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ny d aletta种子:话不说满,事不做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6:18:26
 

  适度的修炼:话不说满,事不做绝

  说话办事,为人处世,最难的恐怕就是如何把握分寸。凡事都有一个标准,所谓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达不到标准自然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而逾越了限度则会过犹不及。适度的压力能帮助人们抵御某些疾病,适度的磨难有助于心理迅速成熟,适度的紧张有利于身体健康,适度的惩罚也是一种爱,适度的沉默是交流的一种技巧。因此,事事都要讲究个辩证法,无论是处理人际关系,还是工作、劳动,抑或是娱乐休闲,都需要适度而行。

  热情的适度

  热情,不小心的时候是一个自焚的火焰。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

  热情,这是鼓满船帆的风。风有时会把船帆吹断;但没有风,帆船就不能航行。

  ——印度诗人泰戈尔

  热情是个好东西,对事物投注适度的热情,做事的效果会更好。但过度的热情,反而是一种失礼。

  热情,有两种解释:一种与理性相对应——是对某种理想、愿望的追求。比如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生活的高度追求,对困难的乐观态度等,这都是一种积极的表达方式。另一种与冰冷相对应——是指待人接物的大方、热忱。对事业的追求少不了热情的工作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少不了热情的待人接物。

  热情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有价值、最具感染力的一种感情。它能让人感到温暖,帮我们克服恐惧。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热情,没有人希望自己遭遇冷落。同时,热情能转换成思想力、行动力和富有激情的创造力,人类正是有了创造与追求的热情,才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才能共享创造的成果。

  比如,被誉为推销之神的原一平,有行销教父之称的法兰克·贝格,他们原本的位置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但凭借超乎一般的热情,他们成功了。这就是把热情转化成为了一种不可估测的力量。

  然而,凡是都要把握一个“度”的均衡,热情同样也是这样的,并非多多益善,上面提到的两位大师,之所以说他们是“超乎寻常的热情”,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很好把握这个所谓的“度”,他们知道在最合适的时间情况下,投入最合分量的热情。

  比如现在的“的哥”们,都十分地热情,为了使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不会感到无聊,与乘客聊天便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有的“的哥”就比较精明,能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找一些有趣的小段子,时常把客人逗得开怀大笑,自然客人很高兴乘坐他的车,幸运的话还能留下电话什么的,没准还能结交一个有身份的朋友呢。

  但有的“的哥”就有点热情过度了,话题没完没了。有的客人比较喜欢安静,他却一直放着“欢快”得不得了的音乐。这样自然就会给对方一种无形的压力,巴不得快些到目的地,以后誓死不坐他的车了。

  同样是热情,但达到的结果却不相同。所以,不考虑对方的心理状况,投入超度的热情,也就是过了分,便会让人感到困扰。所谓,施情者强人所难,受情者尴尬不堪。

  “热情”的服务并不代表最恰当的服务。比如有些顾客去药店买一些“特殊”的药,本来就是很难为情的事,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得了什么样的病。若营业员忽略了顾客的隐私权与心理感受,热情地为顾客介绍这个药的主治病症,而这些正是顾客最不情愿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及的,当然会退避三舍了。

  还有餐饮业,向宾客提供周全的服务,以此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这本无可非议。可是这里头也是需要技巧的,要会“察言观色”,能了解顾客的心情与需要。如果热情到“强人所难”、让人受宠若惊的地步,“热情”就会给对方造成心理负担。

  由此可见,热情适度了,是真挚入心的,过了度,便失去了真诚。所以,热情是一把火,把握好限度会温暖人,把握不好限度会灼伤人!

  时髦的适度

  一切时髦的东西都会过时,所以倘若你追时髦,那么你老了以后,就会变成一个谁也不肯信任的、徒有外表的人。

  ——法国作家舒曼

  我无法追随反复无常的时髦,它每天似乎要产生不同的风格。

  ——英国诗人蒲伯

  时髦是什么?是对一种外表行为模式的崇尚方式。其特征是新奇性、相互追随仿效及流行的短暂性,譬如时尚界年年有其崇尚的流行色。社会成员对其所崇尚事物的追求,是为了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自古以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到黎民百姓,大到帝王将相,从着装、饰物、语言、动作,甚至做事的方法等方面,都苛求一种时代的入流。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情面貌。可以说,追求时髦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历史积极作用的。但时髦依然要一个度的衡量,适度了,是跟得上时代发展变化的一种表现。过度地追求时髦,就是一种愚昧,古人在这个问题上也出现过认识上的误差,成为后人的笑柄。

  后周的独孤信打猎时,帽子稍微斜了点,结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学他将帽子斜戴上,以为时髦。隋文帝杨坚未当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长有一肉瘤,怕人看见,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为时尚。

  赶时髦本无对错,但时髦一样需要适度,若是把无度的赶时髦当成一种追求,以致自觉自愿地被时髦牵着鼻子走,这就有失偏颇了。不少年轻人认为,真正的“有味”,是从言行举止,到着装风度,都要达到“创意”、“新奇”甚至“另类”的境界,叫“老鸟”们频跌眼镜,让身边的人为之骚动,美其名曰“个性”。

  其实,服饰发型、说话做事,人人各有特点,只要不伤及社会,不伤及自己乃至他人都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同社会环境、领域的需求。但是,有些“时髦”看似时髦,其实害处不少。

  有些人明知道文身所用的染料中含有多种有害身体的物质,可为了展现自己的另类时尚,依然还让那沾有毒物的针刺入自己身体,这样的精神真可谓痴狂啊!

  现在的文化市场上,高品位书的读者越来越少,倒是颓废的“青春文学”经媒介频频翻炒而风靡一时。诸多年轻人如痴如醉地购买这类书籍,结果非但获取不了什么知识,还浪费了大好时光。

  不但这些方面,有不少人就连理财也疯狂地追赶时髦,一看到市场“风吹草动”,就认为投资的机会来了,不顾一切拿出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进行投资和理财,跟着别人的风去买股票、闯邮市、玩收藏。这样追赶时髦的理财方法,完全是一时冲动,结果往往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法国作家舒曼说过:“一切时髦的东西都会过时,所以倘若你追时髦,那么你老了以后,就会变成一个谁也不肯信任的、徒有外表的人。”毕竟,流行的未必就是最好的。

  所以,我们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因为没有人想被淘汰。但是,我们在跟随的过程中,要能够辨别出是非好坏,最适合自身情况的,就是最时髦的。在选择的过程中,能够去粗取精,也就是适度了。

  独处的适度

  孤独可以使人能干,也可以使人笨拙。

  ——法国文学家雨果

  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

  ——日本哲学家三木清

  在喧嚣繁杂的环境中,人们的心会感到无助的疲惫,因为,整整的一天内,没有任何一个时间段是完全可以受自己支配的。所以,人们想到了独处一会儿。因为这一会儿的时间是完全可以受自己的意识去支配的。在这个时间内,可以做想做的任何事,想任何可以去想的东西,哪怕是妄想,没有人能阻断你,打扰你,干涉你。这就是适度而有效的独处。它是一道清泉,洗涤你烦乱的心情,使自己轻松舒缓。它是冷静与理性的载体。

  可惜的是,有些人无度地贪图这份安逸,将自身长时间地掷入独处中,甚至出现了逃避,感到了寂寞,以致自身与周围的任何事物都难以相融,自己难以得到他人的理解,这便是过度的独处。

  古人云:“居不幽者思不远,形不愁者思不广。”所谓“幽”,所谓“愁”,大抵就是智者的独处之意。伟人们大多感受过难捱的独处,但他们能够以平常之心善待独处,这恰恰就是他们的伟大之处。所以高尔基才会说:“一个人越是不同凡俗就越伟大,也越孤独。”

  一个人一生中不可避免地都会经历独处。有时候出于某种需要,有时候则是由于无奈。比如失去了亲人,或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感情无所寄托,都会产生独处状态。

  独处是一种生活状态,能适度、坦荡地处理好独处的人,独处就会变成他们独立思考的美妙时光。

  当年执教中国男子足球队的米卢,就是最能在独处中创造灵感的“高人”。他常常在训练之后陷入独处的寂寞——人在他乡的思乡情结所致。但米卢是一个乐观的人,他的理念就是享受生活、享受快乐,所以,他能很恰当地度过自己的独处时刻,播放以前比赛的录像来“孤芳自赏”,这不仅可以研究情况,还能开解乡思,更不至使自己变得孤独。

  但对于心理脆弱、有悲观情绪的人而言,太多地选择独处则无益。他们心理处于失衡状态,很容易将自己置于孤独的境地,使得情绪更加低沉;而这种悲观、低沉又会促使他们有意识地拒绝与外界交流,形成恶性循环,以致更加孤独。

  社会中一直就存在着一种疾病,叫做“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障碍性疾病。明显的表现是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有人说这也是因为独处造成的。其实并不然,自闭症形成的原因有先天和后天两种形式,是一个很复杂的质变过程。这和健康的,也就是适度的独处并没有关系,独处并不等于自闭,只是在享受着安静,或者观察事物。

  独处与孤独也并不是一回事。在考虑独处时,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量避免把有益的独处转向有害的孤独。否则,就会使独处失度,进而变成地地道道的孤独。

  因而,我们适度地去独处,当幸福、悲伤、激情已经思考明白的时候,再将自己立刻收回到现实当中来,这时的自己是轻松的、是理智的、是具有力量的、是充满智慧的。

  喝酒的适度

  酒喝微熏处,花赏半开时。

  ——中国谚语

  饮酒过度,丧生之源。

  ——明代冯梦龙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既炽热似火,又冷酷像冰;既缠绵如梦萦,又狠毒似恶魔;既柔软如锦缎,又锋利似钢刀;既可敬可泣,又该杀该戮;既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又让人放荡无常,肆行无忌。可见,酒是一样利弊兼具的东西。

  酒作为一种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为何获得的评价时好时坏呢?这样看来是很矛盾的。其实并不矛盾。所谓物极必反,万事适度皆宜。喝酒亦是如此,适度的饮酒,会给你的身体带来健康,会使你交际顺畅,会展现出自身的品位与魅力,能增进与他人的感情。过度的饮酒,不但使你的体质逐渐恶劣,更是荒废了许多重要的事情,埋没你的能力,掩盖事实的真相。

  中国酒文化代代相传,源远流长。历史上,众多文人骚客都喜欢饮酒,“斗酒诗百篇”的李白被称为“诗仙”,欧阳修是妇孺皆知的醉翁,东晋陶渊明的诗中有酒,酒中有诗,而白居易和苏东坡也都是有名的酒徒。

  可是也有人把酒列入人们口口相传的“五毒”中。喝“酒”算得上第二大“毒”。这倒不是因为酒本身是毒,而是因为一些嗜酒如命者一喝起酒来就失去常态,对个人和社会构成威胁。于个人,会危害身心健康,损害食管和胃黏膜,导致食管炎、胃炎、溃疡病,损害肝脏,致使心率加快,血压急剧上升,极易诱发脑卒中风;长期饮酒还会使心脏发生脂肪变性,严重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而长期酗酒,会导致酒精中毒性精神病。而作为一种病态行为的酗酒,可能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因酗酒肇事立案的高达400万起;全国每年有10万人死于车祸,而三分之一以上的交通事故的发生与酗酒及酒后驾车有关。

  以此看来,出现了有危害的事,并不是酒精的错,而是贪酒者屡屡在“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一点点”之类的“酒言酒语”推助下,失去了自控力。

  孔子说:“唯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酒喝到不出乱子是为度。喝酒的“度”,贵在适量,少喝为宜。那么喝多少酒算是“适度”呢?我们的回答是最好喝到五六分。酒到五六分,叫做“点到为止”。这个度,应该控制在不会影响工作和伤害身体,头脑清醒、全身舒适,气氛融洽。若是喝到酒后失控、酒后失态、酒后失德、酒后误事,这酒就喝得过度了。所谓“酒到七巡三分醉”,这也是祖辈留给我们的谆谆告诫。

  喝酒要讲“度”。一是要对“度”做到胸中有数,不要胡乱逞能;二是对酒后自己将要做什么要有心理准备,不要见酒就贪;三是要讲喝酒的原因,在交际场上,酒是一种很微妙的筹码,酒精中含有深不可测的陷阱,把握不好度,缺乏自控能力,危也!

  羡慕的适度

  适度的羡慕会激发热情;无度的羡慕容易挫伤自己。

  ——中国民间谚语

  我们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价值,不要羡慕那些不属于自己的光环。

  ——美国文学家爱默生

  羡慕别人是一种很常见的感情。同样从“度”的均衡这个角度去讲,适度的羡慕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对于一个人具有激励的作用,使人们做事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感。但过度的去羡慕别人,就是一种没有主见的表现,总是被那些所羡慕的对象牵着鼻子走,以那些不切实际的参照物作为自己生命的追求方向。这个参照物可以说是自身条件不可能达到的,自然就会生成自卑、抱怨甚至偏激等心理状态。长此下去,心理逐渐形成扭曲,使生活、工作变得紊乱。

  对普通人而言,那些有才华、有地位、有财富的人总是惹人艳羡的,而公众人物又羡慕百姓的不为名利所累;孩子总是艳羡成年人的权力和自由,成年人又总是幻想“倘若时光能够倒流!”小城镇的人羡慕大城市的灯红酒绿,而身处繁华闹市中的人,又羡慕乡村的宁静生活。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羡慕别人的时候,同时又总会有什么地方惹人羡慕。

  比如篮球场上,有不少人很崇拜NBA中的球星乔丹,也有很多人很羡慕科比。科比自己也很敬佩乔丹。可是当有人把科比比做“乔丹第二”时,科比对此“荣誉”却很不以为然,说:“乔丹是乔丹,科比是科比。我们是两个人!”

  我们把这种适度的羡慕称为健康羡慕。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当中,周围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要么具有很高的学识,要么拥有巨大的财富,要么具有备受尊敬的地位。于是,羡慕他们,把他们作为自己心中的榜样,去学习他们曾走过的路线,学习他们身上那种一般人所不具备的特质。也正是他们给了自己一种激励,一种力量,一种方向,让自己朝着好的终点走去。这样的羡慕,我们称之为有效羡慕,常常伴随它的是如学识、财富、品格、力量、地位等词汇,这些词汇有一个共性,它们都是后天所能创造出来的。经过我们长期的学习,使本身不具备这些的自己,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所以,适度的羡慕,是一样吉祥的东西。

  不切合实际,过度地羡慕外物,我们称为病态羡慕。虽然这种病态并非生理上的,但可怕的是,在当今这个追求精神文明的时代中,心理上的亚健康状态所带来的折磨,要远远大于身体上的痛苦。病态羡慕,则是一种不祥之物。它所伴随的词汇常常是容貌、天赋、背景等,其共性为,都并非是自身所能改变的,都是先天因素造成的。看到别人天生丽质,便百般羡慕。突然有一天,一下子把所有的积蓄用在了自己的五官动迁上。结果好了自然不错,但大多数并没有整出个沉鱼落雁之容,也没有妆出个闭月羞花之貌,甚至弄得混沌一片,实在是得不偿失。原本整容的目的就是想得到别人的羡慕的,但造成这样的结果,是谁之过错呢?就是过度的羡慕。它已经笼罩了你那充满智慧的头脑了,你已经处于病态当中。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幸福,并且总是在互相羡慕。无论你多平凡,都有人羡慕你的健康、年轻、聪慧、家庭的温暖、有工作的乐趣!而我们常常犯的错误是,意识不到自己的幸福,看不到别人幸福背后隐藏着的痛苦。

  所以,适度的羡慕会激发生活的热情;无度的羡慕容易挫伤自己。要知道,人生如白驹过隙,抓住眼前的才是最重要的。

  忙碌的适度

  所谓瞎忙,表面上看来是热闹非常,其实呢,它使人麻木,使文化退落,因为忙得没意义。

  ——中国现代作家老舍

  忙碌使人更加充实;无事可做让人感到空虚。我们曾经都热衷于以“忙”者为楷模,想从他们身上学点“忙”的学问,从而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在自己的岗位也着实地“忙”起来。但是,一个人如果忙到“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的地步,就显得有些无奈了。所以,适度的“忙”是生活的充实,而过分的“忙”则是一种盲目,是不明智的表现。

  为了工作而废寝忘食、忙得不亦乐乎的人,我们敬佩,但我们不赞赏“闲不下来”的忙碌者。一个人可以活得很忙碌,但绝不可以因忙于工作而放弃生活,否则人也就失去了为人的乐趣,被异化成工具了。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不懂得休息就不懂得工作”,如果不能科学地调节忙碌和休息的关系,就可能因为忙碌过度而积劳成疾,影响身体健康。所以,“忙”要忙得有章有法、有主有次、有条有理、有点有面,这样的“忙”才能忙出效率、忙出质量、忙出成绩、忙出快乐。

  其实,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都过着“实在太忙了”的日子。有人对这种忙碌感到充实,也有人感到困惑。

  这困惑在于,过于忙碌可能会导致我们心性的变化。很多人对过于忙碌的生活的感觉是:忙、茫、盲,忙到一定地步,人就变成茫然了,再茫然到一定地步,就变成盲目了。终日忙碌却没有目标的人,肉眼虽然看得见,但心灵却会麻木,精神却会失明。

  所以,在忙碌的时候,不要失去方向。很多人忙得一塌糊涂却没有成就感,究其原因,在于没有目标,没有意识到忙碌的意义。很多伟人终生忙碌,但他们既不为金钱,也不为名声地位,而是为造福人类、解放公众的心灵。他们的杰出之处在于,成就了诸多事业以后,并没有停滞不前,享受成功的快感,而是继续往前走,完成更大的使命。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忙碌的时候,未必想到忙碌中的意义,也不知道究竟为谁、为什么而忙。所以,在忙着向前奔跑的间隙,给自己一段安静的时间,给心灵一个沉静下来思考的空间。

  此外,我们还要避免以“忙”为借口,逃避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比如,不能因为“太忙”而拒绝给我们的孩子讲故事,不能因为“太忙”而把家务一脚踢开,不能因为“太忙”而疏远了曾经帮过我们的朋友,不能因为“太忙”而不兑现我们向他人许下的诺言。

  “忙”与“不忙”涉及时间管理问题。只要我们真的有心,任何想做的事都可以忙里偷闲地去完成。

  所以,让我们适度地去忙碌起来,这是能力的表现,在充实中显现出自己的智慧。切勿过度地疯狂忙碌,使工作失去了生活的意义,这是很盲目、很不明智的选择。因为,我们忙碌是为了创造生活,空闲是为了享受所创造出的成果,这样才是健康均衡的工作,才是有质量的生活。

  清高的适度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曾国藩

  清高本是褒义词,指不同于世俗、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范,以及不同流合污而能自持的高洁品质。但一旦有人冠予我们“清高”的评语,我们却往往感到有些不自在,这话是赞扬?是批评?还是讥讽?还是其他什么意思呢?

  有记者采访凤凰电视台主持人鲁豫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听很多人说你挺清高的,你认为是这样吗?

  鲁豫回答说:“可能应该是吧……不过我不太喜欢‘清高’这个词,总觉得它有点‘劲儿劲儿’的,或许应该说是有点小脾气、傲气,比如我碰到一个我不喜欢的人就会比较冷淡。我不是那么快熟的人。”

  我们需要清高,但不喜欢对清高的过度渲染。我们都知道“清高”蕴含着超脱于名利世界的雅士般的审美趣味,而手无缚鸡之力的虚弱者,或没有勇气面对现实的低能者,如果以此“唯我独尊”,似乎也可以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打打“清高”的牌。从这个意义讲,适度的清高是为褒,过度的清高则为贬。

  唐朝有一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他有着旷世的才华,鄙视功名利禄。透过李白的一生,我们也不难找到他过度清高的秉性。

  《红楼梦》里有一位清高的妙玉。有诗云:“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越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且不论妙玉“无瑕白玉遭泥陷”的惨境,“太高人越妒,过洁世同嫌”这一句却着实告诉了我们过度清高的弊端。

  过于清高就是孤芳自赏。举世皆浊唯我独清,这样的人常常会轻视别人,自高自大,也常常因此与旁人格格不入,陷入自闭、孤独的境地。恰如《男亲女爱》里的嘟嘟姐:严肃、呆板、神经质,已然忘记撒娇是女人的特权,办公室里的革命成功了,却没有等到幸福的生活和爱情。

  “行高人自重,不必其貌之高;才高人自服,不必其言之高。”我们崇尚适度的自然清高,自然清高是为了保持自身的纯洁,而不是为了做给人看;我们厌恶过度的非自然清高,因为非自然的清高往往庸俗苟且,却要做出一副清心寡欲、洁身自好状,让人越看越别扭。

  所以,清高应该是一种人格品位,而不是一面形象的旗帜。前者适度自然,后者容易因“高做”而失度。适度的清高能获得人们的尊敬;过度的清高就令人反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