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电视英文版系统:让学历见鬼去吧-红豆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29:57

让学历见鬼去吧

 

----20世纪最狂妄的校园演讲

   这是美国Oracle的CEO拉里·埃力森(Larry Ellison)在耶鲁大学2000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相信许多人都听过其中的某些片断,现附全文如下(我本人并没有鼓励大家退学的意思哦,别砸我^^。我只希望大家再重温一下这些片断,找回我们可能已丢失很久的激情。):
  
   耶鲁的毕业生们,我很抱歉----如果你们不喜欢这样的开场。我想请你们为我做一件事。请你----好好看一看四周,看一看站在你左边的同学,看一看站在你右边的同学。
   请你设想这样的情况:从现在起5年之后,10年之后,或30年之后,今天站在你左边的这个人会是一个失败者;右边的这个人,同样,也是个失败者。而你,站在中间的家伙,你以为会怎样?一样是失败者。失败的经历。失败的优等生。
   说实话,今天我站在这里,并没有看到一千个毕业生的灿烂未来。我没有看到一千个行业的一千名卓越领导者,我只看到了一千个失败者。你们感到沮丧,这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我,埃里森,一个退学生,竟然在美国最具声望的学府里这样厚颜地散布异端?我来告诉你原因。因为,我,埃里森,这个行星上第二富有的人,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比尔·盖茨,这个行星上最富有的人---就目前而言---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艾伦,这个行星上第三富有的人,也退了学,而你没有。再来一点证据吧,因为戴尔,这个行星上第九富有的人---他的排位还在不断上升,也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
   ......你们非常沮丧,这是可以理解的。
   你们将来需要这些有用的工作习惯。你将来需要这种“治疗”。你需要它们,因为你没辍学,所以你永远不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哦,当然,你可以,也许,以你的方式进步到第10位,第11位,就像Steve。但,我没有告诉你他在为谁工作,是吧?
   根据记载,他是研究生时辍的学,开化得稍晚了些。
   现在,我猜想你们中间很多人,也许是绝大多数人,正在琢磨,``我能做什么?我究竟有没有前途?``当然没有。太晚了,你们已经吸收了太多东西,以为自己懂得太多。你们再也不是19岁了。你们有了``内置``的帽子,哦,我指的可不是你们脑袋上的学位帽。
   嗯......你们已经非常沮丧啦。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现在可能是讨论实质的时候啦---
   绝不是为了你们,2000年毕业生。你们已经被报销,不予考虑了。我想,你们就偷偷摸摸去干那年薪20万的可怜工作吧,在那里,工资单是由你两年前辍学的同班同学签字开出来的。事实上,我是寄希望于眼下还没有毕业的同学。我要对他们说,离开这里。收拾好你的东西,带着你的点子,别再回来。退学吧,开始行动。
   我要告诉你,一顶帽子一套学位服必然要让你沦落......就像这些保安马上要把我从这个讲台上撵走一样必然......(此时,Larry被带离了讲台)?

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显然,21世纪更重视对人的能力的要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高学历的人并非一定是高能力的人,并在递交给联合国的报告中曾多次提到能力的培养。他们说:"直觉、觉察力、判断力和使一个集体紧密团结的能力,这些的确不一定是持有最高文凭的人独具的能力","能力是每个人特有的混合物,它把通过技术和职业培训获得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格、社会行为、协作能力、首创能力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

  事实已经充分地证明了委员会的提法是相当正确的。凡是做事成功的人,都是因为他们具备了体现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能力。

  1993年10月,第三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评选活动揭晓了。这次活动是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权威性评比,自然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当10位当选少年在中央电视台一一亮相时,人们禁不住议论纷纷:"瞧,北京女孩苏进名列榜首,她有什么惊人之举?"

  的确,苏进入围并居于榜首,让一些人大感意外。就连她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也在一些同学很不服气:"我们学校什么样的尖子生没有啊,在国际上拿金牌的学生多了,苏进连一块银牌也没有,考试分数也不是最高的,凭什么让她当选呀!"是啊,从一亿三千万少先队员中评选"十佳",一千三百万分一啊!

  然而,当人们用现代教育的眼光看待苏进的时候,当人们把能力作为评定一个的标准时,人们就无法不对苏进心服口服,因为人们会发现,能力的概念在苏进身上有了充分的体现。

  话还需要从头说起。苏进的爸爸叫苏格,曾在美国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取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后资格。为了报效祖国,他拒绝了三所美国大学的邀请,毅然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陕西省西安市。这时,苏进已经9岁了,在美国读完了小学三年级。回到祖国以后,苏格给女儿联系了陕西省西安外语学院附属小学,希望女儿能从四年级接着读。苏进自己当然也是这个想法。

  可是,在入校的摸底考试中,老师发现,虽然苏进有一口流利的英语,但汉语水平却极低,她看不懂黑板上的数学题,甚至只会写"工人"两个汉字。没办法,校长只好让苏进从一年级重读。

  对于校长的决定,苏进一百个不乐意:我都9岁了,从一年级读起,15岁才能小学毕业,一切不都耽误了吗?父母觉得女儿言之有理,经过与校长的反复协商,校长才勉强同意苏进插入三年级试试。

  坐在三年级的教室里,苏进由于汉语水平近似文盲,不仅看不懂老师写的字,甚至听不懂老师说的话。每逢老师让同学抄黑板上的题,苏进就更慌了神儿。她照猫画虎一笔一画写得极慢,等老师擦掉再写新题的时候,她连旧题还没抄完呢。眼看自己远远落在同学后面,好胜心极强的苏进决定向自己挑战。

  课堂上,她全神贯注,边听边写默记,听不懂就借助老师的手势和表情来理解。回到家里她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贴上了中英文标签,走到哪里就读到哪里,记得哪里,简直像着了魔。为了独立学习,她不仅学会了查字典,甚至到了根据厚薄手感便能查字的惊人程度。她从不请求老师照顾,和别的同学一样按时完成作业。期末考试后,苏进捧回了成绩单:语文93分,数学95分,美术98分,音乐100分,&127;思想品德优秀。

  谁能相信,一个从西安转学来北京的小学生,转学手续居然是自己去办的?当她一个人站在教导处主任面前的时候,她那份自信和从容,使人们惊叹不已。

  苏进是一个敢于冒险、善于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自己的人。12岁那年,家里来了3个外国客人。他们头一回来北京,很想去游览一下长城。可是,那段时间爸爸妈妈忙得脱不开身。这时,苏进主动请缨:"我来当导游吧!"爸爸妈妈听了苏进的话,愣住了。要知道,苏进只在去美国之前去过一次长城,可那时她才4岁呀。事隔8年,她能行吗?尽管心中充满了担心,父母还是同意了苏进的想法,他们也有意让苏进锻炼一下。结果,苏进果然圆满地完成了导游任务。

  苏进还是一个懂得宽容、懂得合作的孩子。一次,班里的一个男生为了给苏进难堪,故意把别人的手表放进了她的书包,想制造出苏进偷东西的"事实"。被老师查出来后,一些同学以为苏进非拿他出气不可,谁知,苏进一句嘲讽的话也没说,还继续帮助那位男生补习功课。

  从苏进的身上,你是否感受到了国际21世纪教育所提倡的几种能力?她虽然只有小小年纪,却懂得把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生活中,也有的人虽然学习成绩很好,却能力低下,以至于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错过了许多大好机遇。一位独生子,学习成绩一向拔尖,已经顺利地读完了研究生课程,即将被保送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一家人欢天喜地,独生子却心事重重,进而惊恐不安。原来,一想到出国后将远离妈妈,没有人替他照料生活,他就心跳加速。结果,他患了"出国恐惧症",不仅不能出国了,连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也无法进行下去,只能住进医院......相比之下,这样的人能算是合格的人吗?如此的心理素质,怎能面对未来社会?又怎么能把事情做好?

  如今,崇尚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们的共识。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早就把能力当做用人的重要标准,惟才是用,不重学历。举世闻名的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60年代的时候就写过一本题为《让学历见鬼去吧》的畅销书。在书中,他斥责了日本流行的以上过哪个大学作为选人用人标准的做法。为了使自己的员工能够发挥聪明才智,不受学历限制,他毅然烧掉了公司所有人员的人事档案,并宣称,索尼公司对职员的使用或晋升,不看学历和文凭,而看平时的努力和能力。

  如果想靠文凭混饭吃,只能被淘汰。这一做法使索尼公司始终充满了活力,在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你也想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请时刻记住: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人的素质与文凭

  引言:文凭是对一个人的某方面知识、能力和水平的及格认可,它属于过去时的测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根本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学力的要求,更不可能全面衡量或代表一个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有人说:人的本质力量不是体力,也不是知识。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素质,素质才是人的本质力量。

  爱因斯坦说过,“我学习中等,按学校的标准,我算不上是个好学生,不过后来我发现,能忘掉在学校学的东西,剩下的才是教育”?。我想,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制造文凭,而应当是解放一个人的脑袋。

  “好马还得凭证,否则不许参与赛跑”。今天我们提出一些有关人的素质与文凭关系的认识和观点,就是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一)
  一位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初中教师说,乡下“尖子生”往往比城里“高材生”更有潜力,甚至更惹人喜爱。理由是他们基本素质好,谦虚、好学、上进,易于启发,接受教育;而城里得高分的考生多数是得益于优越环境条件和老师好的教学方式。问题的关键是,他们能不能在同一起跑线上。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考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上中专,次之的上重点高中,再次之的上师范、技校和普通高中。这几年的情况是最优秀的上重点高中,次之的上师范、普通高中,再次之的上中专、技校(有的在校还可递升大专)。现在,有的地区高考录取率高达93%以上。可以说,今日中专与昨日中专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将来社会“遍地(人人)都是大学生”。?这就是过去“精英教育”与现在“全民教育”产生的巨大反差。

  从教育改革变迁看来,我们很难避免少走弯路,很可能是在犯中国人的“极左”或“极右”的老毛病。以前社会上有诸如“分数论英雄”、“高分低能”之争论,如今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只论文凭不认人”,甚至连文凭也认不清楚了。时下,很多人说普通大学生已不顶用,中专生更没市场,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今的大学生能有多少“含金量”还要打个问号。时下,有人宣扬教育是最大的需求,根本就是一种谎言,而且可能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巨大浪费。与其说教育是一种需求,不如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教育开始“泥沙俱下”、缺失水准的时候,文凭与本事失去内在平衡也就在所难免了。在表面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和全民教育往往容易被简单地归结为“技能教育”和“文凭教育”。

(二)
  有人说:人的本质力量不是体力,也不是知识。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素质,素质才是人的本质力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人的心理、道德和智慧。心理素质是人的最根本的内在力量之源,它包含情商、进取心、敬业心、心理状态等,现在还有人提出“逆商”一词,它说明一个人在逆境中处遇能力,以及逆向思维能力;道德素质是一个人无限可取的力量源泉,它包含集体荣誉感、社会公德心、责任感等,智慧是一个人改造世界最有力的现实力量,它包含智商、知识、接受、掌握、应用知识能力、思维应变能力等等。一个人如果离开了这三个方面,一切都无从谈起,更不用说文凭至上了。如果说一个人他(她)具备三个方面中的基本因素,忠诚、好学、肯干、能干,那么他(她)就能成为某一方面的能手,这对用人单位来说,就是人才。我们所说的高素质人才并非指高学历人员(当然高学历人员中不乏高素质人才),古今中外很多政治家、文学家,并非因为有了高学历才成名成家,而是因为他们在潜质、本能、灵性等方面有过人之处,比如中国革命史上的毛泽东,他的成功是应该配发怎么样文凭,还是如何客观评价他的综合素质,值得深思。

  这两年,一些省份制定《乡镇工作纲要(试行)》要求5年内所有35岁以下的乡镇干部必须取得大专以上文凭。表面上看起来是件好事,其实不然,此举就是我们政府一贯使用的“一刀切”、“和稀泥”做法。任何事情“一刀切”和“一锅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乃至错误的。“惟文凭”也不例外!其本质是趋向于倡导水平无用论,人人都拿上了大专以上学历,你我他就可以“打哈哈”了,“谁也不比我强”。其作用和意义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干部的素质本身有高低优劣之分,君不见有的学生补习多年也上不了大学,我们干部能全部上得了大学吗,岂能拿“一张纸”提高总体水平,或扯平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这不现实,而且不符合客观规律。文凭一张纸到底能说明什么问题,何况这张纸还有待于认真研究呢。在当今社会,越是高看文凭,越是强调硬件,其实文凭的门槛已经放低,获取文凭的渠道不断增多(包括假文凭),品质、品位难以保证,知识的水分也在增加,“软件过软”问题将越发明显。当然,如此高看文凭现象也不能排除少数“浑水摸鱼者”的推波助澜作用使然。越没水平者越重视文凭,几乎已成大势所趋。那么,有水平者岂能不重视文凭?!

  日本有一家大公司(索尼),一万多名雇员一进公司就把学历封存起来(指人事档案),让他们去公平竞争,在工作中,大家不论学历高低,只比能力大小,结果发现科技人员中有相当部分的人并不是“科班出身”,从而使得“世界第一”的新产品不断问世且畅销世界。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一度被喻为“经营神童”,他在总结自己的管理经验时,曾写过一本《让学历见鬼去吧》的书,他的创新之举令人佩服。“小日本”之所以厉害,在于它的前瞻性、适应性(用可造之才,“零”成本运行)。中国人不失厉害,是因为知道“实践出真知”;而中国始终厉害不起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本本主义”盛行。有位专家指出‘学习’二字要拆开来讲,一个是‘学’,主要是从书本中学,各方面知识的积累,目前社会一般用文凭来衡量;再一个‘习’,就是练习、实习、实践的意思,注重经验的积累,这是一种活的知识积累,因为社会就是一所终身的大学,实践出真知说的也就是这层意思,一般用水平来度量。文凭仅仅代表学习中“学”的一部分而已。即所掌握的一部分有限知识。

(三)
  人说:知识经济,改变人生。是否也能说,信息时代,创新世界。瞬
息万变的时代,对我们如何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且信息资源共享成为普遍现实,证实了一个人尽管学富五车还不如鼠标轻轻一点,人脑再了不起也不可能成为百科全书,而电脑却无所不能地贮存、检索任何知识。随着信息化进程加快,一方面要求一个人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专业化系统知识,一方面又需要适应信息千变万化的形势,掌握广泛知识,各方面都要了解或懂一点,并且不断更新、溶汇、贯通。这种情况下,人脑不应该成为知识的贮存器,也不可能贮存那么多知识,有必要开发类似于驱动器的功能,以提高获取、运用、驾驭知识的能力,这一部分恰恰是文凭所不能衡量的人的本质力量。文凭是对一个人的某方面知识、能力和水平的及格认可,它属于过去时的测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根本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学力的要求,更不可能全面衡量或代表一个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有位学者指出,人一辈子充其量也只能读一千本书。这无疑是对的。在瞬息万变的时代,知识的海洋里,关键在于提高捕捉、获取信息和检索、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不在于你有几张文凭,掌握多少知识。因为一个人一辈子掌握多少知识是有限的,而且有可能成为终其一生的累赘;而应用知识却是无限的,它更多的活力在于“习”。爱因斯坦说过,我学习中等,按学校的标准,我算不上是个好学生,不过后来我发现,能忘掉在学校学的东西,剩下的才是教育。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制造文凭,而应当是解放一个人的脑袋。社会要发展,关键要有本质的力量去改造它,而不能采取诸如“文凭”等各种条件去局限它,在人的素质与文凭之间,何者优先何为重要,关键在于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看待,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拓宽用人思路。
如果我是企业老总,招聘员工最想看的硬件是他(她)初中和小学时的学习成绩,因为那是一个人基本素质形成时期最重要的特征。一般来说,只要基本素质好,他(她)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人格的可塑性就强,我们需要他(她)干什么,只要(她)有兴趣就可以干得好。所谓的人才,从很大程度上也可以从他(她)适应性和再学习与工作能力中反映出来。任何时候,我们不可对少数能够改变世界的人的力量表示怀疑。这部分人,往往是学习能力特别突出的人。

  近年,欣闻社会上出现一些“猎头公司”,着手伯乐相马、“正本清源”工作,这正是社会之所求、形势之所趋、人才之所愿。我们的政府人事部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学一点前沿知识,激活僵化机制。社会本是一所最好的大学,是知识的大熔炉,何必强求多少干部如何去拿硬性文凭,不如在学中干、在干中学,选择增长知识的最佳途径,更加有利于事业发展。当前,我们倡导终生教育,以及各行业系统开展的继续教育就是个好形式,值得深入探讨,完善措施,努力消除与当今素质教育极不相称的干部“文瓶”现象。

  如果一个中专学历工作人员,总是把平常人进修高学历的时间用在工作和综合学习上,他的努力胜过平常人数倍,所读之书比大学生还多,工作成绩也十分显著,然而由于没有更高文凭迟迟得不到使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希望政府人事部门在对工作人员进行考评、考核的基础上,结合开展继续教育,再分门别类引进考试机制,全面推行“三考”(考评、考核、考试)制度,综合考虑德、能、勤、绩方面,以解决机会不均和限得过死问题,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也只有这样,才能允分说明我们社会进步了。

  最近王师北在《杂文月刊》撰文指出,1943年5月14日,《申报》刊登《招聘编辑生》启事,内容有七条。其中有两条与本文话题有关。即第二条,学历高中或以上,或同等学力者。“不须文凭,但自问学历不足者不必尝试”;第七条,具体报名事宜。特别说明“请托说情,作为不合论”。这就等于说:你有没有文凭,有没有“关系”、“背景”,那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你有没有真才实学。假如真是一个合格者,就来应聘吧。六十年前国人尚能行此道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一些用人单位为什么还坚持以文凭论高低、凭关系取人才?我们常说要与时俱进,如此做法就找不着北了。

  看来,对待文凭问题。要做到实事求是,还真不容易。客观一点说,用人时必须加上一句话“或同等学力者”,才行。

               sony之父盛田昭夫

  在当今世界,一提起“SONY”(索尼)没有不知晓的。它的创始人是井深大和盛田昭夫。所有成功的企业家,无不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在这方面,盛田昭夫也许是表现得更为突出的一个。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盛田与他的大学教师、朋友并深大建立了索尼公司的前身——东京通信工业公司。创业之初,他们利用自己在物理学方面的专长试制出了磁带录音机及配套的磁带。这种录音机比原有的钢丝录音机使用方便,录放音质量高,磁带的生产也比录音的钢丝成本低。在鉴定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盛田满以为这种新型的录音机肯定能畅销。
但是,磁带录音机这种新产品还没有被大众所认识,许多人甚至还没有搞清它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于是,盛田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产品的推销宣传活动中。他用汽车拉着产品,到各公司、学校、商店,展示新产品,介绍它的性能。应该说,推销活动搞得还是有声有色的。当用这个看起来怪模怪样的录音机录下人的谈话,然后再放出来时,人们无不感到惊奇万分。可是,惊奇归惊奇,购买的人却很少,因为大家有一个并同的感觉:“这玩艺儿好是好,不过作为娱乐品,似乎太贵了……”盛田为此感到很苦恼。
  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让盛田茅塞顿开。有一天,他在一家古玩店发现一位顾客毫不犹豫地以相当高的价钱买下了一个旧坛子。他想,旧坛子在一般人的眼中一文不值,但在懂得它的价值的人中却是宝贝。这启发了盛田:一定得面向懂得产品价值的人来推销,新型录音机才会畅销。那么,哪些人最懂得录音机实用价值呢?当然是真正需要他们的人。于是,盛田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推销。当他得知许多法院的速记员因为人手不足而不得不加班工作时,马上带着录音机上门表演。很快,法院就大批地来定货。接着,推销的重点又转到了学校。
因为当时的日本在驻日美军的控制之下,开始大力进行英语教育,英语教师不足,特别是进行会话、听力训练的条件很差,正好很需要录音机这种工具。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盛田与井深大又设计制造了一种价格更低廉,体积更小、更适合学校使用的磁带录音机。很快,录音机普及到全国各地的学校,销路打开了,盛田他们的磁带录音机成了热销货。盛田的事业也就此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要能打开它的市场之门,这是一个外国的一流公司所梦寐以求的。盛田在日本站稳脚跟后,也开始向美国进军。
  索尼公司的产品一进入美国,就受到了一家大公司——布罗瓦公司的青睐,它看上了“索尼”产的一种小型收音机,决定购买10万台。布罗瓦公司倚仗自己是老公司、大公司,而“索尼”是初次在美国露面,在购买时提出了一项附加条件:这些收音机必须换上布罗瓦公司的商标来出售。10万台,对刚刚踏上美利坚这块土地的“索尼”来说,这是非常大的数目,其收入也是十分可观的。但盛田不为所动,因为他要做的不是这一笔买卖,而是要使索尼公司在美国立住脚,长期发展,大展宏图。他毅然回绝了布罗瓦公司的附加条件,建持“索尼”的产品只能用自己的商标。布罗瓦公司威胁索尼俭司说:“我们布罗瓦公司可是一个已有50年历史的著名公司!你们的牌子在美国却根本没入知道!”盛田昭夫针锋相对:“50年前的贵公司,不也与现在的鄙公司没有两样吗?我现在正和我捍卫的新产品一道,朝着50年后迈出第一步!”布罗瓦公司见索尼不肯让步,只好也放弃了自己的不合理条件。索尼公司靠自己新颖的设计、过硬的质量,很快在美国发展起来。
  盛田认为,应该鼓励员工的独创精神,防止埋没每个人的个性和才能,这样的企业才会充满活力。他把美国企业的用人制度比喻为砌砖墙,而把日本企业的用人制度比作砌石墙。
在美国的企业里,企业要求被录用的工作人员要像按一定规格生产出来的砖一样,必须能正好嵌进预定的位置里,否则就不能使用。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把广些有某方面才能的人拒之门夕卜。而砌石墙则不然,石头不可能是按一定规格生产出来的,而是有棱有角,形状不规则,砌墙时要根据每块石头的不同形状来安排它们最合适的位置。企业用人也是这样,先录入新职员,然后再观察他们的不同特点,考虑如何发挥他们的最大专长,把他们放在最合适的工作岗位上。这样尽管各个“石头”形状不同,但他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发挥最大的效能。随着“石头”本身的变化和工作任务的变化,有时候还要不断变换“石头”的位置,以保持最合适的安排。
因此,盛田非常强调人的实际才能,而不大重视学历。他曾开玩笑地说过,他真想把公司所有的人事档案全都烧掉,以便使整个公司绝没有学历上的任何歧视。他还在60年代写过一本书,书名就叫做《让学历见鬼去吧!》,他在书中强烈斥责了“唯文凭是用”的做法,而强调:“唯才是用”。这本书畅销一时,发行量达25万册。

                盛田昭夫

  日本索尼公司总裁。祖上世代经营米酒酿造行业,家产颇富。父亲希望他继承衣钵,但他却选择了自己的创业道路。1944年9月毕业于日本大坂帝国大学,后参加海军股役。1946年与井深大合作,以250英磅创办费起家,开设小型电子工业企业。经过数年努力经营,产品不仅立足于国内市场,而且逐步走向国际市场。1958年1月企业正式以"索尼株式会社"命名。这以后"索尼"产品遍布全球,"索尼"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子产品的代名词。其本人也成为日本电子工业大享。

  60年代,他曾经撰写出版了一本名为《让学历见鬼去吧》的书,在日本引起轰动,他也就此博得了打破传统框框不拘一格起用人材的声誉。他给自己立下规矩,在公司一年一度的欢迎新职员的仪式上,一定要亲自发表演说,以体现家庭式企业的情感。本篇是在迎新大会上的代表性演讲。环视面前700多个充满活力和青春气息的脸庞,他首先就指出,公司与大学不同,一分差错就会给公司带来一分风险,因此,必须认真严肃地对待自己的人先选择,并与企业命运共同。

  整个演说,话语不多,但语句简炼,能激励人心,敦促新职员奋力创业,从而使演讲具有强烈的鼓励力。

              企业与职员命运共同

  首先,我想请你们理解,公司与大学不同;在大学,是你们交学费,但从这个月开始,将由公司发给你们工资,而你们之于老职员,在业务上尚未入门之前仍是个负担。其次,在大学,只要能在考虑中发挥出色,即可得满分,万事大吉;一个字都不写,就会吃"鸭蛋"。但是在公司,你们则是每天都在考试。想拼博的话,别说一百分,几千分也能拿到,当然,也有只得五十分的时候。但一旦出现差错,就不是"吃鸭蛋"就能完事儿的,它还会出现负数,而且这个负数没有下限!因此,对于公司来说,一分差错就是一分风险。

  我们公司招聘诸位所采取的并不是征兵方式,公司不是军队。诸位选择索尼公司完全是自己的志愿,因此责任在你们。一般说来进入公司后,你们将会在这里度过二十或三十度的时间。人生只有一次,今后的二、三十年是你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在你们的人生中也只能出现一次。三十年,当你们离开自己的公司,或者有朝一日走完人生最后一步的时候,我衷心希望你们不要为在索尼度过的岁月而后悔。对我们来说,后悔只能是一个悲剧。我再说一遍,选择这个公司的责任完全在你们。在进入公司后的两三个月时间里,请你们看看,想想,在索尼工作是否幸福?这点至关重要。诚然,我们录用了你们,作为一个管理者,或者作为第三者,我们不可能同时也将幸福给予你们,因为幸福应该由自己来创造!

                        盛田昭夫 1986年5月7日

           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这是流行于美国的一句明言,而日本的索尼公司也是一个绝好的例子。

  索尼公司原名“东京通讯工业株式会社”,不好念又不好记。后来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将其创造性地更名为“Sony公司”。“Sony”是由拉丁文“Sonvs(音)”与英语“Sonny(可爱的孩子)”转化而来的。其优势有三:许多电子产品都与声音有关;好念易记;纪念井深大与盛田昭夫这“一对小顽童”兄弟般的深厚情谊。“Sony”很快在社会上叫响。竟相效仿,以致竟出现了众多的诸如“索尼食品公司”的侵权者。

  Example 1: 一天,在日本广播协会的国内新闻与教育部办公室里,井深大见到一台美国产的音质优美的磁带录音机。这个在日本当时还鲜为人知,但是井深大意识到了它巨大的市场潜力。他不惜重金,买下了其生产专利。多次实验后终于产出了自己的磁带录音机,并几经创新后大获成功。

  Example 2: 1954年1月,索尼又以25万美元买下生产晶体管的专利。因为他们意识到电子技术领域更新换代的浪潮即将来临,于是他们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袖珍晶体管收音机。创造性使他们比国内同行整早了两年。

  Example 3: 1979年的一天,几个技术人员的好奇心使井深大的想象力中有了立体声录放机的概念,同样是想象力便有了诸如微型电视机、小型录放像系统等,总是别具一格,先声夺人。

  Example 4: 60年代,盛田昭夫的《让学历见鬼去吧》同样也体现其创造意识。因为,当时的日本还处于极浓的重视文凭的氛围中。这一创新使索尼人才济济。

  Example 5:索尼公司除了拥有众多的科技人才之外,还特别重视选拔配备具有高度创新精神的经理班子。在选拔高级管理人员这个问题上,索尼从不雇佣仅仅胜任某个具体职位的人,而乐于启用那些具有不同经历、喜欢标新立异的实干家。索尼公司从不把能人定在一个岗位上,而是让人合理流动,。在这样的环境中,索尼人特别乐于承担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人人积极进取,个个奋勇争先,整个企业始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几十年来的辉煌历程,清晰地表明,索尼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无不在于其真的动源——索尼人。

  点评:“索尼:研究使它与众不同”,这句被公司奉为座右铭的格言,正是索尼成功的最大奥秘所在。从40年代末公司一开张就提出“做别人所没有做的事,研制全世界都能接受的新产品”。工作中,研究新情况,发展新技术,开辟新领域,占领新市场,先人一步,以期胜人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