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球员图片:什么样的成功 才可以复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1:36:46

 

什么样的成功 才可以复制

 

 

 

 

今年高考,陕西洋县又曝出一位零分考生。不同的是,他不是要挑战高考制度,只是想吸引关注,引来投资,想发财和“成功”。该生考完后一个人去了上海,母亲给他打电话希望他“做一个普通人,平平淡淡过一生”,他说:“我做不到,我不想做普通人!”
  普通人就不成功吗?台湾的陈树菊,一个卖菜为生的大婶,17年来捐款千万新台币助学,今年上了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什么叫“成功”?我们的标准似乎相当单一:开名车、住豪宅,不外乎“有钱有势”而已。至于你是怎么“成功”的,没有多少人在乎。也许陈树菊的例子并不那么有说服力,如果最终没被《时代》选上,她的人生能不能说“成功”?
  近些年来,铺天盖地的“成功学”树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榜样,告诉我们这样的“成功可以复制”,而实际上,再怎么复制,“有钱有势”者只能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最终只能成为所谓的“失败者”。
  那位零分考生,我们无意批评他为“成功”痴狂,我们只是为他担忧。他说不成功就不回家,他在试卷里写下“破釜沉舟,不破不立,破而后立,不生则死”这样的字句,而我们知道,他“成功”的希望实际上相当渺茫。 
  想起2008年在广东工厂失踪的年轻人罗炼,他留下一段话:“终生役役而不见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所向,讳穷不免,求通不得,无以树业,无以养亲,不亦悲乎!人谓之不死,奚益!”读来令人泫然欲泣。当时许多人说“自己也是罗炼”——毕竟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人是大多数。试想:那些辛苦了一辈子的老农民,他们的人生是失败的?那些国企的下岗工人,他们的人生是失败的?那些在公司里苦苦向上爬的普通职员,他们的人生是失败的?有时会觉得那些勤奋、善良、正直的普通人,活在这样的社会简直是一场悲剧,临到死了,只要是没钱没权,不仅旁人,自己都会觉得自己活得好失败,甚至对不起亲人。如此,让人情何以堪?
  那么,这种社会氛围是如何形成的?简言之,一是传统文化的断裂。以前的中国人谈到人生意义,“立德”高于“立功”,“修身齐家”先于“治国平天下”,穷人是可以有尊严的,所谓“安贫乐道”、“穷而弥坚”,但现在谁还说这些?

 

 

 

 

 

 


  其次,改革几十年来的中国经济奇迹,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大大释放了普通人内心中对财富和地位的真实渴望,它曾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而持久的内生动力。但如今,正是其负面效应集中彰显出来之时。
  再次,当我们面对医院里拥挤的人流和一号难求的现实、面对大城市越调控越高涨的房价和飞涨的房租、面对高额的择校费与各种高价补习班……一系列公共政策的迟滞与失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成功的导向,似乎唯有权有势者才可有尊严地生存。
  于是,我们看到了太多呆滞的孩童、焦虑的年轻人、愁苦的中年人,而少见一张安宁而平静的脸。
  这是不对的,一个四处充斥着“失败者”的社会,明显是不健全也不可持续的。现在是正本清源的时候:守法、不做恶、并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的人生,就是成功的人生,而即便家财万贯权势淊天,但人品低下、无奉献于公益,这样的人生也是失败的。唯有改变了成功标准,成功才可以复制,这样的成功也才真正有意义。
  我们这么说,不是在灌输“精神鸦片”,不是要忽视社会的不公,但改变对“成功”的看法自有其价值:我们都生活在人群当中,不可能都内心强大到无视别人的评价,而所谓社会舆论,最终仍得回到我们每一个个体对自己、对他人的看法——即使你不能改变社会,但你仍然可以改变自己,而当你改变了自己,你就是在改变社会。正如海明威那句耳熟能详的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最大的悲哀,不是我们在肮脏的现实面前生活得很艰难,而是我们在碰壁之后,居然转而认可那些荒唐的逻辑和低劣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