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演唱会东西南北风:清虚长老说太极拳 (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16:11
       儿时喜耍弄棍棒,毫无章法,渐知要耍弄好棍棒需习武。值家中有练太极拳的,方知太极拳是武术。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拳经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 。文化乎? 武术乎?太极乎?

    所谓“文化”这个词虽然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上,但对它的理解,却很模糊。

    什么是“文”?《说文》中说:“错画也。”错综交杂的痕迹。《易》中说;“物相杂,故曰文。”各种物体聚集在一起就是文。《礼记》中说:“五色成文而不乱。”各种色彩聚在一起而有章不乱。

    “化”就是改变。《礼记,中庸》中有“赞天地之化育”,是一种自然的化生长育。“化”有两种“化法”:一种是化“合”,一种是化“解”。 “合”与‘‘解”都是“和”,就是取得了最适当的解决。

    就是说:各种事物有章有法地聚在一起非常“美好和谐”的一种现象就是“文”。  用这种“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于“一切”,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要求。以文而化,是最为理想的、最有效果、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培养。所以,“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刘向《说苑》)。 

    美好和谐是文化的最高要求,无论是文化的出发点,还是它的终极追求乃至实现其目的的手段与途径,这里面的核心就是人。文化是人的超越自然属性的理想和努力。人无法脱离他所生存的客观环境。人类的文化理念固然要超越自然,但是也不免发端于自然。日月列星,往来流转,这本是天然的现象,而人因此而感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一种自然的升华,这就成为“文化”。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把过去出现过,一直到现在还在出现,不但如此,甚至在未来的发展历程之中仍然会出现的文化特质,不断地累积下来,形成了一个绵延的体系,这就叫文化传统。所谓的“现代”总是在一天一天地出现,一天一天地消失,它消失到了哪儿去了呢?都归到历史里面,有不少就成为传统了。

    历史对于文化有个淘汰机制,被淘汰掉的,烟消云散了,不成其所谓的“统”,而经过检验的文化才汇入传统。社会就是这样发展。所以说,传统并不等于就是旧的。旧的、已经出现过的东西,或者是进入了统,或者是扔在传统之外。纳人其中的成为传统,被否定掉的单纯就只是历史,而不是传统,可以说是不传不统。历史在往前走,传统也在无限延长。

    武术是中国拳术的总称。武术,逐字解释就是军事 (武)艺术(术)。最初的时候,武术的最主要用途就是为了生存,这包括猎取动物,获取食物,击退凶猛的野兽及应付恶劣的环境。这一切促使了这种行为模式的诞生。“武”是指格斗,军事上指攻击,当结合了所谓的“术”,就会超越某个水平,变成复杂及有意图的表现及技术。

    武术本身告诉我们,无论哪一门派拳种,都必须同时具有两个方面,即内容和形式。以调动体内气血,从而增加肌体力量(内功)为内容,以搏击技术为其表现形式。使内容和形式得到统一,即内功和搏击技击技术的统一,就是拳术<武术>,内容和形式缺一不可。拳谚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没有内功,搏击技术的应用就必然受到限制;但另一方面,只有内功而没有应用技术,内功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因此,二者是互为条件,互相统一的。单从一方面看问题,必然误解“武术”.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  

    因此说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  

    太极,属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易》学说明世界本原的范畴。

    太极一词始于《周易·系辞》和《庄子》。《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庄子·大宗师》说;“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系辞》中的“太极”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这至高无上的“太极”指何而言,由于《系辞》语焉不详,致使后人众说纷纭。翻阅古籍,对于太极有诸多的解说,现大致分类如下:

    (一) 汉唐以来对太极涵义的认识

    汉、唐以来,人们多以元气未分的状态为太极,并赋子其原初物质的涵义。宋代周敦提出“无极而太极”,并以阴阳混合未分为太极。自周敦颐之后,对于太极的认识,基本上分为三种观点:

    其一,以邵雍为代表的以象学和数学创立先天象数学,其体系的出发点是“太极”。对于太极的解释,他认为:“太极,一也。”“心为太极,又曰道为太极。”

    其二,以朱熹为代表,以“理”说太极。他说:“易者阴阳之变,太极者,其理也。”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其三,以张载等作为主要代表的,是“气”说太极。以太极作为元气,元气是用“一”来形容的。《老子四十二章》口:“道生一。此“一”即太极也。《庄子·知北游》谓:“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二)  明、清时代对太极的认识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坚持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说太极。“合之则谓之太极,分之则谓之阴阳。” 太极存在于阴阳对立统一之中。阴阳对立统一的总法则就是“太极”。

    (三)  以太极为元的观点   

    汉代董仲舒认为:“万物皆有所始,其所始谓之元。” 元,在天地之前;元,指太极而言无疑也。 

    (四) 太极为宇宙生成之起因论

    北宋周敦颐著《太极图说》,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无极 ”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五) 太极为道  

    《系辞上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此“道”字,即太极之别名也。邵雍说:“道为太极。”朱熹也说:“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

    太极,代表宇宙的本原。广义的太极,指总括四方上下而含具时空的宇宙;狭义的太极,古代则以阴阳二气的混合体比喻之,正如王夫之所云;“太极之名··…阴阳混合者而已。” 

    太极是对世界上的一切现象(自然的、社会的)的客观实在最高概括。古代对于太极的解释虽多,但是太极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基础,这一基本观念是不能改变的。

    然拳字前为何冠之谓太极。

    太极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成形和发展的。太极拳得名于《周易,系辞》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它直接参照太极图形编排动作,其动作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它取历代名家拳法之所长,结合古代导引、吐纳之术,运用阴阳学说以及中医理论的经络学说创编而成。用太极阴阳之哲理来解释拳义,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运动形式。它内容丰富,既能技击防身,又可修身养性,具有很高的锻炼价值和医疗保健作用。学习和了解太极拳形成与发展的文化背景,将有助于理解太极拳拳理,为学好太极拳技术打下基础。

    太极拳是阴阳拳,拳路中只有阴、阳两个式子,即虚实变换。从太极拳要求柔缓浑圆,强调“以静制动”上看,它与老子“重柔主静”的思想相通。从太极拳的动作要求上看,那种精、气、神的和谐统一,一动俱动、一到俱到的 “内外合一”的整体运动规范,是受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的结果。太极拳的动作路线和规格要求多表现为欲左先右、欲开先合、欲伸先屈、欲紧先松等反向着手开始动作的表现形式,可溯源《老子》的‘‘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辩证思想。  

    太极拳源远流长,玄妙莫测。它源于武当,属武当武术;同时又是道教内修的一种方法,故又称 “内家拳”,初名“太极十三势”。太极者,阴阳之母也,故取象于天;十三式者,取象于八卦五行;八卦者,棚捋挤按采挒肘靠;五行者,进退顾盼定,合为十三势。它的理论基础完全来源于中国传统思想和道家思想,以古典哲学的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运行变化与相生相克为原理,讲究虚实互用,刚柔相济,因时变势,外练眼身手腰步,内炼胆速虚劲力,追求形神意完美的高度统一。讲究采气、炼形、结丹、养真、化形等手段,寓“防即是攻”的实用技击性,采用借力打力,非困不发,于对峙瞬间知微查著,洞察对方攻击意图而迅速反应,即为“后发先至,犯者立仆”。云袖轻拂间,却寓含天地周天。吞吐八紘,纵横六极,方寸天地,上演宇宙循环,五行运转,圆融阴阳。动如千军万马,雷霆闪电,静似春风拂面,平潭秋色;疾如月兔奔宫,舒则悠悠信步。其玄妙又体现在攻守、进退、动静、快慢、起伏、奇正,相依相靠,水乳交融,如江河海渚,绵绵不绝,辨变化于微末,理阴阳于发毫,左右呈日月,动静乾坤见,阴阳互转,乾坤倒流,如水生波,,如火作焰,神妙莫测,悠然飘逸。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太极拳的真意一一祛病促健康。其心法体现在用意不用力,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纯以虚静为主,注重精神修养,坚凝意志,增进智慧,重在祛病延年。太极拳本身对人类身体健康是不药之良药。练太极拳者心气平和,精神愉悦,步履轻灵,筋骨健壮,思维敏捷,性情恬淡,林林总总,都是人生保健的至高追求和具体体现。

    练太极拳的根据是拳经。拳经是太极拳的灵魂也是太极拳的命根子,是太极拳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太极拳的功夫就在拳经里,没有一句假话,没有一句骗人的话,只要照拳经里所说的原理去下功夫,是绝对可以学好的。如果不重视它的指导作用,不尊重它的权威性不按拳经的规律办事,肯定要走错路的。

    拳经是前贤练拳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奥的内涵,是太极拳的理论根据,是太极拳的精妙所在。前贤将数代功夫积累、升华到理论的高度,写成经典拳经,以昭示后入。练拳的必由之路,只有按着拳经循规蹈矩练拳,才有可能攀上太极功夫的顶峰。

    太极拳的理论宝库十分丰富,如拳经、拳论、拳谱、拳诀、拳解、拳法、拳要、拳言等,其中王宗岳的五篇拳经,是拳经中的重中之重,其包括:《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它是拳经的核心。指导了数代人的修炼,其他拳诀要言,都是以它为基础写出来的,不管是哪一家哪一派,只要你练的是太极拳,都不能例外。拳经留给我们的,永远是一个以松柔为灵魂的,完整的,阴阳变换的拳理系统,不可断章取义,也不能僵死地去理解,通过练内功来体悟。古圣先贤的思想精华,在我们的血管里流动的时候,你健康的身体,坦荡荡的心境,就是对古典拳经最高的致敬。这些传统文化遗产,流传至今上千年,如果不科学,无自家的特点,早已被淘汰出局。如果能根据理论的要求来锻炼,有了实际功夫,便更能领会太极拳的个中旨趣。

    “入门引路需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有条件的话要拜师、拜明师(不是名师。我见名师不老少,又能理论又能实战的少之又少,也就说体用双全的少。相信民间有高人),这是学习太极拳的第一关。特别是自亦聪明之人,不可不重视。是否明师要甄别。太极拳不是普通拳种,看书、看录像绝对学不好太极拳的。实践证明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就是捷径。找好老师这一关走好,就可少走弯路,早得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