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那雄胺片和特拉唑秦:陈荣高在县委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7:22:17
来源:中国·万年   更新时间:2007-4-30   点击次数:2105
学习浙江经验  弘扬万年精神
(2007年4月28日)
同志们:
最近,跟随省委、省政府组织的学习考察团,到浙江杭州、嘉兴、绍兴、金华等地进行学习考察。通过听(听情况介绍、听经验介绍)、看(看大学、看企业、看建设、看环境、看发展)、访(访客商、访专家、访乡友)、谈(谈心得、谈体会、谈感想)、思(思谋划、思对策、思落实)等方式,亲眼目睹了“浙江奇迹”产生的巨大变化,亲身感受了“浙江精神”蕴含的巨大力量,亲身体验了“浙江经验”带来的巨大冲击,我深受感触、深受震撼、深受启发,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认知、启迪了思想。下面,我就这次学习考察的有关情况以及个人的一些感想、启发等向大家作个通报,与大家共勉。
一、赴浙江学习考察的基本情况
第一,学习考察目的。这次学习考察,是我省继2002年之后时隔五年再次组团赴浙江学习考察,也是我省开展“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主题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重点是学习考察近几年浙江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据了解,这次学习考察之后,省委将于召开省党代表会议,作出全省再学浙江的有关决定,动员全省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形成“促进江西崛起、加快富民兴赣”的强大合力。
第二,学习考察成员。这次是我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赴外学习考察,省委书记孟建柱、省长吴新雄亲自带队,考察团成员省四套班子部分领导,11个设区市的书记、市长,99个县(市、区)委的书记或县(市、区)长,部分省直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要负责同志,共200多人。
第三,学习考察经过。4月17日,各学习考察团成员到南昌报道。当天,吴新雄省长代表省委、省政府作了动员讲话。整个学习考察从4月18日开始,到4月21日结束,历时四天。主要考察了杭州(萧山区)、嘉兴(海宁市、桐乡市、乌镇)、绍兴(诸暨市、大唐镇、山下湖镇)、金华(义乌市、大陈二村)等4个市、5个县级市(区)、3个镇、1个村,还有1所大学、10多个大型企业(集团)。期间,既看了工业、农业,也看了商业、服务业;既看了传统产业,也看了高科技产业;既看了突出优势的发展模式,也看了全面推进的发展模式。
二、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四天的学习考察,深刻感受到了浙江经济发展的魅力,可以说,经济繁荣发达,城乡欣欣向荣,社会和谐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到处充满巨大的生机与活力。特别是发展过程中体现的“思路清、速度快、结构优、环境好”四大特点令人称道,值得深思。
第一,思路清。一方面,省委发展经济的思路十分清晰。自2003年7月以来,浙江历届省委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确定了蕴含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提出了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项举措”的“八八战略”,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八八战略”主要包括:一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三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四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五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六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七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积极推进以“五大百亿”工程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建设,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八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八个方面、八个重点,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另一方面,各地因地制宜的定位十分清楚。浙江省2个副省级城市、9个地级市,36个县、22 个县级市和32个市属城区也都分别结合实际,提出和确定了自身的发展定位。这次学习考察了几个市,他们的定位就鲜明地体现了各自的特色。比如:嘉兴市从1996年确定工业立市发展战略后,又按照“五个统筹”(产业高级化、经济国际化、城乡一体化、体制市场化、社会和谐化)的要求,率先在全国提出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之地的思路;海宁能够在短短几十年内打造成著名的“中国皮革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和“中国经编名城”,也在于他们确定了全力打造环杭州湾现代工贸强市、长三角文化旅游名市、杭嘉湖宜居创业新市的战略定位;义乌市大家都很熟悉,面积只有1105平方公里,和我们差不多,但2006年义乌完成的财政收入高达44.48亿元,是我们财政收入的23倍多,其关键也在于义乌坚持“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以专业市场的繁荣发展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和国际化,走出了一条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富有义乌特色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县到经济强县、和谐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第二,速度快。一是整体经济实力提升快。改革开放以来,形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快,大家用得最多的是“深圳速度”。但就整体而言,浙江的发展速度比广东还要快。从1978年到2006年的28年时间里,浙江省的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由124亿元增加到15649亿元,由全国省区市第12位上升到第4位;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7.6%,由27.5亿元增加到2567.5亿元,由第14位上升到第5位。目前,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列北京、上海、天津之后居全国第4位、省(区)第1位。二是经济发展动力增长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0%,由23亿元增加到7593亿元,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4%,由47亿元增加到5325亿元,由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三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快。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由331元增加到31684元(相当于3795美元),由第16位上升到第4位;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已分别连续6年和22年保持全国省(区)第1位。四是城镇经济发展提速快。诸暨、义乌、嘉兴、绍兴、金华等市(县)都只用了10到20年时间实现了跨越型发展。目前,浙江省11个地级以上市有9个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全国百强县中浙江占30席,总数居全国第一;全国千强镇中浙江占268个,总数居全国第二。
第三,结构优。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38.1:43.3:18.6调整为5.9:53.9:40.2,浙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形成了令人瞩目的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浙江现象”。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浙江最鲜明的发展特色就是块状经济。浙江省资源紧缺、环境容量小,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了中小企业、专业市场和特色产业紧密结合、互为依托的企业集群和区域块状特色产业。一是数量多。目前,全省现有年产值超亿元的各类特色产业区块360个,其中100-300亿元的30个、300亿元以上的14个;涉及175个大小行业、23.7万家企业。二是比重高。2002年,浙江全省块状经济总产值已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近五年,块状经济在工业总值中的比例又提升了近12个百分点,达到60.9%。三是实力强。培育了很多大型企业、大型集团,中国1000家最具活力的中小企业浙江占198家,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中浙江占70家,总数均居全国第一。四是特色足。主要以制造业为主。比如,绍兴市的轻纺、温州市的皮革、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苍南龙港的印刷业4个大块经济的年产值超过100亿元;义乌的小商品、海宁的皮革、嵊州的领带、绍兴的轻纺等这些县市型的块状经济,桐乡濮院的羊毛衫、湖州织里的童装、诸暨山下湖的珍珠等镇域性的块状产地,也都成为了一个个全国之最或世界之最。这些块状经济,一定程度上成了浙江持久快速发展的特色。
(二)浙江最基本的发展模式就是家族经济。家族企业就是以家族成员和亲戚朋友为投资者和经营者的企业。如果把企业比作小孩,把企业的所有者比作企业的父母,把经营和打理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比作照看小孩的阿姨,那么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股份所有制企业的特点就是“阿姨看小孩”;而家族企业的特点是自己的“小孩”自己养,结果,“小孩”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得到了精心呵护。据统计,目前在浙江省的非公有制经济中,家族式经营的企业至少占到了90%以上。在这些企业中,既有家庭作坊式企业或单一业主制企业,同时也有合伙制企业、共有制企业,甚至还出现了家族成员保持临界控制权的企业集团。形容浙江家族企业有这样四句话,产业分工细、企业成本低、团队力量强、机制体制活,这充分反映了这种发展模式的优越性。一是产业分工细。从区域看,一个县、一个乡,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成千上万家;从区域内不同企业在产业链条环节上的分工看,每个企业只做其中的一两个环节。如诸暨大唐镇有8000多家从事袜业生产的家族企业,其中有1000家原料厂、300家缝头厂、100家定型厂、5家印染厂、300家包装厂、200家机械配件厂、400家原料经销商、600家袜子营销商、100家联运商、1600家的店铺。二是企业成本低。在创业初期,家族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迅速集聚人才,团结奋斗,甚至可以不计报酬,在很短的一个时期内获得竞争优势,较快的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三是团队凝聚力强,家族成员彼此间的信任及了解的程度远高于其他非家族企业的成员,从而使家族企业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四是机制体制活,家族整体利益的一致性使得各成员对外部环境变化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外部尤其是市场变化的信息能很快传递至企业的每位成员,从而在执行上,成员之间更容易达成共识,迅速采取对策措施,主动寻求良性生存和永续发展。所以,浙江的企业一般生命周期比较长,发潜力比较大。
(三)浙江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就是专业市场。专业市场是众多同类企业销售产品的公共营销平台。浙江市场形成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产业为依托,后形成专业市场,如绍兴的轻纺城,就是先有产业,再有市场;另一种是以市场为引导而形成的产业,如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就是先有市场,后有产业。所以不论是有资源,还是无资源,都可以形成市场,我们既可以“买当地、卖全国”;也可以“买世界、卖世界”。
(四)浙江最充分的发展活力就是百姓经济。浙江是中国个体私营发展的先行者,其经济主体实际上就是“百姓经济”:企业以民营为主,资金以民资为主,市场以民办为主,中介组织以民间为主。浙江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得益于“两个早”,就是比较早地认识到了单一所有制的弊端,比较早地进行了市场导向的改革。在发展的过程中,把握了“四个关键”:一是“小题大做”, 义乌经济就是典型的代表,小商品、大市场,最后形成了大产业;二是“举轻若重”,绍兴的轻纺就是以轻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最终却成就了“重量级经济”;三是“无中生有”, 正是这种精神品质,创造了堪称经济发展中的奇迹:不产皮革,海宁却成了全国最大的皮革制品基地;不产羊毛,桐乡却建起全国最大的羊毛衫市场;四是“内外并举”,既重视占领国内市场,又不失时机地“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等等。可以说,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浙江经济的今天,民营经济表现出了特别强的动力机制、特别高的市场化程度、特别快的富民效应。2006年,浙江省生产总值中民营经济占71.3%,私营企业40.64万户,投资者92.61万人,个体户179.8万户,从业人员364.82万人;个私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出口创汇额等四项最能反映民营经济实力的指标,已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
第四,环境好。浙江人信奉“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竞争力,环境是后劲力”,实际中他们做到了三点:一是政府的角色定位非常准确。浙江经济之所以快速发展,与各级政府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务发展、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观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创造宽松环境密不可分。对政府的角色定位,他们提倡政府就做两方面的事,即优化环境和依法行政。近年来,仅浙江省省级机关就带头减少了50%以上的审批项目,各县(市、区)均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实现了“三个转变”,即运行机制从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向宏观管理转变,从行政手段为主向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转变,从政府配置社会资源为主向市场配置为主转变,取得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二是发展的平台建设非常健全。一方面,园区建设力度大。据浙江省计委对全省工业园区的调查显示,仅环杭州湾沿岸地区就有各类工业园区608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8个,省级工业园区104个;10平方公里以上大型工业园区有42个,开发面积227平方公里,累计投资1476.58亿元。特别随着浙江省委、省政府投资3000多亿元推进“五大百亿”工程的深入实施,浙江的工业园区功能将会进一步提升,必将发挥出更大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市场培育行动早。目前,在浙江各地共有4000多个市场活跃着,去年更是冒出了7个成交额超百亿元的市场,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市场成为世界小商品采购中心,海宁因为皮革城而声名鹊起,尤其是像义乌这样200万平方米经营面积的五星级市场在其他地方都是看不到的。三是群众的创业环境非常优越。主要包括“八种环境”,即规划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金融环境、政务环境、社会环境、人才环境和生态环境等。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始终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争论,允许试,允许看,政府不随便贴封条、戴帽子、打棍子,而是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改革开放初期,在其他地方限制甚至禁止兴办私营企业的时候,他们却是鼓励支持,放水养鱼。为使个私经济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他们主动为其“松绑放权”,在注册登记、规费、税收、贷款、用地、市场准入、部门服务等方面,做到个私企业与公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努力创造条件使私营个体企业经营者“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同时,在灵活运用政策方面,做到了:有了政策,用足用活政策;没有政策,先干先试,干出成效,得到上级认可,争取上级政策扶持。比如,私营经济受到既定政策歧视时允许其挂靠在集体企业名下,戴上“红帽子”;税收政策欲取先予,定个基数,剩下全是自己的,等等。
三、赴浙江学习考察后的几点启发
四天的学习考察,深刻地体会到,浙江走过的发展历程,是我们当前正在做的事情;浙江前进中遇到并解决的各种困难,许多是我们正面临的难题;浙江在实践中探索积累的经验,对我们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这些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必须激发人人创业。从先声夺人的温州模式到今天引人注目的浙江现象,浙江的发展就是以民营化、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不断推进全面开放、全民创业,营造了一个可以把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致的环境,人人投身创业大潮,处处体现创新意识,这不仅使浙江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而且让浙江在未来发展中稳固地抢占了先机。目前,每18个浙江人中就有1个私企老板,每2个人中有1人在私企从业。这是什么力量造就的呢?一是强烈的发展愿望。浙江人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不满足成绩,使浙江经济实现了从点状到块状、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了追求更富裕的生活,浙江人永不懈怠、永不自满、永不停滞,能干常人不肯干的活、能吃常人不肯吃的苦、能赚别人看不起眼的钱。二是灵活的发展机制。浙江的机制创新全国闻名,他们以市场为目标、让实践作检验、凭发展论是非,按照“放手富民、尊重群众、顺势而为”的要求,重点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政策扶持、监管力度等方面加大了改革力度,大力营造了宽松的创业环境。三是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务实创新、锐意进取、奋力拼搏”的浙江人精神,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正是凭着这种勇往直前的开拓创新精神,浙江从资源小省崛起为经济大省、从传统农业省跻身经济强省行列,创造了“浙江奇迹”。浙江现象的本质是浙江精神,向浙江学习,最根本的是要学习这种精神。
第二,必须集聚生产要素。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利用范围的拓展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取决于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在发展的初期,浙江就提出“必须把提高要素集聚能力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提高浙江在要素市场上的竞争力作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根本”,坚持创造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四低”投资发展环境,努力形成生产要素集聚洼地。他们一方面大力加强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城市公用设施及城市生态环境等硬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加强了软环境建设,主要是改革政府管理、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为企业投资、经营造就公开、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特别是非常重视社会资本的集聚,在鼓励浙商回乡反哺发展的同时,积极引进省外企业到浙江投资创业,经常在港澳台和国外举办“浙江周”、在京举办项目推介会等活动。2006年,浙江实际利用外资88.9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有77家落户浙江。
第三,必须发展产业集群。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市场导向与产业支撑相结合。浙江从培育市场入手,以市场提升产业,推动产业“嫁接”升级,又以产业催发市场,以产业的发展支撑市场的进一步繁荣,使产业在专业市场带动下块状集聚,企业靠开拓市场做大做强,民众凭闯荡市场创业致富。如海宁市通过中国皮革城(国内最大规模配置皮革产业资源的专业市场),在大市场的带动下,创建了海宁中国皮都科技园、海宁中国皮革城出口加工区、皮革城箱包皮具加工区三大工业园区,形成了100万件皮革服装和800万件(套)皮革制品的年生产能力,目前,海宁皮革皮件业经济总量全国第一、皮革服装产量全国第一、皮革交易量全国第一、皮革服装出口额全国第一。还有诸暨的袜子、温州的皮鞋、嵊州的领带等等都是同样的发展模式。我县的粮食市场和珍珠市场也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二是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市场的发展,政府要正确引导,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体系。如以小商品市场闻名于世的义乌,政府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在实施以商兴市的发展战略之初,义乌即成立了市场发展局,倾全市之力促进义乌市场的迅猛崛起,经过8次搬迁、11次扩建,义乌市场由马路市场到综合性专业市场,再到全国性小商品流通中心,最后发展为国际性商贸中心。义乌还通过政府掌控市场产权,使中国国际商贸城从1991年到现在,市场内摊位租金每月每平方米960元始终不变,物业管理费只收成本价,国税地税按规定收取,形成了市场发展的“成本洼地”。三是技术进步与人才支撑相结合。积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开发,是浙江经济不断提速升级的经验之一。目前,浙江有318家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国近十分之一,总数居全国之首。如诸暨大唐镇的浙江袜业有限公司、永新集团、日兴隆公司等处于袜业“金字塔”顶端的龙头企业,不仅自身建立了研发中心,而且与国内百余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相互协作、优势叠加,不断提升着产业的科技含量。同时,浙江人还以开阔的眼界抢占人才高地,大胆聘请国内外专家,在用人机制上解放思想,坚持凭实绩论英雄,为发展配干部,培养了大批会搞市场经济的干部。当前,我们关键要把人才引进来。
第四,必须协调城乡发展。为缩小城乡差距,浙江制定并实施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逐步把工作重心从偏重城市的非均衡发展向城乡并重的均衡发展转移,走出了一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子。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做到“农村按城市来建、城市按农村来建”。所谓农村按城市来建,以义乌市为例,为拆除城乡之间的“篱笆”,基本实现了农业经济现代化(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繁荣兴旺的农村经济),农村建设城市化(城乡规划一体化、垃圾处理一体化、道路公交一体化),农民生活市民化(大刀阔斧地对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进行改革,让农民享受市民“一体化”待遇)。我们所考察的义乌市大陈镇大陈二村,有70%的农民住上了别墅和公寓式套房,人均年收入超万元;村里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生活污水统一排放、所有管线埋入地下;每个村民都买了养老保险、办了医保,每年还可从村集体收入中领取福利等等。所谓城市按农村来建,浙江省已明确提出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如诸暨市按照“水在城中、城在山中、楼在树中、人在绿中”的江南山水园林城市的定位,努力建设具有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型城市。
第五,必须构建和谐社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策部署后,浙江省提出了“发展固和谐、民主促和谐、文化育和谐、公正求和谐、管理谋和谐、稳定保和谐”的总体思路,使构建和谐社会“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其实质就是围绕提高经济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环境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等来做好工作。主要做法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八八战略”的要求,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型浙江。二是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把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作为构建和谐浙江的重要载体,创新发展了“枫桥经验”(1963年,毛泽东同志在浙江诸暨枫桥创造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经验材料上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妥善协调各方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三是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浙江把“文化更加繁荣”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作出了《关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决定》,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浙江“打拼文化”,概括起来就是“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万水、说遍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经千辛万苦。四是促进社会公平享受。浙江从关注民生和解决民生问题入手,认真落实和完善了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实施了“农民健康工程”、“农村教育四项工程”、“乡村康庄工程”、“山海协作工程”等,努力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2006年,全省和省级新增财力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均超过了三分之二。
四、灵活运用浙江经验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习好、借鉴好、运用好浙江的成功经验,是当前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最紧迫的任务,也是加快万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最迫切的需要。重点是要做到“五个进一步”。
第一,进一步完善发展的思路和定位。县委、县政府在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确立了“传承稻作文化,实施后发战略,建设环鄱阳湖市场导向型经济强县”的思路和定位。现在我们的关键是要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借鉴浙江的成功经验,重点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市场导向下的产业支撑。就是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培育发展支柱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现在我们的产业定位还是比较零乱的,我们要选定其中比较好的产业,将其做大做强。从目前我县的发展趋势看,服装产业发展的势头比较好,服装生产是最终消费品,我们可以选定这个产业来发展。目前,全县现有落户企业40余家,平车总量6000余台,安排就业人员7000余人,培育了泓峰集团、伊尔枫服饰、育星实业等一批规模企业,总投资2亿元左右。怎样做大做强?关键是要以现有服装企业为基础,注重协作配套,突出资源共享,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二是政府引导下的市场配置。就是要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把工作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上来,更多地依靠市场配置资源,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政府要搭好包括实物平台、文化平台、商务平台、电子平台等在内的平台,通过规划、政策、项目和资金的引导,培育发展特色市场,汇聚环鄱阳湖乃至全国的资源,做到“买鄱湖、卖鄱湖”、“买中国、卖中国”、“买世界、卖世界”,为又快又好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三是人才支撑下的技术进步。当前区域经济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要坚持以人才支撑带动技术进步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培训体系,引导各类人才向万年流动和集聚,千方百计把急需紧缺人才特别是经济人才,配置到全县重点产业、行业和领域,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四是标准应用下的效益提高。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没有质量就没有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效益。一要制定标准体系。改变传统的重“数量”为重“质量”,围绕粮食、珍珠、生猪等主导产业,制定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标准体系。二要推广产品标准。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组织起来,统一生产技术、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产品标准,实行规范化管理,使产品标准从文本走向千家万户。三要建立检测网点。积极争取国内权威检验检疫机构到万年设立工作站点,为我县产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提供快速便捷通道。四要实施品牌战略。把分散型的生产和经营,组建成一只只航空母舰,形成特色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五是文化熏陶下的环境提升。文化就是一种习惯。好的习惯造就好的环境。要加大稻作文化蕴含的“科学、创新、执著、拼搏、和谐”五种精神的宣传和挖掘,大力弘扬“开明开放、诚实守信、打破常规、负重拼搏”的万年人精神,形成“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代表万年形象”的浓厚氛围。六是文明驱动下的社会和谐。就是要用“与人为善,见贤思齐,包容宽容,尚荣知耻”的和谐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崇尚和谐、追求和谐,广泛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乡镇、和谐机关、和谐校园等创建活动,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和谐社会。
第二,进一步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信心就是希望,决心就是力量。发展的信心来源于哪里?就是我们万年自身的“六大优势”。一是稻作文化的品牌优势。稻作文化是万年独有的一张品牌、一个灵魂、一个支柱,蕴含了灿烂的农业文明、远古的工业文明和原始的流通文明。二是掉头向东的区位优势。万年位于江西东部与省城南昌的中枢部位,是饶昌景鹰四个城市的交汇节点,属长珠闽、港澳台和中西部结合的共同腹地,处于环鄱阳湖地区承接长珠闽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最前沿阵地。三是立体交通的对接优势。水运可经鄱阳湖直通长江、直达上海。随着景鹰高速、景-婺-黄(常)高速的建成通车以及九景衢铁路复线建设,形成了以铁路为动脉,以高速为脊梁,以206国道、昌万公路等干线为骨架的陆路交通网络。四是特色资源的集群优势。已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35种,其中银金矿品位为江西之最,石灰石、白云石蕴藏量分别在5亿吨和30亿吨以上,品位名冠华东。特色农产品数量多、品质优,万年贡米一直畅销市场;万年珍珠和万年生猪,都通过了国家无公害示范区验收。五是山青水秀的生态优势。森林覆盖率达60%,林木绿化率达58.9%,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城乡环境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二类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全部控制在三类以上。六是人才辈出的人脉优势。改革开放的今天,勤劳智慧的万年乡亲遍及全国各地,积极传承“科学、创新、执著、拼搏、和谐”的稻作文化精神,干事创业,奋发有为,为加快万年崛起、促进富民兴县积聚了巨大的人脉资源。发展的决心体现在哪里?一是定目标。就是要咬定“决战三年、实现跨越、达到翻番、力争双四”的目标不动摇。全力打好六大战役:以建设10个超亿元物流企业和申报国家世界遗产为目标的现代物流战役;以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个亿为目标的新型工业战;以每年建设10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打造鄱湖有机农业第一县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战;以县城人口达到10万和城市化率达到40%为目标的城镇建设战;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突破10个亿为目标的基础设施战;以新增1万名中等以上普职高学生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战。二是用策略。就是要全面开放和全民创业,这是我们动力所在、根本所在。三是抓关键。关键是人,关键在党,关键是全体万年人民。
第三,进一步营造发展的合力和环境。重点就是要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主题教育活动,突出解决信心不足、观念不新、平台不实、环境不优、互动不够等五大问题,全力推进全面开放、全民创业。一是要把增强外源动力和激发内生动力结合起来。开放是“金”,创业是“魂”。万年的发展,既要强劲的外源动力,也要持久的内生动力。当前,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方面,构建经济洼地,用奖励等经济手段形成要素集聚的洼地;另一方面,建设人才高地,抢住机遇,引进各类急需人才,特别是经济人才。二是要把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结合起来。在继续适度超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把工作的重点更多地放到软环境建设上,努力营造良好的规划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金融环境、政务环境、社会环境、人才环境和生态环境,以环境的优化带动竞争力的提升。三是要把发展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坚持从实际出发,既注意学习借鉴浙江的成功经验,又注意避免先发地区在探索和发展中出现过的问题,特别是在加快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加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确保持续又快又好发展。要慎重决策、快速推进。四是要把抓好当前工作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坚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真抓实干上,多做打基础的工作,多做老百姓得实惠的事情,多谋有利于长远发展之计,通过扎扎实实工作,确保“决战三年,实现跨越”。
第四,进一步创新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体制创新,是动力之本、活力之源。调动多数人的积极性、持久的积极性,必须依靠制度、完善制度。学习浙江经验,就要学习浙江发挥的体制机制的优势,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我们已经制定了六项工作制度,包括以严格“议题提出、议题审议、决策落实、决策备案”的议事决策程序,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为主要内容的的科学决策制;以县委、县政府向上级,同时也向全县人民作出承诺,乡镇、县直机关向县委、县政府和所辖的干部群众作出承诺为主要内容的双向承诺制、以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队人马、一套方案、一抓到底”为主体的项目责任制、以目标导向标准化、责任落实人性化、资源整合社会化、工作督查全程化、业绩考核制度化、实绩利用科学化为主要内容的工作督查制、以提高“五种能力”、强化“六种意识”、保持“八种心态”、执行“五条禁令”、打造“六型政府”为主要内容的自身建设制和以“扬民主、聚民力、帮民富、解民忧、安民心”为主体的民本工作制。这六项制度,其实质就是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发展意识。就是要执政为民、发展为民,心中装着群众,提高全县人民的生活品质。二是管理体制。就是要和谐统一、精简高效。三是运作机制。就是做到“四个最”,即政府以最低的成本追求最大的公平、企业以最低的成本追求最高的利润、市场以最低的成本追求最佳的配置、居民以最低的成本追求最好的生活。四是领导方式。概括起来,就是“以人为本,便捷有效”。以人为本就是让拥护我们的人越来越多,让反对我们的人越来越少;便捷有效就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五是工作能力。就是要提高“五种能力”,即理解力、执行力、操作力、控制力、公信力。六是发展效益。效益不等于效率,光有效率是不行的,还要有效益。发展的效益,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第五,进一步强化发展的组织和保障。我们各级组织的任务是要把群众组织起来、把群众武装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为群众提供最好的服务。学习浙江经验,重点要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思想武装。发展,从解放思想起步;希望,从转变观念开始。没有思想的领先,就没有发展的领先;没有观念的超越,就实现不了发展的跨越。对照浙江,我们最大的差距在思想解放;学习浙江,我们首要的任务也是思想解放。我们解放思想的关键,就是要牢固树立“六种意识”,即稻作文化的品牌意识、后发战略的创新意识、鄱湖地区的全局意识、市场导向的市场意识、三年跨越的忧患意识、经济强县的进位意识,不断筑牢实现跨越发展的思想基础。二是强化组织建设。学习浙江,要与实施后发战略结合起来,深刻理解浙江创业精神的内涵,大力学习、培育和弘扬创业文化,建设拼搏的创业团队,掀起全民创业新高潮。各级党政领导要按照“政治坚定、务实高效、团结和谐、奋发有为”的要求,建设拼搏的领导团队;基层自治组织要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建设拼搏的基层组织;企业经营者要按照“决策科学、管理民主、关注社会、追求利税”的要求,建设拼搏的企业家队伍;创业者要按照“思想解放、行为规范、勇于开拓、敢于胜利”的要求,建设拼搏的创业大军。三是强化作风建设。学习浙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全县各级干部必须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前,要通过开展以“加强作风建设,实现三年跨越”为主题的政风、行风和机关作风集中教育活动,动员全县广大干部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一要加强学习。要树立终身学习、学习革命、学以致用的理念,牢牢把握“读书、认知、动手、成事、效益”五个关键环节,不断提高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本领。二要心系群众。做到“一切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发展。我们组织群众,主要靠行政架构组织、基层自治组织、企业组织和自我组织等形式。现在,已形成了两个组织圈,即乡以下的自治圈和乡以上的领导圈,我们要寻找这两个圈的结合点,使其交*面越多越好,最好是能够集合乃至重叠。三要狠抓落实。要铁心硬手抓督查、持之以恒抓跟踪、拉下面子抓问效。
同志们,学习浙江经验,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我们要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大力弘扬万年精神,全面消化浙江经验,以全新的思路、崭新的风貌,抓经济、谋发展、求跨越,让浙江经验在万年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