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零基础幼儿英语:中法战争(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20:24
 中法战争(二)

二、中法战争的扩大

《中法简明条约》签订后,法军急于接管北圻的清军防地。1884年6月23日,法军900人向谅山进犯,企图强行接管谅山附近北黎(又名观音桥)的清军驻地。清军代表向法军军官解释说没有接到朝廷撤军的命令。法军竟然开枪打死清军代表,并炮击清军阵地。清军被迫还击,打死打伤法军百余人,这件事历史上被称为“北黎冲突”。法国以“北黎冲突”为借口,向中国进行大肆讹诈,要求清军立即从北圻撤回边界,并赔偿军费2.5亿法郎。

清廷深恐和局破裂,决定限期撤军,派两江总督曾国荃同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谈判,并严令沿海各省“静以待之”,“不可先发开衅”。但是谈判陷入了僵局。法国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便组成远东舰队,命孤拔为舰队司令,分别进至福建福州台湾基隆,扩大侵华战争。7月15日,孤拔率领舰队以“游历”为名驶进闽江海防要塞,“临事昏庸”的闽浙总督、福州船政大臣何如璋、钦差会办福建海防大臣张佩纶不但不加阻拦,反而给予友好“款待”。此后,法国舰队全部开进马尾军港,日夜监视福建水师,作进攻福建水师和马尾造船厂的准备,并扬言要攻取福州。清朝官员此时依然惟恐妨碍“和谈”,不进行战争准备。

1884年8月,法国远东舰队副司令利士比率军进犯台湾基隆,轰毁基隆炮台,并强行登陆。台湾军民在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的指挥下,英勇还击,法军死伤100多人,丢下武器狼狈逃窜。法国鉴于基隆受挫,便把进攻的主要目标转向了疏于防备的福建马尾军港8月22日,停泊在马尾军港的法军舰队司令孤拔接到进攻福建水师的命令。次日中午12时左右,孤拔通过法国驻福州领事将开战通知交给何璟等人,定于下午2时开仗。、何如璋等人对官兵封锁作战消息,仍然不作任何战斗准备,却异想天开地要求法军将开战日期改在明天。孤拔拒绝了他们的请求,下午1时56分,法军乘闽江退潮,福建水师以船尾对着下游的法军之时,命舰队开炮进攻。福建水师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应战。有的军舰还没有来得及起锚,就被击沉。何如璋、张佩纶弃师不顾,仓皇逃跑。在这种极为不利的形势下,广大水师官兵表现了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誓死抵抗。旗舰“扬武”号受重伤,“船体受弹无数,状如蜂衙,船身犄斜,势将及溺”,仍然沉着应战,用尾炮准确打击法国旗舰“伏尔他”号,不幸被鱼雷击沉。炮艇“福星”号在重围中连续击中“伏尔他”号,力战群舰,直至火药库中弹爆炸,全舰官兵壮烈牺牲。炮艇“振威”号开战后,砍断锚索,奋勇作战,在船身即将沉没的一刹那,仍然向法舰射出最后一炮,重伤敌舰舰长。江面战斗经历了半小时,福建水师的11艘舰艇被击沉、击毁,官兵伤亡700余人。第二天,法国军舰又炮击马尾造船厂,击毁马江两岸的炮台、民房。清廷听到马尾败讯,于8月26日下诏,命令前线海陆各军准备对法作战。法军因不明清军布雷水域,放弃了占领马尾造船厂和福州的企图,于27日退出闽江。

马尾海战失败的原因: 清政府执行不抵抗政策。掌握军政实权的慈禧太后、李鸿章力主妥协求和,他们只寄希望于外国的“调停”,因怕影响和谈,任法军进入马尾港而不加阻止,并“严谕水师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法舰进入港口后,福建水师不做战阵调动,仍集聚在一起,因而轻易地被法军一举包围。福建水师要求北洋海军支援,李鸿章执意求和,不派援兵,坐视福建水师覆灭。 清军将帅极端腐败。所派高级将领多是贪生怕死之辈,不做战守准备,一旦战争打响,立即溃逃。闽浙总督何璟不敢出战,躲在福州城“拜佛念经,以冀退敌”;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落荒逃至乡下一祠堂中躲藏起来;钦差会办福建海防大臣张佩纶听到炮声则吓得晕倒在地,被人扶起后赤脚而逃;福建巡抚张兆栋听到炮声则“微服怀金而逃”。福建水师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仓促应战,虽然广大官兵拼死战斗,最后仍遭惨败。 兵力对比上法军占明显优势。法国远东舰队有新式武装铁甲战舰、巡洋舰、鱼雷艇等10艘,总吨位达1.4万余吨,大炮77门,海军1830名。福建水师有木质舰艇11艘,总吨位6000余吨,大炮45门,水勇1200名,清军处于明显劣势。

孤拔在马尾得胜后,1884年9月,再次率领舰队进犯台湾,强占了基隆。刘铭传率部退守淡水,10月2日,法国炮轰淡水炮台,守将提督孙开华与来犯的法军展开激战,打退侵略军。8日,法军再次炮轰淡水炮台,强行登陆,孙开华等守将奋勇当先,士卒勇猛冲杀,与敌人血肉相搏,法军受挫,伤亡几十人,其余狼狈逃回海上。法军受挫后,孤拔气急败坏,于10月23日宣布对台湾实行封锁。为了反抗侵略,保卫祖国领土,大陆军民自发起来支援台湾同胞的抗法斗争。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突破法军封锁,奔赴台湾前线参加战斗;还源源不断地把军械、物资运往台湾。香港的船坞工人拒绝为法国侵略者修理军舰,码头工人不为法国船只装卸货物;华商亦不与法人互市。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台湾军民坚持斗争,粉碎了敌人侵占台湾的计划。法军侵略台湾不能得逞,1885年3月,孤拔率领舰队几次侵扰浙江镇海招宝山炮台,中国守军坚守招宝山炮台,英勇迎战,炮火击中孤拔座舰,孤拔受重伤,法军败逃。转而于3月底攻占澎湖列岛,6月,孤拔死在澎湖岛上。

三、镇南关大捷及战争的结束

1、镇南关大捷

法国侵略者在侵扰浙江镇海的同时,又在中越边境增兵,分东西两路向中国边境推进。清军对法宣战后,命令滇军、桂军主动出击。西路滇军由云贵总督岑毓英率领,与黑旗军配合,包围法军,给敌人以重大打击;东路桂军由广西巡抚潘鼎新指挥。潘鼎新受李鸿章“败固不佳,胜亦从此多事”的影响,胜不追,败则退。1885年2月,法军万余人从东路发动重点进攻。潘鼎新部仓皇败退,法军占领谅山,又攻陷了文渊、镇南关。法军在关前插上用中文写的“广西的门户已不再存在”的木牌,愤怒的中国人民也插立木牌,针锋相对地写上“我们将用法国人的头颅重建我们的门户!”镇南关失守后,潘鼎新被革职。

在西南边陲危急的关键时刻,两广总督张之洞推荐70岁的老将前广西提督冯子材出任前敌主帅。冯子材一边整顿军事,稳定秩序和人心,鼓励将士奋勇杀敌;一边积极修筑工事,部署兵力,准备迎击来犯之敌。1885年3月23日,法军分三路猛攻镇南关东岭炮台和长墙,“炮声震天,远闻七八十里外,山谷皆鸣”。法军很快占领了东岭的三座炮台。冯子材命令全军:有进无退,誓与长墙共存亡。各军全力夹攻法军,王德榜部截断了法军的军火粮食补给。24日,冯子材命王孝祺、苏元春、王德榜所部分路迎战。这时,法军的炮火越来越猛,法军已经扑到长墙下,有的已经越墙而入。在这紧急关头,冯子材老当益壮,身先士卒,手持长矛,奋勇当先地跃出墙外,杀向敌阵。全军将士士气大振,紧跟着冯子材扑向敌军,与法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法军大败溃逃。当地壮、瑶、白、彝、汉等各族人民和1000多名越南人民也起来助战。3月25日,冯子材率军乘胜追击,将士勇猛冲杀,法军全线溃败,中国军队击毙1000多名侵略者,取得镇南关之战的伟大胜利。法国侵略者也称这次战役是灾难性的失败。镇南关大捷,使越南战场的形势发生根本变化。镇南关大捷后,清军接着收复了谅山、文渊等地。与此同时,刘永福的黑旗军也在临洮战胜法军,收复十余州县。整个越南战场呈现全面胜利的大好局面。

2、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法国战败的消息传到巴黎,引起国内极大震动。3月30日,法国人民走上街头,包围国会,反对侵略战争。当天晚上,茹费理内阁倒台,可以说,政治形势对中越抗法十分有利。

正当抗法斗争节节胜利的时候,清政府并没有积极发展有利的形势,反而将中国军队的胜利作为向法国妥协乞和的筹码。李鸿章在谅山大捷之后说:“当藉谅山一胜之威,与缔和约,则法人必不再妄求”,他建议“适可而止”,“乘胜即收”。慈禧太后、奕譞等人担心战争长期打下去会激起“兵变”或“民变”,于是支持李鸿章的妥协主张。4月7日,清政府发布前线各军于4月15日停战、25日撤兵的命令。当命令传至前线时,广大爱国将士万分愤慨,“拔剑斫地,恨恨连声”,甚至“痛哭太息之不已”。冯子材致电张之洞,请他上折“诛议和之人”,表达了将士们的共同愿望。张之洞三次电奏,请求暂缓撤兵,李鸿章却以清廷旨令威胁说:必须“如期停战撤兵;倘有违误,致生他变,惟该督是问。”强令中国军队撤回边界。

法国在整个侵略过程中软硬兼施,镇南关失利后希望在谈判桌上取得战场上未得到的东西。英、美等国不希望法国扩大战争影响自己在华利益,更不愿看到中国获胜,因而争相“调停”,从中渔利。清政府在赫德的策划下早就派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税务司金登干代表中国与法国秘密谈判。1885年4月4日,在法军战败的情况下,金登干代表中国与法国签订了《巴黎停战协定》6月9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又称《中法新约》。其主要内容是:

① 中国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② 两国派员勘定中越边界;③ 在中国边界指定两处作为商埠,允许法国在此设领事;④ 法国由广西、云南进出货物的税率应“照现在通商税则较减”;⑤ 中国日后在广西、云南修筑铁路时,要与法国商办;⑥ 法国撤退其在基隆、澎湖的军队。从此,法国吞并了越南,并将其势力侵入到中国的云南、广西,使中国西南的门户被进一步打开了。中法战争出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这样令人痛心的结局,充分暴露了清政府昏聩无能与对外妥协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