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魅影原著:中国人为什么很难找到适合的职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57:14

 

 

中国人的职业很多都是错位的,就是说想干的人没有干,不愿意干的人却在干,所以社会就出现了亵渎,就出现了问题。如不适合当售票员的人为了生存当了售票员,那么服务态度不好等问题就随时出现了,这样的服务岗位很多都是错位的;高端点说很多公务员也不是适合的,就是为了公务员的那点高福利好待遇而当上了公务员,没有为民服务意识的公务员当政怎么会为黎民的复制而操心呢?在生活中你会发现许许多多这样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没有在做着适合自己的工作。 

那为什么中国人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呢?我认为社会角色错位是根本原因,就是说人职没有达到匹配,个性的人没有遇到匹配的职业,在社会资源有限及个人生存压迫之下,导致有选择资本(有特权的强势群体)的人过度地占有了不适合自己的高端职业资源,而没有选择资本的人只能迫于生存而匆匆选择一份能做的工作,另一部分期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人同样遭遇了生存性压力,无奈也只能草草工作……就是这样,不适合的人占有了适合的人的职业资源,适合的人要么没有条件去争取要么被无情的挤兑掉,毕竟社会资源在一定时期里总体是有限的。 

社会资源有限性与社会职业角色整体错位是中国人很难找到适合职业的核心原因。若从操作层面来讲又可以分化为十大因素,从宏观层面的政府、教育体制,中观层面的媒体、企业,到微观层面的父母、老师,再到当事人自己等都有其难辞其咎的原因;当然,如果从具体的改变来说,个人因素的微调是可以马上取得改变的,这也是我们一直所提倡的自救理念。 

政府引导过少,法律法规及促进措施不足。政府层面的问题不能不提但也不能多提,因为政府的变化是最慢的虽然她的变化是影响最大的,可是在短期内不可期望于政策层面的变化,我们这里也只是提出问题的一点分析。促进国民能够人适其职,人尽其能是一个作为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人职匹配换来的不仅仅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顺利,也会换成促进企业发展的效益,进而促成国民GDP增长的生产力,因为人适其职带来的是高效率的工作和激情的付出,在一定程度来说,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体制是一方面原因,但没有人适其职、人乐其职的科学家更是关键,把研究当成工作甚至是发财的工具而不是兴趣的人怎么会全力以赴并且卓有成效地干活呢?不用多说了,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或有法不依是宏观方面的最大原因,证明这一点的事实可以用妇女比男人早退休五年、有最低工资保障但不执行、纳税主体是工薪阶层等来证明。 

没有职业教育基础,现在的职业教育开始是从大四毕业时开始的。中国人较系统接受职业教育(特指职业生涯、职业化教育)是从大四毕业时集体倾听当年就业政策开始的,我们没有从幼儿园开始灌输职业教育的传统和体制,从小到大,没有老师告诉你要为职业生涯准备和考虑,有的只是让你把课本上的知识背会并得高分,我们的教育只告诉你要努力地学习,并不告诉你为什么要学,也不为你日后依靠什么为生或从事什么工作而操心,这种没有职业化教育的体制断层,从长远来看,是置一代学生的职业未来而不顾的时代性伤害行为,是教育不作为的最大体现。当然教育理念的缺失是导致没有职业化教育的根本。其实,职业才是人一生最大的基础和平台,除非你是继承大量财产的人,否则你的生存、发展、家庭、幸福等就一切都寄托在了职业上,因为职业、工作才会让你换来一般等价物——钱,有了这个一般等价物你要做、想做的事才会实现;当然我们也不是说教育就是功利化的职业教育,只是要说明一个道理,教育一定要让人有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而职业就是最好也是最基本的依托。这里还要纠正一个理念:知识改变命运,其实知识改变不了命运,知识要通过职业才可以改变命运,思考一下,你知道的名人、伟人、牛人、达人吧,你为什么知道他呢?那就是因为他的身份——而最大的就是职业身份,如爱因斯坦——科学家,所以,你看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是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企业没有培养人的意识,没有提供实践实习的传统。大环境的资源有限和企业公民意识的淡薄,导致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只知道找现成的人来用,而没有培养人、为社会分担的意识。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企业不给新鲜人的实践、实习机会,根本没有培养学徒的传统,所以很多企业早就关了学生实习兼职的大门,而企业——雇主的大面积趋同行为直接加剧了大学生了解职业、体验职业的难度,导致找实习和找工作一样难。如果全民企业有这种意识的话,那么大学生及其他新鲜人就有了职业体验的大把机会,他们也就增加了工作经验,从长远来看,一代国民的整体素质也就提高了,人职匹配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企业短暂的人才培养带来的是全民的进步。当然,企业也在适应这种潮流,需要新鲜人努力的就是多多尝试,总会碰到愿意培养你的企业。 

无耻的舆论引导,造就热门的同时促进了人们的功利追求。舆论不负责任的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原因。所谓的一些热门行业、职业的出炉,一些不利个人长远发展的职业理念的炒作(如先就业再择业,鼓动大学生创业等),断章取义的报道,非典型的典型树立,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左右你的职业价值观和择业理念,要奉劝大家的就是,不要媒体说什么就信什么,要有点独立思考能力,多结合政治、社会背景去想想为什么要这么说,如果你已经被媒体洗脑惯了,那要跟你说的就是不要或少接触媒体吧。 

父母功利性地左右孩子的成长,并且随意打压孩子的兴趣。穷怕了的中国父母大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当大官挣大钱混成社会的强势群体,在此种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的父母们强烈地迎合社会、媒体的热门,全面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尤其是学校的知识性学习。从幼儿园的入学到考大学,从学英语到报补习班、特长班,从择校到择地区、择老师,从报考专业到选择志愿,中国的家长们表现出了极度的疯狂,这种功利性的促进导致很多孩子整天都在忙,但却是在为父母忙、在为父母的理想忙,而和自己的兴趣、理想丝毫不相关,这种肆意的打压,让孩子直接表现了厌学,更是在压迫下前进,学习反而成了痛苦的负担,丝毫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国外的研究证实,一个孩童的理想、兴趣的充分重视和发展,是促进其日后择业的关键,但在中国你会发现,没有一个孩子的理想、兴趣能够坚持十年、二十年,因为要么被父母抹杀打压了,要么被外在过大的负担取代了,从小的职业启蒙就这样被家长们抹杀了。 

不适合当老师的人当了老师,僵化的全面教育残害了孩子。这又是一个职业错位,因为老师的待遇好还稳定,所以国民争相去当老师,可是很多人并不是因为喜欢当老师、愿意当老师而去当老师,这样的老师的直接的后果就是亵渎老师的神圣和残害一批批学生。老师不像老师,老师不是老师,再加上僵化的教育体制,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升学至上的追求,都加剧了对学生的残害:他们抹杀了孩子的天赋和兴趣,他们破坏了孩子的理想和愿望,他们消减了孩子的热情和激情;从而他们造就了一个模子的学生,他们造就了全面平庸、没有长处、短处都一样短的学生,他们造就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人生价值的高学历学生……不夸张的说,教育、老师们只要不妨碍学生的自由成长就是最大的改革和促进了。

 个人没有信仰、梦想,不注重与尊重内心的感受和发展。经过父母和老师的双重残害,绝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兴趣、理想就全军覆没了,他们再也不是有棱有角的个性化的人了,他们都成了一批一样的人,从小到大的打压让他们很久就不关注自己的内心了,在做事以及选择职业时根本就没有先内省思考一下内心想要什么的习惯。在过分注重外在的薪水、福利等的前提下,他们怎么会思考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职业的问题呢?整齐划一的外在,他们只有通过奇装异服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低俗的穿着打扮掩饰不了内心的无知和迷茫,而此时职业的适合与否已经不是他们择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了。这是从根上抹杀一个人的开始,梦想、职业梦想的丧失,直接导致了人们没有探索职业、体验职业、投资职业的内在原动力,而如果你不注重个性化的自己,那在择业、就业时是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的,因为职业定位、天职等确定的依据是个性化的自己加上外在客观职业的互动才是有可能的,而绝大多数人,已经封杀了个性化的自己——梦想、职业梦想。

 个人职业意识淡薄,没有对职业生涯投资的理念。职业化教育的缺失,导致了个人的职业意识淡漠,加上个人理想的破灭,直接让一大批国人没有了方向和追求。不了解职业常识、不知道规划职业、不知道管理职业生涯、不知道投资职业发展……可以大把地投资学历、英语,也不晓得花点钱买本职业生涯管理的书,吝啬的金钱投入导致了职业生涯发展的滞后,转而换来的只能是以真刀实战工作试用体验:三个月做一份工作,不适合就再换,就这样至少要尝试三年才有可能确定自己适合的行业或职能,以实践带来的检验千百倍的扩大了职业选择成本,更可怕的是他是以的工作年限和人生经历来做筹码的。其实,一个适合自己职业的确定怎样都要经过几个职业体验才有可能确定的,但那种无头苍蝇式的选择的成本是巨大的,而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等是可以最大化最优地实现人的选择的。投资的概念不仅仅是投入金钱,也包括投入时间、精力,还要考虑投资回报率、投资有效性等问题,其实上学本身就是一种投资,但这种教育投资的理念却很少有人理解。 

个人在择业前没有几次成型的职业体验,往往第一份工作就是第一次工作。要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是务必要经过对自己的个性化定位、了解职业、体验职业等几个步骤的,少一个步骤都不能科学地确定天职的。我们的国民一方面不了解自己,一方面也不了解职业,当这两个问题凑到一起时,国人能确定适合职业的几率几乎为零。就拿大学生来说,大学生做过几个职业体验呢?他们又从何时做过兼职呢?即使做了兼职他们又有择业、体验职业的概念吗?很多大学生的第一份职业体验是从大学里的第一份家教开始的,就是这个以卖弄过去知识和方法的工作在大学里也并不是很多大学生都做过,他们以为在大学里衣食无忧就无需去做兼职工作。其实,真正的职业体验就是职业见习,是一种学徒式的体验,但上文说过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没有给大学生实习或见习的传统,这样一部分有体验职业但意志薄弱的人就又放弃了,他们把体验职业放到了不得不工作的毕业时,可是到那时一切都晚了,他们必须从零做起,并且将体验职业和选择职业混在了一起。不经过职业体验是无法确定适合职业的,可是中国的大学生又没有几次成型的职业体验,所以只有到他们经过这个步骤之后才会回到择业的开始。 

个人生存性紧急就业,转型中的路径依赖阻碍职业转换。绝大多数人都是底层的老百姓,对于他们来说找到一个吃饭的工作比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更重要。尤其是贫困的大学生,生存压力是他们的第一道关,先生存后发展也是他们的工作策略,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选择工作时能为了一点点待遇而可以放弃心中的追求,生存型紧急就业导致了很多人没有选择的机会或是只能匆忙选择,毕竟对他们来说,能活下来、能活到明天比什么都重要。我是很赞成这个先生存后发展的工作策略的,但我在这里要提醒的是,在毕业时的生存型就业是可以理解的,但若你在大学生活中没有为职业选择做准备和付出那就是不可原谅的了,尤其是当你有时间、有机会、有精力能够改变自己的职业生涯和职业选择时,而你却十分不作为,也就是说,你不能拿那个当借口而不去探索职业、体验职业、管理职业。其实在大学里是完成职业体验的,这个具体可以参见我的系列职业探索文章。当解决基本的温饱后,按理说应该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了,可是这时候又产生了路径依赖,因为自己对现在的工作、公司、行业都太熟悉了,而且积累的资源也有点舍不得,就这样在依赖中被套牢了,如果再加上不错的待遇和良好福利,自己也就屈服了生活,倘若再加上家庭的压力,也就彻底不原意转换了。所以,这里要提醒的就是生存型就业的人,在工作之初就要有为适合自己的职业探索的意识,在工作之中也要及时转换的决心,否则,被路径套牢后就很难有去做自己适合职业的勇气了。

中国人很难找到适合的职业,总结起来就是,小时候没有在兴趣的引导下发展,不明确的个人理想和很难坚持理想,自己在没有意识和体验的情况下找不到适合的职业,而在工作后即使发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也很难再去转换,再上外在的种种原因,打击、摧残了个人的激情和斗志,使很多国人只能沦为工作的奴隶,却很难找到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如果从改变的角度来说,那么个人就是多看看本文的后四条,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变化将在你的努力和付出之后而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