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yalcrown手表价格:重修圆明园是为了显摆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7:31:17
自康熙四十六年始建,到1860年秋被焚,圆明园以梦幻般的建筑形态存在了150年,随后,又以残园废墟之态存在了150年。
一处处在夕阳下矗立的断壁残垣,以自身的遭遇,默默地折射着这片国土的荣辱兴衰。在此期间,圆明园“重修”的动议几次被提出,又几次付诸东流。近日,北京人大再次将“重修”建议摆上桌面,这究竟是重现古迹,还是抹杀历史,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这百年之殇?
问:圆明园应不应该重建?

李鸿章:重建圆明园的妄想,百年来就没有停息过。说到底,不是为了建筑之美,更不是为了自然之美,这和200多年前乾隆大规模扩建圆明园一样,是意淫——强国盛世的意淫、“万国来朝”的意淫。

就在乾隆做着“万国冕旒朝天子”好梦的时候,他的卧榻之侧,酣睡的是和珅这样的权奸巨蠹,修建圆明园,正好给了他们中饱私囊的机会;而圆明园外头,则到处民怨沸腾。圆明园没有给他招来更多臣服朝贡的夷狄之君,倒给他的子孙招来了一拨又一拨的强盗。乾隆驾崩之后,仅仅过了六十多年,他的圆明园就和他的盛世梦一起灰飞烟灭了。可以说,从圆明园开建的那一天起,就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2500多年前,楚灵王邀伍举游章华之台,得意地问:这台美吧?伍举的答案很扫兴——不美——百姓疲惫不堪、国库财力用尽、农业收成锐减,就连内外百官都烦,何美之有?

据说圆明园大门匾额上的三个字,是康熙亲笔题写的。雍正对圆明的解释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果真有达人之睿智,就早该料到,耗费民力弄这么大一座园林,绝不是什么历史的丰碑。

在遭遇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先后两度破坏之后,圆明园神话般烟雨迷离的美景早已不复存在,虽然留给后人的只是一片废墟,但这片遗址正是清代统治者腐败无能的历史见证,同时也像一座警钟,时刻警示着国人不能忘记这一耻辱。

此外,目前的圆明园遗址,早在某种程度上重建过了,现在再议重建,无异叠床架屋。1983年,福海、绮春园水域、西洋楼遗址、绮春园大宫门、二宫门得到整修,周围山形水系逐渐恢复,西洋楼黄花阵、福海蓬岛瑶台等少量建筑也被复建,多数遗址则仍以废墟状态保留。结果,仅仅几年工夫,圆明园内帆船点点,绿树丛丛,歌声笑语,鼓乐喧天,甚至在“西洋楼”前抬起了“花轿”。

动不动就在文物的废墟上大兴土木,还搞了为数不少的不伦不类的假古董,既掩盖、破坏了废墟本身的美,又阻止人们借废墟发思古之幽情,兴怀古之审美想象。这种行为,名为弘扬,实则摧残。

所以,圆明园不但不应重建,而且应当像保护犯罪嫌疑人“作案现场”那样保护圆明园的废墟状貌。这种废墟的悲凉的沧桑感本身,就是对那种以强凌弱的侵略行径的无声控诉,它不仅可以唤起国人对那段祖国贫弱历史的痛苦记忆,更能激发国人奋发图强的意志和决心……

问:在你看来,重建圆明园有无必要?

慈禧:我听政的时候,早就动过重建圆明园的心思,最后均因“财力不足”而未能成行。如今太平盛世,国富民强,好好修建这样一座皇家园林有何不可?

说起来,圆明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才兴建而成,占地五千二百余亩,大小一百五十景,院内建筑巧夺天工,美不胜收,代表了古代建筑的顶峰和精华,重修这座“万园之园”,可以让后人了解我们大清在建筑上的辉煌成就,即便是只修复一些重要景点,也能加强对比教育,在对比中再现被侵略者破坏的惨状。

实际上,重修的好处可远不止这些。在英法联军一把大火之下,八成多的建筑都已化为灰烬,光剩个遗迹能有什么价值?修这么大一座园林,我当时的预算保守估计都要一千万两,听说前几年有个民营企业家打算在浙江横店异地重建圆明园,预算高达200亿元,仔细想想,这里面得有多少捞油水的机会?

当年重修圆明园的时候,就出过一个名叫李光昭的“候补知府”,声称愿为修园报效30万元的木材应急。结果他与内务府有关人员互相勾结,经内务府出面奏请后,便打着“奉旨采办”的名义招摇撞骗,还私刻了“奉旨采运圆明园木值李衔”的关防。一次未能完工的重修,都养肥了不少衙门商贾,更何况如今?

此外,你们现在看到的圆明园公园从1988年开放至今已有20多年,虽说复原与整修工作一直在进行,但这种小打小闹怎么可能恢复我们大清帝国“万园之园”的气派!如今,圆明园门票才收10元钱,想参观大水法所在的西洋楼遗址还要另外买票,授人以“借国耻敛财”的口实,若是大兴土木好好修建一番,让游客一睹昔日之芳华,这门票收入少说也能翻上几番。

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就曾说过:“我计算过,圆明园建成后,一年光门票收入就有30亿元。再加上剧组来拍戏带动文创产业发展,一年又有150亿。还能带动当地3.6万人就业。”还有一点他忘了说,随着高级会所的纷纷入驻,达官贵人们有了消凉避暑的胜地,圆明园的身价也不可同日而语,如此稳赚不赔的投资机会怎能不牢牢把握……

建园林,财大气粗;买校车,捉襟见肘
问:投入巨额经费修建圆明园值不值?

李鸿章:自康熙朝动工,到道光朝完工,修建圆明园耗时150多年,据统计,前后投入资金高达6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20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还不包括园内的陈设、家具及珍玩字画。

如果此次修建圆明园的计划成行,所需巨资由谁支付?政府部门在建园林、立雕像等大兴土木的工程上往往表现得财大气粗,而在修学校、买校车等方面却一再捉襟见肘,如此鲜明对比,实在令人不解。

甘肃校车事故震惊全国,一辆只能装载9人的校车上竟能挤进数十个孩子,教育部明确表示,财政投入不足是开展校车工作的重要问题。如果全国购买校车,政府预算是3000亿,一年维护费用为1500亿,这4500亿的费用,政府表示财政压力太大。

让政府感觉“压力太大”的事情还不仅于此,北京大肆拆毁农民工子弟学校,15000名学生面临失学风险,教育经费不足又成为了各级政府甩包袱的主要原因,一名市教委官员表示,2003~2010年,全市财政用于流动儿童的教育经费约为每年不到1亿元。

在这些寒酸的数字面前,不知道政府又将如何“大手笔”预算重建圆明园的花费?

慈禧曾执意修建圆明园,保守估计需要上千万两白银。当时正值大清朝内忧外患之际,财库亏空,对外,中法战争用掉朝廷上亿两银子,还欠着不少洋款;对内,灾害不断,黄河决口、旱灾蝗灾等等无一不要用钱。因此,这项劳民伤财的工程得到了朝廷重臣的再三反对。我在给一位大学士的信中说:“海防全未筹备……穷至如此,直无一事可办。土木再不停工,大乱必生”。

谁想,“修个花园”竟成了慈禧的心结,修圆明园不成便改修颐和园,并私下挪用巨额海军经费以堵悠悠众口。由于颐和园工程的档案文件已经被销毁,重修到底挪用了多少海军经费难以算清,但据保守估计,至少挪用了860万,也有人说挪用了2000万甚至3000万两不等。除此之外,重修三海工程也从海军经费中大量挪用,据估计数额近450万两。换句话说,单这两项工程就至少挪用海军经费达1300万两。

可以明确的是,北洋海军在1888年正式成军时,其实力大大超过日本海军,然而此后至甲午战前的六年,由于经费紧张便未再添置一舰、未再更新一门火炮。1891年4月,户部干脆明确要求停购舰上大炮、裁减海军人员。以后,连正常维修都不能保证。对此,我也只能叹一句:“如果海军经费如数拨给,不过10年,北洋军舰甲地球矣。”

与此相比,这六年中,日本平均每年添置新舰2艘,日本天皇甚至节省宫中费用,拨“内帑”以充造船、买船费用。两相对照,大清气数已尽,由此可见一斑……

重“里子”轻“面子”,才是大国心态
问:为何政府频频打造形象工程,却总是不得人心?

左宗棠:看看最近各地的搭建,真是好不热闹,河南宋基会建8层楼高的宋庆龄雕像,安徽潜山建10层楼高的“皖公”雕像,连北京也开始动议复建圆明园。

这些“面子工程”背后的故事似乎更有深意,很快,以报批宋庆龄雕像“公益项目”为名的土地上,17万平米的商品房浮出水面。在安徽潜山,几乎没有人知道“皖公”是谁,却投入千万巨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3千余元。复建圆明园更是个无良动议,当年满清不致力于建学堂强军事,而在圆明园、颐和园上耗费巨大国力,最终酿成国耻,堪称灾难性错误。

政府的面子工程之所以不受待见,不是人民不要“面子”,而是民生的“里子工程”太差。一场大雨让城市成了海洋,一场交通事故让我们的校车“利用率”提高了6倍,核载9人可以塞进去64人。我们的教育经费占GDP 4%的目标18年未实现,欠账超1.6万亿,与此同时,“面子工程”却在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更加刺痛民众的,还有“面子工程”背后隐匿的腐败,回想过去两年铁路基建占大头的“四万亿”工程,再看看今年刘志军落马、铁道部前副总工程师张曙光海外存款高达28亿美元,以及上万公里停建的铁路,就不难理解,有着国家战略高度的高铁为何在民间沦落为中国最大的“面子工程”。伴随着“四万亿”工程推出的行业振兴规划,气势不输大跃进,如今也成了纸上富贵,并且大都销声匿迹。人们发现,除了民生的“里子工程”,没有哪个工程不是过剩的。

当今中国的危机是没有精神重建,不是物质改造,如果对文化一再冷淡,没文化的中国人面对重建后的圆明园,又怎么会有历史共识,怎么有救亡的激情。重建后的圆明园少不了商业包装,挂羊头卖狗肉的新园又怎么能体现出沉重的国耻精神……

问:应该如何对待历史遗迹?

梁思成:作为从百年贫弱中慢慢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究竟如何看待圆明园遗址,其实是检验我们是否成为“大国民”的一个标志。所谓“大国民”,绝非所谓大国国民。古往今来,世界上有过很多大国。但是,我们不能说这每个国家的国民都是“大国民”。

所谓“大国民”,首先应该表现出一种成熟的民智。面对问题,他们知道如何独立思考,如何冷静分析。面对困难,他们知道如何迂回解决,而绝不是摇头叹气。面对国耻,他们知道珍惜那堆废墟的警醒意义。而不是刚刚吃饱了就要跑到邻居那里去炫耀和招摇过市。

世界上有许多以废墟著称的遗迹,如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的罗德岛上的太阳神巨像、古希腊雅典卫城中的帕台农神庙等,它们虽是废墟,但却最客观真实地把历史镌刻在地上,这同样是一种美。

对废墟进行维修是必要的,但如果在废墟上搞“假古董”,破坏了废墟本身的美,是摧残的行为。即使重修圆明园,但建筑材料、工艺、风格都无法真正回到过去,就不会再是那座清代名园,如此修复没有多少意义。

在英国,崇古的观念渗透到每个地方的每个角落。古老的教堂不管是否仍在使用,也不管已经是坍塌的断壁残垣,都要尽心保护起来。我们在波恩茅斯见的一堵据说有几百年历史的断壁,被围墙精心包围着,任何的基础设施修建都要为这个历史见证让路……

  • 清末追求面子工程:
    官员热衷市政工程和排场

    粉墨登场是大清国官员们最为拿手的绝活,他们往往将自己作为舞台的主角,全力打造“高、大、全”的光辉形象,养成了浮夸、疲怠的工作作风。如大清国第一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在东北有相当的建树。年仅22岁的大清国军队总参谋长(军咨大臣)载涛,从欧洲回国时,经过奉天……[详细]

  • 圆明园中的民族悲剧:
    多少国人参与抢劫和纵火?

    《清史演义》中在描写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时写道:“圆明园中火光烛天,一个穿洋装的中国人在导引放火,恒祺问他是谁,他大声道:‘谁人不晓得我龚孝拱,还劳你来细问!’”这里说火烧圆明园给英法联军领路的人是龚孝拱……[详细]

  • 圆明园正觉寺复建开放:
    历经两劫 幸免于难

    正觉寺是一座典型的皇家佛寺,位于圆明园绮春园的西侧,共占地14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49平方米,包括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五佛殿、三圣殿、 文殊亭、六大金刚殿、最上楼等建筑,是一个封闭的长方形建筑群。1860年和1900年,圆明园两度罹劫时,正觉寺均幸免于难……[详细]

  • 曾经辉煌的见证:
    一篇150年前的“圆明园游记”

    我手上有一册1864年法国出版的法文书籍《环游世界》,其中收录一篇题为《乾隆皇帝的避暑宫殿——圆明园游记》的文章。这篇文章写于1862年,作者是法国汉学家M.G.保蒂埃,文章图文并茂,对1860年圆明园被毁前的美景有详细记载。今年10月是圆明园被毁150周年,现将这篇文章做些介绍,作为对被毁圆明园的祭奠……[详细]

  • 被逼还是自愿?
    洗劫圆明园的中国人

    150多年前,在广州城北三元里爆发了一场民众抗英事件。这一事件当时多有流传,后来被载入历史教科书。在历史上,当地有人“抗英”,也有人“援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进袭广州时,曾将一些广东人组织成苦力运输队,冒着弹雨为英军背送弹药……[详细]

  • 圆明园文物追讨是国际难题
    150万件流落在外

    大约一星期前,来自新西兰的玛丽·伊丽莎白·鲍琳与她的两个儿子一起把一对瓷瓶归还给圆明园。这对瓷瓶是她的祖先150年前从圆明园带走的。瓷瓶在圆明园罹劫150周年回归,更让人们想知道:到底有多少圆明园文物流落在外,它们现在何方,何时能够“回家”……[详细]

  • 1860年后圆明园三劫:
    砍古柏 运石料 挖山填湖

    圆明园,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是一页沉重的历史。圆明园没有色彩,它永远以苍劲的灰色在历史的底片上感光,却并不晦暗;圆明园没有喧嚣,它永远以沉默的孤寂与驻足它面前的人们对话,却并无哀怨。它不自惭形秽,因为每一个在它面前流连的生命都怀着一腔朝圣的虔诚。它从不祈望冠盖如云的奢华……[详细]

  • 石劫之后的圆明园
    灵石碑刻何处寻

    一百五十年前的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一场暴虐的大火,焚毁了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英法联军在纵火之前,劫掠了圆明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朝积蓄的珍宝。此后劫余幸存的亭台楼阁和全部古树名木,又被不法之徒盗卖为建筑材料和烧制成木炭出售。进入民国以后,各方权贵又大量拆取圆明园遗留的奇石碑刻……[详细]

  • 纵火烧圆明园者为英军
    放火不是初衷

    “当年英法如何达成一致行动意见?掠走的文物如何分配?”昨日,《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试读本8种向社会发布,将首次大规模向中国读者披露那场劫难的历史理解和原始资料,包括下令火烧圆明园的英国特使额尔金勋爵的回忆录……[详细]

  • 首个谴责英法联军暴行
    雨果“入住”圆明园

    雨果雕像为全青铜制品,宽50厘米,高84厘米,重90公斤;底部长30厘米,宽25厘米。雕像由法国雕塑家娜什拉-凯努女士制作,法中友协联合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法国东方华人协会共同捐赠……[详细]

  • 火烧圆明园:鸦片战争下的蛋

    发端于1860年10月18日的火烧圆明园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的产物。二十年前,“自由贸易”的所谓普世价值旗帜下的鸦片输送,掀起了中西冲突的第一次近代战争。清王朝的惨败,昭示了一种弱肉强食的霸权逻辑的胜利……[详细]

http://cul.cn.yahoo.com/shikongduihua/yuanming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