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迪拉克xt5和奥迪q5:高效课堂教育学(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0:01:52

           “从学生出发”是教育的基石

   学科知识水平不高,就不能胜任教学的基本要求吗?

   我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当对教师角色有了准确的理解,当教学不再要求教师充当知识的“搬运工”和“二传手”时,我相信教学没有想象得那么难。现在,我们尝试思考以下三个假设:1、假如没有教师,学习会怎么样?2、甚至假如没有学校,学生会怎样?3、假如取消教室结果会怎样?我的三个假设是受了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先生的启发,他曾经说,如果你要以为教不可替代,那么,请问第一个教师是谁教出来的?其实,我们一直在讲,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无师自通,“无师”并非意味着没有“师”,这个“师”可以是不领工资的别的什么吗?比如“大自然”,有些人不是喜欢“复古”和“崇古”吗,那么,古人早就说过“师法自然”。要知道,世界上所有“学问”的源头,都是来自于大自然对人的启迪和教化,比如我们收到猴子打架的启发,于是慢慢便形成了“猴拳”,《公孙大娘舞剑图》讲的就是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得草书笔法之神韵。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曾经说过:“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有人将学会学习称为通未来的金钥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说明,自学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回答我们的假设了,如果学生会学,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前提条件,那么没有教师这个“拐杖”也没有什么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拐杖”或“学步车”吗?如果是,那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应该包含有“导学”的成分——引导学习发生。
   事实上,一旦有学生发生,则课堂教学实在不应拘泥于“教室”这个原有概念,“凡是有学习发生的地方都叫课堂”,操场是教室、田野是教师,一切的时空都可以成为教室乃至于学校。在这样的课堂、教室或者学校里,学生显然是“主体”。这个主张和德可乐利异曲同工,德可乐利认为:教室就是活动室,实验室和车间。

   在传统的教育学里,人们认为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方面: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数百年来,关于教育的争议大致有两种:一种姑且叫做“个人本位论”,另一种可以称之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社会本位论恰恰相反,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于社会需要。其实,如果从教育的源头——是否能够最大幅度促进人的发展来建立教育的价值取向并从中作为评判的依据,则很容易明辨是非。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因而,教育的选择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指向,一种是控制塑造式,一种是自然生长式。前一种肯定是不包容个性的,后一种一定是维护学生身心的,然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健康的规律,这是写进各种门类的教科书里的,那么,教育则需要符合:1、适应年轻一代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2、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应有所不同;3、适应年轻一代的个体差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遗憾的是,在现实的教育操作上,我们无法达到对年轻一代的“适应”,更不可能满足“个体”的学生的渴求,一般情况下,我们惯常于使用“三把镣铐”施加给学生:一是内容繁多的课程;二是灌输和说教的课堂;三是分数至上的评价。传统的中国教育又哪里有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空间、创造的机会呢?我们不是将树苗移植在荒原中任其自然生长,而是把他们种植在造就设定好的盆子里,成为一种精致而扭曲的景观。我们甚至把“赏玩生命的痛苦”当成了教育。

  必须回到“适应”儿童的天性上,把教育的全部行为诠释为自然生长,去捍卫和尊重“学生主体”。教师首先要做到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旨在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这很重要,其实对于教师而言,“点燃”学生,找到他们学习动力的内在驱使,恐怕比研究教材困难得多,当全体学生开始“被一种愿望驱使”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有趣味、有意义的事情,他们会乐此不疲、废寝忘食。

  众所周知,一旦学生开始自学时,他们会遇到很多的挑战,这很正常,困惑便是提升的契机,这时候教师在做什么、该做什么?点拨。点拨这个词包含着“点化”和“调拨”。点拨不是精讲,是启发、诱导、提示,是拨云见日的机智,是四两拨千斤的精巧,是柳暗花明的惊喜。当然,这样的课堂化境考验着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功。或许教师的优劣区别就在这里。教育教学理当追求这样的“化境”,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大多数都是些“普通教师”,他们可能穷极一生都无法达到某一种要求,教育教学有底线吗?教育的底线是呵护生命,正如武汉某位校长所言及的“睡好觉、不跳楼”;教学的底线是什么?能相对轻松地学习,而不是被人为威逼着接受一些自己原本不感兴趣的东西。其实,在一所哪怕很普通的学校,都有学生在某一个问题的认知和见解上超出自己的“先生”,这个时候,就考研着教师敢于不敢讲机会交付学生,这就是我们通常主张的“利用学生”!

 请记住这几句话吧:“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迟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每一天,当教师迈入课堂都将对世界施加影响;走进教室,面对的是学生,然后才是书本。”就让这些话始终提醒我们,去润泽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