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停车场详细介绍:为土苗山寨送去党的声音(时代先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39:35
——记湖北省建始县人武部长张瑜
冯春梅 李华敏 何文正
《 人民日报 》( 2011年12月30日   03 版)

12月23日,在建始县茅田乡把戏坨村三组慰问贫困户时,张瑜(前右)为村民刘义珍试穿棉衣。
刘 波摄(新华社发)
12月23日,湖北省建始县普降大雪,寒气逼人。但茅田乡董家园村民谢兴美屋内的火塘边,却是温暖如春,气氛热烈,20多名土家村民亲热地围坐在一位军人身边。
红红的火塘,滚烫的话语,“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贫困人口标准”,“我们县人武部明年继续驻点董家园村,一定要落实好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为群众办好几件实事……”听完这位军人的话,在场的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位军人就是湖北恩施州建始县县委常委、县人武部长张瑜。他宣讲的是中央刚刚召开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16年来,张瑜扎根山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为少数民族送去党的声音,把党的阳光播洒在土苗山寨。
不辞辛劳传播党的理论,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让少数民族群众听到党的声音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老、少、边、穷地区,全州390万人口中,土、苗等少数民族就达230多万人。1996年4月,刚刚被恩施军分区特招入伍的张瑜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作为党员军人,让山区少数民族群众听到党的声音,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稳定,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鄂西山区气候寒冷,常年“低山开桃花,高山飘雪花,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在送党课的路上,张瑜曾遭遇山体滑坡、翻车,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2009年6月23日,张瑜到偏远的茅田乡董家园村讲党课。吉普车在狭窄坑洼的机耕路上蹦跳颠簸,因路面陡峭,吉普车一下子失控冲向100多米深的悬崖,幸亏悬崖前一条1米多深的水沟拦住了车轮,他和司机才死里逃生。
很多偏远山村吉普车四个轮子无法走,张瑜就用自己的双脚走。“一把电筒、一双解放鞋、一件军用雨衣”就成了张瑜的“三件宝”。
“望到屋,走得哭”是过去对三里乡石牌村居住户的写照。第一次到石牌村,张瑜整整用了4个小时走遍全村,为给全村党员上两堂党课,与全村党员谈一次心,张瑜翻山越岭、走村到户,渴了,喝一口山泉水,饿了,吃一袋方便面,经常是出门星辰满天,归来满天星辰。
“一盏明灯可以照亮帐篷,几句真理能够开人心窍。”通过张瑜的帮带,村支部发展思路明了、党员干劲足了。2010年该村被评为全国“生态家园示范村”,被国务院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今年7月,张瑜的妻子被查出脑肿瘤,送到北京做手术。手术完没3天,张瑜就有些坐立不安了:连日暴雨,恩施部分地区遭遇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有几家群众的事他放心不下。更重要的是,胡总书记刚刚发表了“七一”重要讲话,他还没来得及把精神传达到群众中去。“走吧,走吧。”相濡以沫的妻子理解他。北京这十来天,天不亮就起床,除了照料妻子哪里都没去,他呆在病房里看报纸学习,剪下了一些重要文章——“‘七一’重要讲话的主要内容,他几乎都能背下来了。”
回到了建始县,张瑜一路泥泞到的第一站,就是他已帮扶3年的扶贫点:茅田乡董家园村。见到贫困户彭宗全和陈正权,他眼睛就红了——差点被山洪冲倒的房墙上斜拉一块塑料布,两家人都只能睡半间屋。张瑜把军区和湖北省军区奖励的“优秀旅团主官”1万元奖金捐了出去。
8月19日彭宗全房子开工,张瑜又来了,四十几岁的人扛起一筐砖头就往上送。来往奔波,又说又做,“七一”重要讲话的精神被他生动地“翻译”进了农家。
含辛茹苦帮助民族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他有一个永恒的追求:
让少数民族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
建始县山高路险,自然灾害频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分滞后。到2006年,全县仍有230多个重点贫困村未实施整村推进,34个村不通公路,156个村人畜饮水困难……张瑜担任人武部领导后,把解决农村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等问题,作为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摆脱贫困的当务之急,成建制组织400多个民兵连挺进深山,挥戈荒野河汊,在这片光荣而贫瘠的土地上,打响了一场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
茅田乡董家园村距建始县城100多公里,一条狭窄的泥巴路是数百土苗村民出入的唯一通道,长期以来,祖辈村民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日子。2009年3月,根据县委分工,张瑜对口帮扶该村,争取交通部门项目资金120余万元,组织全村民兵开山劈石,通过9个月的日夜鏖战,建成了一条10.5公里长的通车公路。
多年的扶贫工作经验告诉张瑜,要使少数民族贫困群众从根本上脱贫,关键是搞好增产增收,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实践中,张瑜着眼国家扶贫政策和当地农村发展实际,及时为军分区和人武部党委出谋划策,建议将扶贫方式由“帮一家一户脱贫”转变为“帮整村推进脱贫”,把扶贫重点由“富粮袋子”转变为“鼓钱袋子”,确保帮扶一个村、整体脱贫一个村,长期致富一个村。
恩施市板桥镇大木村,是该市最偏远的高山贫困村,多少年来,村民们一直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房不避雨”的生活。从2004年起,恩施军分区将这个全州最难啃的硬骨头结成整村推进联系村。2005年初,军分区领导征求张瑜意见,准备派他到该村负责扶贫工作。张瑜二话没说,当即立下“军令状”,打起被包住进村里。
一连几周,张瑜带着水壶、挎包、方便面,带领村干部翻山越岭,走组串户,逐一调查摸底,很快制定出《大木村脱贫工作计划》。为了实现这一计划,张瑜同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干就是整整一年,先后为村里建起了办公楼、小学楼、卫生室,打通了通往山外的村组公路15公里,架通便民桥2座,新建水池、水窖240多口。他还充分发挥当地特色资源优势,指导农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形成了以板党、烟叶、摩芋、养殖等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使村民人均增收800多元……当年底,大木村被恩施州委、州政府检查验收为整村推进先进单位。
临别之时,大木数百村民自发列队欢送,并特地给张瑜赠送了一样珍贵的礼物——一副对联。上面写着:解放军真心爱民贫困群众心头暖,共产党阳光普照板桥大木换新颜;横批是:鱼水情深。
殚精竭虑做好党的武装工作,他有一个坚定的决心:
让少数民族群众增进对党和人民军队的信赖
建始县人武部营院里立着一块3米高的巨石,上面镌刻着“奋进”两个大字,这记录着张瑜带领大伙儿克难奋进、创新发展的历程。
“武装部编制在军队,同时又是地方党委政府的军事部,代表的是党和军队的形象”。张瑜经常告诫自己和人武部官兵,要殚精竭虑做好党的武装工作,让少数民族群众增进对党和人民军队的信赖。
张瑜总是留给人们奔跑的身影——一天到晚都在基层奔走。为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发展作贡献,山区民兵必须适应“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使命任务,有效提高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2008年初,带着这一个个课题,张瑜领着工作专班一头扎进该县68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乡镇等,经过为期20多天的深入调研,“组织难落实、训练难开展、装备难保障、作用难发挥”等一个个制约民兵履行使命任务的难题浮出水面。
他按照“两应”一体化的建设思路,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应急维稳需要实际,按照军地结合、平战结合、管用结合、寓兵于民的建设路子,在县直单位组建50人规模的常备民兵应急分队,每个乡镇组建30人规模的常备民兵应急队伍,主要担负保交护路、反恐维稳、抢险救灾、战备执勤、安保警戒、治安联防等任务。这不仅解决了过去“有组织无兵”和“有兵无组织”的难题,而且使民兵队伍质量得到了整体优化。全县11支常备民兵应急分队,党员、退伍军人、大专以上文化青年达到90%以上。
“我是祖国锻造的一颗子弹,只要党和人民一声令下,我就会义无反顾地上膛、瞄准、击发”!张瑜实践了自己的从军格言,2011年被湖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表彰为“献身国防建设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