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风流寡妇小说阅读:“阴水”闹京—《科技生活》—2011年第38期—龙源期刊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4:04:21
想在北京找一个入口,回到百年之前的京城。其实,只要找到东直门外大街甲6号院中的一座小楼就可以了。

  小楼“掩藏”在居民社区、微型医院、施工工地的合围之中。如果不取道社区、绕过一栋栋现代住宅,就只能从香河园路边的一个岔口找去。这是一片并不繁忙的工地,迈出一步可以腾起半尺尘土。废墟中,一座古旧的亭子被很刻意地围护了起来,这样的方式似乎提示着它不凡的年龄。

  走过工地,一座年代久远的小楼安静地落座在围着一圈铁栅栏的小院中。

  这是一片“宝地”。就是从这里,自来水第一次流进了100年前的京城,流入了老北京人的生活。

  当年的北京,还是清朝的京师。自来水这一新玩意儿打破了老北京的平静。有人说,自来水专走地下,是“阴水”;有人说,水里泛着白泡,是“洋胰子水”……一些老百姓谈之色变,不愿饮用。

  当年的报业,已在京城兴起。报纸上,有关自来水的广告随处可见,或文言、或白话,宣传着自来水如何清洁、卫生,白泡是压力所致。一些宣讲所也在向老百姓“灌输”自来水的好,甚至送出免费的水票。一份《提倡自来水试行办法》正在京城推行,目的是要让包括妇女、孩子在内的老百姓,都知道自来水关系着饮水卫生。

  那一年是辛亥年,西历1911。自来水在京城供应了1年。

  这项变革了生活方式的近代文明,源自管道、水龙头的发明。1801年,一个意大利小村子里的两名年轻人——柏波罗和布鲁诺,受雇于村子要把附近河里的水运到村广场的水缸,按桶计价。于是,梦想着变富的俩人修了一条管道,把河水引入村子。1828年,英国发明家约瑟夫·克莱蒙发明了水龙头。

  半个世纪之后,这一“舶来品”进入了中国。1879年,大连建起了自来水管道。很快,上海、青岛、天津等沿海、沿江的港口城市也兴建了自来水设施。

  光绪34年(1908年),农工商部大臣上奏、请建“京师自来水”。清政府任命实业家周学熙为农工商部丞参上行走,主持筹建“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性质为“官督商办”。周学熙任公司总理。在一番考察之后,周学熙将水源锁定在了“以安定门外沙子营迤下孙河”。

  “孙河”位于京城的东北方向20公里开外;在今天,就是朝阳区与顺义区的交界处。它的河水分别来自北山的沙河、西山的清河,两条河流最终交汇,就是温榆河。周学熙决定,在孙河、东直门修建水厂。

  铺设输水管,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有街市的公用水龙头,也有少数入户安装的专管。管线总长364公里,使用的水管是德国生产的铸铁管,有着良好的柔韧性。承办了天津自来水建设的德商瑞记洋行,承包了京师自来水的兴建,供水设备、器材全从德国采购。

  经过22个月,水厂建成了。

  来自孙河取水厂的原水,被送到了东直门水厂的来水亭。亭内建有消毒池,原水在消毒之后流经清水池,进入了蒸汽机房。在机房内,装有两台卧式双动活塞蒸汽机;它们驱动两台水泵,将消毒后的水泵入水塔。在重力的作用下,水流输入了供水管网、最后顺着管道流向京城的480个水龙头。

  宣统2年(1910年),水厂投产供水。街头的公用水龙头,由水夫看管、凭水票取水。此后的一年里,京师自来水公司一直在绞尽脑汁倡导自来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官督商办”的自来水业亏损了。次年,公司召开股东会,进行了改组,“官督商办”中代表官方的“监督”就此取消。

  如今,京城的第一座水厂早已人去楼空,古旧的小楼已化身为“北京自来水博物馆”。这一天不是开馆日,博物馆的一名工作人员指着周围工地说,馆内正在停水、停电。她说,来水亭、水塔、平望台等建厂之初的百年建筑,几乎拆除殆尽;只剩下这一座12米高、600多平方米的小楼。它是当年水厂的蒸汽机房。

  小楼的身后,唯有20米高的八角形烟囱一直陪着它经历了百年风雨;在它的西南约200米处,当年为守夜人而造的一座更楼与之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