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换照片的底色: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姜异康—红色牧师.blog的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1:41:35
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姜异康——2010年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领导学考试试卷之六  姜异康:旋转门里运乾坤,蓄水池中跃龙门小组成员:李晓露 杨斯喻 肖慧兰 陈慧雅执笔人:杨斯喻【摘要】姜异康先生,在他出任山东省省委书记前的短短五年时间内便接受了两次“出人意料”的任命,一进一出国家智库,在“蓄水池”中默默地积累,在“旋转门”里华丽地转身。笔者认为,异康先生能接受“特殊”之任命主要在于他领导方式和人格上的“特殊”之魅力。本文笔者主要从领导学之视角,总结了他五个方面特质。【关键词】姜异康 领导特点 领导艺术 在2008年3月31日上午,在山东省召开的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姜异康被正式任命为山东省委书记。对于外界的人来说,一个从智囊学者到地区“一把手”位置的任命或许也还有些“出人意料”。殊不知,早在2006年,异康先生作为从地方调任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的第一人,已经让媒体感概是“出人意料的任命”了。在短短五年时间内,让人惊讶的两次任命,异康先生着实有让人为之突破“惯例”的领导实力和个人魅力。姜异康,1953年出生于山东招远,中南工业大学管理工程硕士,自1969年参加工作之后先后曾在部队、工厂、机关工作,1988年开始正式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副局长,开始了其十年的副部生涯,在此过程中他既有过中央经历,也在基层积累学习过;既是党政机关重要的智囊成员,又作为要员在重要部门亲身躬行过。正是因为异康先生这些特别的经历,造就了他特别的领导艺术和方式。以下笔者将从领导学角度对异康先生的领导管理特色进行分析。 1.治世之智臣,研学之行者作为拥有一个工程硕士学位的高级知识分子,从1974年开始到1985年这11年间,姜异康却一直都在山东的基层工作着。不过,无论是担任山东电影机械厂的工人,亦或是办公室科长这样的普通职务,他无时无刻都体现出自己善于从基层中提取知识的一面。从2002年开始直至2008年7月,姜异康一直任重庆市委副书记,在此期间,他最大的工作习惯便是深入各地进行实地调研,了解重庆市市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他所作的一切功课和他勤于思考的习惯,给了他之后的仕途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特别是直接为他进入国家中央智囊提供了保障。可以说,在机关工作者中,他是一位特别的智者,学士。2006年,他走进了国家行政学院这样一个智囊机构,担任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开始了在这新舞台上的另一段不同的旅程。“这种丰富的经验加上不错的学历将对今后国家行政学院起良好的指导作用。”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汪玉凯教授曾经这样评价道。[1]与该机构前几任常务副院长都不同的是,仅有姜异康一人是具有长期的基层与地方领导工作经验的,比如前任常务副院长桂世镛、陈福今均是长期在中央机关工作,在理论上有着很高的建树。面对姜异康先生的任命,国家行政学院的一位教授说:“当时这一安排,能够促使学院更多地针对地方政府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对于国家行政学院而言,姜异康的到来,也许是从纯理论研究到联系地方实际,解决具体问前进的一大步。因为其丰富的实践和基层管理经验,在官方智囊中,姜异康先生也属于少有的“行者”。他的这一次调任,正符合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从实践上升到认识的一次飞跃,而他在智库中积累的厚实的学养,和他一直具有的实践精神也正是为他进行认识指导实践的第二次飞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姜异康的这两次职务的变迁,事实上是国家领导人才战略的一个典型。国家行政学院是负责培养政府高中级公务员、提供政府管理政策咨询的最高机构,常年开设省部级领导干部、司局级公务员、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领导人、港澳公务员等不同内容的研修班。属于国家典型的智库组织。世界上比较成熟的智库都会选择吸收具有工作经验的政府官员进入,而新任政府成立抑或是领导班子换届也都会倾向于到智库中选择官员人员,这种运转模式就叫做“旋转门”。这种模式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职务转换,人才进入智库作为储备,同时也在理论研究中为党政要务提供建议,提升自己,因此它也被称为“蓄水池”。国家蓄领导人才之水,领导蓄管理才华之水。显而易见,姜异康先生正属于此类于“旋转门”里、“蓄水池”中运转乾坤,纵横捭阖之人才。 2.内省致知,进德修业曾国藩先生曾教导子弟云:“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如此对自身严格要求,并不断内省自修的从官理念和人格修养,在姜异康先生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姜异康先生工科的出身背景让他不仅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也让他有不断上进的勤奋。走上了工作岗位的异康先生也一直不断地充实自己,注重内省。而他的每一次学习都为他仕途更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使他在面对机遇的时候能够很好地抓住一切机会。1981年到1982年的两年时间内,他来到山东师范大学进行干部专修科中文专业进行学习;1988年到1990年,他在中南海业余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学习;1993年至1995年,他在中南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进行在职学习,获得了硕士学位。这一次进修给他就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兼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谓“学海无涯,笃学不倦”,异康先生在自身修养上的加强也为他之后的“薄发”做到了足够的“厚积”。“内省致知”的另一个重要的内涵,便是指异康先生低调奋进,伏鸾隐鹄的生活态度。异康先生心为民所系,尽力尽力做好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却一直有着低调亲和的姿态。在2008年6月,异康先生参加完山东省“节能周”活动之后,接受《秘书工作》采访,曾要求媒体不要报道他参加活动的情况。[2]这种低调沉稳的做事风格与生活态度,是让异康先生一步一个脚印走到省委书记位置上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是他在地区“一把手”中很鲜明的一个特征。 3.成事在人,得士者昌异康先生本人作为“智囊高官”在人才问题上也展现出了他足够的重视,很难说除了积极响应国家人才战略的号召、顺应山东发展大势之外,其中没有一种“英雄惜英雄”的情结,一种对人才的“真情”和“厚爱”。早在异康先生还担任重庆市市委副书记,作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被采访时就说到,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关键要抓好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三个重要环节。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3]在异康先生建设山东蓝色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战略实施过程中,他也强调要“建立健全人才智力支持体系。把人才资源作为建设蓝色经济区的第一资源,坚持人才以用为本,培养与引进并重,积极面向海内外招聘蓝色经济专业人才,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型人才,努力使山东半岛成为高端人才聚集地和优质劳动力富集地带。”[4]在今年6月,异康先生提出了针对任用人才的“三有”政策,也就是让创新型人才有财富、有荣誉、有地位。异康先生在建设山东经济文化强省过程中始终紧紧抓住人才这一重要因素,采用有“三有”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潜能,增强内生动力。 4.躬体力行,以身体之异康先生在上任之初,便与大家“约法三章”,其中赫赫摆在第一位的便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非常重要。群众对干部总是要听其言、观其行的。连长指导员不以身作则,就带不出好兵来;领导干部不做出好样子,就带不出部队的好风气,就出不了战斗力。”[5]异康先生深以为然,他说,“凡是要求大家做到的,我一定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6]而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异康先生也始终不渝地坚持贯彻着他与大家的这一约定。2008年6月16日,山东“节能周”的第一天,异康先生便从住处步行了3公里到省委上班,用自己的行动来领导了激励其他机关工作人员和群众的节能意识。而这样的带头,也让这一以“体验能源短缺”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吸引了山东省直90多个单位、17个市和140个县(市,区)的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大量民众自愿参加。异康先生“以身体之”的领导方式着实颇有成效。 5.以诚待人,以情治省有官员立志成为“父母官”,殊不知,这并不是一个正确的定位。一个真正优秀的领导人,一个真正得民心的官员,是将自己摆在人民之下的,小平同志也曾说自己是“人民的儿子”。异康先生生于山东,长于山东,一直感激于山东人民对他的哺育培养和帮助,是真正的“山东人民的儿子”。异康先生作为一个理性严谨的人,当谈及他的家乡时却也说过如此感性的话语,“我出生在这块土地上,是喝家乡的水长大的。山东人民对我的哺育培养和无私帮助,我永远铭记在心。虽然后来因工作变动离开了山东,但我的心始终与家乡人民紧贴在一起,时刻关心着家乡的发展变化,我深深热爱山东这块土地,深深热爱勤劳朴实的山东人民。”如此诚挚和真切的情感,给了他不断地努力,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地做好一切为人民服务的事业的决心、勇气和信心。他不仅是用心字治省,也是用情在治省。领导艺术之极致,也许已不在于“术”,而在于“情”。这也是我们在追寻的目标之所在。末了,想用曾国藩先生之语做结: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参考文献】[1] 姜异康履新国家行政学院 网易新闻中心http://news.163.com/06/0713/09/2LTDUE2V0001rt.html[2]《“节能周”展示的新境界》,秘书工作,2008.8[3]范巨涛,朱雪尘:《两会代表委员人才主张》,英才,2008.4,p12-p14[4] 姜异康:做好蓝色经济区建设这篇大文章,大众网http://www.dzwww.com/shandong/sdnews/201003/t20100305_5426260.htm[5] 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6]《姜异康:约法三章,欢迎大家监督》,中国纪检监察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