道属于同一门类,都是见证神的启示。但圣经的权威却超乎讲道的权威,因为它是先知和使徒的见证。讲道的内容是根据圣经的内容,并不是圣经的内容根据讲道的内容。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圣经和讲道同属一类,为何圣经却是讲道内容的依据呢?巴特回答说:“事实就是如此”参看“教会神学”(英译本,卷一,第120页)。

第三种形式是“启示的道”。根据巴特,圣经本身并不是神在以往显明的启示,而只是一种有形的媒介,藉此教会能回忆神在以往显明的启示,并且期望神再会启示。圣经只是见证并证实神的启示;它只是指向神的启示(卷一,第124、125页)。惟有当神利用圣经的见证及教会的讲传,向听众启示时,人的话才成为神的道,而且一字不误(卷一,第127页)。

(b)神的道之内容

巴特坚称,耶稣基督是神的启示之惟一内容,该启示发生于耶稣在世的三十三年中。旧约先知的见证是眺望基督,新约使徒的见证是回顾基督,是故一切的启示是指向基督,除此以外,并无启示。

巴特也坚决否认,神在大自然中的启示,他一笔勾销圣经中所有论到神在自然中的彰显。这种极端的看法,一方面是因为他对自然学和新派神学的反感,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整个神学系统是集中在基督身上之故。

(c)神的道之性质。

巴特强调神的道之自由性质。它不受束缚,没有限制。教会和讲员只是神的道之仆役,而不是其主宰,因此教会绝不能“证明”,圣经是神的道;讲员也绝不能“证明”,他所传的是神的道(卷一,第188页)。圣经的文字是人的文字;作者也是人;讲道的讲员也是人,他所用的是人的言语。文字和言语只能受役于神,传介神的话,但神的话仍是神的话,人的话仍是人的话(卷一,第57页)。

(d)神的道之功效。

巴特不但否认圣经能直接被称为神的道,他不但否认传道的讲员能确定他所传讲的是神的道,也并且声称,当一个人阅读圣经时,他也不能确定是在阅读神的话,或者当一个人聆听经文讲解时,他也不能确定是听到神的话,只有当神的启示随同圣经的文字,或随同讲员的言语,一起联着进入人心中时,他才真正读到或听到神的话。换言之,圣经本身不是启示,也不是启示的记录;它是一种媒介,一种间接的工具,藉此神的启示有时被显露出来(卷一,第128页)。

(e)圣经内容的错误。

由于圣经是人的作品,巴特在大体上随从自由派学者的看法,相信圣经包含许多错误,不但包含历史方面或年代方面的错误,甚至包含神学上的错误。但是,不同于其他的批评家,巴特却从未指陈某项圣经教训为错误的。反而,他信认某些重要的传统派持守的圣经真理,如基督为童贞女所生这真理,并竭力辩护之。

批判:

巴特因感到自由派神学的空虚,直截与自由派的人文主义神学割绝,并且决定与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以人的权威为标准的神学割绝,所以他反对天主教以教皇为权威的神学。但是,由于圣经的文字是人所写著的,并且因为他同意自由派对圣经准确性的批评,巴特也否定圣经本身能被指为是神的话。巴特认为,保守派神学把圣经直接称作神的话,等于是用“文字教皇”替代了“罗马教皇”的地位,掠夺了神的自由。

我们同情巴特反对以人的权威剥夺神的权威之立场。我们也同情巴特强调“神的道”之论点。我们更赞许巴特以圣经为讲道的资料依据之主张。但是,巴特对圣经的见解,却有着一些严重的问题。

①关于圣经只是见证神的道——巴特声称,圣经的作者们只是见证人,这些见证人的目的是要指向神的启示,其本身并无权威。

圣经的内容,一部分确是见证,并且是见证耶稣基督。耶稣曾称他的门徒为见证人(路廿四:48),并吩咐他们到全世界去为他作见证(徒一:8)。在去以马忤斯村的路上,复活的救主曾对两个门徒谈话,并“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凡经上(旧约)所指着他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明白”(路廿四:27;参约五:39)。使徒们自己也承认,他们是为耶稣作见证(徒十:39,41)。

但是巴特忽略了圣经中另一部分的内容,即神曾直接对他所拣选的先知和使徒,及其他某些信徒,启示他的旨意;如对亚伯位罕(创十七,十八章等),对摩西(出三,四章等),对撒母耳(撒上三:10,14等)对各先知,对门徒(太十六:17;约十六章等),对约翰在拔摩岛上的启示。这些经文多得不胜枚举。

因此,圣经内不但记载着先知和门徒的见证,也包含神对世人之启示的笔录。而且,他们所见证的,乃是神的特别启示。所以,圣经确实能被称为是神的道。

②关于耶稣基督为惟一的启示——巴特认为,特别启示的惟一焦点为耶稣基督,并且坚称,耶稣基督为惟一的启示。巴特排斥一切其它的启示。

乍看起来,这是一个最合理的观念。基督教的中心,当然应当是耶稣基督,并且基督教的最高启示,当然也是耶稣基督。但是,这种观点却并不与圣经的全部启示吻合。基督教的基本信仰是建基于三位一体的真神,即圣父、圣子、和圣灵。举例而言,创世的工作归诸圣父、圣子、和圣灵(创一章;尼九:5;约一:3;徒十七:24;诗一O四:30)。

不但如此,耶稣自己曾屡次声明,他来到世上,不是要传扬他自己的旨意,而是要传扬天父的旨意(约十二:49~50;十四:10,24);他的工作是要实行天父的计划(约五:19;八:28;十:37~38),他的目的是要叫人信神(约十二:44)

无可讳言的,耶稣基督是特别启示的最高峰。他最清楚地显明神的性格并救赎的旨意。但是,全部启示的总和,是要启示那位三一真神。巴特的神学又时被称为“基督一元神论”,并非是没有根据的。这一点不但在他的启示论上显出,在其它神学部门中,也是如此。

圣经明白指出,神在历史的过程中,也藉着先知,启示他的旨意。希伯来书一:1~2说:“神既在古时藉着众先知,多次多方的晓谕列祖,就在这末世,藉着他儿子晓谕我们。”这节经文把神藉众先知的启示和他藉基督的启示,放在同等的地位上,都是神的启示。先知所听到的是启示,他们所传扬的也就是这启示。他们不仅是见证人,也是领受并传扬启示的人。

③关于神启示之自由——巴特声称,他之所以反对直接称圣经为神的道,其基本原因是要保全神启示的自由,也可以说要保全神的自由。他认为,我们若直接认称圣经是神的道,就会限制神启示的自由;人就能拿着一本圣经说:“这是神的话,”好似一个凡人能控制神的道。根据巴特,启示乃是神的行动,依据他恩惠的自由,“时显时隐”的。因此,启示是反于圣经;启示是直接性的,而圣经则只是间接性的(卷一:第128,130页)。

实际上,传统的基督教神学并没有限制神启示的自由。问题的症结,并非是在于神有否在任何时候,或用任何方式,对人启示的自由,而是在于神有否使用圣经的著者,记载他的启示。根据圣经本身的见证,答复乃是正面的(参下章)。巴特的看法,非但没有保全神启示的自由,反而把神的启示放置在人的控制之下,因为人若弃置圣经的启示权威,他就必须要建立另一个理论,即人的理论,来解释圣经的性质,以适合他个人的神学系统。

再者,巴特所归于神的自由,使启示成为一个空洞的名词。因为,根据巴特,神的启示是“时显时隐”的。我们只能“回忆”神在以往的启示,并“瞻望”神在未来的启示,但却无法肯定神在“现在”的启示,对他而言,“现在”只是一刹那间的闪光,一现即逝。

④关于圣经的功效——巴特在此点上似乎没有分清圣经本身的性质和阅读者对圣经性质之评价。他把圣经客观的权威和读者主观的反应,混为一谈。他说,只是当神的启示,藉着圣经的话之媒介,由读者(或讲道时的听者)用信心接受时,他才读到(或听到)神的话。

圣经是“神的道”之真理,的确不是人人都能看出或会承认的。事实上除非圣灵在他心里作证,证实圣经的真理,无人会自动承认圣经是神的道。正如保罗所言:“属血气的人不领会神圣灵的事,反倒以为愚拙,并且不能知道,因为这些事惟有属灵的人才能看透”(林前二:14)。对一个属血气的人而言,圣经只是一本犹太人的宗教书籍,与其它宗教书籍相仿。但是这种见解并不能影响到圣经本身的价值,或改变它的性质,举例而言,很少人能够鉴别举世名画,但这些并不减削这些名画的权威性和价值。

保罗在同一段书信中声明,他所传的不是人的话,而是神的话。他说:“我们讲说这些事,不是用人的智慧所指教的言语,乃是用圣灵所指教的言语,将属灵的话,解释属灵的事”(林前二:13)。听者或许没有了解,但讲者的信息却仍是神的道。

加尔文论到这点说:“因此,那位藉着先知说话的灵,必须要参透我们的心,才能使我们相信,先知已把神所交托他们的话,忠实地传达给我们”(卷一7章4)。而且信徒继续需要圣灵的光照,帮助他了解圣经内的真理。

⑤关于圣经中的错误——巴特认为,圣经既是人所写成的,是人的见证,内中必会包含错误。

我们并不否认,圣经如果只是人的作品,或者只是人的见证,难免会有错误。但圣经并非只是人的作品,或人的见证;它是神藉着人,显明他旨意的启示。使徒彼得说:“第一要紧的,该知道经上所有的预言,没有可随私意解说的;因为预言从来没有出于人意的,乃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神的话来”(彼后一:20~21)。

神如能感动先知讲说他自己的话,他必有能力感动先知说出真理,并且引导他们避免人为的错误,将这真理录写成书。克拉克博士对巴特关于“圣经包含错误”的见解,评论说:“巴特称说,由于圣经是人的见证,故必含有错误。若果真如此,则圣经中每一句话都必有错误,因为,神若能引导人写出一句真理,他也必能引导人写出第二、第三句真理,以至写出全卷真理。因此,克拉克称,巴特不能承认神能引导人甚至只写出一句真理,否则巴特的观点就无法立足了(“卡尔巴特神学方法”,第203页)。

圣经的原作者乃是神,但它也是经由人手写成的。这是一个奥秘,是我们有限的智慧,不能测度的。但是,神的能力高过人的能力;他的权威高过人的权威。我们不能因强调人的缺陷,而低估了神的完全。

 

 

异象(Vision)是圣经中一个常见的词汇,指一种特别的看见、启示和引导。(馬太福音17:9)。其中有许多是看见超自然的景象。看见异象多半在日间,在人清醒的时候,也有夜间见异象的(伯33:14-16,創世記46:2)。旧约记载的许多异象与预言或未来有关,如以西结、但以理所见的异象。

圣经中著名的异象
伯特利的异象——创世记
约瑟的异象——创世记37:
5-11
火与荆棘的异象——出埃及记

风云火金的异象——以西结书

枯骨的异象——以西结书

绵羊与山羊的异象

登山变像的异象

大马色路上——使徒行传

彼得的异象——使徒行传
10:11
马其顿的异象——使徒行传

金灯台的异象

飞行书卷的异象

启示录中的光明妇人——启示录12章

新耶路撒冷的异象——启示录21章

何谓异象?异象是一种属灵的眼光,一种从神领受的独特眼光。在波斯王身旁伺候的尼希米,当他听闻耶路撒冷荒凉了,城墙变成颓垣败瓦,余民生活艰难,主名遭人羞辱时,他也没有听见从天上来的声音,也没有看到燃烧的荆棘丛,他只看到一种需要,就是重建圣城的需要,这种内心强烈的感动,成了尼希米的异象,驱使他开始行动,锲而不舍地工作了十多年。

法利赛人看彼得只是个一贫如洗,胸无点墨的渔夫。但耶稣看彼得是个能翻天覆地的教会领袖。自幼失明的诗人海伦.凯勒说:“一个人最大的悲哀是有视力却没有异象。”视力不好只影响一个人的视野,但模糊的异象却限制他一生的作为。疑惑的心只看见众多的拦阻,而信心却看见道路;疑惑只见漆黑的夜晚,信心却看见光明的白昼;疑惑者举步维艰,信心者昂首阔步。有异象的人知道该为上帝做什么,也知道上帝要他做什么。

神的旨意:就是神的心意、愿望、计划、要求、吩咐和命令。在圣经里记载了大量的真理、教训、禁令、模范人物及警戒事例,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要向人类指明神的心意是这样的,祂对人类的旨望又是怎样的,简单的说《圣经》这本书表达了神的旨意为要使我们知所远避、知所依从、知所恨恶、知所爱慕。因此能不能遵行神的旨意就成了测量一个基督徒是否真正信仰真神的一支测量表;信徒能不能遵行神的旨意,是信徒能不能真正认识神的一条分界线,能不能遵行神的旨意是决定信徒能不能蒙恩得福与蒙主使用的关键在这里我们读二处经文当年神的仆人,一,作耶稣基督的先先锋施洗约翰照着神的旨意对以色列的民众说

【太3:8 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

【太3:9 不要自己心里说,有亚伯拉罕为我们的祖宗。我告诉你们,神能从这些石头中给亚伯拉罕兴起子孙来。

【太3:10 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

二,我们主耶稣自己也曾经责备过当时的假门徒说

【太7:21 凡称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

【太7:22 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阿,主阿,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

【太7:23 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太7:24 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

【太7:25 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

【太7:26 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

【太7:27 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得很大。

一个信徒他(她)一定要经过属灵的实践中去获得属灵的经验,一定要以自己的直接经验去认识神的恩典和神的真理及神自己不然的话就永远停留在真理的大门外,对于属灵的事也只能永远处于模糊不清的云雾之中。一个属灵事上模糊不清的人对于信仰问题也只能是人是亦是,人非亦非

「默示」﹕神藉圣灵,保守祂的选仆将所领受的启示,正确无误地传讲或记载,以传达给祂的子民,作永远的见证。出32﹕16)。圣灵感动(默示)先知与使徒将所得的启示,写成圣经,共66卷。圣经的默示既是完全的,且是真实的,是信仰与生活的最高准则(提后3﹕16-17):

因此藉着详细考查圣经独特节段的意义,来发现其符合性,乃是基督徒的本分。我们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委之于圣经(对圣经有完全的信靠),并以之为我们信条的基础我们末曾诉诸无谬的教会,或有学问的高级教职,乃所诸可靠的圣经,并且主张圣经就是神的话。由于神护理的监督,历经世代,保守纯正,并为信仰生活的唯一之神所默示,毫无错谬的准则
教会的工作就是考查圣经的教训,并在其信条中具体地表明出来。但如果圣经没有权威,或圣经必须订正或改编,并公然否认其中的某一部分,则教会的工作一定感到困难重重,同时关于教会之宗旨,或所要阐明的教义系统的冲突意见,亦将无止境。因是之故,当今日基督教与不信派作殊死战的时候,其决定性的论争,总是离不了此“圣经默示”的问题,这也就不足为奇了。圣经的默示教义,既为基督教会的历史教义,并且如今尚具体地存在于各教会的公认信条中,

认识圣经:圣经是一本记载关于神如何寻找人的书,其它宗教的书都是人如何寻找神的。圣经是一本关于神的独一无二的书,是绝对可信的。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是信徒的生活指南“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就是藉着圣灵默示作者写成的,也是藉着圣灵启示读者明白真理,。圣经是一本让人要读、要明白、要听从、要传扬的书。正确明白其真理是十分重要的,否则会走错路亦且还会影响他人,所以我们要用虔诚的心依靠圣灵的引导来研读圣经。

什么是圣经辅导?

圣经辅导就是帮助人从圣经里找到答案去应付生活中万变的问题,活出以圣经为生活最高准则的基督徒样式。圣经不单是给我们属灵生活或道德观的指引,它也能解决我们心理上的难题。圣经辅导不只是停留在帮助人看到问题的本身,它也让人看到因为人罪性所带来的絶望,同时透过神的话语,让人看到在神里才能找到的盼望。所以圣经辅导可以说是门徒训练的一种类型,它让人认识神,看见并透过神的恩典与罪争战,走向成圣。

其实内容若不与合乎圣经的应用结合,就无法产生持久的生命改变!慕迪说:「圣经不是给我们知识而已,而是要我们的生命更新而变化。」这句话说得对极了。神给我们圣经,不是为了告诉我们过去发生了什么事,而是要装备我们为将来而好好把握现今的生活。不要滥用圣经对你的意义。我们若偏离神的旨意,就有祸了。我们要按正意教导圣经,也就是教圣经使人生命有持久的改变。

 

研究神学的益处

 

至于为什么要研究神学,或者说研究神学对我们有什么帮助?研究神学的益处很多,简括说来有下面几点:

 

一、研究神学可以锻链思考能力 人类的头脑生来就有思考及组织的本能。当我们看到一堆颜色、形状不同的物件,堆放在一起时,本能的会想把它们分门别类整理出来,红的归红的,绿的归绿的,方的归方的,圆的归圆的。在面对一些杂乱无章的东西时,也会很自然地把它们组织起来,使它们系统化,信徒对知识的处理也是如此。即使是那些反对神学的人,对神的信仰与知识,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研究神学,可以训练信徒有正确思考的能力。

 

二、研究神学可以培养基督徒的品格 经过消化的圣经真理,是培养基督徒品格不可缺少的营养。「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说的一切话。」圣经的真理能影响信徒的品格:若能把这些真理系统化,必更容易看出相互间之关系,对信徒品格的影响将更大。在教会历史中那些最坚强的信徒,往往也是对圣经真理了解的最透彻的人。

 

三、研究神学可以装备传道人更有效地事奉神 做传道人的一个主要条件,是在于他是否能正确而清楚地认识与传递真理。一个老师自己了解的越多,他能传授的当然也越多。一个不懂英文的人,当然就无法教英文,一个传道人不但要把神的道正确地传授给信徒,也要抵挡撒但的攻击,败坏它一切的诡计,与一切的异端邪说。研究神学不但使他自己得到装备,能够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也能帮助那些被魔鬼试探,落在异教之风里的信徒,在神的话语上重新建立。

 

四、研究神学能加强教会的见证与功用 一个教会兴旺与否,在于它是否能「持守那纯正话语的规模」,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一个教会如果对真理认识不清,不但不能造就信徒,反而容易被魔鬼利用,把人带入异端邪说之中。反之,一个教会如果对神的真理有正确的认识与教导,必能使信徒建立正确的信仰,增强其对神、对人的爱心,热心传扬真理,使神的天国早日降临于世。

 

 

研读回应

 

1.我对神学的看法是什么?基督徒有必要研究神学吗?

 

2.神学知识的来源是什么?

 

3.如果人要接受耶稣成为救主,需要透过那种启示?

 

4.神学的研究与人的思考能力有无关系?

什么是信:

希伯来书十一章六节告诉我们,人必须有“信”才能到神面前来从事神学研究(即过“学神”的生活),得神的喜悦,此即神学的前提。凡到神面前来学习认识神、爱神、服事神的人,必须“信”两件事,即在信仰的“根基 foundation”与“功用 function”两方面:

1. “信有神”这是信仰的根基

  照原文直译应为“believe that He is 信神是神,如其所是”。换句话说,来到神面前的人,首先不只是要相信有神的存在,更是要相信这位神是自有永有,绝对的真神;人不可照着自己有限的想法,不论是来自意念(赛五十五8、9)、理性(伯十一7)、经验(赛四十18),或传统(可七8、9)自以为是地来认识神人必须照着神所定规的方式来学习认识祂,即照祂在主基督耶稣里所启示的,不然神学研究就变成“世人的理学、虚空的妄言”的俘虏,依循“人间的遗传、世上的小学”求新求变(西二6-10)。换言之,神学乃是藉着“信”来学习认识神、传讲神、荣耀神、享受神。“信”是从听道而来的,而听道是从基督的话(即圣经)而来的(罗十17)。神学可说是以研读神的话、信靠神的话来认识神。所以,以圣经为本的“信”才是神学的根基。

2. “信神赏赐那寻求祂的人”── 信仰的功用

  不信的人、没有信心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因此,神学的出发点必须是信心,寻求神在基督里的启示。此处“寻求”是指“专心真诚寻求”(耶廿九13;徒十五17),也就是以心灵和诚实,在圣灵里按真理来敬拜神。换句话说,寻求神的人必须以在圣灵里的心灵,按真理的诚实来学习认识敬拜神。事实上,天父同时在寻找这样的人来敬拜祂(约四23-24)。主应许凡寻找的就必寻见,叩门的就给开门(太七7-11)。神对那寻求祂的人所给的赏赐是极大的(创十五1),那“赏赐”是永生、荣耀、尊贵、平安(罗二7-10),是灵魂的救恩,与那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彼前一8-9)。诗篇四十三篇三至四节乃是每一位寻求学神之人的祷告与所得的赏赐,因为神自己就是我们最大的喜乐。我们的好处不在神以外,唯有神才是人的最大福分,所以“追求神自己、讨神喜悦、得神赏赐”才是神学的真正的任务与功用。

{\Section:TopicID=104}三、“信”的真谛

  既然“信”是学习认识神的先决条件,是神学的根基且带出神学的真正功用,我们必须弄清楚“信”的真谛是什么。圣经所说的“信”并非现今世人众说纷纭流行的看法,如“随意乱信、迷信、自信”等;“真实的信”也不等于同意接受圣经道理而已

「世界」

在新约原文中,「世界」一词共出现一百八十五次,单约翰的著作便

囊括了一百零五次(福音书七十八次,书信廿四次,启示录三次),

其次是保罗书信──四十七次。在约翰著作中,「世界」(和合本译

成不同词语,如世上、世间、世人、世界)有多重意义。

 

1 指神所爱的宇宙和世人。

  世界由神创造(约1:3, 10),

  也是神爱和救赎的对象(约3:16-17)。

  因此基督成了肉身,成为世界的光(约1:9; 8:12; 9:5)、

  救世主(约4:42; 约一4:14),

  也为世人的罪作了挽回祭(约一2:2),

  成了神的羔羊,背负世人罪孽(约1:29)。

 

2 指与神为敌的体系。

  这世界现今卧在恶者手下(约12:31)。

  因此当基督来到世上时,世人竟不认识 (约1:10; 约一3:1),

  因此也不认识属主的人(约一3:1)。

  相反地,世人憎恨、逼迫信徒(约15:18-20; 17:14; 约一3:13),

  正如他们憎恨主一样(约7:7; 15:18, 23-25)。

 

约一2:15的「世界」便是指背叛神的整个世俗化体系──罪恶和试探

的根源。

同样,约一5:4 的「世界」代表一切世俗的潮流、试探的根源和敌对

神的势力。

 

一次得救,永远得救?

新旧约圣经中,对信徒提出最严厉的警告者,要算希伯来书了。书中

有关这方面的经文 (如来6:4-8; 10:26-31) , 往往给人一个印象:信

徒如离弃真道,便有可能失去永远的救恩。事实上,历代以来「信徒

是否永远得救」这问题引起了不少争论。以下简单列出有关方面的经

文,以供读者参考和思索。

神的工作

 1 信徒是照神的先见被拣选、蒙召的人。

   (徒13:48; 罗8:28-30; 弗1:4-5; 帖前1:4; 5:9; 彼前1:2; 犹1)

 

 2 人得救端赖神的恩典(弗2:8-9; 提後1:9)。

 

 3 这救恩藉赖耶稣完全的救赎而永远有效。

   (来5:9; 7:25; 9:12, 15; 10:14)。

 

 4 凡信靠耶稣基督的人,已被称义,且已出死入生,有神赐的永

   远生命(约5:24; 罗5:1-2; 约一5:10-13; 彼前1:3)。

 

 5 信徒有圣灵在心里作得救的凭据和印证。

   (罗8:16; 林前12:13; 林後1:22; 5:5; 加4:6-7; 弗1:13-14)

 

 6 神(或基督)能够保守信徒永不失落。

   (约6:37-40; 10:28-29; 17:12; 腓1:6; 彼前1:5; 犹24)

 

 

对人的要求和警告

 

 1 信徒当努力活出救恩的实效。

   (腓2:12; 提前4:16; 彼前2:2; 彼後1:10-11)

 

 2 人是否将信心坚持到底,与能否最终得救紧扣在一起。

   (太10:22; 24:13; 林前15:1-2; 来3:12-14)

 

 3 专行不义的人无分於神的国。

   (太7:15-23; 林前6:9-10; 加5:19-21; 启22:15)

 

 4 信徒如果背弃真道、严重犯罪,就会沦落到不能悔改。

   (来6:4-8)

   不蒙赦免的地步。(太12:32)

   且有永远与神隔绝之虞。

   (结18:24; 约15:2, 6; 来10:26-27; 约一5:16-17; 启22:18-19)

 

 5 基於上述警告,信徒应谨慎自守,免被神弃绝。

   (林前9:27;来2:1; 12:15)

 

以上两组的经文,各有不同的目的。

前者给予信徒一个得救的确据;後者警戒信徒,不可随意犯罪,滥用

神的恩典,作为放纵私欲的机会(参罗6章)。  在神完备的启示中,

两方面的真理都须著重,缺一不可。

 

吃主肉,喝主血

 

约6:52-58此段有关「吃主肉,喝主血」的解释可分为两派:

 1 本段完全是表记,主的肉和血是指主的代死,人「吃」和「喝

   」即接受耶稣代赎,从而得著永生及复活的应许。

 2 本段同时解释圣餐的意义:按符类福音均有提及耶稣设立圣餐

   礼仪的事,约翰福音表面虽无此记载,实际上圣餐的意义已蕴

   藏本章内,表明领圣餐者一方面已得著永生,另一方面仍盼望

   将来身体的复活(54)。

 

不过,圣餐的说法有不少困难,例如这里说的是主的「肉」,而不是

新约有关经文的「主的身体」;「吃」与「喝」在53节指一次的行动

,而不是如守圣餐的持续做法;本章63节更强调耶稣的话该从属灵角

度解释。

 

其实本段与上文是连贯的,由於犹太人要求耶稣施行类似昔日天降吗

哪的神迹,耶稣乃描写自己为真的生命粮,并以「吃肉」、「喝血」

象徵接受 的代赎(参51),有分於 赐的生命。

 

虽然本段的主旨不是讨论圣餐,但却不能完全抹杀它与圣餐的关系。

事实上,真正领圣餐者的确与主结连、关系密切,宛如吃 的肉、饮

 的血一样。虽然如此,本段却没有任何证据支持天主教的「变质说

」(主张祝谢後,圣餐中的饼与酒实际已变为主的肉和血)。

 

 

领袖为何失败?

根据研究,领导的成功有百分之十五归功于技术上的训练与技巧,而百分之八十五要归功于领袖的献身、经验与属灵的恩赐。


至于领袖失败的主要原因:
1.不能采取主动。
2.没有抱负。
3.疏忽。
4.缺乏团队精神。
5.懒惰。

至于时间因素的失败原因:
1.没有时间读书研究。
2.没有时间关怀自己的家庭。
3.没有时间可面对面向信徒传道。
4.没有时间在上帝面前发掘内在心灵。

这些因素被称为:四大挫折(Four great frustrations)。

至于笔者认为「牧师的素质」是教会增长的关键,牧师的复兴则需具备:

1.需有深度属灵的灵命。
2.是一位祈祷的勇士。
3.有卓越的领导能力与恩赐。
4.有系统的训练课程。
5.有异象远景的计划。
6.洁净的生活,上帝的同在。
7.模范的形像为牧会权柄。
8.常经验到灵性的复兴。
9.熟读圣经且有教导的热诚。
10.具备乐观积极的态度。
11.控制脾气勿性急暴躁。
12.控制舌头,说合宜的话语。
13.每日需有2—3小时阅读习惯。
14.需有热诚纯真的爱。

所谓「领导的牧者」,要成为一位分析者、组织者与时代思潮者(Climatizer):

分析者:分析你的教会与团体中所潜存在的需要。
组织者:节日、人事与计划,能使教会向前推进。

时代思潮者:经由你的积极。启示的讲章,思想信徒,得以梦想成真。


做为一位领导者要:思考,制造节目,付出计划,再设定目标;因为领导是使教会增长的关键;领导是全时间的职事,去思想、计划与销售理念;领导是负有责任感,宽大的思想,促成有效量大的组织。

就此,舒乐(Robert Schuller)说,传道成功的关键在于:
①发现需要而填满之。
②发现问题而解决之。
③发现受伤而治疗之。

Peter Wagner说,牧师必须当领袖,如Robert Schuller所说,牧师须当「火星塞」;须有启示的灵感,领导军队攻占山堡。田立克说,几乎每人须面对大争战的争斗;传福音者的使命是去发现战争的剧场,制定争战计划。

现世纪的牧范学Charles E.Jefferson说,牧师的功能为:看守人、护卫者、引导者、医生、拯救者、喂养者与爱羊者。史文森说,今日华人教会领袖应具备的素质:柔和谦卑、生活得胜、有目标、有方针、有异象的人、有受教的心、敬畏上帝、信任同工、用爱心说诚实话。

纯福音中央教会其爆炸式的增长,主要因素是强有力的领袖与领导:与圣灵的密切关系,坚定的信心,不断扩张的异象,密切的配搭,权威与权柄。领导的权柄不是一种支配别人的权力,洗脚的毛巾比责打的鞭子更适合作权柄的象征,且需有使命感。



二、礼拜的更新动力

敬拜是具有真价价值的服事(worth+ship),需要圣灵重生实际与上帝相遇的一种「转变」,对上帝的神圣回应,并作见证。

成功的敬拜是充满由天上奇妙的小额外感动而出的喜乐与流泪(laughter and tears)。

1.讲道的信息与复兴:

讲道是上帝能力释放的拯救,是如同神话寓言似充满荣耀与神秘;如汽球在上飞,但必须切身实际,使人知道人的不完全,由仰望十字架而得拯救;讲道要时时感觉自己的不足与需求,而藉祈祷得能力,否则是如同瞎眼带瞎眼。

讲道者最要紧的工作就是要使上帝的话充满活泼的力量,根据圣经的教训所发表的讲章,不可成为演讲或讲义,而是传述上帝的呼召。一篇好的讲章,须经由圣灵的工作,能使会众受感动,心灵起变化,生命得改变,灵命得更新。

Erw1n w.Lutzer特别强调:讲道是「灵魂对灵魂,心灵对心灵」(Soul-to-Soul),讲道者花费几小时的准备信息,是等于用心灵准备的时间。只有这种准备的结果才能使人改变,使人圣洁。

传道人若对讲道大有准备,内容大有革新,教会会出奇地增加复兴,造就信徒。一篇讲章,是一种联合的产品,是会众和讲道者的共同创作,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命元素。

2.祈祷的生活:

于第四世纪蓬勃展开修道主义,过着隐居的生活,献身从事祈祷,这「守规」指定每日八吹。至于罗马的教会,当时每日有六次的敬拜祈祷。

祈祷方案的推行,尚可用:守望祷告,电话祷告网,建立全盘教会代祷网,晨更祷告,禁食祷告,每日祈祷的操练,推行成圣生活敬虔运动。

特别于主日,信徒可填写代祷卡,可请牧师在礼拜中代祷,释放他们的痛苦和困难。



三、行政管理与策略

电脑资讯是现代生活的特色,有效率及有目标的行政管理,能协助教会的使命。上帝的圣工并非独自表现能力与成绩时代,而是团队事奉(Team-work)的运作。

行政管理是提供异象。启示、方法和领导而达成宣教的目标,且要有勇气,愿意背十字架跟随基督。

Dayton提示行政管理的四大功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又行政管理的工作须含「思考」和「建筑桥梁」,为福音的策略建立近程、中程、远程的未来蓝图。

至于行政策略,其特殊性分述如下:

1.订一年四次福音主日:

内容:带领慕道者
以诗歌赞美,信徒见证,祷告操练,福音性的短讲,电影或幻灯片,加上热诚的友谊,且可由青年团契、主日学、妇女团契或弟兄团契分担主办。

2.订每月第一主日为「迎新餐会」。

3.周报运作刊登:寿星生日、重生洗礼或坚振礼日,若可行准备小礼物,于聚会中交谊时间介绍,唱祝生日歌。

4.推行教会中征募「好邻居」运动,为家庭小组预备,公征求办法、名单并表扬*

5.家庭访问,拍照全家福,特别是慕道新参加者;作为每一户或二户专题介绍并附相片于公布栏或周报上。


6.慕道者若来一两次,而三个月不回应,应考虑加强访问或不理,做为决策

7.新慕道者,应设卡片,留姓名、地址、电话、分发给各责任区了解背景

8.订周日的名称,提醒信徒:

日:圣主日,一:见证H,二:谈道日,三:祈祷日,四:禁食日,五:赞美日,六:预备日。

9.设置祈祷网,速锁祈祷,电话接棒;教会设置祈祷室,为信徒的祈祷站代替祈祷山

10订同心祈祷时间:每日周一到周六各三次:早晨6:30,中午12:30,晚上10:30,各十分钟为同心兴旺分别圣时间。

11.推行「耶稣第一运动」(太六:33),每天早晨不读圣 经不吃早餐,没有灵修不看报纸,实行敬虔生活,凡事耶稣第一(Jesus First),尊主为大。

12.订读经灵修运动,进度表刊登周报,每季测验,优良者表扬。

13.设置读书研究会,每个月介绍宗教书籍1-2本,并于家庭小组发表「读书心得介绍」。

14.若可行,教会每周出版聚会录音带,可供信徒周间造就:或制作圣乐录音带并介绍。

15.教会制订:近程·三年内的计划;中程·三-六年的计划;远程·七年以上长期计划。

16.主日讲章每季信息可分:

    信仰灵命:培灵、查经、布道。
季节节期:教会行事项,季节节期行事。
一般灵粮:心理、伦理、经济、家庭、企业、妇女、老年人、青少年……让信徒从圣经吸取不同知识,增广信仰见证。



四、敬拜赞养:诗歌、见证、灵性的复兴

敬拜与赞养「在地如同在天」,有关灵的充满,上帝的存在显现国度的生活;又是国度中失落的钥匙,上帝就把这把钥匙今天归还到我们的手中。这敬拜与赞养是永存的。

举起双手是具告别重要赞美成分,是谦卑肉体的降服服。这像电视的天线,在上帝面前赞美,但对身体的运动没有意义,只表示衷心的敬拜。赞美是尊贵的权柄,由此,赞美的在个属灵原则:1.赞美制胜仇敌。2.赞美制胜我们自己的肉体。3.赞美与敬拜带我们进到与主正常的关系;由我们自己丰丰富富地如同活水江河开始直涌。

诗歌是力量的结合,带给灵的感动,圣灵的果子,在周间中带来喜乐。马丁路德说:「音乐是上帝最大的礼物,它常激发我们如何尽情地传讲,而把音乐放在神学其次的地位,是让它高度的赞美。」

敬拜赞美是一现代基督教的赞美聚会,它的被接纳到圣灵亢满,有其部份值得我们探讨:

①敬拜赞美于聚会开始前播放圣乐,使之有气氛。

②聚会开始教唱「敬拜赞美歌曲」,经由录音制成由音响播放,其歌曲动听时,就一次又一次重覆,台上备有百人的歌唱者,以歌唱、节奏带动唱。

③节目中无论乐器合奏,圣歌团大合唱,教唱赞美诗歌,其歌词均用投影机大字幕投放,使参与的每个人都易于学习。

④节目的进行程序:以赞美的短讲,祷告(祷告时音响微声配合),大合唱团合唱:见证1、2,赞美舞蹈,赞美的呼召,灵里的祷告(跪着、站着、坐姿低头都有),赞美的话剧一二幕,中间穿插赞美的医治祈祷,最后用圣经的经文信息,祷告决志呼召。

⑤ 在每一项节目进行中,当受圣灵感动时,每个人都齐声说:「哈利路亚」,「阿们」。



五、增长复兴的独特性

布道法含有三种:
态度布道法:主张教会以道德在社会中作见证。
口传布道法:是新约广为应用,施洗约翰和耶稣都用此。
劝道布道法:说服人完全接受福音,不是传了就算,乃是尽力说服人归入耶稣基督。

个人布道分为三大类

直接布道(direct confrontation):在街上、公园、学校,到家中探访,随意地选一个对象,然后向他详细讲解福音,要求对方表示决志信主。(学园传道会常用四个属灵定律方法)


友谊布道(friendship evangelism):通常为亲友或同学祷告,然后藉着接近对方,关心对方,到建立相当好的友谊基础后,在适当的时机,向对方介绍福音。

对话布道(dialogue evangelism):布道者与对方面对面的详谈,布道者鼓励对方尽量把信仰的疑难提出发问,而尽可解答,带出信仰的中心,鼓励对方习决志信主。

现今教会常用的布道方法:

福音主日,福音布道性查经,家庭福音性聚会,福音茶会信仰座谈,逐家探访,个人布道,福音营,派单张,民歌音乐布道,福音诗歌卡拉OK,电影布道,戏剧布道,青年布道,儿童布道,妇女布道,福音餐会等。

 论深度的布道就是总动员。深度布道的目标有两方面

 一般性目标:

 ①全体基督徒总动员。
 ②将福音完全传遍某地区。

具体性目标:
①唤醒当地教会的牧师及宣教士认识当地教会的潜在力量,并用实际例子证明该潜在能力发挥之后能产生何等效果。

②发展当地教会中有力的领袖。
③发展有力的本国教会。
④向社会各阶层遍传福音。

韦拿总动员计划:
①设立一个教会增长计划:计划动员百分之十有布道恩赐的人,倾全力去布道。

②动员其他百分之九十的信徒,各按其恩赐而总动员起来。

总动员计划欲达目标,其功能:

①增加教会的异象与使命
②淘汰与增长无关之活动及组织。
③ 成立小组,各尽其职
 A.基督教教育小组
 B.肢体关怀小组
 C.福音性细胞小组
 D.适合新会友之小组:教会服务小组、社会关怀小组、信信仰深造班
④举凡其他组织均予取消,只保留堂会和团契。这样的动员能叫教会集中力量而增长。

福音特攻队的策略:
就是密集的运用传福音的人力,好像突击队在登陆抢滩,攻占一个顽强敌人阵地的时候,需要比较密集的人力,运用福音运动加以训练。这种策略可在一些福音较不易传递的地区,开拓出一个新的福音园地。藉此,亦可比较理想的把倍增门徒的过程,积极福音的行动,以及稳定的基督徒团契的模式带出。

 

传道人的成功秘诀

传道成功的关键在于: ①发现需要而填满之。②发现问题而解决之。③发现受伤而治疗之。

牧师的功能为:看守人、护卫者、引导者、医生、拯救者、喂养者与爱羊者。史文森说,今日华人教会领袖应具备的素质:柔和谦卑、生活得胜、有目标、有方针、有异象的人、有受教的心、敬畏上帝、信任同工、用爱心说诚实话。讲道者最要紧的工作就是要使上帝的话充满活泼的力量,根据圣经的教训所发表的讲章,不可成为演讲或讲义,而是传述上帝的呼召。一篇好的讲章,须经由圣灵的工作,能使会众受感动,心灵起变化,生命得改变,灵命得更新。讲道是「灵魂对灵魂,心灵对心灵」(Soul-to-Soul),讲道者花费几小时的准备信息,是等于用心灵准备的时间。只有这种准备的结果才能使人改变,使人圣洁。

传道人若对讲道大有准备,内容大有革新,教会会出奇地增加复兴,造就信徒。一篇讲章,是一种联合的产品,是会众和讲道者的共同创作,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命元素。

教会

一.“教会”名称的由来

“教会”的中文翻译最早出现于新约太十六18,主对彼得说:“要把教会建造在盘石上。”其实“教会”是由希腊文译成,在耶稣时代广泛的指某一种聚合集会。初期基督徒用这两字表明他们是一群集合的人。同时这个字在旧约希伯来文,也常常用以指以色列的全体会众,特别当他们受到神的呼召,去见神的时候,就会用“教会”二字了。



二.“教会”──受神呼召的含意

1. 脱离罪恶和死亡

综观新、旧约,“教会”像召人离开一地方,到另一地方去。如亚伯拉罕被神呼召离开吾珥,以色列人被神拯救离开埃及。对今日基督徒而言,有被呼召脱离罪恶和死亡的意义。


2. 和神建立一个特殊的关系

被神所召都是神自己拣选的,对今日信徒而言,就是被神拯救了的人,和神的关系是父子关系。


(三)为将来要承受产业

对亚伯拉罕来说,承受产业是指子孙众多;对信徒则指承受天上的产业,得享天堂的永远福乐。

(四)成为神的产业

彼前二9说:“是属神的子民。”神呼召人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群人,成为天国里的子民。



三.地区性教会和宇宙性教会

地区性教会,是指在地理上分隔开的聚会地点,这地区,可以是一个家庭,可以是礼拜堂,也可以是指一整个地区的教会。宇宙性教会,包括了所有真心相信主的人,不分宗族、国籍、年龄、古今的信徒,都包括在内。



四.教会应有的特质

(一)合一

圣经常以教会为一个身体,而基督是教会的头,故教会合一是基于这原因的。主教训我们,那些真正有神生命的教会,即使他们的聚会形式、内容和我们不同,只要他们都承认耶稣为救主,我们也可和他们合一。合一的行动是互相体恤敬爱、联系、也在不失真理的情况下互相包容。

(二)圣洁

既然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故必须圣洁。彼前一15“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的,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我们是被圣洁的神所召来的人,我们的教会亦当过圣洁的生活。在以弗所书五章中,保罗以夫妇的关系,说明基督与教会的关系,其中也提到圣洁这一点。

(三)普世性

普世性是宇宙教会主内一家的关系。但地区性教会同时应有普世性的特质,对其他地区性教会负起彼此关顾的责任,扶助彼此的需要,以及分享各教会的喜乐,就像使徒行传时期,当耶路撒冷当地有饥荒,安提阿教会也凑钱帮助耶路撒冷的教会。

基督的身体

在林前十二21:“眼不能对手说,我用不着你,头也不能对脚说,我用不着你。”这是说肢体要彼此依赖,不因自己信主的年日浅,地位卑微,或工作太忙而忽略了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假若只靠我们自己所接触的,便会局限于自己,进而落入自我中心的生活里,故需别人来开扩我们的境界、纠正错误,赞许我们的优点,这样肢体间的互相依赖才有价值。

 

 

 

五.身体必须渐趋成熟

 

保罗在弗四11-16指出,神给人各种不同的恩赐,目的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这身体也要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最终目的是叫身体渐长,在爱中建立自己。故身体必须不断成长,才能达到身体的完美。而教会会友增多,是量的增长;教会会友的属灵生命长进成熟,这是质的增长,质量并长才是健康的教会。

 

 

 

六.功课

 

从这五个意义来看,可衡量一下我们现在所处的教会,是否一个健康、正常、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的教会?

 

新妇、圣灵的居所

 

 

什么是教会

教会是什么?教会是上帝从世界所呼召出来的一群人,以宣教为方法,以团契为基础,以服事为目的,以崇拜为高峰,所组成的一个团体。

若以礼拜学观点而论:教会的焦点在崇拜,崇拜的焦点在上帝。如果上帝是真实的,我们就要认识他;如果上帝是美善的,我们就要赞美他;如果上帝是圣洁的,我们就要崇拜他。

 

若以牧养辅导观点而论:教会可以成为一个拯救站,而不是一个会所;一所医院和灵性上的休息园,而不是博物馆。辅导帮助人从困境中走出来。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狂风暴雨;不少隐蔽的焦虑,如暗礁使人身心皆碎;不少内疚,残缺,使人有如怒海沉船一般,受尽打击。

 

就以圣经的观点而论:第一世纪末,主耶稣对以弗所教会所说;时代灯台的使命(启一二:4)被挪去的灯台加以评估,有些教会是:

 

1.被挪去的灯台;失去了起初的爱心,没有布道,没有增长。

2.半灭的灯台:工作多,聚会多,喜欢忙碌,而不见增长;在上帝面前该省察。

3.明亮的灯台:有信爷仰,有生命力,热心于布道,教会得救的人数不断增加。

 

教会是有生命的有机体,不是机械组织的运行,而是扶植生命的生长。在此变化多端的时代里,教会要更新且具有创造性,要不断更新与革新,表现逐渐的成熟,进而努力于影响今日的社会;因此,对时代负有先知的使命和职责,教会要扮演「教会是社会的良心」角色。

 

若归根究底「教会的任务」是:牧养、关怀和辅导。详而言之,则是:

 

1.象征生命得救的形像:好比花园的形像,得到滋养成长,处处得到关怀。

2.成为一个训练中心:使人在这里受训,使之有足够的装备和力量。

3.使人得到释放:给人足够的力量,去完成上帝对人的盼望,得到丰盛的生命,福音便成为释放的好信息。

 

眺望未来的二十年,教会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使教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中心,助人觉醒,使他们更有创作性,可以庆祝新生,成为社会上更有用的人。

 

若以日立克(Paul Tillich)的「在人的垂直发展」(Vertical Dimension)的理论而论,教会则是帮助他们体验痊愈和成长,是牧养、关怀和辅导工作的中心。(崇拜 +  团契 + 细胞小组 = 教会)

「委身救恩」: 一九八八年美国加州福音广播界名讲员麦克阿瑟(John F  FnacArthur)牧师出版「耶稣所传神的福音」书中 麦牧师认为过去福音派所教导的救恩论有瑕疵,过分强调白白的恩典导致信徒将福音当做廉价恩典(cheap grace)。事实上耶稣的福音要求人降服在神的主权下,得救应该包括委身,悔改应包括离弃罪恶追求义,不仅是意志上也是心态行为等整个的改变。只有理智的同意只算马虎的信仰。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真正的救恩必带来称义的果子。曾任教于达拉斯与三一神学院的教授S. Lewis Johnson发表一文“How Faith Works”(注四),尝试调解、综合这两派立场。一方向他支持委身救恩论,认为得救与委身,信心与悔改是不可分的,不可能有所谓肤浅、马虎的信仰(easy-believism)。另一方面他也支持白白救恩论,批判委身救恩 顺服、委身是会渐渐成长的,它是成圣的过程,不可与称义混淆。基督徒有时会软弱、属肉体。圣经并未支持 「完全顺服神的旨意才算得救」的说法。保罗就视哥林多教会是属肉体的。在基督里为婴孩的。(林前三1)然而新生命应会带出委身的新果子。Ryrie在其研经版圣经中也表示,不能结果子的信心便无法使人得救,如雅各书所教导的。信心与行为是钱币的两面,不可或缺。(注五)实践上的难题

  理论上,好像双方有和解转圜的余地,也都能保住自己所强调的真理。但实际上在牧会时仍会遇见一些难以判断的模糊地带,或危险的处理模式。譬如教会中不乏长年冷漠、不长进的基督徒,虽清楚决志,却又不结果子(指的是圣灵的果子,能献上感恩颂赞的祭,并有服事,领人归主的动力)。这样的信徒可能有两种可能 根本没有重生经验,因为一直本不到生命成长的现象。或者是曾蒙受救恩,却又未将信心坚持到底,以致有可能又会失落救恩。若是属于后者,则该信徒应是经历了罗马书所说的「心里相信、口里承认」的单纯救恩(参罗十9),却不是希伯来书所言「近乎得救」(来六9,新译本作「结局就是得救」)。罗马书主要是讲救恩的起点,希伯来书则强调救恩的终点,就如「白白救恩」派著重「已然」(already)的恩典,而「委身救恩」派则强调「未然」(not yet)的结局。不过必须特别声明的是,希伯来书所说的失落救恩并非是由果子、行为来判决,而是依然以信心的内容为准则。失落救恩的人必是离弃真道,否认基督(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来六6),而非没有好行为。我们得救时既非因著行为,则倘若失落救恩也绝非因著行为,最多只能说由于不信的恶心而导致有故意犯罪的恶行(来十26)。我个人同意,若略去委身的呼召,则我们所传的福音是不够完整的,但个人更同意,人的天性倾向律法主义,讲求委身需要十分小心,免得堕入律法主义的陷阱。奥古斯丁在与多纳徒争辩是否接纳悔过的背道者时,奥古斯丁说了一些比较大胆的话 爱心比圣洁重要。如果教会有偏差,宁愿错在爱心太大,而不要错在过分圣洁。笔者也有类似的矛盾心情,我以为华人教会亟需的是纯正的福音。如果教会有偏差,我宁愿错在讲太多白白的恩典,而不要错在过分强调付代价的委身。虽然两者并不冲突。  在我的课堂上,有位牧者分享其委身救恩的牧会理念时,表示他不轻易为人施洗。曾有某信徒因未能改正打牌恶习,该牧者因此拒绝为之施洗。该牧者很欣慰地表示,其教会的会友因此个个皆是很认真的基督徒。 华人教会的另一种争辩

  「委身救恩」与「白白救恩」的争辩转移到华人教会,摇身一变,换成另外一种型式的争论,即得救与得胜的分别。代表人物赫然是华神前后两任院长林道亮与黄子嘉。(注六)林道亮牧师的代表作是「国度真理」(华神)他的立场是属于修正的时代主义,有别于传统的时代主义。(注七)修正派虽已不再区分神国、天国之别,但仍区分「得救的信徒」与「得胜的门徒」。一般信徒是因信称义,靠恩得救,但唯有委身的基督徒才能进入天国,成为得胜的门徒,才能得赏赐。此派人士根据的经文是太五 20「你们的义若不胜过文士和各地方制富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七章13~14「引到永生的门是窄的,进去的人少」,及太11 12「天国是努力进入的」。(注八)

  

  传统的时代主义:    

  

  恩典→进神国(得救)→努力、得救→进天国(得赏赐)

  

  林道亮院:    

  

  恩典→得救→委身、得胜→进天国=进神国=得赏赐

  

此派的说法很类近天主教解释登山宝训的立场。太七 13~14正是登山宝训的结论部分。而登山宝训的解释向来是新约神学的难题,众说纷云,主要是其中的伦理标准甚高,比摩西律法更难遵守。譬如心中恨人的就等于杀人,动淫念的就等于犯奸淫;律法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耶稣说要爱你的仇敌,为逼迫你的祷告;有求你的就给他,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究竟基督徒有可能达到这些标准吗?马丁路德的解释最乾脆俐落,他说登山宝训的超高标准主要是使人看见自己无能为力,因此人才渴慕救恩、仰望恩典。福音派一般采already and not yet的架构来解释,即天国已降临,在今世可以真正经历神的公义,天国尚未完全降临,那完全的公义有待末世极致的完成。天主教则将登山宝训分为两种,一种是颁给平信徒的十诫部分,如不可杀人、不可奸淫的教训,另一种是颁给圣职人员,修道士的更高劝诫,如有向你借的不可推辞,或要像天父一样完全。天主教这种圣俗二分不太被更正教接受,因为更正教认为人人皆祭司,传道人也有达不到神标准的时候。

更正教虽然反对天主教的圣俗绝对二分,但更正教自己圈内区分得救与进天国的说法,其实与天主教的分法是大同小异,即认为登山宝训是对已得救的信徒说的,如果信徒接受耶稣所给的更高挑战,努力实践宝训的伦理,才得以进入窄门,才能成为得胜的门徒。信耶稣只能使人得救,至于得胜是需付代价的。如此一来,就把信徒与门徒区分出来,得救的信徒不等于得胜的门徒;得救是神白白的恩典,得胜却要靠个人努力,不委身的信徒仅仅免于灭亡,没有冠冕,没有赏赐。(注九)  问题的症结是登山宝训的对象是只限信徒呢?或也包括非信徒  那些时常拥挤耶稣,指望得饼吃饱的听众?登山宝训只是给信徒更高的道德标准吗?或者它根本是关乎人的得救与否?修正的时代主义必须面对的困难是,登山宝训结论都不是在论及更高一层楼的得胜境界,而是得救与否的结局,耶稣用两条路,两种门,两种先知,两种树,两种传道人,两种房子的根基做为对比,而听众抉择后的结局是关乎灭亡或永生(太七 13~14,19,23,27)。

 

 

什么是永生:约翰认为永生是一种在基督里的生命,这种生命是通过信靠主的爱和守基督的命令而有的生命(【约3:15】 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或作叫一切信的人在他里面得永生), 【约3:36】 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生,(原文作不得见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约4:14】 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约4:36】收割的人得工价,积蓄五谷到永生。叫撒种的和收割的一同快乐。【约5:24】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了。【约5:39】 你们查考圣经。(或作应当查考圣经)因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约6:27】 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就是人子要赐给你们的。因为人子是父神所印证的。【约6:40】 因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并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约6:47】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信的人有永生。【约6:54】 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约6:68】 西门彼得回答说,主阿,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约10:28】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约12:25】 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约12:50】 我也知道他的命令就是永生。故此我所讲的话,正是照着父对我所说的。【约17:2】正如你曾赐给他权柄,管理凡有血气的,叫他将永生赐给你所赐给他的人。【约17:3】 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在约翰的用词“永远”是指一种特别的素质,即与旧生命那种恐惧罪恶憎恨痛苦与死亡完全不同的生命素质。

 

什么是生命神学:在传统的历史中,神学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包含神自己所说的话,神自己的道,神在圣经中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其次是人的任务,就是按着神的思维来思想,按着神的眼光去看待所有的事情,作神学就是要按着神的眼光去看事情。神自己所说的话是没有错的,但是在人的思维中学问肯定是有对或错的,这就是作者所说的,神学一方面定义为反省,另一方面又形容它为意识。[1]神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学习神学的过程中,自然该反省我们基督徒的生活,看看生活如何与神学研究的轨道有所关联,或许不单如此,我们的生活可以变得更有深度、更丰富与满有意义。[2]加尔文也曾加讲过,认识神包括信靠和敬畏,我们对神的认识应当先教导我们敬畏他,然后作为我们的指引和教师,他的旨意也应该作为我们生活的准则,无疑的告诉我们神学与我们的生活是连在一起的。

基督徒与政府关系基督教与政府,是基督教伦理学重墨探讨的主题之一。从基督信仰者和非基督信仰者两个出发点,对这一主题不断的有在内容上的丰富。因为有不同的出发点,故此各自都有相互较之不同的归结点。笔者在本文中不作这方面比较的内容之展开性论述,只是从笔者作为基督信仰者在信仰范围内的思考与考量。因这一主题的内容涵盖面较广,本文拟从对新约罗马书第13章经文的诠释这一角度透视这一主题的关系的层面。

        保罗在罗马书第13章中,讲述了一个蒙恩并了解上帝救赎计划的基督徒与政府之间应有的关系,并鼓励基督徒应该持定上帝的得救盼望,活出基督的生命与美德。

        在这一章的诠释过程中要去思量这样几个问题:首先,基督徒要怎样看待政府?其次,对政府应有态度的理由有哪些?还有就是要注意圣经讲基督徒与政府关系的经文为何放在有关爱的经文段落中。

        基督教面对政府的基本态度是顺服。其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为上帝的缘故:政府的权柄是出于上帝(131);抗拒上帝必自取刑罚(13:2);政府是为除恶而努力(133);政府是上帝之仆(1346);政府是与我们有益的(134);政府是为我们伸冤的机构(134,上文讲到伸冤在上帝,下文就说政府是上帝之仆)。

        为良心的缘故(135):单为上帝的缘故顺服政府难免有一些抽象的感觉,尤其是政府办事也会有出现不理想甚至是有失误的现象。政府的行为固然须向上帝和国民(纳税人)负责,但当政府行为出现不当时,保罗提醒我们,为了良心也应顺服政府。

        为爱心的缘故:138-10的内容与上文的主题——基督徒与政府——是有关联的,讲到基督徒为爱心的缘故要顺服政府。这是因为基督徒对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或对别的单位和个人都应以爱为原则。在履行包括纳税在内的国民责任时,应秉持不可亏欠人的教导。基督徒不可亏欠国家的税金,政府需要纳税人的大力支持,整合资源开发建设、造福人群、推动社会进步。基督徒唯一要觉得亏欠的是彼此相爱

        为基督的缘故(1311-14):基督徒要披戴基督,效法基督的样式,在履行国民责任包括税务方面,行事端正,无可指摘。

        在对罗马书第13章的经文作以上诠释之后,我们明白基督徒与政府,其内在的互动性以及主客关系(小政府,大国民):        基督教面对政府的基本态度是“顺服”。不是因为害怕权势而顺服,而是因为知道政府的权势是出于上帝的。上帝允许他们拥有权势,因此他们的权势还存在。所以无故抗拒政府权力,是在抗拒上帝的心意,等于是在自找惩罚。

什么是信仰:《辞海》对信仰的解释是“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从这一定义看,前半句体现的主要是信仰者的感情和意志方面,而后一部分主要包含信仰者的理性成份。路德认为信仰不是相信教会的教条,而是对上帝借着耶稣基督所彰显出来的爱和恩典的完全的确信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信仰就是相信启示的真理,信仰的对象是上帝,启示的真理体现在教会传统的信经和信条之中;信仰又是一种行动或一种决定,是对神圣真理的一种理性的赞同,这种行动或决定的驱动者是上帝,而不是我们自己。《希伯来书》告诉我们,“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这里所表明的信仰是所望而未见的一种实在。按现在我们自己的理解,一个完备、理性的基督教信仰应包含叁个方面:信仰主体、信仰对象和对叁个关系的认识。信仰主体就是信仰者,信仰对象当然是上帝,叁个关系指信仰者与上帝、上帝与世界以及信仰者与世界的关系。一个人的信仰应当包括对这叁个关系的认识。借着圣灵的光照和启示,通过耶稣基督,人们认知上帝的全善、全能和全爱,并且积极作出回应,在上帝面前完全信靠和交托,通过这种回应、信靠和交托,不断认识上帝和我们自己,并对我们与上帝、上帝与世界、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有一个越来越正确的认识,这就是我们的信仰本质。因此,人的信仰是一个动态的、活的信仰,而不是静止的、死的。在所有受造物中,只有人能产生信仰。人有智、情、意,即理性、感情和意志,所以人的信仰应该是包括智、情、意在内的全身心的信仰。教会是信仰的团体和组织。教会作为一个整体,同信徒作为信仰个体一样,其信仰的基础和依据是《圣经》。随着教会的发展,特别在初期教会,人们根据《圣经》内容,在与一系列异端的争论之中逐渐形成了千百年来教会世代相传的信经和教理,如《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这些都是基督教基本信仰的归纳和概括,是我们信仰的总纲和准则。

中国教会近年来的神学思考:   我们常常在想,为什么在1949年以前,西方传教士花了这么大的精力,几乎把北美海外宣教的三分之一精力投入中国;用了这么长的时间,从1807年至1949年,取得的成果却如此微小。而1949年以来,外国传教士整体退出中国以后,在西方教会一片怀疑声中,中国教会反而取得了如此重大的进步。

  这种进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信徒人数的增长。据估计,在今天中国信徒的人数是当年西方传教士离开中国内地时共有信徒人数的30倍。另一方面是中国教会合一道路的见证。1949年以前,由欧美各国来华的宣教会超过100个,代表着各自为政的宗派和组织,使基督教在中国成为一个宗派林立、四分五裂的宗教。而1949年以后,中国教会摒弃了这种宗派林立的陋习,走上了合一的道路,进入了宗派后时期。可以说,这一切正是近60年中国教会的宣教经验。它之所以取得成功,当然有许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仅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基督徒对圣经教训理解的角度来加以总结。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人包容与内敛的性格,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正可以代表这样一种性格。由于有这样的文化基础和性格基础,中国历史上极少出现过不同文化间、不同宗教间的冲突。然而,在十九世纪传教运动背景下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却带着明显的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不同的性格和气质,这种性格和气质可以总结为排他与扩张。我想举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梁发是马礼逊在中国按立的第一位华人牧师,他是一个接受过4年传统初级教育的中国人,从他的著作来看,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民间信仰,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而他本人也曾深受这些文化的影响。但是,当他接受了基督教信仰以后,他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及民间信仰的态度完全改变了。在他的著作《劝世良言》一书中,为了说明基督救恩的伟大与真实,他先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了彻底的批判与排斥,称这些为“虚妄”。当然,梁发只读过4年私塾,仅可算粗通文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自然比较肤浅。但他的态度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传教士对他的影响,而这个影响明显带有传教士排他与扩张的特征,正是由于传教士向中国人民呈现了一个排他的、扩张的基督教。这种排他与扩张,还不仅仅表现在排斥中国文化上,也表现在基督教内部宗派间的相互排斥上。因此,基督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遭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强烈抵制……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教会的生存环境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再坚持排他与扩张的特性,已经无法在这个强调和睦的社会中生存了。于是中国基督徒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他们带着这种思考回到圣经当中,发现耶稣强调的是“合而为一”,强调的是和好,圣经的核心信息是爱。而这一切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一致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教会走上了一条关注教会自身建设、强调教会合一的发展道路。

  常常有海外朋友感到奇怪,中国教会几乎完全放弃了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种种传教方式,如大型的布道会,在大街上散发福音宣传品,到工矿、企业、学校、机关等地方去传讲福音信息等等。然而,中国教会的福音事业却从未因此停顿,这是为什么呢?根据前文的介绍,我们已经不难体会中国教会宣教成功的秘密。首先,完全由中国的传道人来传教、牧养是一个关键。因为中国的传道人最懂得中国信徒的需要,最理解中国人的信仰、心理状态。其次,用包容代替排他,使基督教成为一个爱的宗教、一个充满凝聚力的宗教。再次,福音的传播,要靠福音本身的吸引力,而不是靠人为的扩张。

  总之,中国基督徒认为,人们之所以要走进教会,是由于教会所体现出来的上帝的爱的吸引,而不是由于传道人所传讲的上帝惩罚的恐吓。这是一种新的宣教模式,是更加符合圣经教训的宣教模式,也是现在普世教会关注、接受的宣教模式。这是中国教会的经验,希望也是对普世教会作出的新的宣教理念的贡献。

 基督教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非常曲折的。如果从635年景教传入中国算起,基督教在中国迄今已有1374年了。然而,今天的中国基督教的背景,与亚洲所有国家基督教的背景一样,都是在西方传教运动的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根据我个人对包括亚洲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基督教会历史的理解,这些国家的教会,大约都经历了传入、反思和独立三个阶段,只不过每个国家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而已。基督教在中国,同样经历了传入、反思和独立这三个阶段。从1807年,英格兰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首次进入中国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两百年。在这两百年中,基督教在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而在所有的变化中,1949年以来的变化,是最引人注目的。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中国基督教也有了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可能。众所周知,开始于二十世纪50年代的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摆脱西方差会的控制,为求在新的形势下教会的生存而开展的一场独立与合一的运动。到今天,这场运动已经开展了近60年,中国教会的确发生了十分重大的变化。中国教会已经进入了宗派后时期,中国基督徒也从1949年约70万人,增长到今天约2000万人。当然,中国教会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挑战。就我个人的理解来说,今天的中国教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我们的神学思想落后于教会发展的局面。也就是说,在过去的近60年,中国教会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唯独在神学思想方面的发展非常有限。正是由于这个缘故,1998年,在中国教会领袖丁光训主教的倡导下,中国教会开始把目光转移到神学思想建设上来。为了对中国教会的神学状况有所了解,先简单地回顾一下历史上中国基督徒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基督教(新教)于1807年传入中国,但传播速度最快的时间只有五六十年,具体说是十九世纪60年代到二十世纪20年代。这种发展是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北美兴起的传教热潮密切相关的。我们知道,神学需要冷静地思考,而在当时传教热潮的冲击下,冷静的神学思考是难以实现的。二十世纪初,当传教的热情慢慢冷却下来以后,中国基督教会最早的一批受过西方启蒙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开始了自己独立的神学思考。这些人力图在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间寻找一个接触点,建立一种为中国人所接受的神学体系。然而好景不长,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迫使他们停止了这种尝试,转而参加到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去。1949年以后,中国教会曾经出现过神学思考的热潮,但这个热潮又被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中断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教会全面恢复,教会的所有精力几乎都投入到恢复与重建的事务中,无暇顾及神学问题。

  这些回顾清楚表明,中国基督教尽管已经有了200年的历史,然而,却从来没有机会在自己的处境中,对自己的信仰经验进行反思和总结。而没有这样的反思,是难以使一个教会成熟起来的。时间到了1998年,当中国教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中国教会开始了神学思想建设。时至今日,神学思想建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站在中国基督徒的立场上来读圣经。带着中国基督徒的独特经验,重新回到圣经中去,看看上帝要在这个时代,对中国的基督徒说些什么?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历史经验进行认真总结。尤其需要总结的是,为什么在过去的50多年中,上帝如此眷顾中国教会,使中国教会在各方面都迅速成长?

  就第一个方面而言,丁光训主教的思考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总结了中国基督徒最爱引用的圣经经文,把它们分为四组:第一组经文是“圣经中那些讲到从苦难中得蒙拯救,因而感谢上帝,以及表达在软弱之中藏有力量的那些章节”。对这类经文的偏爱,与中国基督徒的经历密切相关。中国的基督徒同中国人民一道经历了“文革”,经历了“文革”后的拨乱反正。当“文革”结束后,宗教信仰白由政策再度得到落实时,中国的基督徒“感到释放,以致觉得《诗篇》第23篇最能道出我们的经验和感受”。这是一种复活的体验,“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诗23∶4)。第二组经文“涉及到我们对基督的认识”。丁主教指出,这类经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宇宙的基督。他说:“这些经文道出了一位具有宇宙性的基督,在自然界和人类历史里看到的一切真、善、美并非存在于他之外,而是在他里面得到成全。对过去只认为基督是一位道德家的人也好,对过去认为基督只同信他的人有关也好,发现认识这位基督意味着一个重要的过渡,过渡到认识一位充满万有的基督。”第三组经文是“那些讲到上帝圣爱的经文。这些经文导致我们认为上帝的爱是上帝的最高属性”。从这组经文中,丁主教看到了一位宇宙的“爱者”,并从其中看到人类的希望。“把上帝看为一位‘爱者’,我们就把现实视为在发展之中。它教我们不但在历史之内,也在历史之后看到希望。”第四组经文涉及到合而为一的信息,这类经文强调的是上帝与人“立约”的信息、“和好”的信息。中国基督徒在自己的处境中,带着我们特别的经验,在圣经中遇到了一位爱的上帝,一位宇宙的基督。这使我们体会到,圣经的中心信息是和好,正如丁光训主教总结的那样:“圣经以‘和好’与‘立约’为中心信息。”带着自己的历史、自己的经验阅读圣经的中国基督徒,也更加理解了中国教会的历史,尤其是近60来的历史。更加理解了上帝赋予中国基督徒在自己民族中的宣教使命。

  我们常常在想,为什么在1949年以前,西方传教士花了这么大的精力,几乎把北美海外宣教的三分之一精力投入中国;用了这么长的时间,从1807年至1949年,取得的成果却如此微小。而1949年以来,外国传教士整体退出中国以后,在西方教会一片怀疑声中,中国教会反而取得了如此重大的进步。这种进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信徒人数的增长。据估计,在今天中国信徒的人数是当年西方传教士离开中国内地时共有信徒人数的30倍。另一方面是中国教会合一道路的见证。1949年以前,由欧美各国来华的宣教会超过100个,代表着各自为政的宗派和组织,使基督教在中国成为一个宗派林立、四分五裂的宗教。而1949年以后,中国教会摒弃了这种宗派林立的陋习,走上了合一的道路,进入了宗派后时期。可以说,这一切正是近60年中国教会的宣教经验。它之所以取得成功,当然有许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仅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基督徒对圣经教训理解的角度来加以总结。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人包容与内敛的性格,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正可以代表这样一种性格。由于有这样的文化基础和性格基础,中国历史上极少出现过不同文化间、不同宗教间的冲突。然而,在十九世纪传教运动背景下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却带着明显的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不同的性格和气质,这种性格和气质可以总结为排他与扩张。我想举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梁发是马礼逊在中国按立的第一位华人牧师,他是一个接受过4年传统初级教育的中国人,从他的著作来看,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民间信仰,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而他本人也曾深受这些文化的影响。但是,当他接受了基督教信仰以后,他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及民间信仰的态度完全改变了。在他的著作《劝世良言》一书中,为了说明基督救恩的伟大与真实,他先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了彻底的批判与排斥,称这些为“虚妄”。当然,梁发只读过4年私塾,仅可算粗通文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自然比较肤浅。但他的态度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传教士对他的影响,而这个影响明显带有传教士排他与扩张的特征,正是由于传教士向中国人民呈现了一个排他的、扩张的基督教。这种排他与扩张,还不仅仅表现在排斥中国文化上,也表现在基督教内部宗派间的相互排斥上。因此,基督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遭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强烈抵制……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教会的生存环境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再坚持排他与扩张的特性,已经无法在这个强调和睦的社会中生存了。于是中国基督徒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他们带着这种思考回到圣经当中,发现耶稣强调的是“合而为一”,强调的是和好,圣经的核心信息是爱。而这一切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一致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教会走上了一条关注教会自身建设、强调教会合一的发展道路。常常有海外朋友感到奇怪,中国教会几乎完全放弃了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种种传教方式,如大型的布道会,在大街上散发福音宣传品,到工矿、企业、学校、机关等地方去传讲福音信息,等等。然而,中国教会的福音事业却从未因此停顿,这是为什么呢?根据前文的介绍,我们已经不难体会中国教会宣教成功的秘密。首先,完全由中国的传道人来传教、牧养是一个关键。因为中国的传道人最懂得中国信徒的需要,最理解中国人的信仰、心理状态。其次,用包容代替排他,使基督教成为一个爱的宗教、一个充满凝聚力的宗教。再次,福音的传播,要靠福音本身的吸引力,而不是靠人为的扩张。

  总之,中国基督徒认为,人们之所以要走进教会,是由于教会所体现出来的上帝的爱的吸引,而不是由于传道人所传讲的上帝惩罚的恐吓。这是一种新的宣教模式,是更加符合圣经教训的宣教模式,也是现在普世教会关注、接受的宣教模式。这是中国教会的经验,希望也是对普世教会作出的新的宣教理念的贡献。

 

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必须反映教会信徒的思想感情。神学是教会在思考,神学也需要有听众。如果“处境化”的神学只为少数具有社会意识的“知识分子”所欣赏,而教会本身的信徒则视为陌生之异物,那总是不正常也是不应该的。中国神学思想建设不是为了迎合少数专业人员的胃口或者仅是为了赶上海外某种神学潮流,而是要反映中国教会怀抱里广大信徒灵性经验以及帮助他们在灵命和知识上的成长。因此,“中国神学工作者十分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对中国广大信徒负有教育和提高的责任……与中国信徒相认同,相交流,以他们的问题为自己的问题,以能帮助他们从原有水平不勉强地提高为喜乐,脱离信徒的惊人之言宁愿不说。”“只有当他们的经验和见解具有相当广泛的代表性和社会性的时候,他们的神学理论才会被人注意和接受。”中国教会进行神学思想之时,不会不考虑经过这50年,“我国基督教(原来)的‘普世派’更加福音化,‘福音派’更加普世化了,这两派已经越来越融化在—起,从而给中国基督教的一体带来前所未有的宽广幅度。”

中国基督教神学思考必须面对人的生存环境,必须立足社会处境。人的特点是社会性存在,而宗教正是人的这一社会性的表现。人的信仰离不开其生活、经历和体验。中国基督徒的神学思考任何时候都无法摆脱其所处的社会场景,中国基督教不可不顾及其信仰见证的外部氛围。 “全神贯注神的道与集中力量思索世界的现实,绝不是两件背道而驰的事,不如说神的道含摄了世界现实,因此基督徒不必是一个‘永远陷于矛盾冲突的人’。他的现实性并不使他与基督分隔,而他的基督性也不使他与世界分开。事实上,由于他完全属于基督的缘故,所以他也同时站在世界的一边。”灵性与物质、教会与世界、信徒与世人、信心与行为、灵命与伦理、信仰与理性、善功与圣德、密契与服务、知识与生命、祈祷与受托、超世与入世、爱国与爱教、爱神与爱人、降服上帝与自我解放、历史的终极与现实的历史等神学范畴需要神学处理,使其平衡与并重。

中国教会的神学思考必须正视其历史处境,承认其具有历史性和历史感。基督教既是启示性的宗教,也是历史性的宗教。 “启示”作为“历史”而需要进入历史处境。人是历史存在的主体,基督教是人的信仰在历史中的宗教表现,其生存、发展当然也就不能脱离其时空历史处境。中国教会在神学思考中不能忘记中华民族曾经经受的百年屈辱历史;不能否认福音传入中国时帝国主义曾经利用基督教的事实;不能忘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督教彻底摆脱帝国主义控制并实现“三自”,摘掉了“洋教”帽子,改变了中国广大人民对基督教的观感的事实;不能忽视新教在传入中国后在神学上的历史形态以及中国教会为坚定走三自道路而作出的神学解释。也注意到“文革”十年浩劫,中国基督教与整个民族虽然一同承受了痛苦的考验,但客观上却使曾经被视为“异体”的中国基督教融合于自己的祖国、民族与人民之中,这个“同受苦难”的经历成为“万事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的一个很好的神学注解。这二十多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基督教走上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而这正是中国教会进行神学思想建设必须正视的历史背景。

中国基督教神学思考必须回应其政治处境。宗教的超越性并不意味着其与政治毫无关系。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政教分离,但这种分离乃相对的,基督教的政治关联和参与不言而喻。这一点吴耀宗先生早就指出:如果我们的宗教“不求理解,不务实行……社会的形态、国家的问题、世界的趋向似乎都与我们漠不相关……这样麻木的宗教,终久必为全国人民所唾弃。”基督徒的社会存在是一种政治性存在,许多思想运动和精神思潮都是因某种政治因素所触动和诱发,这在现代世界尤为明显。

中国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建设必须认清其文化处境。基督教能改造文化,但文化同样也能造就基督教的经世形态。 “神学的工作需要反复进行,因为它的论述是受到文化制约的。所以当文化模式发生改变时,它也就需要新的诠释了。”“任何时候教会进入新的处境或新的时代时,文化若制约其向前发展,那么变革便在所难免” 道成肉身需要马利亚作为母体,中国神学需要以中国文化为其母体” 当然也需要中华民族以其思想文化积淀来对基督教加以体认、理解和创新。从某个角度讲,中国神学就是基督教信仰在与中国思想文化的融会贯通中找到“会合处”。在人们已经把对话视为“共在之智慧”的今天,这无疑是必然的走向。

神学思想发展史证明神学思考离不开思考主体的处境和经验。任何一个神学家的神学研究都不能脱离其所在的社会和时代,任何神学命题几乎无一例外地带有其时代烙印。

什么是传统:传统是历史的延续。教会传统不但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神学资源,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规范和启发因解经歧义性所带来的困难。

处境化神学不能简单地重复传统,但也不能完全抛开传统。处境乃是从历史角度来审视此刻的社会境况。如果神学不从传统进入处境以求在处境中听见神的话语,就有把自己束缚在周围的环境之中的危险。

1,神的保守经之圣

笔之于书的神的圣言是保守信徒最重要和最清晰的准则,神用这种最稳固的外在方式(圣灵的工作则是神的内在方式)使人最大程度地免于信仰的摇动和众说纷纭:

 

只要我们想到人有多容易忘记神,对犯各种罪的倾向有多大,对捏造新兴和虚假宗教的欲望有多强烈,我们就能明白人何等迫切地需要神将天上的教义记载下来,免得这教义因人的健忘而枯萎,或因人的罪而消失,或因人的骄傲被败坏。”(加尔文:要义1. VI. 3)

 

而今,在一些受灵恩运动影响的教会中,虽然圣经权威在口头或书面上仍然被承认,但是在操作上,“神直接的启示与引导”乃至“主说”往往被置于与圣经同等的地位,而在决定具体行动方向时,它们实际的权威已经超过圣经。灵恩派(让我们暂且使用这个有一些含混的概念)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架空了圣经的权威。他们不是自由派,明目张胆地否定圣经,但是,当主观的神秘体验,个人“特殊启示式”的领受(主或圣灵亲自、私密性的说话)被人看重,圣经就事实上被贬低到任人取舍与诠释的地步。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圣经是天父爸爸写给我们的信,但与其看他写的信,不如直接和爸爸说话。”当我们更多以“圣灵直接的启示”,以所看见的“异象”和对此主观的诠释为指引时,圣经的权威事实上旁落了。“要穿戴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就能抵挡魔鬼的诡计。……拿着圣灵的宝剑,就是神的道。”(弗6:11-18)一个非常令人不安的矛盾是,恰恰是许多高举圣灵,强调圣灵恩赐的教会丢弃、轻忽了圣灵的宝剑,就是神的道;恰恰是这样的基督徒,对于圣灵的工作认识不清!

 

“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进入一切的真理;因为他不是凭自己说的,乃是把他所听见的都说出来。”(约16:13,按小字)圣经自身和教会先贤都指教我们,圣道和圣灵的工作如何地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离开圣道,圣灵不说话,因为神不悖乎自己!圣灵本身就是圣经的作者,他又被称为真理的灵,为要在我们心中清晰地印证圣经是神的话,使我们成为只跟随圣经真理的人。我们或可争论,到底圣灵的工作是否“受圣经的限制”,但当明确,圣经已经涵盖了全备的救恩真理。“唯独”的意思是说,作为基督徒信仰生活的准则,圣经不仅“足够”,而且是“排他性地足够”的。对路德而言:“圣经提供了得救必须的一切;基督徒除了信仰圣经里宣布的东西外,不再需要别的真理。”(阿尔托依兹:3)基督徒不必,且不应在圣经之外寻找神愿意显明给他百姓的旨意。圣灵确实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不断地引领我们,但唯有圣经是神的话,是我们的依靠:

2、神的保守之教会

 

“唯独教会”是宗教改革被忽略的一个口号。在个人主义的今天,宗教改革有时会被看成“宗教革命”,以及更正教“宗派林立、彼此攻击”乱象的肇因。其实改教家们并无此种造反情怀,他们相信教会是大公(catholic)的,身体只有一个。加尔文极看重教会对于信徒生命的保守作用,他追随居普良,称教会为“一切敬虔之人的母亲”:

 

“神喜悦将他一切的儿女们呼召到教会的怀中,不只为了要在他们的婴儿和孩童时期喂养他们,也是要他们受教会母亲般的关怀,被引领至成熟的地步,并至终达成信心最后的目标。‘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加尔文:要义4. I. 1)

 

对于加尔文而言(这也是奥古斯丁在反对多纳徒派时的观点),“母亲”这个称呼不仅适用于无形教会,也适用于有形、建制的教会:“正如上帝在历史的进程中借着道成肉身救赎人类,他也在同一进程中使他们成圣——借着建立一个委身那目标的建制。”(麦格拉思:205)“加尔文强调,由于那不可见的教会(基督的真正身体),所有信徒要荣耀并委身于可见的教会,即使它有软弱。”(麦格拉思:206)

 

从“我信圣徒相通”的角度,教会的权威,神借着教会对信徒的保守,有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的体现。持守和传递历经岁月的教义和教会传统,是一种时间意义上的圣徒相通;而一个地方众教会之间的团契与交通,包括彼此的守望和劝诫,直至建制性的彼此委身,则是空间意义上的圣徒相通。

 

(1)圣徒相通在时间方面的体现

 

是的,教义不能和圣经等同,诠释教义的神学会出错,教会更是由罪人组成,但究其根本这都是人的问题,我们不能因此就心生骄傲,以为自己同样作为罪人,居然可以绕过“会有错的”教义和教会,独自“更正确地”认识神。“你这人哪,你论断行这样事的人,自己所行的却和别人一样,你以为能逃脱神的审判吗?还是你藐视他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不晓得他的恩慈是领你悔改呢?”(罗2:3-4)教义具有一种教学性(pedagogical)的作用,圣灵借此引导我们来到圣经这最高的权威面前,信仰生命得以扎根、成长;而“根据圣经而建立的教会传统也有权威,虽然它们是派生的。”(阿尔托依兹:4)过去两千年,圣灵乃是在教会中引导圣徒透过圣经认识与跟随那位见证并荣耀了圣父的圣子基督。

 

说“我信圣徒相通”,意味着承认,使徒和初代教会至今,奥古斯丁、阿奎那、路德、加尔文以降,历代圣徒认识神、跟随神的生命体验所结成的果子(他们的神学和教会实践传统)对我们有重要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在一个丰富而鲜活的教会传统中,学习先贤凝练而深刻的话语,坚固自己弱小的生命,深化相对短暂的信仰体验,这是“神借着他的教会保守信徒”这句话在时间维度上含义。

 

中国传统教会有一个非常吊诡的传统,就是忽视更正教整体传统,包括建制教会传统、认信主义传统等等,而以敬虔主义为唯一传统;我们看不起西方教会传统中的宗派现象,喜欢我们中国人自成一派的无宗无派(情形与“我是属基督的”相似)。从空间维度上看,宗派诚然分割了教会,但是从时间维度看,它也维系了教会,维系了我们与历代圣徒相通。教会要抵挡的不是宗派,而是“宗派性”,是以宗派为党同伐异的理由。

 

而今天城市知识分子教会的基督徒,也许因为领受知识的能力胜过“老一代”,与外部教会接触的机会和深度也超过以往,以至于变得轻视“老一代”坚守和宝贝的传统。的确,我们自身的教会与神学传统相对短暂,其中也有很多值得商榷,需要改变。但这短暂和不足的传统仍然是中国教会的传统,是与今天“新一代”基督徒血脉相连,生成、造就了今天的传统。传统或有问题,但是传承意识不可丢弃!我们以幼稚和落后为理由,以时代变化了为理由,抛弃和忽视自身的传统,要一步登天地接续大公教会传统。幼稚、善变的其实是我们。

 

(2)圣徒相通在空间方面的体现

 

神将信徒安置在一个个地方教会之中,虽然这些教会不完美,甚至会有罪恶,但神定意借着教会供养信徒属灵生命的各种需要,引导他们成长,保护他们免受豺狼的攻击,并通过教会将救恩的确据以及各种属天的福分倾倒给人。因此,“每个信徒都当与神的众儿女竭力保守合而为一的心,并将教会所应得的权柄交给她,简言之,我们应当作基督羊群中的羊。”(加尔文:要义4. I. 3)这种合一,既应在单个教会内,也应在众教会间竭力保守。

 

当某个教会在真道上出现偏差,信徒被带向歧途之时,神会借着其他教会来劝诫、拦阻,引导这间教会重新回到主的保守之下。在提家预备与操办世纪婚礼的整个过程中,众教会从未停止过规劝。武汉牧者团队公开表示不支持,举行教会联合会议抵制;北京牧者联祷会和一些教会也曾百般劝阻,有的教会甚至为此禁食守望。这都是神保守的杖与杆。求主怜悯,垂听众教会切切的代祷,使提家的弟兄姐妹不至从这保护中失落吧!也愿每一位教会牧者和传道人都深深地意识到,自己不是单独被主呼召,而是在圣徒相通之中共同事奉主的群羊。

 

四、小结

 

基督教是一个历史性、国度性的信仰,我们的神乃是在历史中,在全地行动和启示自己,引领和保守他的教会一直到底的神。承认和持守“唯独圣经”不可能是无时间和空间维度的行为。高举圣经权威,就必然要同时承认教义和教会的权威。轻看教义与神学,不尊重教会传统,特别是试图直接连接圣经和个体自我,甚至绕过圣经,直接对话上帝,以自我信心代替对话语的持守,都是在事实上否认“唯独圣经”,是在动摇更正教的根基。

 

世纪婚礼事件特殊性背后的普遍意义由此开始浮现。“我可以证明他们向神有热心,但不是按着真知识。”(罗10:2)不是所有的“灵”都属神,也不是所有的“复兴”都合神心意。没有历经拆毁的大肆建造,没有向下扎根的向上开花,即使一时热闹,终必伤害神的教会。摩西所看到的大异象,乃是火焰在荆棘中,荆棘却没有烧着,因为那火来自神,是真正圣灵的工作;而通过焚烧荆棘,固然也可以产生猛烈的火焰,结局却是荆棘焚毁,火焰熄灭,只余灰烬。一波波灵恩热潮带给教会的危害正在于此。

 

这是一个心浮气躁、喧哗嘈杂的世代,人心厌烦纯正的道理,各种新奇的想法和做法层出不穷。中国教会自身处在转型期,既有的信仰根基与教会传统正受到根本挑战,面临失范与重构的难题。如何坚固“唯独圣经”及“唯独教会”的教义立场,借着神对教会的这两重保守,忠心、没有掺杂地传讲福音?唯有更深地回到信仰的起点与根基: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