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缇卡隔离真假鉴别:唵(OM)与意识的四种状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2:23:37

一、唵的象征
印度古圣先贤为了向弟子表达语育所无法表达的知识,经常用类似唵等的字作为象征或符号来表达。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欲望、思想和感受,并不是都能用语言表达的,人们对内在获得的直接知识愈多,就愈发觉人类语言的局限性。某种声音和它的振动的特质,可以形成某种象征、形相和知识。
唵,是吠陀经典的第一个字,是梵文的基石,其义为完美。我们把嘴闭住,然后试着以任何语言的字母或文字发音,除了唵音之外。我们什么也发不出来,唵是唯一在张嘴或闭口时都能发出之音。所以先圣们选择它来象征《奥义书》的义理,把整套《奥义书》的义理都浓缩在唵的声音里。



  图2-2梵文英译《曼都卡奥义书》
《奥义书》中最精深的当推《曼都卡奥义书》,它对唵声有详细的解说。这本仅包含四章十二节(每节一个偈颂)的《奥义书》,又被称为《唵声奥义书》。
《曼都卡奥义书》第一个偈颂全文说:“哈里·唵(Hari OM)。遍宇宙皆是唵,以不为唵作详细的解说。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一切都是唵,那个超越时间、空间和因果作用的也是唵(OM)。”
从这个偈颂看来,唵是永恒的声音,世界上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都是唵的表现。唵代表了所有意识层面的声音和音节,代表了所有的潜能、形相和思想,它扩展个体意识到达宇宙意识,它就是不受现在、过去、未来限制的绝对本体(至上意识、宇宙意识)。当我们对唵作仔细深入的研究,就会获得本体的各个层面的知识,包括粗钝的、精细的和超越的。喇嘛尊者说:“如果说唵是文字,整个宇宙都是它的注脚。如果说它是一个声音,则整个宇宙就是它的波动。如果说它是代表,那它代表了宇宙有形与无形的一切。”
《曼都卡奥义书》第二偈颂全文说:“不论在此处、彼处和一切处,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至上意识的显示。宇宙的大我、自性就是至上意识、宇宙绝对的本体。这个圆觉自性有四个状态。”
意识的四种状态,即清醒、作梦、深睡和超觉。前三种状态属于个体的自我,第四种状态属于宇宙的大我,即至上意识,为最高的状态。
当瑜伽修持者通过静坐和观想,了悟到宇宙意识周遍一切处,他就会了悟到个体自性和宇宙的大我是合一的本体。当个体自我了悟到它原本就是至上意识,个体自我就得以自由解脱,就消除了无知的障碍。但是修持者心灵的体现,如果没有超越意识的前三种状态,即清醒、作梦和深睡,他就停留在二元的对立之中,无法了悟到清净圆明的自性和至上的本体是同一不二的,无法进入第四种状态,即超觉,或至上意识的状态。
代表至上意识或宇宙本体的唵,是由字母A、U、M组合而成的。这三个字母分别代表清醒、作梦和深睡的状态,同时也相当于粗钝,精细和致因的心灵体。但是,唵还有第四个部分,即当A、U、M接着融入到寂静的状态,便超越了感觉和思想,进入到一种一切活动都停止的纯意识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图力亚(Turiya),它非语言文字所能描述,只能从经验中了悟到,此种状态是生命中至高无上的体验。
二、四种意识状态的分析
(一) 清醒状态
《曼都卡奥义书》的偈颂在谈到意识的清醒状态时说:“第一方面是清醒的状态。于此状态,赏识倾向外在的世界。经由7个工具和19个管道,能经验到粗钝的现象世界。”
清醒的意识是用感官和心智来认识外在世界的事物,人们视其自身与肉体为一体。它的七个工具是五大元素地、水、火、风、空及呼吸与自我(我执)。它的十九个管道是五个运动器官,即声带、手、脚、生殖器、肛门(排泄);五种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皮肤;五种气,即命根气、下行气、平行气、上行气及遍行气;再加上四种内在的工具(四内作具),即心灵、自我、智力和记忆贮藏所。
清醒状态是主体与客体并存的状态,自身是主体,其他一切事物是客体。意识表现方式是二元的。
在清醒状态下,绝大多数知识来自外在的环境,并且从人们的记忆中被“我执”所过滤,因此很多外来的资料被忽略了,受到更多的时间、空间和因果作用的束缚,人们仅自由使用了小部分的潜能,绝大部分潜能仍未得到开发。
(二)作梦状态
《曼都卡奥义书》说:“第二方面是作梦的状态(梵文名为Taijasa)。处在这种状态时,意识转向内在。它也有七种工具和十九种管道,能体验精细的心灵的印象。”
清醒时意识利用感官来体验及分解外在世界,但是作梦时,意识转向内在而回忆起以前贮藏在无意识心灵里曾经经验过的精细印象。作梦的原因,是心灵中还有在清醒时未实现的欲望,因此在休息时,心灵便把隐藏在记忆仓库里的某些事物的影像呈现出来,以满足这种敢望。这是人体组织的一种和谐的运作,使清醒时无法满足的欲望能在梦中得到满足。
本来梦中的意识可用来补充清醒时意识功能之不足,可作为替清醒的意识提供休息的一种工具。可惜的是,人们晚上做梦多次,但当醒来时却大多失去记忆,不知道曾做过什么梦。如果对某些梦能够回忆及分析,就能把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联接起来。
只有了解梦的真相,我们才能了解清醒的真相。反之,如果只了解清醒的状态,我们无法了解梦中的状态。我们通过瑜伽的修持,在入静中可以体验梦境,可以亲证从无意识心灵的贮藏所出现的念头、幻觉、印象、记忆、象征等等。
(三)、深睡状态
《曼都卡奥义书》说:“第三方面是深睡。此状态无欲亦无梦,所有经验、体验都沉浸到无分别意识的整体里。睡者充满喜悦,体验到喜悦并且知道如何去了解前述两种状态的方法。”
深睡与将入睡的经验不同。在深睡中,我们不知道心智现象,既无欲求亦不作梦,不能体验事物,经验到“空”的境界,或者具有喜悦性质的纯粹主观的意识状态。清醒、作梦和深睡三种状态相比较,深睡状态是最精细的,是一种很高的意识状态。眠者每天晚上只要有一段很短时间进入这种深睡状态,就能消除疲劳,储满能量。
深睡状态是通向体验及了解梦境与清醒状态的一扇大门。因为如同喜悦状态的深睡,它超越了清醒和作梦状态。没有体验过深睡状态,是无法体验清醒和作梦状态的。对一般人来说,除非经过瑜伽灵性修持,否则,他们在回到清醒状态时,无法记得在深睡中所得到的经验,所以无法完全体验到它的喜悦性质。瑜伽行者只有经过灵性修持,才能在意识清醒状态下,随心所欲地进入到这三种状态,了解这三种状态,了解自己内在的这三种状态和宇宙是合一的。因为瑜伽行者主动进入深睡状态时,保持意识仍然觉知外在的环境,心灵比清醒时还要清楚。
当瑜伽行者达到超越上述三种状态的超觉状态,即图力亚状态,才能了悟到最高的快乐和永恒的喜悦。在深睡中所经验到的快乐和喜悦一定比清醒和作梦的状态下所得到的更好,但仍然比不上至上意识的境界。
(四)超觉状态
《曼都卡奥义书》说:“图力亚是第四个状态。意识在这个状态既不朝内亦不朝外,并且内外皆不转。它无分别,超越了知见与非知见的范畴。此状态无法由感官来体验、比较或推理而知;它是不可思议的、超越想象的、无法以言语表达的。这是纯意识,这是真正的大我。它断绝了一切外在的现象;它是寂静、完全的喜悦,是唯一不二的。吾人必须了悟真正的大我。
图力亚状态即是超觉状态。这种状态的意识了知清醒、作梦和深睡三种状态。并且高于它们,了知一切及本体所有的层面。在这个状态中,心灵既不导向内在也不导向外在,它没有属性,是永恒不变的并超越了因果的范畴。它无法为心灵所理解,无法与任何东西相比拟,也无法被感知、理解、思考或形容。它不是“空”,而是超越了“空”。它是意识真正的本质、至上的喜悦、平和的核心和绝对的本体。它是宇宙的大我、生命的目标。
深睡和三摩地(入定)不同。虽然这两种状态与本体都非常接近,但在深睡中,人是无意识的,不知自己的存在;在三摩地中,人的意识具有完全的知觉,心中是了了然然的。图力亚的状态超越了深睡和三摩地,它体验到与至上意识合而为一。
三、唵的观想和禅定
瑜伽行者以唵的声音来观想和修定,必须了解它的精深含义;若只像鹦鹉一般重复念诵唵,身心便难得感应。瑜伽行者以唵修持达到心灵专一,心息相依,就能把身心导向内在更精细的旅程。
《曼都卡奥义书》的偈颂说:“纯意识如前所述具有四种状态,四而合一就是唵。音声A—U—M(音为阿a,欧ou,姆mou)和字母A、U、M代表清醒、作梦和深睡三种状态,而这三种状态就是三个声音和三个字母。但是第四种是潜藏而不可知的状态,只有在寂静中方能了悟到。”
构成唵的A—U—M这三个声音象征着自我个体的三种状态。观想唵,瑜伽行者才能了解第四种状态——团力亚,即超觉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为“无声的境界”,即“无声之声”。
喇嘛尊者从语言学的意义对唵作了如下剖释:A和U是单母音,在梵文字母里A是第一个母音,也作为认识其他母音和子音的入门,是柔和的呼吸声,并且是生命能量粗钝的声音。印度神秘学把字母A表示为“创造者”,U表示为“保存者”,M表示为“毁灭者”。阿(A)声是永恒不断的波流,含有一切生命的力量。欧(U)声是人类声调较低的部分,寂静由此开端,融入最后的姆(M)声中。M在梵文中称为鼻音,是介于子音与母音中间的一个元音。因此它象征宇宙本体的不朽和永恒。导向内在的音声产生巨大的回响,最终合成唵。在A—U—M这些元音之后,是寂静的状态。
瑜伽行者在清醒时意识体验到唵的第一个字母阿(A)。它遍布一切处,一切音声中皆有阿(A)。所以它被比拟为这个宇宙,而充满宇宙的生命力是一体的,意识的属性之一就是生命能量。
瑜伽行者应该对清醒状态作最佳之利用,以了解现象世界并与世俗相交往。虽然人们知道无法从清醒状态得到生命其他层面的广泛知识,但心灵意识层是只在清醒之时起作用的。心灵支配感官与外在世界接触,接收到各种感觉和映象。这种外在世界的知识也是很重要的,它能帮助修持者追寻另一层面的知识。
对世俗事物的利用,瑜伽行者可以走入世之路或出世之路。这两者都能取得成就,达到开悟的境界。问题在于能否做到视世上万物均为帮助我们达到至上意识境界的工具,或能否使它们不致成为修持者的障碍。瑜伽行者能否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外在的世界,作到役物而不役于物,最重要的是不执着于物质世界,不贪图维持生活以外的财富及享乐,这才是灵性修持的正途。
瑜伽行者在梦中意识体验到唵的第二个字母欧(U)。它是介于清醒与深睡之间的状态,超越了第一种状态A,因而比较精细。它是以概念而非物质与这个世界相接触。当灵性修持者经由深沉的入静和现想而有能力分析和了解U的性质与梦中的实境时,也就能够了解和控制他的无意识的心灵。《曼都卡奥义书》称此状态者为“觉人”。 瑜伽行者了解制造梦境一切物相的精细印象,即能克服诸如憎恶、嫉妒、仇恨等消极的心态,而有利于修持。
静坐时可以体验到在梦中所体验到的状态,因为静坐时虽然没有使用感官与外在世界接触,但瑜伽行者的意识保持完全的清醒。这就是说,静坐中可以回忆起在梦中所表达出来的一切未实现的欲望,瑜伽行者即能分析、了解和解决它们。
真正的灵性修持者是无梦的,经过训练,他们即使做梦,醒来时也能清楚地记忆梦的实况。
第三个元音M,是表示深沉睡眠的状态。瑜伽行者借着持续不断的吟诵唵,A和U变成一个音节,而融入M,然后又从M中放射出来,发音便变成OM。了解这个更精细的境界,人们就能了解内在与外在世界的特质,也能了解自身与整个宇宙是一体的。
深睡状态比清醒和作梦还要精细,能够利用这种状态的瑜伽行者,能为自己带来无限的益处,他能使身体、神经系统、大脑和心灵得到充分的休息,也能扩展意识,并了解到一般心灵所不了解的事。
在深睡中,可以经验到“空”的感觉,静坐时也能经验到“空”的感觉。“空”并非虚无,而是有一种“虚无”的感觉。深沉睡眠是一片空白的无意识状态,人们没有觉知。当人们处在“空”的状态下,但本人并不知道自己处于此种状态,一旦清醒,才忆起“空”的状态。在深沉的静坐里。瑜伽行者入定在空灵的状态下,他却知道他处于此种状态里。因为禅定的状态是完全醒觉的状态。因此,只有禅定能使人了解深睡的精细状态。
真正的瑜伽灵性修持者的睡眠受到自由意志的控制,他想睡就睡,想醒就醒,每天睡眠的时间不超过三小时。
A—U—M都融入唵里,便成为无声之声。唵即寂静,即第四种状态——图力亚。《曼都卡奥义书》说:“唵,无声之声,是意识不为吾人所知的部分,它非一般之心灵和感官所能思议。它截断了一切现象,甚至连喜悦也休止了。这是一个与二元对立的状态——唯一不二的状态。这个称之为第四种状态,同时也是真正宇宙的大我。了悟这个状态,即将自身扩展至宇宙意识。”
这是唵的最后阶段,是清净圆明、不可分割、不可思议、超越言语和心灵的境界。瑜伽行者在深沉的静坐和观想中,进入了三摩地,达到了悟的境界,而了悟自身即是至上意识。从这个最高的了悟状态里,可以完全理解清醒、作梦、深睡等意识的各种状态。
喇嘛尊者以大厦为例来解释此意识四种状态。他说:“我们在大厦一楼所看到的外界景物,可以比拟为清醒状态的体验,即A(阿)。二楼较宽广的视野,可以比拟为梦境中的体验,即U(欧)。三楼更好更明朗的展望,可比拟为深睡状态的体验,即M(姆)。而从楼顶所看到的全景,就像是第四种状态所体验到的寂静,即图力亚。从这个观点,我们了解到唵是整座大厦,而单音母A(阿)、U(欧)、M(姆)只是单层楼而已。”
从印度婆罗门教到佛教的咒语,绝大多数以唵作为开头第一个字。据说释迦牟尼在最后的修行期间,观想月轮,并且在月轮中修习“唵字观”,因而能得到无上的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