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听理论:【教育感悟系列十三】让学生快乐读书明理积德-永明星空-中国教育人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0:34:00
让学生快乐读书明理积德 (2011-05-30 21:34)
  • 标签: 读书  明理积德   分类: 教育研究

 

让学生快乐读书明理积德

 

  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每当提起童年,人人都会津津乐道地谈他小时候的趣事,最难忘的恐怕就是“六一”这一天吧!又是一年儿童节,让我们打开深藏在心底的童心,一起回顾这个节日吧!祝全国儿童小朋友节日幸福快乐!如果全社会上下真正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多给家长和老师一些理解和支持,共同理性的探讨教育的问题,那该是教育之幸!学生之幸!只有当教育和生活有了真正的内在联系,围绕培养更多更好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来改革我们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改革我们教育、考试、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和压力,让学生顺其自然快乐学习,让学生读书明理智慧积德,教育本身才更有意义,学生的学习也才更有兴趣,学生只有在生活和实践中才可以体会到学习的价值,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生活 ,享受快乐吧!
  一、教育要让学生顺其自然快乐学习
  种植水稻需要人工插秧,就是把培植好的秧苗,按照事先牵好的线索和格子,整齐地种植到水田里。20世纪,我国开始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利用植物繁殖的自然规律,应用抛秧技术,把培育好的秧苗“随便”地扔到水田里,让秧苗自然生长,结果彻底解放了生产力。其实,教育也需要“抛秧”,我们人为控制孩子的生长,就等于执著地“插秧”,而依靠孩子自主发展,就等于无为地“抛秧”。教育要顺其自然,不必强执一端,一切按自然的规律心安才能理得,才立于不败之地。究竟应该如何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前人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教育可否有一点功利目的呢?时下有一种时髦的说法,就是“摈弃一切功利”,似乎一沾着功利便俗不可耐了。坦白地说,倘真的什么功利目的都不讲了,还教书育人干什么?功利应在自然而然中。教育孩子读书学习为了明理,读书为了冶性,教育孩子读书学习为了追求一个高雅而豁达的境界。“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这就是沟通与豁达的境界。只有如此,才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才可望达到教育“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至境。
  对于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小学生来说,要让他们高兴地、发自内心地、自觉自愿地主动学习书本上的那些知识,并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摆在第一位的是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学会写字、阅读、作文、计算、绘画等。对于老师来说,除了必备的教学基本功以外,还要善于创设一些教学情景,利用必要的媒体,巧妙导入新课,让学生怀着轻松好奇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让孩子尽情地玩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谁都希望自己孩子的童年是快乐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国许多家长会不知觉地把“学习”和“玩”人为地对立起来,非此即彼、有我无它,这种思维方式是有问题的。广义的“学习”不只是刻板地照本宣科、抄字写词,也不只是概念计算、难题怪题。“学习”的内容很广泛,形式也应该多样的。让孩子从小学会观察、学会思考,身边万物皆为师,“学习”会是其乐无穷的事情。广义的“玩”也不只是整天蹦蹦跳跳、追跑打闹,不只是游山玩水、迷宫天地。“玩”的形式也多样,各有各的乐趣。摆正“学习”的心态,调整“玩”的心理,就会发现这两者并不冲突,且可以很好地对接。如果家长一想起让孩子“学习”,就认为必须停下孩子一切玩乐活动,却不知道那样做挤掉了孩子玩耍的时间,影响了孩子的心情,孩子反而一提学习就头疼、就抵触,就强烈要求“出去玩”,那就掉进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死圈子。凡事要遵循教育规律,拔苗助长没有什么好处。要注意的是,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应该“收收心”,将时间和精力适当地转移到学习中去,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两者兼顾,学会快乐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养成学习好习惯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孩子全方位发展。
  一个人要把自己的学习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要比简单地从书本上寻得知识更为艰难,其间的学问也是很大的。书本知识要想学习好,当然得需要一个人的多方面的能力品质的参与;但是,一个人要将书本知识真正学得好,关键的一个条件就是要在“用”上下功夫。“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学习”。只学不用,或是学用脱节,都不是科学的学习观所要求的。毛泽东一生都在倡导“理论联系实践”,都在主张在实践中学习,他本人更是这方面的身体力行的光辉典范。他的读书智慧、实践智慧、活学活用书本知识的智慧、科学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的智慧。因此,当我们教育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时,更要看到实践的重要,更要记住“实践出真知”这个真理。读死书、死读书,或是只读书不实践,或是所读的书不能解决实践上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应该时刻注意避免的。有些人读书只是为了获得知识,只是为了明理,只是将读书获得的知识停留在“能讲得出”的境界,而不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种读书的“目的观”是片面的。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搞好学习是分内事,而不应当把学习当做人生的负担;学会构建融洽的人际关系,珍惜同窗情谊,视作一生之已责;热忱工作的同时,更要拥有问责意识。一句话,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去谋其“责”,为学生今后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着想。有理由相信,只要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就会承担压力,而压力产生动力,激励自己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克服种种困难,去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勇于承担责任,将使他们自己获得自尊自信,在履行职责中增长才干,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誉。“读书明理,重在习行。”这才是我们大力提倡的“教育观”。?
   二、教育要让学生读书明理智慧积德
  教育,本身就是帮助每个儿童找到自己的路、读书明理、智慧积德,促进每个儿童走上人们所相信的真、善、美之路。教育既不能过于看重文化不够尊重自然,又不能又太过自然没有足够的文化,文化和自然是教育的一个整体。教育既应是理论的又应是实践的,既是智力的又是体力的,既是艺术的又是竞技的。教育每个儿童从小就懂得做一个少让父母老师操心,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善良、正直、情商较高,懂得关心他人、谦让他人的好孩子。
  自古以来,教育就被人们作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而受到高度重视。培根说:“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爱因斯坦说:“读书是要找出可以使自己升华的东西。”国学大师季羡林在《谈读书治学》开篇中引用张元济先生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也是在说明“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书,因为书中蕴藏了大量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纵观历史,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不以好读书为荣。所以,诗圣杜甫留下了至理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时才能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了解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在古人看来,求学就是求道,朝闻道,夕死可矣,求学求道乃生命之事,非关稻粱之谋,古人总是把读书与明理联系在一起。无论是我们的古人还是西洋古人,都认为个人是小宇宙,这个小宇宙与那个大宇宙归根结底是一体的,人这个微观宇宙与宏观宇宙之间对应一致。宇宙和人类社会存在着一种精心设计的等级秩序,它与人体各部分的有机结合相对应,是人类在宇宙中的投影。虽然从物理学的时间意义上来说,每个人的一生在无垠的宇宙时间中只不过沧海一粟,但人类文明却正是由无数这样在物理时间意义上微不足道的有限生命来薪火相传的。如果你在这样的薪火相传中也接了一棒,也跑了几步,那么,你也就可以与天地参。当我们接触到所谓学问,即人类文明的成果时,等于是前人将那个接力棒交到了你手里,你可以接棒继续跑下去,也可以扔了这棒或乱跑一气。不想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自己贡献的人,等于是扔了文明的接力棒。而歪曲和糟蹋人类文明的人,则是接了棒乱跑一气。只要我们生活在人类文明中,就无法摆脱对它的责任。并非只有文化巨人才对文明有贡献,每个普通人对文明的理解和态度都影响着文明的未来。人类文明是由巨人和普通人共同造成的。所以当我们选择以学术为志业时,我们就为文明的未来承担了责任。
  教育就是让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学生变得明智,变得聪慧,富有德性。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而读书学习是一个可以很好地认识自己的途径,当我们内心浮躁时,学习冰心的散文集,让她那玲珑剔透的文字来熨帖你那泛有波澜的内心,这个时候,我们会觉得原来自己可以如此平静,原来文字可以如此美丽。当我们内心失落彷徨时,学习鲁迅的杂文选,让他那激情澎湃的句子来震撼你的心灵,此时此刻,整个人都属于正义,整个人的内心都充满坚定。而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感悟到了作者的悲悯之心,也感悟到了人生的坎坷与精彩。“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说的虽是医德,其实也可作读书的座右铭,读书也是一种修合,不是给别人看的,也不是为别人读的,更不是为功名利禄的。读书人的德性,心知书知,天知地知。读书学习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能提高自己的修养;读书是一种德性,是一种心灵的需要;读书学习能使人从繁琐的世俗生活中挣脱出来,成为一个心灵自由的人;读书学习使人具有特别长期的抵抗寂寞的能力;读书学习是一个人真正的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
  学生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包括德、智、体、美等,其中德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思想品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在当代社会,教师的第一职责应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第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第三才是传授具体知识。俄国历来比较重视“德”。《论语》强调“为政以德”;《三字经》里有“教之道,德为先”的说法。在当今,一个人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如何,以及如何做人和做事,已经成为人的事业成败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它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应该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