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大珠慧海的禅学思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31:53

                        大珠慧海的禅学思想

                                                                           唐希鹏

 

摘要:大珠慧海是马祖道一门下重要的嗣法弟子,他的禅学思想继承和深化了菩提达摩以后早期禅宗的顿悟论、心性论和禅修论的核心精神,是对南宗禅和洪州禅的系统总结。研究他的禅学思想可以使我们了解南宗禅对般若中道思想、如来藏空与不空二义的重视与强调,能增进我们对禅宗心髓、参禅的基本理念与技术的理解,可以呈现出五家分派以前,南宗禅各派系之间,尤其荷泽宗与洪州宗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大珠慧海  顿悟入道要门论  般若  洪州宗  荷泽宗  

 

大珠慧海,生卒年不详,据《景德传灯录》等,为建州(福建)人,俗姓朱,依越州(浙江绍兴)大云寺道智和尚受业,后到江西参马祖道一,由马祖直示其自家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而开悟。侍马祖六载,后因业师道智年老,遂归奉养,晦迹韬光,撰《顿悟入道要门论》(后略《要门论》)一卷。此论后来被其师侄玄晏私呈马祖。马祖阅后对门下大众称赞说: “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 ”由是名声渐显,四方参学者络绎不绝,慧海以无碍辩才,随问随答,后人将其问答编为《诸方门人参问语录》(后略《参问语录》)一卷。1
在禅宗的一般灯录如《五灯会元》中,马祖道一嗣法弟子的排序都是以百丈怀海为首,百丈怀海被后世禅师、禅史看做是马祖道一的嫡传大弟子。但是,这或许是受到了五家分宗以后临济、沩仰二宗法统的影响。因为更早一些的灯录,比如《祖堂集》和《景德传灯录》,却都是把大珠慧海列为马祖道一的众弟子之首。这一现象提醒我们研究五家形成以前各大禅师在各自世系中的地位时应该更加谨慎。从影响来看,大珠慧海不论在当时还是后来,对禅宗理论与修行的影响都很大。我们可以在后世最重要的禅师们的语录中经常看到对大珠慧海禅法的称引。另外,慧海对马祖洪州宗禅法有极为出色的发挥,他的《要门论》所述禅法,体系完备,论述深刻,理路清晰,特色鲜明,是对洪州禅法最为系统的阐明。《中国禅宗通史》将他做为洪州宗“理禅类”的代表,是非常恰当的。2楼宇烈教授评为“在对禅宗顿悟无念宗旨理论的阐发方面,应当说是道一门下第一人。 ”3大珠慧海的《顿悟入道要门论》不但对汉地禅宗影响巨大,而且在敦煌藏文禅宗文献中,也发现了该论的藏文译本,说明它对吐蕃佛教亦有影响,对禅宗传入西藏应该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日本学者更多地关注大珠慧海与荷泽神会、《要门论》与《坛经》之间的关系。4
因此,研究大珠慧海的禅学思想,对于深入理解南宗禅、马祖禅,探讨洪州宗与荷泽宗的关系,探讨禅宗对藏传佛教的影响等方面都非常有意义。
一、 “悟无所得”的顿悟论禅宗,尤其是南宗禅,号称顿教,以顿悟为宗旨,以此与北宗相区别。一般说来,禅宗所谓顿悟是指对自性、本心、自性清净心、如来藏等的直接体认。也就是说,其顿悟说的教理基础是通常所谓的如来藏系的“真常唯心论” 。如《坛经》中一再地说, “顿见真如本性” ,“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 “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六祖慧能说: “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 5荷泽神会说: “我六代大师,一一皆言单刀直入,直了见性,不言阶渐。夫学道者须顿见佛性。 ”6马祖道一则说: “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佛。……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 ” “若是上根众生,忽尔遇善知识指示,言下领会,更不历于阶级地位,顿悟本性。 ”7
以上这些带有强烈“真常唯心论”色彩的言语使得一些研究禅宗者往往注意到禅宗心性论“常住真心”的一面,但却对此常住心体的性空、无所得的一面重视不够,也就是对经论中常说的“如来藏”之空与不空不二的性质,未能有圆融的认识。事实上,在慧能等祖师的言说中,对心性的空的一面是非常强调的,般若性空学说仍然是禅宗的核心义理。如《坛经》卷一说: “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8而《大般若经》、《涅槃经》 、《大智度论》等大乘经论广说与般若中道相应的根本禅观就是“无得正观” 。 《大般若经》卷三二五: “菩萨摩诃萨虽如实悟入诸法真如,而于诸法真如无所分别,以无所得为方便故。 ”9《大智度论》卷一九: “菩萨于诸法空无所得。 ”10《楞伽经》卷三: “离一切诸见,及离想所想,无得亦无生,我说为心量。 ”11
从参禅修行的角度来讲,若要证得真如实相,必须先要破除无明妄想,才能舍妄归真,正如《大宝积经》所说: “一切诸见,唯空能灭。 ”12因此,强调空无所得要比持真常唯心论更有利于破除妄想,更符合参禅的实际。所以,六祖慧能才要人提起“正真般若观照” ,使“妄念俱灭” ,从而证入“无念” 。大珠慧海则继承了南宗禅的般若思想,在《要门论》一开篇就从般若中观立场上明确地界定了“顿悟”的内涵。《要门论》云: “云何为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13
慧海把通常用来指见性的快慢利钝的顿与渐,改换为顿除妄念和悟无所得,这是对禅宗顿悟的新解。不过,这一新解并不违背禅宗的根本宗旨,甚至可以说是从般若中道立场对禅宗顿悟义的返璞归真。《维摩诘经》说诸法实相“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 ”14菩提达摩在《二入四行观》中所说的“理入” ,便要人“舍妄归真” 。《信心铭》云: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15《坛经》卷一云: “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16又云“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17马祖道一说: “夫求法者,应无所求。 ”18黄檗希运《传心法要》云: “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 ”19汾阳无德说: “不用求,元不失。 ”20《禅关策进》卷一《天如则禅师普说》: “扫除妄念,认取本来面目,做个洒洒落落大解脱汉。 ”21可见,慧海的顿悟说是符合禅宗乃至佛教整个学说舍妄归真的基本精神,是对参禅实质的明确揭示。般若思想是慧海禅法的一贯之道。《要门论》云: “修顿悟者亦复如是,为顿除妄念,永绝我人,毕竟空寂,即与佛齐,等无有异。 ”22由修人法二无我所显真如,即是本心自性,即是诸佛与众生同一法身,证得人法二无我所显真如才是真正的开悟见道。可以说,观人法二无我的实相般若是禅宗顿悟见性的根本途径,是参禅的实质。二、 “本来清净,湛然空寂”的心性论 大珠慧海的心性论与禅宗的基本立场并无差别, 仍然是持心性本净、本空、本觉等见地。  慧海承绪马祖对“心性”的重视,认为“心”是修行的根本。 《要门论》云: “善恶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为根本也。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 ”23这个“心”并非我们的无明妄心,而是“无生心” ,此无生心便是本来心性。此心本来清净,湛然空寂,不生不灭, 《要门论》曰: “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 ”24这一段对心性的描述,与《坛经》完全一致。 《坛经》云: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 ”25这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所住心” 。 大珠慧海说做为佛身的这个心,圆具五种法身,它就是真如,具有空与不空的二谛义。他说: “真如之性,亦空亦不空,何以故?真如妙体,无形无相,不可得也,是名亦空。然于空无相体中,具足恒沙之用,即无事不应,是名亦不空。 ”26这与《大乘起信论》说真如有如实空和如实不空二种义27相一致,而更为强调真如性空的一面。这空与不空不二便是此心真如远离二边的中道实相。《要门论》云: “外缚色声,名为彼心。内起妄念,名为此心。若于外不染色,即名无彼心。内不生妄念,即名无此心。此非二边也,心既无二边,中亦何有哉。得如是者,即名中道,真如来道。 ”28大珠慧海在教诲学人时,时时活用此心空与不空二种义,处处去粘解缚,逗引学人顿悟自心。从心性空的一面,慧海常说此心空无形相,本来清静,要人“莫寻思,莫求觅,心性本来清净。 ”29从心性不空的一面,又常说心外无佛, “心是法身,谓能生万法,故号法界之身。 ”30
此心性无形无相,体自湛然,远离能所取舍之相,所以不可见,不可知。但是其体性上却又有能知能证的般若之智。一方面,众生如果不生妄心,消灭我与我所,恢复本然清净的自性,便自然可以证知此自性,而这个能证自心性的智慧是心性本身功用,完全不同于凡夫的分别心、攀缘心。《要门论》曰: “是自性见,何以故?为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即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 ”31这也就是佛教中常说的根本无分别智。从圆教“理智不二”来讲,真如理体上自然有证道之智,此实相般若即是法界,即是真如。另一方面,此心性不但能够自证自知,而且能够了达万法,洞晓三世。《要门论》云: “无不知者,于无分别体中具有恒沙之用,若能分别一切,即无事不知,是名无不知者。般若偈云:般若无知,无事不知,般若无见,无事不见。 ”32《参问语录》云: “见前心通前后生事,犹如对见。前佛后佛,万法同时。经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 ”33这个则是佛教所说的后得无分别智。  大珠慧海认为清净空寂是心性之体,起恒沙功德是心性之用,体用不二。大珠说读《维摩诘经》者, “但会净名两字便得,净者本体也,名者迹用也。从本体起迹用,从迹用归本体。体用不二,本迹非殊。 ”34
大珠慧海的心性论反映了洪州宗“即心即佛” 、 “理事无别”的根本宗旨,是对马祖禅法极为出色的系统总结和发挥。35
三、无念为宗 “无念为宗”是南宗禅的宗旨,是慧能、神会、马祖等人主张的重要参禅法要。大珠慧海在顿悟心性的禅法上继承了南宗禅的“无念为宗” ,而有更为深刻细致的阐发。 其实, “无念为宗”并非慧能以后南宗禅的独创,从印度来华的楞伽诸师就是以“无念”的禅法教人。《楞伽师资记》记载,求那跋陀罗教人“无心养神,无念安身,闲居净坐,守本归真。 ”36菩提达摩教人“凝住壁观” 、 “无自无他” 、 “寂然无为” 。六祖慧能明确地把“无念”做为参禅的心要, 《坛经》云: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37以无念为手段来破除一切烦恼妄想,无一法可得,才可以与本来清净的真如自性相应。 《坛经》云: “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 ”38“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39慧能一再强调,这个“无念”并非“百物不思”
的无记心,而是从真如体性上透出的般若正知。 《坛经》云: “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40也就是说,般若才是无念的本质。 神会说: “见无念者,六根无染。见无念者,得向佛知见。见无念者,名为实相。见无念者,中道第一义谛。见无念者,恒沙功德一时等备。见无念者,能生一切法。见无念者,能摄一切法。 ”41“无念”乃是不念有无、善恶的般若波罗蜜,由此无念便可证入一行三昧。承荷泽法统的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说: “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但得无念知见,则爱恶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增进。既了诸相非相,自然无修之修,烦恼尽时,生死即绝,生灭灭已,寂照现前,应用无穷,名之为佛。 ”42
马祖道一高唱“理事无别” 、 “平常心是道” ,这个平常心也可以说是一种无造作取舍的无念心。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 “道一禅师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43
大珠慧海的师侄黄檗希运说: “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 ”44同样反映了洪州一系禅法的基本精神。大珠慧海继承南宗禅“无念为宗”的宗风,并把无念的般若义发挥至极,在参禅的诸多重大问题上,有极其明确坚决的论断和揭示,把“无念”的宗旨贯彻到了他整个的禅学体系当中。《要门论》曰: “问:此顿悟门以何为宗?以何为旨?以何为体?以何为用?答: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问:既言无念为宗,未审无念者无何念?答: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云何为邪念?云何名正念?答: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问:云何是正念?答:正念者唯念菩提。问:菩提可得否?答:菩提不可得。问: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实不可得,亦无前后得者。为不可得故,即无有念。只个无念,是名真念,菩提无所念。无所念者,即一切处无心,是无所念。只如上说如许种无念者,皆是随事方便,假立名字,皆同一体,无二无别。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 ”45
所谓无念,就是不执着于任何二边的般若中道,一切不执,一切处无心,连菩提、佛、解脱,包括无念等等都不执着,才是真正无念。六祖慧能说: “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46达到彻底的无念,无妄想执着后,菩提自然现前,才是真实心性呈露。所以无念并非断灭论、无记心,而是一种呈现心性的彻底手段, “汝自不见性。不是无性” 。所谓心性就是由修习无念,破除人法二执后所显真如,在此真如心体上本然具有恒沙妙用。 “学人为心无染,故妄念不生,我人心灭,毕竟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无量知见。 ”47
慧海用这个贯彻着般若智慧的“无念”法,一方面厘定了许多重要的佛教范畴,另一方在面又用它扫荡一切知见烦恼障碍, “猛截诸缘, 令无纤毫” , 并对其他宗派的理论进行判释。  比如,对禅定的定义, 《要门论》云: “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 ”48他又说六度具足于布施一度之中,因为所谓布施就是舍弃对二边的执着。 《要门论》云: “布施却善恶性,布施却有无性、爱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净不净性,一切悉皆施却,即得二性空。若得二性空时,亦不得作二性空想,亦不得作念有施想,即是真行。檀波罗蜜,名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法性空者,即一切处无心是。若得一切处无心时,即无有一相可得。何以故?为自性空故,无一相可得。无一相可得者,即是实相。实相者,即是如来妙色身相也。 ”49其它如等妙二觉、二乘、三身、三学、四智、五眼等等都贯穿着心性空与不空不二的般若中道立场。他为诸方参学者解粘去缚之时,其扫荡众缘,雄辩滔滔,灵活多变,层层剥离的功力,的确显示了般若之智的大机大用。如下面这段大珠慧海与一位讲《金刚经》 的法师精彩对答,就非常典型。 《参问语录》: “师曰:此经是阿谁说?僧抗声曰:禅师相弄!岂不知是佛说耶?师曰: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若言此经不是佛说,则是谤经。请大德说看。僧无对。师少顷又问: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德且道阿那个是如来?曰:某甲到此却迷去。师曰:从来未悟,说什么却迷。僧曰:请禅师为说。师曰:大德讲经二十余座,却不识如来。其僧再礼拜:愿垂开示。师曰:如来者,是诸法如义,何得忘却。曰:是,是诸法如义。师曰:大德是亦未是。曰:经文分明,那得未是?师曰:大德如否?曰:如。师曰:木石如否?曰:如。师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曰:无二。师曰:大德与木石何别?僧无对,乃叹云:此上人者难为酬对。良久却问:如何得大涅槃?师曰:不造生死业。对曰:如何是生死业?师曰: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曰:云何即得解脱?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僧曰:如禅师和尚者实谓希有。礼谢而去。 ”50
在圆融他宗方面, 大珠慧海以禅宗识心见性, 悟无所得的佛法心髓为各宗学人遣执破妄。《参问语录》: “有律师法明谓师曰:禅师家多落空。师曰:却是座主家多落空。法明大惊,曰:何得落空?师曰:经论是纸墨文字,纸墨文字者俱空。设于声上建立名句等法,无非是空。座主执滞教体,岂不落空?法明曰:禅师落空否?师曰:不落空。曰:何却不落空?师曰:文字等皆从智慧而生,大用现前,那得落空。 ”51“讲唯识道光座主问曰:禅师用何心修道?师曰: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 ”52“讲止观慧座主问:禅师辨得魔否?师曰: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阴魔, 或起不起是烦恼魔, 我正法中无如是事。曰:一心三观义又如何?师曰:过去心已过去,未来心未至,现在心无住,于其中间更用何心起观?”53
对其他讲《华严》、讲《唯识》、讲《维摩诘经》、讲净土等各方宿德高僧,甚至道教徒,大珠慧海也是如此作略,展示了一代大禅师手提心印,吞吐万象,雄视天下,纵横应物的伟大风范。四、结论从《顿悟入道要门论》、《诸方门人参问语录》等文献来看,大珠慧海的禅学思想是一个组织严密,逻辑清晰,内涵丰富的体系。通过上面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禅法是对菩提达摩以下早期禅宗精髓的直接继承,是对南宗、洪州宗禅学的系统总结。从相关资料的排比中,我们可以发现荷泽宗与洪州宗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参禅的核心理念和技术也基本相同,两宗之间的差距,并不像一般禅宗史所述说的那么巨大。从大珠慧海的禅法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南宗禅对般若中道思想的重视,对如来藏空与不空二义的强调,这对加深我们对禅宗心髓的理解,领会参禅的基本理路,纠正对真常唯心论的偏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对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际上大珠慧海的著作所涉及的禅宗理论与历史的重大问题仍有很多,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注释

1参见《景德传灯录》卷六《马祖法嗣》,大正藏51,p. 246c。
2杜继文  魏道儒: 《中国禅宗通史》,第240~251 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3楼宇烈:《读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随记》,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中华佛学学报》第12 期,第 54页,1999.7。
4長□[山+島]孝行:《「頓悟要門」と「六祖壇經」の關係について》,东京:《印度学仏教学研究》v.28 n.1,第 359~361 页,1979.12。瀧瀨尚純:《荷澤神會と大珠慧海》,东京:《印度学仏教学研究》v.53 n.1,第 137~139页,2004.12。.
5大正藏 48,p. 353a。
6杨曾文编校: 《神会和尚禅话录》,第 30页,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7《马祖道一禅师广录(四家语录卷一)》卷一,卐续藏经 69,p. 2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