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性疱疹:黄芪妙治水肿------- 清代医家陆以湉《冷庐医话》中的几则奇效验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9:50:46

清代医家陆以湉所著《冷庐医话》中所记载的的几则奇效
治验(黄芪妙治水肿)


               水湿之为病,或为遍身水肿,或为大腹肿胀,当于水肿、肿胀、臌胀诸门中考之。古书所载治法甚多,验之临床,有效有不效。其不效者,非古之法有误,乃吾辈之运用有误也。细检诸家水肿、肿胀治验案,得补气行水一法,虽历代医家论之者甚少,然其间必有至理存焉,且与今所论元气学说甚合。今略举一二,不当以寻常医案视之而走马观花,宜乎深究其理,以求触类旁通,则验之临床,必有效验。

                  清代医家陆以湉所著《冷庐医话》记载了清代名医许珊林的几则肿胀治验:

              “海宁许珊林观察琏,精医理,官平度州时,募友杜某之妻王某,山阴人,夏秋间忽患肿胀,自顶至踵,大倍常时,气喘声嘶,大小便不通,危在旦夕。因求观察诊之。令用生黄芪4两,糯米1酒盅,煎一大碗,用小匙逐渐呷服。服至盏许,气喘稍平。即于一时间服尽。移时小便大通,溺器更易三次,肿亦随消。惟脚面消不及半。自后仍服此方,黄芪自4两至1两,随服随减,佐以祛湿平胃之品,两月复元。独脚面有钱大一截不消。恐次年复发,力劝其归。届期果患前证,延绍城医士诊治,痛诋前方,以为不死乃是大幸。遂用除湿猛剂,10余服而气绝。次日将及盖棺,其妻见死者两目微动,呼集众人环视,连动数次,遂试用芪米汤灌救,灌至满口不能下。少倾,眼忽一睁,汤俱下咽,从此便出声矣。后服黄芪至数斤,脚面之肿全消而愈。

                观察之弟辛木部曹楣谓,此方治愈多人。先是嫂吴氏,患子死腹中,浑身肿胀,气喘身直,危在顷刻。余兄遍检名人医案,得此方,遵服,便通肿消,旋即生产。因系夏日,孩尸已烊成十数节,逐渐而下,一无苦楚。后在平度有姬顾性,患肿胀脱胎,此方数服而愈。既又治愈数人。王某更在后矣。盖黄芪实表,表虚则水聚皮里膜外而成肿胀,得黄芪以开通隧道,水被去除,胀自消矣。”

              许珊林,道光13年进士,官至江苏粮贮道,精医理。为官一任,为医一方,所治多效。其医案见收于《清代名医医话精华》。以上《冷庐医话》所载三例水肿重证,皆用黄芪糯米汤治愈。其重用黄芪至4两,约合今125克,是取效之关键。首例王姓妇,全身高度浮肿,二便不通,以至气喘声嘶。类似肾病综合征,并可能有腹水及胸水。按照一般的辨治理念,当水邪壅盛,并见二便不通,根据《内经》“大小不利治其标”的原则,应当先通利其大小便。然而,许先生不但没有依照常规应用通利大小便的方法以泻水消肿,却反其道而行之,采用大补元气的方法,重用黄芪4两,浓煎顿服。结果,不利水而水自利,患者在服药后的1时许小便大利,水肿随消。取效之快捷,令人惊异。

             根据以药效测病机的原理,王氏妇水肿证的病机应该是元气亏虚,故得补气而效。那么,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给予除湿利水的方法治疗,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其实,案中已经给出了答案。次年,患者水肿证复发,绍城某医极力诋毁前方,改用除湿猛剂,结果,10余剂后,病人已濒于危殆。当置之棺木中,行将盖棺之时,又灌以芪米汤,竟得回生。此时之重用黄芪,救元气于欲脱之即,竟起到了力挽狂澜的急救作用。

            至于另两例治验,其病情相类似,皆为妊娠中发病,一为胎死腹中,一为脱胎。二者皆并发肿胀,而情急势危。究其缘故,胎损故元气亦伤,故投以大补元气之芪米汤而皆效。可见,黄芪用于气虚水肿,其效如神。

            虽然许珊林之弟许辛木声称,其兄是通过“遍检名人医案得此方”。但直至现在,在清代以前的诸家医案中,我尚未找到此方的原始出处。遍检诸家医论,也未见有何补气行水之论。翻阅诸家方书,也找不到重用黄芪为主的治疗肿胀之方。再查诸家本草药论,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其于黄芪条下,亦罕有详及黄芪的利水之功者。可见,许先生重用黄芪补气利水治疗重证水肿是一个创见,是新思路、新方法。

           方至简而效至宏。所谓独用则力专而效宏是也。芪米汤是一首治疗气虚水肿疗效极好的验方。

            文章来源于中国中医药报   节选自《元气学说的临床应用:前贤治验的启示》一文     作者:彭建中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各家学说专业委员会学术秘书、张仲景国医大学客座教授、《国医论坛》杂志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