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暗黑英雄mod:祖国信任是最大的关怀(人才发展访谈录·“千人计划”专家风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27:36

祖国信任是最大的关怀(人才发展访谈录·“千人计划”专家风采)

——探寻“千人计划”专家徐希平的创新创业足迹

本报记者 盛若蔚

《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04日   01 版)

  2011年11月参加世界高血压联盟区域大会暨第十三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12月中旬出席珠江国际卒中论坛,下旬现身深圳市首届脑卒中筛查防治与转化医学论坛……最近一段时间来,流行病学专家、深圳奥萨医药公司董事长徐希平教授一路“马不停蹄”。除了向国内外同行介绍他和团队对脑卒中防治开出的“大处方”,这位“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说得更多的,是开出这笺“大处方”的艰辛道路。

  从“上山下乡”的“赤脚医生”到“漂洋过海”的“海外学子”,从“研究创新”的“哈佛教授”到“应用创业”的“奥萨掌门”,几十年来,徐希平的身份一直在变,但用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新药“为全世界人健康开大处方”的梦想,却始终植根心田,蓬勃生长。

  “要做出贡献,还是回国好。”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对留学人员的谆谆寄语,徐希平说他一辈子都不会忘……

  家国情怀

  “个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是在一起的”

  徐希平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1956年,徐希平出生在安徽明光市的一个普通人家。17岁,风华正茂,知识青年徐希平“上山下乡”,做了名“赤脚医生”。4年摔打,磨砺身心,他愈发感受到知识的重要。

  “老乡生了病,眼巴巴地来找我,我却束手无策。”望着朝夕相处的乡友,徐希平对那些无助的眼神备感内疚,内心催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一定要想办法解决最基层人群的健康问题!

  下乡的这段日子,让他对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农民的健康状况有了深刻的接触和理解,也对预防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入学的大学生和教育部选拔公派出国的留学生,徐希平在国外20多年的学习、研究生涯中,一直专攻中国农村地区的重大疾病防治。作为一名曾和农民朝夕相处的流行病学家,他深深懂得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大,很多重大疾病的原因和防治措施不同于大城市和西方国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比较严重,但相应的研究和对策却十分匮乏。因此,病因学的研究一旦有所突破,每年就可能会有几亿人群受益。

  2001年,在美国《科学》杂志公布的NIH(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RO1)资助排名结果上,徐希平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当年共获得8项NIH基金资助,研究经费高达420万美元,居全美科研人员第四、所在哈佛大学第一。

  这个数据无疑是对徐希平多年潜心钻研的最好肯定,但在他的脑海中,始终萦绕不去的梦想,是如何将国际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贡献,转化成为促进百姓健康有重要意义的具体措施。

  进入新世纪,徐希平迎来了他学术轨迹的重大转变——将基础科研成果运用到减少疾病发生尤其是控制威胁中国人群健康重大疾病的宏伟事业中去,方向从此聚焦到了转化医学上。

  如果将视线拉远,就在徐希平事业转型之际,中华大地也在急速地向前行进。入世成功,申奥、申博成功,国内生产总值跨入世界三强……中国的日新月异,让早已近距离感受祖国发展脉动的徐希平兴奋不已,他决意不再当“旁观者”,而要做祖国建设的“参与者”。

  “个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是在一起的。”徐希平坚信,只有融入祖国发展的大循环,自身的科研价值才能真正充分得到体现。

  创新矢志

  “做抗击中风的中国力量”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我国居民死亡第一位的疾病,农村高于城市,而且致残率和复发率都很高。”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介绍,由于脑卒中病因和表现复杂,缺少“治本”良策,生存的患者只能长期忍受疾病折磨和昂贵的治疗费,脑卒中需要长期照顾,往往一人得病便拖垮全家。

  每15秒就有1例脑卒中发生、每20秒就有1例因脑卒中死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200多万人、每年带来的社会负担高达400亿元……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说,过去半个多世纪,西方国家的脑卒中死亡率不断回落,而我国却呈现急剧的攀升趋势。

  徐希平下定决心,挑战这个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第一死亡杀手”。

  1993年,哈佛大学与安徽医科大学合作开展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哈佛大学副教授、群体遗传研究室主任徐希平又踏上了皖东熟悉的乡间小道。

  2亿多元投资、10万多人群跟踪随访、历经整整18年……徐希平带领的科研团队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安徽医科大学、安庆市卫生局、连云港市卫生局等单位合作,建起中国最大的前瞻性脑卒中研究队列。

  终于,团队研究有了重大发现:高血压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Hcy)(即H型高血压)是脑卒中发生的两个最重要危险因素,且两者有协同作用。他欣喜异常,“我国高血压人群75%以上为H型高血压,若能提前有效控制H型高血压,就可能更有效预防脑卒中,这对脑卒中高发大国的中国意义重大!”

  然而,新药开发难度已日益增大。中国《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总师桑国卫院士表示,新药研究成功率仅为百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一,即使进入Ⅱ期临床研究的药物仍有4/5遭淘汰,发达国家通常一个新药上市耗时长达十多年,耗资高达10多亿美元。

  站在国际研究前沿,徐希平敏锐地觉察到,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有可能突破复方创新药物的专利瓶颈。于是他大胆提出,以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发现为先导,将增加新适应症与复方创新药两种途径结合,这是绕开专利障碍研发新药的新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分析大量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和临床循证医学研究证据,一种全新的创新药——“依那普利叶酸片”(简称“依叶”)的构想逐步清晰起来——用依那普利和叶酸的组合来控制H型高血压,不仅可以较单纯降压更有效预防脑卒中,还可能会在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硬终点上具有协同作用,尤其适合于H型高血压高发的中国人群。

  对于重大疾病防治领域的创新药研发,西方国家处于绝对优势。因此,在东西方都关注的脑卒中预防领域研发出新药,无疑会面临各种特殊的挑战。特别是早已在面粉等食物中补充过叶酸的欧美国家,根本不相信叶酸还有如此神奇的功效。

  徐希平必须拿出硬邦邦的证据。研究团队不负众望:在综合了全球过去40年开展的全部8项补充叶酸预防脑卒中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后发现,降低Hcy能减少18%脑卒中发生风险,在淀粉中未强化叶酸或者叶酸缺乏的国家和地区能减少25%。由于中国人群本身叶酸缺乏、H型高血压发生率以及跟Hcy升高密切相关的MTHFR基因C677T位点的突变率显著高于西方人群等特点,在中国人群降低Hcy减少脑卒中的疗效更为明显。

  2007年,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并被美国“千名医学家”推荐为“必读”论文。2011年8月,《柳叶刀》刊登了一篇来自40多所欧美日俄澳大学的专家联合署名的研究论文,在分析了273项合计近6万人群的数据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国际高血压联盟主席、中国高血压指南专家组组长刘力生教授评价,“依叶”上市后临床研究为我国过去50年高血压防治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复方药的研发使中国与世界站在同一条新的起跑线上,这是实现国内新药研发跨越式发展的一条捷径。”徐希平团队的研究成果分别被2008年、2010年的欧洲和美国发表的脑卒中防治指南纳入,为全世界人群的脑卒中预防提供了新的重要循证医学依据,这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研究史上的一次新突破,也成为我国2010年新版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四大亮点之一。

  “创新药研究和其他重大科研项目成功经历一样,也常常具有偶然性。”徐希平说,研制复方创新药,绝不是“1+1”的简单叠加,实际上遇到的困难,要比当初预想的大一百倍,“现在回头想想,还时常会出一身冷汗。”

  创业维艰

  “打造中国医药产业界的华为”

  迄今发表SCI论文250多篇,H指数高达47,影响因子1000多分……在医学界论做学问,徐希平算佼佼者;但若论创业,当年几乎没人看好他。

  “一个从无经商经历的科学家要自主创业,就像是不习水性的人下海游泳。”很多好心人劝他:还是专心搞科研的好。

  但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深深刺激着徐希平:国内三甲医院销售排名前100位的药品没有一个中国药,外企药品占据着京、沪三甲医院约97%的药品份额;国内目前97.4%的药是仿制药,创新药屈指可数,更没有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新药。尤其是诸如脑卒中这样的疾病,中国人群的遗传和环境影响因素与西方人群显著不同。因此,对西方人群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不一定最适合中国。徐希平决意把多年积累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打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重磅炸弹’。”

  启动资金、生产场地、手续批文、市场推广……创业之艰,远远超出徐希平的想象。

  2006年11月,在美国讲学的徐希平偶然在网上看到新鲜出炉的《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徐希平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马上提笔写信,用信件这个最传统的方式与深圳相关部门沟通。

  “结果让人很意外,没有一家部门不回信的。”徐希平回忆,一周内他就得到深圳“热情欢迎、全力支持”的考察邀请。不到两个月,在深圳各方支持下,徐希平团队就落户鹏城,深圳奥萨医药公司正式挂牌,并被纳入深圳重点扶持项目。

  在深圳,让徐希平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活力。“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和办事效率完全可与曾学习工作多年的哈佛大学媲美。”徐希平忘不掉,“孵化器”办公室主动为企业申请注册;“依叶”产业化项目和新药研发项目以最快速度得到市发改委立项批准;“奥萨”新药研发大楼和生产线同步建设,市里还主动牵线搭桥在“奥萨”建立深圳大学生物医药研究所;广东省和深圳市药监局多次上门指导培训,实行重点项目个体化服务;省委组织部、科技厅、卫生厅、人社厅,市委组织部、发改委、科工贸信委、卫人委、南山区派员多次到“奥萨”调研,及时解决多方面具体问题……这一切的一切,都给这支稚嫩但充满希望的团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08年,“奥萨”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的Ⅰ类新药“依叶”新药证书,成为过去5年来唯一一个被批准上市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心血管系统Ⅰ类新药化药;当年7月, “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复方创新药物实验中心”落户“奥萨”;2008年,徐希平入选首批“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2009年入选首批广东省领军人才;2010年获准成立博士后工作站;2011年,他又荣膺深圳顶级人才工程“孔雀计划”……

  仅用两年,“奥萨”就完成了化学药、分子诊断、生化试剂和医疗设备4条生产线的标准认证,并获相应产品的生产证书,同时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的与“依叶”配对的“MTHFR”基因诊断试剂盒(Ⅲ类)生产批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上市的常见心脑血管疾病领域的“基因诊断—药品”产品对,为更经济有效地预防脑卒中提供了重要工具。

  短短几年,为占领新药创制的制高点,“奥萨”团队累计申报了180多项专利,47项获得授权,90%以上为发明专利。

  看似顺风顺水,但生物医药创新的产业化过程由于传统体制尚未跟上自主创新的节奏,徐希平的创业之路仍举步艰难。

  “依叶”批准上市后,须经过各省的招标程序后当地医院方可采购。然而,大部分省份几年才招标一次,平均需要4—5年全国才能完成一轮招标。当“奥萨”在深圳的生产车间2010年年底才建成时,“依叶”因无法及时进入新一轮招标,致使数万名患者断药……仍是特事特办,在省有关部门关心下,“依叶”大大缩短了在粤等待招标时间,及时满足了患者的需要。

  无独有偶,进入国家基本医药目录又是一关。按规定,进入目录的药品一般是上市后10多年的成熟药,创新药几无可能进入目录。所幸,事情已开始有了转机。 2011年9月,徐希平参加“千人计划”太湖(无锡)峰会时,卫生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探索自主创新和满足广大基层患者支付能力矛盾的解决方案。

  在“奥萨”从创新研发到产业化的过程中,这样的挑战一个接着一个,虽然险峻,但一旦突破,便迎来曙光一片。“依叶”上市以来,销售每年成倍增长,累计销售超过8000多万元,创税2000多万元。徐希平满怀信心地期待,“10年内,我们要打造一个生物医药的华为。”

  感恩信任

  “创业每一步都有‘贴身服务’”

  上个月,徐希平带领团队落户深圳5周年。深圳市委书记王荣专门指派一个工作组调研“奥萨”,探讨引进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回国不同阶段如何能不断更好更快地可持续发展,使东南飞的“孔雀”不仅留得住,而且用得好。

  徐希平感慨,创业路上每一步都有这样的“贴身服务”,“每遇难处,总有援助之手伸过来。”

  申报国家“十二五”重大专项时,桑国卫院士,卫生部、科技部鼎力支持;申报新药过程中,国家药监局和评审中心亲自组织人员专为“千人计划”学者指导培训;申报广东省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时,省科技厅领导悉心指导……

  “我们走过的每一步,没有各级领导的关怀,是不可想象的。”回首来时路,徐希平总心存感恩。而他体会最深的,还是祖国的信任。“‘海归’创业项目往往前景光明、当下弱小,最需要扶一把、送一程。可失败了怎么办?风险很大。”徐希平说,“信任是对人才最大的关怀!‘士为知己者死’,冲着这份信任,怎么努力拼搏都不为过!”

  2010年初,徐希平在中央党校“千人计划”入选者专题培训班上聆听中央领导“祖国需要你们,祖国欢迎你们,祖国寄希望于你们”的主题报告。他回忆,“当场很多人眼眶湿润,在大家心底掀起了‘心灵海啸’。”

  现在每次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徐希平都要和国外的同事朋友介绍祖国的“千人计划”、深圳的“孔雀计划”,用“依叶”的经历论证自己的抉择,“在祖国,拥有‘最大的实验室、最好的服务器、最有前景的大市场’,发展机会丝毫不亚于美国。”

  “除了‘依叶’,我们还有包括从临床前到一、二、三期临床试验在内的近10种创新药及诊断试剂盒正在加快研发,治疗范围涉及前列腺肥大、糖尿病、抑郁症等疑难病症;深圳奥萨公司计划2年后在创业板上市,让所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都有机会从自主创新成果中受益,为国家节约巨额医疗费用和社会保障成本,并早日把‘依叶’推向国际市场,打造中国创制的‘重磅炸弹’药。”徐希平自豪地透露,目前“奥萨”团队除拥有一批国内成长起来的优秀科研和管理人才外,已引回了6名哈佛大学的博士、博士后和教授,今年还有望再“海归”3位……

  “为全世界人健康开大处方!”在这个当年在小山村为农民开小处方的“赤脚医生”看来,梦想虽仍在路上,但已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