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金融大厦:讲授法教学专题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9:34:04

讲授法教学专题思考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张华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蓬勃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一个高的起点上关注自己的教育,立足于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国家实力的整体加强,教育改革成为国家利国利民的战略发展需要。

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国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目前正在全国普遍展开,义务教育新课程已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的试验也在部分省市进行。国家的课程改革为我国的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让我国多年来关起国门自行的教育改革迅速与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接轨,融入到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流之中。我国教育理论界不仅接触到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而且还将其介绍给国内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普通教师。如今各种教育理论和思潮深入到普通教师的思维视界,并引导着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变化,应该说这种变化在我国的教育界尤其是基础教育的第一线,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已经发生了作用,它还将影响到到我国的育人模式以及我国未来公民的整体素质等一系列方面的深刻变革。因此教育改革在当前我国的各项发展建设事业中已经显现出举足轻重的作用。与这个时代发展特点相同的是,多样性、多元化也成为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标志。各种教育理念的提出和传播从不同角度对教师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不同教育理论支持下的教学模式、方法及其应用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最大的发挥余地。当今提倡的各种教学方法中,探究式、体验式、问题解决式、小组合作式、概念学习式、群体调查式等等教学方式,由于与现代教育发展方向衔接紧密而深入人心,广为应用。但值得注意的在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基本的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即“讲授法”教学目前正在被轻视甚至有被错误地全盘否定的倾向。这种倾向对于深入开展的教育改革提出警醒。

一.   “讲授法教学”及其发展历史

讲授法――一种古老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教授的方法,也包括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方法。讲授式教学主要是教师运用讲授法进行的一种教学。讲授法是教学领域中非常古老而又应用最广泛的经典教学方法。讲授法由“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叙述事实、描绘现象、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讲授法的具体实施形式有:讲解、讲述、讲读、讲话、谈话、讲演等不同方式。实际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单一的采用哪一种方式,而是将多种讲授方式相互交叉、彼此渗透灵活运用。但是通常讲述和讲解是广为流传、普遍采纳的、最为基本的教学方法,可以说不论哪门学科、哪种模式的教学,都离不开这两种方式的讲授。讲授法自古至今历经疑难,仍然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一席之地。

中外历史上的讲授法教学

讲授离不开讲课,“讲课”一词由古拉丁语“lectave”派生而来,讲课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教学,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通过对话、提问、揭露矛盾让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抽提一般规律,从而获得普遍知识的讲课方法,被称作“精神助产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儒家首创的问答式的讲课,如孔子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体现了早期的启发式的讲授教学。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主张学生深造自得,在讲解上注重“引而不发,中道而立”。墨子在其前辈的影响之下,率先实践由教师通过语言,主动而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成为中外教育史上系统运用讲授法教学的首位教育家。

如果说原始社会中的教育活动依赖于“口耳相传”的原始手段。那么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文字和书写工具的发明以及学校的诞生,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形式,词语的运用和解说使讲授成为主要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十二、三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工商业的兴旺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市民阶层的扩大又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到了十五世纪,讲授法的教学在欧洲的大学里得到普及和推广,而十七世纪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提高,科学技术进步,社会需求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同时也为西方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在其《大教学论》中奠定了班级教学的理论基础,班级授课制的实行,使教学速度加快、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课堂讲学使讲授法得到发扬。这之后德国的赫尔巴特提出了著名的“五段教学法”,更强调了教师系统的讲授作用。而前苏联的凯洛夫在其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和充实了班级授课制,提出了以传授知识为基本宗旨的一系列教学方法,并将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改进和修正为苏式的“五段教学法”,运用于不同类型的课中。如在综合课时表现为:组织上课1~2分钟;检查复习5~10分钟;讲授新教材15~30分钟;巩固新教材10~15分钟;布置课外作业2~5分钟。在“单一”课时表现为:组织上课;检查复习;提出上课的目的、内容、要求;讲授新知识;巩固所学知识。在上述五段教学法中,讲授新知是课堂教学占时间最多的部分。

解放初期我国全面引进原苏联教育学,“苏联版” 的“五段教学法”范式对我国的教学理论发展影响最深,甚至超过了十九世纪后期在我国广泛开展的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的范式。在教育发展史上,虽然20世纪初美国的一些学者曾经试图全盘否定讲授法的教学,用其他教学方法完全代替讲授法,但事实是不论西方还是东方的教育史上,这种古老的教学方法一直流行至今,目前为止仍然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学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课堂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仍然是学校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前苏联的教育家曾经对讲授法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结论仍然是“演讲式教学是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   讲授法教学及其是非功过

 讲授法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比较有其独具的优点:

(1)       利于教师发挥教育职能。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教学时,可以最大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达到教育和教学目的。

(2)       高效、系统化的传递信息。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时,能够在相对短的时内传递大量系统化信息,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接受和继承人类文化遗产。又由于教师可以同时面对许多学生讲授,使讲授法成为一种非常经济的手段。

(3)       可控性强。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由于主动驾驭的因素,对课堂教学的全面管理有较强的控制力,信息的传递可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教师可以及时发现课堂进程中的问题,针对有关情况随机应变,对内容、方法及进程都可以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4)       应用范围广。在各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中,没有哪一种象讲授法这样能适用于各层次、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其他各种教学方法实际都是在讲授的基础上,或围绕讲授而结合进行的,并由讲授居主导地位。例如,演示法必须伴有讲授;实验法进行必须在教师讲授指导下进行;体验式的学习也需要有教师讲授和解说的基础等,因此,讲授技能是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功,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正是由于讲授法的上述优点和作用,才造成古往今来的学校教育中必然将讲授法作为一种经济、可靠、实用和常用的教学方法。然而,讲授法也有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欠缺。根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互动交流和互相促进的过程。显然讲授法在课堂上的传递只限于师――生间的单向,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思考,尤其当教师对此缺乏认识时,容易造成机械性的讲授,单纯的传递,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依赖于教师传授,满足于简单记背。

(2)       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中的差异。面向全体学生的讲授必然弱化了个别学生的学习,难于实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课堂接受学习时,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往往由于教师对集体的讲授而掩盖了个别学生接受的困难,也使教师不易观察到这种现象的存在。

(3)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之间的矛盾。当讲授过多时,将占据课堂学习的大量时间,必然要学生活动的时间作为代价,学生课堂上活动的时间减少,势必影响学生在校的全面学习和发展。

   从讲授法教学的历史看,其形成和发展多灾多难。讲授法自问世至今,对他的批评、指责和否定始终不断,究其原因,皆因历史上讲授法的确出现过严重的缺陷诸如“填鸭式、注入式、满堂灌”等做法的讲授法教学,已经和这种方法的真正意义相差甚远。尤其在我国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一直奉行的是原“苏式”的“五段教学法”,将其机械地照搬和运用作为教师上课的必备原则,致使一部分教师的教学逐渐走向极端,一切课堂中的活动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被当作容器接受教师的“知识奉献”最终是“知识灌输”。这也就是为什么讲授法在历次的教育改革中首先受到质疑和批判的缘故。

尽管如此,讲授法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是应用最广泛,最流行和盛行不衰的经典教学方法,原因何在呢?我国著名教育学者施良方先生曾经指出过:“多少年来,人们往往把接受学习和讲授教学作为批评的对象,甚至作为‘旧教育传统的残余’,但在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它们仍然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一个主要手段,这就值得我们追究其中的缘由了。”首先经过历代教育改革,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现代化、科学化水平的日益提高,讲授的形式和方法都在不断地改进,讲授法的教学早已不是旧式传统的那种“口耳之学,授受之教”单纯讲授,而且讲授法绝不等同于注入式。表面看讲授法教学似乎是教师讲学生听,而且是接受式的学习。但这并非意味着它就是注入式,是否为注入式也并不在于讲授法本身,而在于讲授法的应用是否得法。教学方法是一种理论和学说的体现,一定的教学方法,依存于一定的教学理论。讲授法的教学是建立在认知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同时也属于一种接受式学习方法。一谈到“接受学习”容易让人联想到“被动”“灌输”“注入”等词语,实际接受学习的概念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源于奥苏贝尔的研究成果,确切的表述应该是“意义语言接受学习”。目前在各种教育方法和模式迅速涌入教师和课堂时,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独立思考后,分析批判地接受和尝试,不能跟风。根据现代教育的观点一切学习都要有传授,若无外部提供客体,学习便无从发生。学生的一切学习都是接受学习,即使在同一认知理论下的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也只能算是另一种方式的接受。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教师的传授下进行的,没有传授就没有学习。应该说传授包括了讲授法和发现法两种基本形式,教学实践中这两种基本方法往往同时运用,只是侧重有所不同罢了,讲授法主要运用于以语言形式为主的教学,发现法主要运用于以活动形式突出的教学中。教育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接受式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这就离不开讲授法教学。这是由于于人是一种文化动物,每一个个体在未成年时都要吸收、继承人类祖先经过漫长时间积累起来的文化精髓,接受人类文明沉淀下来的优秀遗产,只有这样人类社会中的个体才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社会化水平及发展水平。

三.   讲授法教学的原则

讲授法教学有自己的规律和原则,讲授法的原则必须反映出讲授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该本质是各种讲授所遵循的共性的东西。概括为如下:

(一)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来源于古老的教育历史,无论孔子的“愤悱启发,举一反三”,还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倡导的都是启发式的教学。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一大部分在于使新问题的困难程度,大到足以激发思想,小到加上   新奇因素带来的疑难,足以使学生得到一些富于启发性的立足点,从此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教师在讲课时,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边听讲、边思考、边探究,最终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针对课堂提问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可否自始至终不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人更深。”这是以设问开路的启发性原则给“讲授法”注入生机的精到之论。可以说,古今中外讲授法的教学能生存和发展无一不得益于启发性原则的发挥和运用。

(二)精通性原则

运用启发性原则可以将学生留在自己的课堂,但是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思考问题,需要教师精通行业即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学功底。精通包括的含义有不同,要精通熟练,做到对科学概念的讲授要精细、到位,尤其是那些似是而非,容易混淆的概念;对难懂抽象的复杂问题能够精辟论道,深入浅出;对那些核心内容,基本要素,能迅速抓住其精髓,反复提炼掌握要领。同时要通晓专业知识,有广博的知识覆盖面。教师要针对每节课题,广泛搜集有关信息,深入领会要点内容,吃透其精髓,让这些积累和储备作为讲授的根基,支撑起丰富的课堂。教师必须对所驾驭的课堂教学从内到外的精通,包括能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熟悉和把握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基础;将教学内容组织成为合理的教学结构;结合实际激活和活化教材知识,把教材中处于静态的知识变成具有生命活力的动态性教学知识等。同时在课堂讲授中,要注意随时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变通的处理教学,当学生一时不明白教材和教师的表述时,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处理,作灵活的变通,以达到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这样做还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变通代换的能力,试想若我们的学生能够主动地对所学知识作更多的等效代换,这将意味着他掌握的知识越灵活有用,他的创造能力也就越强!

(三)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是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原则,通常指教师要根据所教课题内容,利用直观的教具、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增加学生的感知效率,达到学生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原理的目的。而对于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在以上直观因素的基础上,还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上也要体现直观性的原则。语言的直观是教师课堂讲授的润滑剂,能够有效调剂学生的理性思考。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新的科学概念时,各自占有的信息储备是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角度都会有差异,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接受新知识时起点也各不相同。虽然学生面对相同的教材,但怎样将教材上的视觉语言转变成对于每个学生至少是绝大多数学生都适用的听觉语言,教师课堂语言直观通俗易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教师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可以将晦涩难懂的语言变成学生能接受的和乐于接受的,熟悉的、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形象生动,比喻恰当,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趣味化,使学生产生共鸣,这样的课堂讲授教学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感染性原则

一个好的教师时刻会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在传递知识和文化信息的同时触动学生的真实情感,于无声处渗透教师的教育职能。苏联学者斯卡特金指出:“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们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 教学不能是冷冰冰的知识传授,也不能是传授冷冰冰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从不同角度向学生散发着有实际价值的信息,教师富有激情和感染力,通过自己对所教学科的娴熟把握,游刃有余中抒发对知识深邃精辟的论道和对科学和文化的热情关注,进入这样一种境界的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被真实打动,产生的效果远远强于那些直接的说教,而且富有感召力的讲授更容易促进学生对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培养起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不能设想一个对自己讲授的课程缺乏热情,就书论书,简单复述,机械传递的教师能担负开启学生心智、传播文化知识,发展学生个性和能力的重要职能。因此,讲授中的感染性原则也是教师课堂讲授法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

四.   问题与思考

在当前我国课程改革深入发展之际,讲授法教学和历次教育改革中的命运相似又一次被推上了批判席,新的国家课程标准中提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倡导探究的教学。由于矫枉过正的习惯,一些教师甚至教育部门的管理者一刀切的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要“动”起来,要让学生探究、发现、外出调查等等,忽视讲授法在教学中的作用,甚至全盘否定讲授法的教学,这种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讲授法的倾向值得关注。

在此我们提出几点值得思考的问题:

1.是否存在一种教学方法或模式能够完全替代讲授法的教学

2.讲授法的教学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与探究式的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讲授法的教学是否意味着学生的学习都是被动的?

4.传统的讲授法与现代讲授法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否相同?

5.学生是否真正否定讲授法教学?还是只是否定不得法的讲授法教学?

…………………。

现代教育理论家布鲁纳强调积极地发现,奥苏贝尔强调积极地接受。但无论外部形式如何,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积极主动的,都是以内在的积极动因为前提的。因此当前在课堂教学中要实施讲授法教学,第一是必须研究如何去批判地继承和发展讲授法的教学,寻找讲授法与发现、探究、小组合作等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寻找他们的结合点,积极地促进讲授法的改进和提高。第二是不要企图用现成的任何教学方法取代讲授法的教学,因为各种教学方法各有其最佳的应用侧面,但都必须以讲授作为基础,应该根据不同的课题有所侧重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兼顾并用获取最大教学效率。第三教师必须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教书”的观念。教师在备课、对教材知识分析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等一系列教学创造性活动,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和活化起来,再依照教师自身的认知特点和风格,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形成具有教师个性教学特征的知识。实质上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直接传播的就是这种具有生命活力和教师个性特征的学科知识。而不是教材知识的简单的直接传递。教师要不断改进讲授法的教学,更多地在讲授时精选知识,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等各种手段,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让讲授法更加有意义的成为学生接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情感道德、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有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