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聚氨酯板:用新闻思维化解“选题困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8:53:01

 

用新闻思维化解“选题困境”

范洪涛

 

  •   《中国记者》供稿

      对困境不必“犯困”

      没有记者不想做独家新闻,没有媒体不想做独家报道,但良好的职业理想却不得不面对客观现实的强烈冲击甚至无情打击。现代传播背景下,一个好的新闻选题越来越难以姓“独”,换句话说,新闻媒体的确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选题困境”。

      其实,即便如此,也不必因为新闻的大同小异而哀声叹气或神情沮丧。不同媒体对一些重大新闻的同质化操作,是源于相通的新闻思维,所体现的是新闻价值观、人文价值观的趋同。比如,日本地震发生后,第二天世界各地的报纸头条几乎都迅速地锁定这一重大灾难事件,很多报纸的头版只有这一条新闻,而且在版式上也惊人的相似。

      撇开重大新闻事件,在日常新闻报道中,新闻选题同质化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从新闻生产看,当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传递到编辑部时,此媒体不会因为彼媒体会做同一新闻而选择自动放弃;从受众层面上看,无论是否同质,不同的媒体其受众不尽相同。以报纸为例,一座城市存在多种报纸,但绝大多数读者只会选择其中一份。表面看来各家报纸的新闻相同或相似,但在大多数读者眼里,这些新闻依然是唯一的。

      当然,承认新闻同质化存在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选题困境”可以等闲视之,毕竟寻求独家新闻和独特操作,是新闻人永远不变的追求,也是应对激烈新闻竞争的有效手段。

      拉直两个问号

      著名记者爱泼斯坦在若干年前曾指出,独家新闻除了指独家材料之外,更主要的是靠独特的视野、视角和开掘,而不是靠垄断。这个论断放在当下媒体发展背景下显得尤为精辟。的确,化解“选题困境”最有效的手段是尽可能多地获取独家新闻线索,但现在独享重大新闻线索的几率越来越小,常常必须围绕公共信息展开新闻比拼。这意味着我们不得不付出更多以求新求异为特质的智慧劳动,以独特的新闻思维,将所采写的新闻更突出地打上个性化标签。

      新闻思维的本质是读者思维,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时对各种信息,作出能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阅读欲望的判断,形成独特的新闻选题。笔者以为,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记者个体还是编辑部群体,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就是形成并保持两个具有战术意义的思考:同一个新闻题材,竞争对手会怎么做?我应该怎么做,既避免与之雷同,又能胜之一筹?事实上,当这两个问号被一次次能动地拉直之后,奉献给读者的往往就是一个个惊叹号,从而走出“选题困境”。

      比如,2010年5月7日,武汉地区各大媒体都报道了一则新闻:近一年来,武汉近4000辆空调公交车上配备的1.6万把安全锤不翼而飞,公交五公司无奈之下率先在33条线路上以水泥砖代替安全锤。坦率地说,对这则公共信息,《武汉晨报》的采写并不是最成功的。但消息见报当日,晨报编委会敏锐地意识到,仅仅报道以“砖”代“锤”远远不够,一个责任媒体,除履行传播、监督的职能,还负有引导、建设的职责。何况,这则信息的背后藏有大新闻,它表明城市文明存在重大缺失,是一个能引起广泛关注的重大新闻选题!

      经过慎重研究,《武汉晨报》决定联手武汉交通广播896、汉网、武汉公交集团推出“让安全锤‘回家’”系列报道。在作出这个决定前,编委会的确对这个新闻选题的成功概率、影响力作过认真思考和评估,其中,特别分析、推断其它媒体可能不会跟进,即便跟进也难以超越这个报道计划。

      8日,《武汉晨报》在头版头条刊发消息《莫让“安全砖”砸了武汉形象》,呼吁市民“请以您认为最好的方式,将拿走的安全锤送回‘家’”。报道迅速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当天有6位市民冒雨将5把安全锤送还公汽公司。9日,晨报除在头版头条刊发追踪报道《好!5把安全锤昨日“回家”》外,还整版推出深度报道,热情赞扬6位市民的行为“对个人来说是重新赢得尊严的一小步,对这座城市修复形象来说是走了一大步” 。10日,在继续报道市民送还安全锤的同时,又在头版头条刊发消息《3位小朋友捐零花钱买锤》,还以《安全锤叩问市民公德意识》为题引导市民深入思考。

      接下来两天,“让安全锤‘回家’”报道保持高位运行,既有送还安全锤的典型事例,又有企业出资义购、市民出资义捐安全锤的进展。最后,《武汉晨报》于13日用整版篇幅约请人大代表、政府官员、文化名流、劳动模范等4位不同领域的市民发表谈话,指出“小锤子折射大文明”,吁请大家“把公汽当成家,谁会往外拿?”

      在长达5天的时间里,相关电台、网站及时转发《武汉晨报》报道,组织听众、网民互动,真可谓一“锤”激起千重浪,这一系列报道形成巨大的声势和影响,收到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从这个实例不难看出,“选题困境”并非不可化解,也不意味着媒体无可作为。相反,它向所有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如何让公共信息开出新闻的智慧之花,即通过慎密的新闻思维去发现新闻,以独特的新闻策划和操作去表现新闻。(作者是《武汉晨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