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7.7特大交通事故:《活明白!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57:14
《活明白!-不被忽悠的“经济学”-写给没有经济学基础的普通人》 第3节
作者: 士兵突击2011
  不止如此,为了让自己的货币尽可能多地“疲软”点儿,“不值钱”点儿,世界各国甚至不惜撕破脸,时不常地掐架,而且还掐起来没完。
  也许你会说,这不是脑子进水了吗?自己的货币坚挺点儿,更值钱点儿,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儿吗?那不就可以狂敛别人的东西了吗?
  道理虽说没错,但是把事儿一放到“汇率”上边儿,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因为对于一国的经济增长来说,“出口”的贡献绝对不可小觑。
  尤其对于那些经济规模较小,或国内经济增长乏力的国家来说,“出口”简直就是一根“救命稻草”,尽量“多出口”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儿。

  说得通俗点儿,你生产的东西自己人买不动了的时候,“卖给别人”就是唯一的出路。
  而你的货币越便宜,越疲软,就意味着你的东西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越低,竞争力就越强。
  同时,也是因为你的货币便宜,别人的东西对你来说就会变得更贵,这就意味着别人的东西在你这儿就会不太好卖,没有什么竞争力了。
  这一来一去,你就会在贸易方面占大便宜:别人很难挣你的钱,净剩下你扎人家的钱了。
  所以,当大家伙儿都想尽量自个儿多捞点儿的时候,“汇率”就会成为一个导火索,掐架就在所难免了。

  其实说实在的,真正公平的做法儿,是你在挣人家钱的同时,也能让人家挣点儿你的钱,“来而不往非礼也”嘛!为了让大家伙儿能长久交往下去,人不能太自私。
  经济学当中把单方面压低本国汇率的做法称为“让邻居变穷”的政策,说白了就是“损人利己”、“以邻为壑”,这确实不太厚道。
  当大家都想着“损人利己”的时候,就会争先恐后地贬值自己的货币,从而导致“货币战争”的爆发,而“货币战争”的结局,其实就是每个人都“损人不利己”,最后一起玩儿完,谁也好不了。
  所以,“货币战争”带来的最终结果往往是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或者干脆就是俩字儿 --- 战争。
  人类历史上几次教训惨痛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与世界大战,基本上都是这一出。

  俗话说“把别人当傻子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傻”。既然谁都不傻,就别老惦记着抖那点儿小机灵。
  否则就等于挑事儿,上赶着找人掐架,最后挨了揍也只能怨自己不长眼。
  说到底,还是规规矩矩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儿是正经。
  所以,既然“汇率”这事儿是一件大家都巨敏感的事儿,还是把“互利”、“双赢”这些词儿放在心上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都是出来混的,彼此给条生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才叫够哥们儿。
  (三)老实人的笨方法 — 储蓄

  “储蓄”这个词儿,大家都不陌生。相信这恐怕是离咱老百姓生活最近的一个经济学概念了。
  曾几何时,对中国人而言,钱这玩意儿,除了“花掉”,就是“存起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根本就没那么多幺蛾子。
  但是这几年,随着剧烈社会变革的发生,情况也变得大为不同了。
  说得露骨点儿,如今这年头,还能惦记着把钱往银行里放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太过有钱的人,钱多得怎么得瑟都得瑟不清,没辙了才把实在“多余”的票子搁在了银行;还有一种就是太过没钱的人,这部分人人数虽多,但钱却很少,而且还是一没势力、二没知识、三没渠道,为了保险不得已才把钱都存进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因此,说句也许会犯众怒的话,如今这年头,把钱“放银行”是件挺没面子的事儿,甚至于有可能让人瞧不起,因为把钱放银行就意味着你的生活较为拮据,而且是属于那种比较“没路子”的人。
  这话虽说听起来挺“伤人”,但确实说到了点子上。

  说实话,一个国家有比较充足的“储蓄”本来是一件好事儿,因为这样一可以保证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手里有钱,心中不慌),另一个也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银行有充足的放贷资源);但是,如果“储蓄率”过高的话,就不是一件好事儿了,根本不值得高兴。
  因为一个国家的储蓄率过高,首先意味着大家手里的钱还是不宽裕,因此没有过多的票子用在“消费”上。而只要大家不敢消费,就无法结结实实地提升生活质素,过上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同时也令我们国家的经济始终不能靠“内需”来拉动,从而很难做到“可持续”,老是让别人牵着鼻子走。
  另外,大家之所以都惦记着有点儿钱赶紧放银行,还有一个极为深刻的社会背景,那就是,大家的生活严重地缺乏“保障”。
  如今这年头,住房、看病、上学、养老……所有这些事儿都成了“心头永远的痛”。用自己干瘪的钱包里那几张有限的票子应付这些事儿已经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谁还敢放展了“消费”、“造钱”呢?
  更何况如今这年头,涨工资永远追不上涨价的速度,背上还压着一块儿巨大的叫做“通胀”的石头,“消费”神马的,就只能是“浮云”了。
  所以,这种“储蓄”,基本上属于那种“避险式储蓄”,是老百姓为了应付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生活压力而不得已为之的事儿。
  就是说,这种“储蓄”增加的方式,并不是由于老百姓都“富裕”了,生活更“安逸”了,手里的票子更多了;相反,恰恰是由于很多老百姓手头变得更拮据了,生活更不安定了造成的,因此,是一件让我们根本“笑不出来”的事情。
  所以,“我们国家银行里有的是钱!”、“中国人的储蓄率和储蓄的增长速度举世无双!”之类的事,实在谈不上是一件有多“争脸”的事儿!

  这种事儿不值得到处宣扬,还是尽量藏着掖着点儿好。
  所以,任何一种“中国人天生爱储蓄,根本不喜欢花钱”的说法,都会令我极为愤慨:除了脑子进水的变态狂,世界上有几个人不喜欢花钱,不喜欢消费,不喜欢享受生活?!
  问题是我们消费得起,享受得起吗?!
  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孙子们,整个儿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有本事你们也来过两天老百姓的日子,看你们还敢满嘴胡言!
  我盼望着有那么一天,除了储蓄,全体国人手里都能有足够的钱再玩点儿别的,比如说,玩儿点投资、理财,玩儿点“扫货”、“血拼”、“奢侈品”什么的,真到了那时候,我们就会成为货真价实的全世界最牛×的国家!中国人就会成为人人艳羡的,全世界腰板儿最直、最硬的民族!

  而且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即便真到了那时候,银行里的储蓄依然一点儿都不会少。
  日期:2011-01-29 08:58:23
  (部分内容略)
  一切源于一个“公式”
  粗粗介绍了一遍“经济学家族”的重要成员,接下来就要进入正题儿了。

  尽管我打定主意在此书中尽量回避掉那些招人烦的、艰涩难懂的公式与数据,但毕竟这是一本拿“经济”说事儿的书,有一个公式是万万绕不过去的。
  因为这个公式可以说是迈进“经济学”殿堂的一扇门,几乎所有与“经济”二字有关的故事,都是从这个公式引发的。
  下面,就正式向大家介绍一下它。
  Y=C+I+G+NX(EX-IM)
  Y:代表“国内生产总值”,也叫“国民总收入”,就是我们常说的GDP。
  C:英文“消费”的第一个字母,代表“消费”;
  I:英文“投资”的第一个字母,代表“投资”;
  G:英文“政府”的第一个字母,代表“政府支出”;

  NX:代表“净出口”;
  EX:英文“出口”的头两个字母,代表“出口”;
  IM:英文“进口”的头两个字母,代表“进口”。
  这个公式的意思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即“国民总收入”是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这几部分组成的。
  在经济学里,有这样一个前提,就是“只要有需求,就必然会有供给”,说白了就是“只要有人买,就不愁找不到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