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峰的歌曲,大桥上贝贝:修辞用法解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2:12:37

一.修辞解说:

 

1.   比喻(即"打比方"):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1>明喻(甲象乙):例:共产党象太阳。
<2>暗喻(甲是乙):例: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3>借喻(甲不出现,直接把甲说成乙,也不用喻词)
例:在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喻"猫爪子印")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者把人当作物来描写。
<1>拟人:把事物当作人,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例:花喜鹊格格地笑起来。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例: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人是没有尾巴的,这里把帝国主义写成兽类了)

3.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句(或短语)组成一对句子,把两方面的意思突现出来。
例:横眉冷对千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短语接连起来用。
例: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5.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描述。
例:
有的人
骑在人民的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6.反复:为了强调某事物或感情,使同一词语或句子再次出现
(可连续,也可以间隔出现)
例: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7.夸张:为了突出某事物的特征,有意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一:我摸摸那条棉被……,简直象纸一样单薄。
例二:就是我活到八十岁,胡子三尺长……

8.借代:不直接说出要描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
例: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么?

9.反语:实际上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上的意思完全相反,用以加强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
例: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10.引用:把别人的话或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有选择地组织到自己的文章里。
例:古人常用"汗牛充栋"之类的成语形容藏书的丰富。

11.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自问自答)。
例:是谁创造了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12.反问:即反诘。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问而不答,让读者从话中找到答案)
例: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13.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
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14.通感:五官功能能出现互相补充,互相转化的彼此沟通现象。
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二,比喻的修辞作用和运用原则

一、修辞作用

  (一)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运用这类比喻时,大多着眼于主、客体之间外部形态上的相似。如: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二)用来说明事理。运用这类比喻,大多着重于主、客体内部性质上的联系。如:(文章)太做不行,但不做,却又不行 。用一段大树和四枝小树做一只凳,在现在,未免太毛糙,总得刨光它一下才好。但如全体雕花,中间挖空,却又坐不下来,也不成其为凳子了。

  二、运用原则
  (一)要贴切:一方面是指客体与主体之间确有共同之点——或者某方面的外部特征、形态类似,或者某一内部特征相仿;另一方面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情味、色彩必须协调。违背了以上的原则,就是不恰当的比喻,比如:(1)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娇小的姑娘,胖乎乎的、圆圆的脸庞,一头秀发瀑布似的向后梳着。听说采访她,得满脸通红。(2)机器隆隆响着/含着我心跳的韵律/像一首动人的催眠曲
  (二)注意创新。那些招之即来的比喻,往往也是最缺乏光彩的。只有那些生动贴切、想象新奇,发人所未发,给人以联想的比喻,才是成功的、有表现力的,如:工人们背后议论:“新来的赵厂长,这人——不赖!”王栓说:“敢是!这人心里没假。他的心是一块阳泉炭,划根火柴就能点着,烧完了是一堆白灰。” 但是,如果故意标新立异,也常常造成比拟不伦,弄巧成拙,下面就是这样的例子:(1)呵,沙漠中的绿洲啊,你静静地安卧着,犹如绿色的梦永远把你笼罩。(2)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顿时好像爆炸了一颗原子弹。以令人难以想象也无法理解的现象作喻体,也就丧失了比喻的意义。
  (三)要通俗、形象。一般地说,总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下面的例子,就违反了这一原则:(1)明净的末名湖犹如一面照妖镜。(2)红的、绿的、黄的,像黑夜中猫头鹰的眼睛。(3)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严密,就像神经节和神经网的关系一样。
  [区辨]“像”、“仿佛”、“似的”的非比性 有“像”、“仿佛”、“似的”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如以下的几种情况:
  (1)对两种事物作具体比较的。小玲长得像她妈妈。
  (2)单纯的想象。读罢《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过去。
  (3)表示猜度的句子。我觉得这人好像面熟。
  (4)表示举例。这样的事情很多,像……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不仅初中学生不易理解,就是高中学生也怕难于接受.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

  (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 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诲”(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党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

 

比拟就是通过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比拟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即拟人和拟物。

一、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者用表现人的特性的词语描述物,或者直接把物变成人。例如:

  (1)湖水愈发温柔,愈发安详了--它静静地平躺着,安然地享受着晨雾徐徐的、轻柔的爱抚,那神态,真好像母亲怀中含乳憨睡的婴儿呢。(斯妤《北海的早晨》)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老舍《济南的冬天》)

  (3)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二、拟物

  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翅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表达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例如:

  (4)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 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5)坦克后面,“老虎团”的士兵嗷叫着冲了过来 。(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

  (6)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鲁迅《“公理”之所在》)

 

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特征代本体

  指的是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

  (1)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有“老鹰”,有“鹦鹉”,有“仙鹤”,有“蜈蚣”……

  (2)“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鲁迅《药》)

  二、专名代本体

  是指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

  (3)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4)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三、具体代抽象

  指的是用具体事物代替相关的抽象事物。例如:

  (5)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6)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赵树理《老杨同志》)

  四、局部代整体

  就是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本体事物。例如:

  (7)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鲁迅《一件小事》)

  (8)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一条。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借体和本体之间仍然有直接的关联;借喻重在事物的相似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借体和喻体之间就不再有任何关联。例如:

  (1)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2)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鲁迅《未有天才之前》)

  上例(1)中用借体“袁世凯”代替本体“印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二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是借代;例(2)中用喻体“嫩苗”代替本体“天才和常人”,二者之间只有相似性,是借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