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田总司薄樱鬼cp:遍地妖娆 ——《中国美女地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57:54
题记:一个女人,就是一道风景

作者:朱千华
  

  (一)
  
  我从来不认为仓井空有多美。那样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吃得最多的也就是海鱼。大量的高蛋白和深海鱼油能产生数量众多的女优,她们如同地震一样成为岛国的特产。我虽然不认为这些女优有多美,但我不拒绝AV片。只是那些青春秀美,清新可人的小女生从事这个行业挺不容易的。女优片看多了,也感到腻味。看来看去,还是怀想栗原小卷。她让我这个岁数的男人曾经丧魂落魄。
  
  栗原小卷是我的梦中情人。我是她忠实的粉丝。我看她主演的电影,基本上不会去注意什么故事情节,我只是看她的音容笑貌——看着她一颦一笑,看哪哪妥贴,瞧哪哪舒服。她的如水秋波,轻盈的体态,优雅的动作,像梦一样飘过心间,让人如沐春风。尤其在《望乡》中扮演的女记者形象,让多少男人茶饭不思魂牵梦萦。
  
  栗原小卷一辈子没有结婚。这不妨碍她成为一代艺术大家。尽管她如今已白发苍苍——我看过白岩松不久前在日本采访她的节目——可她的美丽在我心中依然慑人心魄——她一个人,可以让一个遍地开花的女优之岛黯然失色。
  
  (二)
  
  我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忠诚拥护者和实践者。我的这部作品,取名《中国美女地理》,主题很明确,写中国地理意义上的美女。在进入正题之前,先饶舌几句。如今信息发达,交通便利,你要说哪个地方没有美女,我是不信的。再偏僻再闭塞的山村,都有漂亮的女子,可以说,现在的美女,已不再是哪个地方所特有,简直就是天下出美女。因篇幅所限,拙著中不能一一列出各地的美女,实为憾事。想来想去,我只好“按既定方针办”——按照传统地理文化中出美女的九大地区,进行了大致的划分,列表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卷一:岭南】梦入花田看越女,手擎丹荔倚斜阳
  【卷二:巴蜀】锦里多佳人,当垆自沽酒
  【卷三:吴越】闲静似娇花照水
  【卷四: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卷五:米脂】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卷六:燕赵】燕赵多佳人
  【卷七:潇湘】芙蓉国里尽朝晖
  【卷八:东北】大姑娘美,大姑娘浪
  【卷九:南疆】雪山·大漠·玉女
    
  
  (三)
  
  自古以来,天下出美女之处,可谓不胜枚举。美女者,吸有山水纯净之灵气,多与当地的历史、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现代社会里,流通十分的发达,美女之花遍地开放。这里只说说传统、口口相传的美女地理。如下这几处,人杰地灵,佳丽无数,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现简略说说。
    
  【扬州美女】我十五岁时,即在扬州生活。扬州自古是温柔之乡。据我观察,扬州女子,其情态性格,与林黛玉大抵类似。真正的扬州女子,聪明伶俐,自有江南水乡女性特有的烟视媚行情态。文人到扬州,总怀有一种莫名的兴奋,走街窜巷,说白了,就是想看扬州美女。可是,盈盈水灵,柔媚可人的扬州美女,你又到哪里能找到呢。这种失望,在郁达夫笔下,表现得尤为突出。郁达夫来扬州时,正是民国的萧条时期,那时的扬州,简直是座荒芜之城。
    
  关于扬州女人,有个著名的公案,即《闲话扬州》事件。易君左,一代散文大家,才华横溢。他的游记之精妙,现代文学史上除郁达夫外,无人与之比肩。却没想到,一世才名,毁在扬州女人手里。1932年,易君左在扬州生活了三个月,写了本薄薄的游记《闲话扬州》,由中华书局出版。他在字里行间,说了几句关于扬州女人的闲话。结果,惹出官司,轰动全国,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桩著名的公案。易君左在《闲话扬州》中,说了这么几句:
    
  “古人说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全国的妓女好像是由扬州包办的。实则扬州的娼妓也未见得比旁的地方高明”、“在扬州看不到顶好的姑娘,大概因为好的多不出门,留下的就不见得怎样高明了。”此外,易君左在书中,还写了扬州的水多柳多,并把这种水性扬花,与扬州女人联系在一起。
    
  这玩笑开大了。扬州女人哪里受得了这样的侮辱,又岂能善罢甘休。扬州女人到处找易君左,扬言要把易君左大卸八块,扔进扬子江喂鱼。如果易君左走到街上,扬州女人会把他撕得粉碎。易君左成了惊弓之鸟。后来打官司,易君左根本不敢出庭。庭内庭外,到处是找他算帐的男人女人。最后,在扬州女人声势浩大的讨伐声中,易君左登报道歉,赔款,毁版,收回并销毁全部《闲话扬州》。这还不够,扬州女人又把易君左逐出江苏,这才了事。
  
  【吴越娇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话都说烂了。可还是要说。没办法,自古如此,苏杭两地,四季分明,春桃夏荷,秋桂冬梅。山温水软,美人如玉。苏杭地理位置独特,多水乡古镇。水乡女人个个温软如柳,语音轻清柔美,如珠圆玉润,若夜莺百灵,所谓吴侬软语。无论坐立,皆能楚楚动人。
  
  吴越美女中的最杰出代表,非西子莫属。至于林黛玉,虽是艺术形象,却做了姑苏美女的形象代言人。借公子哥发自内心的话:“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没有人会说林黛玉是东北姑娘,也不会说她是巴蜀女子,她只能属于苏州。
  
  苏杭美女。杏花春雨江南。有春雨,就会有油纸伞。当我们回眸吴越美女的时候,我就总是想到烟雨江南,想到瘦弱的诗人,还有他梦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她撑一把油纸伞,徘徊在悠长寂寥的雨巷——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
    
  【米脂婆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乡出美女,谁都不会觉得稀奇。奇怪的是,黄土高坡上的陕西米脂,居然也是出美女的地方。米脂县,是貂婵和李自成、杜聿明的故乡。“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这句俗语,在西北民间广为流传。婆姨,是陕北地区对女人的习惯称谓。说的是,米脂的女人长得漂亮,苗条靓丽,绥德的男子长得壮实俊美,吕布、韩世忠就是绥德县人。米脂姑娘不只是貌美,还非常多情,善解人意。一双媚眼眼望哥哥。那些火辣辣的信天游,唱得人心里直晃晃。
    
  后来,很多人研究当地的地理水文与饮食习俗,想从中探寻米脂出美女的原因。最后得出两个结论。一种说法是,当地有条桃花溪,水质优良,有益的微量元素丰富,无污染,米脂百姓以此为日常饮用水,并灌溉两岸作物。河两岸盛产麦、稻、杂粮,水产丰富,人称塞上江南。这么好的地方,足以养育出美丽的女子。米脂之名,是源于当地种植谷子,小米金黄,熬成粥后,上面浮现一层油样的凝脂,所以地名米脂。米脂的小米营养丰富,很养人,女人吃了长得漂亮,如花似玉。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这里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汇地带。文明的交汇,实际上是人的交汇。这种远距离的、异域民族的结合,形成了优良的遗传基因。既漂亮,又英俊。事实上,不止是米脂、绥德,整个榆林地区,都传承了这样的优良基因。很多年前去陕北,为了那样的一些诱人的传说,还真的绕道去了一趟米脂。想看看那里的风情。多少年过去了,现在流通又那么迅速,米脂县还有那些美丽的女子吗?
    
  【维族姑娘】如果要我做裁判,评选出中国第一美女地,我会选南疆。无论是在喀什,还是和田,你都会轻而易举地看见令人惊艳的维族美女。她们身材修长,长长的睫毛,明亮的大眼睛,优美卷曲的长发。这一切,缘于地域的原因。新疆地处中亚、西亚交通要地,毗邻帕米尔高原,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这里是马可波罗,唐玄奘,斯文赫定曾经走过的地方,甚至,这里还有《一千零一夜》中描绘过的场景。南疆与好几个国家接壤,口岸多,自古商贾云集。这种异域文化交流,使得优良基因一代代延续下来。
    
  南疆的许多地方并不富裕,那些维族女孩平常所穿服装,也很普通,可这无法掩饰上苍赐于她们天然的美丽,她们跟本不用化妆。干躁的风沙也奈何不了她们无与伦比的美貌容颜。她们能歌善舞,身体健美,热情大方。当你与这份美丽不期而遇,当那双清澈明亮、充满深情的大眼睛对你凝望时,你所感受到的只有两个字,销魂。
        (我因为特殊的机缘,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国各地。去了无数处“险以远而至者少”的地方。例如:最西部的塔什库尔干、乌恰两县,很少有人去。县城还不如东部地区的一个村那么大。
  
  这样的地方高寒缺氧,你去了,除了雪山、戈壁,什么也看不到。当然,你也不要灰心。不断隐现你眼前的那些维族女子,会美得让你惊心动魂。)                【卷一:岭南】梦入花田看越女,手擎丹荔倚斜阳
  
  
  (之一)行走在岭南腹地
      
  作者:朱千华
      
  日月浩荡,风物静美。南国的水色山光,烟云起灭。海天浩淼,杳不知其极也。山水风流,孕育出绝代佳丽无数。我的这部作品,不写江山,只描画风情万种的岭南美女。李白说,越女如花。杜甫说,越女天下白。这里的越女,即已包括了岭南女子。在岭南大地上,绽放过一朵朵耀眼璀璨的百越之花,她们像繁星一样闪烁天空。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岭南第一美女:绿珠(今广西博白人);有绝代佳人杨玉环(今广西容县人)等。她们是深藏于南国山野的精灵,是百越大地孕育的旷世尤物。
      
  这些年,我行走于百越大地。我常常一个人走进岭南的深山。对我而言,寂静的山谷,就是一朵朵盛开的野百合。阳光晃眼,花香欲滴。有时,你几乎不敢抬头看那些山野里的女子,她们的眸子像晴空一样明净。在她们面前,我甚至变得无所适从。她们轻盈的身影,撩人的歌声,简单而纯朴的情感,就那么轻而易举地让我曾经的狂妄与傲慢变得张口结舌。我像个流浪汉,跑遍了岭南的各个山野。我追寻着她们的踪迹。我看见一个个岭南美女像彩蝶飞舞,落进我的影子里。而我久被包裹的灵魂,被风一吹,飞远了,落在岭南明媚的山谷。
      
  来南国数年,每每和朋友郊游聚饮,望着野外连天的古榕,婆娑的棕榈树,就常常说起岭南美女,眼前总是浮现飞花流动与芊草绵长。岭南女性温婉柔美,秋波盈盈,让人爽心悦目,绝没有北方女人那样的清高冷傲与慵懒绻缱。她们多藏于山谷之中,那里有热烈的阳光,荡漾的碧水,漫山遍野有摘不完的水果。一年四季有数不清的名花异草轮番开放。
      
  那些水果无比甜美,富含天然维生素,这是岭南自古出美女的一个原因。她们一年四季都可以享受大自然给予的丰厚馈赠。岭南是水果王国。维生素除了维持和调节人体正常代谢之外,对于肌肤与容颜有极好的滋润保健作用。例如木瓜。瓜为藤蔓之果,木瓜却是结在树上。木瓜是南国独有之果物,除富含维生素,木瓜亦有丰胸之妙。大凡喜食木瓜的南国女子,胸部必然饱满圆润,线条动人。
      
  岭南美女很能干。她们除了拥有斑斓的彩衣与撩人的歌舞外,在岭南的一些偏远的山村,至今还保留着母系氏族的痕迹。家里家外,各种决定皆由女性当家作主。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如果你是猎人,在岭南深山幽谷之中,你看到山坡或灌木丛里,有一片鲜亮耀目的颜色在晃动,你切不可以为是野孔雀而瞄准射击,因为那里很可能是壮族,或者苗族,瑶族,黎族的盛装少女。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岭南民族复杂繁多。囿于男性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在岭南发展史上,主流大潮从未关注过岭南女性的个体存在。传统正史中记载岭南女性生产、生活的资料十分罕见,这使得我对岭南女性曾经的生活状态知之甚少,并由此对岭南女性文化产生了无比的新奇与神秘感。
      
  但是,岭南女性文化又总是以各种形式,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蓬勃无限的生机活力。正是那些来自百越大地,来自岭南民间,带着鲜明女性生活印记的文化现象,使我找到了写作本书的切入点。历史上,岭南女性不像中原女性那样束缚于礼教,潜藏于庭院深闺,她们像山野里自由生长的杜鹃花,兀自灿烂,自由绽放。她们同样书写着岭南的拓荒史。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细微末节的信息,给了我一个机会。我由此可以追寻,在漫长的岭南乡土变迁过程中,她们是怎样穿越热带丛林,走过蛮烟瘴雨的。透过美丽的身影,我发她们弱小的足迹是如此蹒跚,在蛮荒的天国,在无边无际的山谷里出没。
             (之二)水上吉普赛人——疍家女
    
    
  (一)蜑与疍
    
  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到南国防城港。一个很荒凉的小渔村。我站在海边,极目远眺,你会产生翩然欲飞之感。白天看海,晚上看海边渔火。那一刻,真觉得自己是个诗人。我永远记得防城港温柔的夜色与澄明,还有疍户人家的星星渔火。海风很轻,吹拂月光。月光在飘,飘飘荡荡,不是为照耀大地,它在驱赶疍家人梦中的阴影。
    
  疍家人一直上不了岸。他们祖祖辈辈寄居疍家棚船,漂泊海上。舟楫为家,捕鱼为业。任凭风吹浪打。巨浪打不倒他们。他们是浪里白条,天天在海浪里打滚。海是他们的家园。他们是名符其实的水上吉普赛人。他们想脱离苦海回头是岸吗。当热带风暴袭来时,面对滔天巨浪,他们又如何逃生?
    
  疍,古籍上写作蜑。泛指南方水上居民。蜑字是中原文化人的“杰作”。早在先秦时期,华夏族就视百越人为蛮夷,岂止如此,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文明与优越感,在诸如《诗经》,《春秋》,《左传》等著作中,提及北方民族,则在称谓上加反犬旁,提及南方的百越民族,则在称谓上加虫字旁。这种带有明显侮辱与歧视意味文字,实在是不明智的,它阻碍着各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
    
  疍民从何处来,至今是个谜。《广东通志》的说法是:“疍民,是当年越人抵抗秦始皇统治的遗民”。有人曾设想,疍民是不是56个民族之外新发现的一个少数民族。经过人类学家反复考察,确认疍民属汉族,类于客家人。有客家人的一些特征,如漂泊,迁徙,避世等。只不过客家人进入了岭南的深山峡谷,而疍民则隐身于汪洋大海。
    
  浮萍一样的漂泊生活,也就罢了。可疍民的低贱身份却怎么也无法摆脱。生活极度贫困,地位的低下,偶尔也触动了一些君主的怜悯。朱元璋下令,疍家人也有入伍参军的机会,可以加入水军队伍。雍正皇帝也下令,允许疍家人上岸居住,待遇与其他百姓一致。但是,对于疍家人将近两千年的冷落,鄙视与排拆,已形成一种水陆不相容的两个世界。这样顽固的积习,岂是一两句政令所以改变得了的。
    
  疍家人依然漂泊于海面。然而,造物主不总是冷酷无情。令人惊奇的是,疍家人低微卑贱的漂泊生活,却养成了许多漂亮的疍家女。她们是阳光与海水的女儿,是一朵朵静静燃烧的荷花,冷艳妖娆,在汹涌的大海上晃动。那一抹鲜亮的粉红色穿越两千年的黑暗,至今依然闪现光亮,给单调而贫困的生活,以及大地上弱小的生命以抚慰与温暖。
    
  (二)疍家女
    
  疍家女受到的歧视,今天看起来很荒唐。例如,不准她们到陆地上生活。如果上岸,要赤脚,不准穿鞋。这是为什么?疍家人无法上岸定居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有个原因却令人哭笑不得,那就是疍家女长得太健康,太漂亮。不让穿鞋,是让陆上的文明人看到她们的大脚。在以裹小脚为美的时代,大脚令人鄙视的。但她们长得很漂亮,与岸上深闺中的女性相比,疍家女有着天然的生动和美丽。没办法,这事属上苍的安排。疍家女长年累月漂泊海上,所吃食物,皆为各类海鱼海虾,海鲜海藻,真正的高疍白,而且,她们多数习惯生吃。如今南方沿海,多有鱼生馆,吃鱼生成为一种时尚的宴请。吃鱼生之由来,即为疍家女所独创。
    
  海鲜鱼生,尤其是深海鱼类,有养颜益寿之功效,营养又如此丰富,让疍家女发育得健康挺拔,婀娜标致。陆地上的那些岸仔看得眼花缭乱。他们疯狂地追逐着疍家女的小艇。看什么?看疍家女性感饱满的身段与明艳俊美的容颜。她们荡漾的秋波,高耸的乳房,如大海一样起伏,晃得岸仔们茶饭无思,丧魂落魄。
    
  更有甚者。疍家女撑船的姿态,让人看得如痴如醉。竹篙在她们手中,宛若一支碧玉簪,轻盈而又灵巧。先是站立船首,将竹篙插入水中,抵住,小蛮腰一扭,挺胸,送胯,那船飞也似的前行。这一个麻利娴熟的撑船动作,清脆莺然的笑语,把岸仔们看呆了。
    
  疍家女除了撑船划艇之外,还有一手绝活,就是捕捉巨鱼。大女称鱼姊,小曰蚬妹。皆善泅水。身藏短刀,可在海中与巨鱼搏斗。有时,看到有巨鱼藏在岩石的洞里,并不急于捕获。而是去逗它玩,用手抚摸它的身子和颔旁的小鳍,那巨鱼以为是嬉戏,遂张开大口,则疍女以系有铁钩的长绳,钩住鱼两腮,牵之而出。如果大鱼不肯张开嘴,死活不肯出洞怎么办,那就用木棍塞住洞口,不让它出来。等其饿毙,再来取之。
    
  疍家女打渔之后,当然不是自己吃。每日早晨总要将鱼,虾,蚬,蛤等,拿到岸上去卖。她们的鱼卖得很快,价钱也好。卖完鱼,可以去市上买些花布,给自己做身衣裳。她们有自己传统的服装。疍家女孩的衣着,源自蓝天和大海的创意,以蓝色为基调,款式与旧时唐装相似,阔大袖口,宽短裤脚,斜襟式。
    
  最引人注目者,是疍家女头上包裹的方巾。俗称毡布。方巾多为黑色,四边绣以红蓝绿各色丝线,状若小三角。手工精细,颜色错落有致。披戴方巾颇有讲究。先对角,折成三角形,然后在头上围成一圈,边角往里掖。防风防寒防晒,远观之,透出一种神秘美的美感,成为疍家女的特色标志。
    
  疍家女除用方巾裹头之外,还喜欢戴竹笠。竹笠在夏天很实用,可扇风,可遮阳。其状“低展宽檐形陡峭,高攒圆顶势崔嵬。”竹篾编织时,里面放竹叶,铺垫油纸,外面刷桐油,坚固耐用。
    
  太美了!在那个陆地上暗无天日的年代,对妇女从精神到肉体进行钳制。大海上却是春光明媚。疍家女是那样的自由,大胆,无畏。她们与传统的道德伦理背道而驰。这样的女人,岂能让她们上岸。但是,世间的男欢女爱,从来都不是人为所能控制。疍家女没文化,也没人告诉她们三从四德。她们自然而然地看上了岸上的小伙子,小伙子也被疍家女的万种风情所倾倒。他们像马蜂一样追逐,讨好她们。到了这个地步,你就是用十匹马来,也拉不开。
    
  民国时期,有个叫关九妹的疍家女,年华二八,长得清丽可人,貌美无比。有个教员胡某,垂涎多时,终得时机,前往船上约会。哪知,被岸上的一个学生看见。回去诉家长。家长再宣告大众。众怒。全校学生一律宣告退学。该校长迫于无奈,开除胡某,事始平息。
    
    
  (之三)渔歌
    
  疍家女知道,自己生活的这个海上世界,与陆地上是冰火两重天。她们并不奢望能嫁到岸上去。事实上,偶有嫁到岸上去的疍家女,日子并不好过。因为她们连最简单的生活都不会,更不用说去干农活了。所以,最终还是嫁给了以海为家的疍家小伙。疍家人有自己的情感天地。如果男子未聘,则置盆草于船梢,女子未受聘,则置盆花于船梢,做为媒约。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女对歌。男胜,则牵女衣过舟。
    
  三月采茶是清明,茶园树上挂银瓶,
  郎递茶时奴递酒,二人递酒贺清明。
    
  渔歌的生成,来自民间,最原始,也最能贴近生活。疍家人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文化水平低下,只能以简单的曲调来表达他们的生活与情感。这样的渔歌,由疍家女轻启朱唇唱出来,别有一番风情。逐渐形成了以卖唱为主的花艇。一时间,很多名流雅士,文人学者都争相听渔歌。其中就有著名的清代岭南画家谢兰生。
    
  谢兰生是广东南海人,寓广州。嘉庆七年进士,羊城书院掌教。他在日记中,记载了中秋节花艇听曲的经过。“……再到磐石舟中听曲……午后西上,过花船。笛江与曾君至……即与丽生同上邹君船听曲。遇铭山,邀来少谈。……诸花船欢节爆竹及诸官铎鼓之声远近相闻。是诚太平盛事。加以月色如画,亦不可多得佳游也。二鼓后席未散。”
    
  然而,风雅之士毕竟有限。更多的人则是垂涎于疍家女的窈窕与美貌。明代南海县诗人孙蕡在其《广州歌》中,这样写疍家女的风情:疍娘头上微风过,勾尽游人是鬓鸦。真的很撩人啊。珠江口的花艇是越来越多了。这让知府赵翼深感不安。海里的鱼越来越难打了。很多疍家女只得以脂粉为生计。赵知府统计了一下,当时珠江口有疍船不下七八千。当然,这些人当中有很多是冒名疍女者。珠江真阔啊,疍船聚集在一起,七八里长,里外十几层,那是何等壮观。
    
  那些花艇竟夜不绝。上级命赵知府进行扫黄。可是,每艘花船有十余人,都赖此衣食。一旦绝其生计,令此七八万人,何处觅食?况且那么多富人花钱如流水,他们愿意多出银子,这也算是拉动内需的一个不得已的办法啊。珠江口的疍家女越来越多。很多人只得想出另外的办法,去做随船侍应。
    
  一个夏日。有个监考官,到潮州视察完毕,乘舟回广州。夜里,下雨。忽然船蓬顶上漏雨,渗及枕边。急呼。忽船后闪出一丽人。举着红烛,裸体,胸前只一块红丝巾遮挡。玉体一览无遗。肤洁如玉。举烛查看渗漏处。监考官哪里受得了这样的红烛佳人映照,灯光鬓影,如此艳遇,监考官哪里把持得住。猛扑过去。船日行二三十里。十余日,至惠州,又随至广州。后赠女五百金。
    
  当然,也有不卖身的疍家女。她们卖粥。即使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广州西关荔枝湾和沙面珠江边,停靠不少疍家小花艇,叫卖艇仔粥。旧时荔枝湾的河道两旁,遍植荔枝树,羊城八景之荔湾晚唱,即在此。每每黄昏,荔枝湾上小艇穿梭。有游船。有专门的小花艇供应艇仔粥。岸上或船上有人需要,疍家女就会用双手把粥捧上。
    
  艇仔粥以鱼片,炸花生等多种配料,加于粥中熬成。集多种原料之长,多而不杂,爽脆软滑,鲜甜香美,深得大众喜欢。此粥由鱼生发展成。先取草鱼活者,剖割成片,佐以瓜子,花生,萝卜,木耳,芹菜,油煎面饵,粉丝,腐干,汇而食之,名曰鱼生。这是疍家最正宗的鱼生。在此基础上,才有了鱼生粥。
    
  那些卖艇仔粥的疍家女还在吗。谁也不会注意她们的存在。当我抬头,意外看见云雀在霞光中衔来一枚芬芳的桂叶,在冬天瘦瘦的枝条上,向我摇晃。徐若瑄主演的大片《少年星海》,正在紧张拍摄。冼星海的母亲是个疍家女。由徐若瑄来主演,这主意实在高妙。徐若瑄的气质与形象很不错,那是清纯与性感完美结合。人们讲述着古老悲壮的疍家女的故事。我仿佛看见,疍家女脸上的泪花和她们的银手镯一起,闪闪发光。那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模仿的生活。         (三)红与黑的无边风月——红瑶女
  
      
  万山环峙,五水分流。龙胜县与别处大有不同。天生灵异。龙胜、龙脊这样的地名,就已非同寻常。山是龙势,水是龙液。浔江水系树枝一样遍布山野。山环水抱之地皆钟灵毓秀,不可多得之佳处。在此山水相依的环境中生活,自是一种天然之乐,无不谐美。
      
  龙胜县是多民族集居地。山是龙形。水呢,山里到处都有温泉。这样的地方,最宜养人。龙胜的红瑶女最具情味。她们深居山野,享受着天然泉水滋养,一个个出落得如山上的红杜鹃。
      
  如果你想看到真正的红瑶女,你得离开旅行团,一个人从大城市乘上长途大巴,赶往龙胜县。再由龙胜乘上满是风尘的中巴去往山寨,下车后,只可步行。那时你首先感受到的是,山谷里蒸发着袅袅雾气。宁静旷远,还有满是草木的清香。身边呢,有活活溪水,忙碌不休地搬运着巨大石头。那才算到了真正的红瑶寨。
      
  然后呢,然后你就会看见山间的桃花。一棵桃花树。又一棵桃花树。一簇簇,漫山遍野都是,红得耀眼。青山绿水桃花林。你不由得诗兴大发,想乘兴上山,采一把桃花。但是后来,你才发现那不是桃花。你走到近前才知道,那是在田间劳动的红瑶女。
      
  龙脊山,桑江,多么好听的名字。位于龙胜县东南和平乡。堪称人间奇观的龙脊梯田即在此。从流水湍急的河谷,盘旋而上,到白云缭绕的山巅,一共有十三个山寨。黄洛瑶寨是其中之一。龙脊梯田规模,举世无双。从元代开始营造,完工于清代,六百多年历史。层层叠叠,高低错落。每年芒种前后,水满田畴,碧禾起伏,红瑶女劳作田间。万绿丛中数点红,那样的画面也是绝美,给人酣畅淋漓之感。
      
  瑶族山寨多分散而居。各地瑶寨都有自身特点,形成了很多瑶族分支。自古以来,对瑶族的称谓和瑶族人的自称,多达三百多种。著名的有红瑶,过山瑶,蓝靛瑶,白裤瑶,茶山瑶等。红瑶主要居住在泗水、和平一带,她们一年四季皆着红衣,故名红瑶。外地人来到红瑶山寨,首先感到的是,那些鲜亮的红瑶女在你面前走动,让你眼花缭乱。你满面红光,有神采奕奕之感。甚至你以为进入了哪个桃花林。
      
  红瑶被誉为桃花林中的民族。瑶族的小女孩从小就身着红衣,一直到老年,红不离身。这和她们的心灵手巧有关。红瑶女个个擅针绣,善织绣。我在瑶寨听她们唱过一首歌谣,说的是瑶女的简单生活。谣云:
      
  五岁六岁过家家,十三四岁学绣花。
  十七十八就出嫁,十九二十抱娃娃。
      
  娃娃好抱。如果哪个红瑶女不会绣花,那就很麻烦。首先被山寨里的人看不起,更重要的是,嫁不出去。自己衣服要别人做,那很丢人。所以,红瑶女家境再困难,绣花这门手活,从十来岁就要开始学。这个习俗一直保持到现在。只要走到黄洛寨,就可以看到家家户户都有人在绣花,挑花,织布。她们的绣花与众不同,无需事先描图,全凭感觉与经验。依照底布的孔,进行图案构思。通常,一套红瑶服,大约需要一个月时间才能完成。
      
  这样精心制作的红瑶服,当然好看。上身的样式是,束身,宽袖,色彩以以红色为主调,饰以各样图案。下身是像孔雀一样的百折裙,齐膝,宽松。虽多为粗布制作,但色彩与图案,却是斑烂。红瑶服有两种:一是绣衣,俗称花衣。以藏青老棉布作底,以红色丝线刺绣。多为花木图案。另一种是织衣,以白线为经,红线为纬,用古织机织就。其特征是,胸前有两个瑶王印图案,左右各一。此为瑶族印记,穿此服,走到哪里,都能得到瑶王的保佑。
      
  红瑶女除了瑰丽的服饰,她们如墨般乌黑的长发,令人惊奇。平常劳作时,红瑶女用青黑色的土布把长发裹起来,在额头前盘成高高的发髻,这是她们最引以为自豪的头饰。红瑶女的头发,一生中只在十六岁那年剪一次。以后再也不剪。就那么留着。越长越长。问之,何故不剪发。答曰: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我大为震惊。孝经,在什么时候传到这里,被她们祖辈继承下来了。只要不妨碍生活与劳动,我不认为留长发有什么不好。那些动辄染发烫发卷曲的女士,多么可惜。干嘛呢。且不说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一头自然柔顺的乌发不好吗。
      
  老实说,对于龙脊山红瑶女产生真正的好感,是从看到她们的长发开始的。中国第一长发美女沈昵是我的好友。要见到她颇不容易。见到后欣赏她洗长发的精彩过程更不容易。沈昵在当地只有一个。而这里的长发红瑶女遍地都是。盘成发髻者,多为年长妇女。青春女子,多为披肩长发,轻盈一甩,黑亮的一道弧线,婀娜多姿。样子美极。
      
  一旦留下长发,洗发就成了红瑶女的日常功课。有时真是羡慕她们,可以将大把的时间花在洗发上。为了一头长发,她们觉得比脸面还重要。她们很少对面容进行保养护理。她们洗发,都在桑江边。水是山泉汇聚的桑江水。到了龙脊山这一带,桑江变得平缓广阔。蓝天呢,在水面晃动。水在天上,水在蓝天上流淌,天在水上。太阳又是多么嘹亮,银光闪闪,响彻了漫山遍野的梯田。
      
  水面上红红点点。如春江桃花。一个四五岁的小瑶女,正在河边帮妈妈梳洗头发。初夏的阳光,映在小瑶女的脸。真美啊。这画面,比岸边的百合更洁白,比丁香更宁静。她不停地用小手梳理着妈妈的长发。她的小手每梳理一次,都像充满了不可思议的魔力,绽放着清新诱人的秘密。我的内心忽然涌起温暖。我闻见了芬芳的气息。那一刻,我对她们母女笑了。一定是很阳光的微笑。
      
  我走到河边,与她交谈。她告诉我,这是她的女儿。已经上学。学校放假,就带她来河边洗发。她说,她有过一场婚姻。男人在外打工,有了女人,就再也没回来。她说,我实在想不出哪里配不上他。我有那么老吗。
      
  她洗头发的姿势很美。放下来的头发,如一道黑亮的瀑布,挂在她的腰际。她的惊人娇娆的背影,在我的眼眸里,袅袅婷婷,格外生动。我目睹着,就这样,痴痴目睹。风声从水边走过。鱼们开始在她的腿间舞蹈。
      
  我问,你们用什么洗发。她说,用当地产的油茶籽。你看那些山坡上,除了梯田,种的就是油茶树。油茶榨油之后,留下的油渣,我们就用来洗头。家家户户都是这样的。你看我们的头发,很浓密,乌黑发亮,从不生头屑。
      
  明眸皓齿,配衬着那一头乌黑的长发,她拥有着大好的青春年华。尽管有那样不开心的事,可她仍然挂着笑靥。她真漂亮。漂亮得让人忌妒。她表情生动,与我交谈。举止和谈吐,不像是深山里没见过世面的女人。她说话的声音很好听,气息如兰,传入我的内心。
      
  洗完了,她和小孩坐在水边的石头上,用手划水。河水溅起浪花。一时间,碧水清流的桑江,变得冲动。我呢。阳光照我,就这么照着我。没有人比我更奢侈。
      
  在夏日凉爽的黄昏,我在桑江边与一个红瑶女交谈。红瑶女们陆续来到河边洗发。树叶太绿,喜鹊过多,到处是红瑶女。那一天,野花开遍山坡,落满桑江水。面对山外渐渐涌入的新天地,她们仍然是那样羞涩,当然,也有某种不安与焦灼。她们到桑江边洗发的次数越来越多。她们用这种最质朴的方式,打开自己,打开山野里的孤独。一时间,桑江变成了桃花江。河边的古老的水车在不停地旋转。花雨如烟。          (之四)天籁四起,众神涉水而来——龙州天琴女 
         
    
  十万大山南麓,有个边境小城龙州,与越南山水相依,隔河相望。我的一部小说,故事背景就发生在龙州,我因此有机会在龙州生活了一段时间。如果要我说出对龙州的印象,我心里却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很怪异。说得更确切一些,那就是龙州给我一种神秘感。想来想去,无一不是与龙州美女有关。
    
  龙州出美女,那是八桂大地上出了名的。那里有美女泉,有美女村。村里的女子个个俊秀水灵、聪颖过人。美女村在龙州金龙镇板池屯。这里山青水秀,竹木茂盛,是一处天然的南国山水画廊。距越南只有十多里地。村里不时走出来身着黑衣的女子,个个肤色白净,面容姣好,清秀挺拔。
    
  村中有美女泉。她们来到泉水边浣洗衣服。泉水汩汩而流。她们很少言语,水边传出的,是木棰的声音。这些女子多为壮族人,因穿黑衣,故名曰黑衣壮。她们的话虽少,歌却多。站在泉水边,常常可以听她们唱山歌:
    
  美女泉水清又纯,泉水弯弯绕竹林。
  山上山茶红如火,山下棘木花如银。
  阿妹天天来浣衣,泉水叮咚赛天琴。
  从小喝着泉水长,长成山花水灵灵。
    
  这是我在龙州搜集的山歌之一。龙州女子一身黑衣的装饰,让我感到惊异,她们弹奏的天琴,带给我的却是震憾。这是一种我从未见过的乐器。弹拨弦鸣。其形制很特异,音色更是神秘。
    
  天琴制作简单。由琴杆、琴筒、弦轴、琴马、琴弦组成。琴杆长约一米,半圆柱状,杆身无饰纹。琴头平顶。琴筒以葫芦瓢或竹制成,圆形,径十公分。蒙蟒皮,弦以两根尼龙线。弦琴轴,木制,左右各一。琴马竹制,三角形。弹奏时,左手持琴按音,右手食指拨弦发音。
    
  天琴原为巫者唱神之用。唱天、弹天、跳天。故名。历史悠久。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修撰的《宁明州志》载:“女巫,俗名魓婆……以交鬼神为名,以匏为乐器,状如胡琴,其名曰鼎,……凡患病之众,延其作法,则手弹其所谓鼎者而口唱其鄙俚之词。”文中之鼎,即天琴。
    
  天琴的弹唱者,多为壮族女子。在板池屯一带,每年正月十一举行侬垌节,村里的姑娘们在辽阔的山野,弹着天琴,吹着啵冽,敲打龙凤锣,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板池屯的姑娘们一个比一个漂亮。出美女的地方总是充满无穷的魅力。这里,归春河是中国与越南的国界线,水不深,枯水期,两岸百姓即能互相走动。每每到板池屯的侬垌节,越南那边的小伙就早早跨过归春河,来到板池屯赶圩。他们越过国界线到板池屯,为的就是能看到美丽的天琴女。
    
  我不能免俗。来到板池屯,也是为了看传说中的天琴女。如果要我说出真实的感受,我不得不承认,美女村之说名不虚传。板池屯的女子,个个水灵,长相俊美。最奇怪的是,她们生活在靠近热带的地方,炙热的阳光对她们不起任何作用。她们的皮肤细白玉润。很令人惊奇。
    
  后经专家考察,得出结论是,板池屯山水环境与众不同。板池屯处于龙州盆地,气候暖和湿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如春。山间常有雾气缭绕,阳光虽猛烈,照在板池屯却不多。故而这里的女子,很少受到紫外线照射。另外,当地山泉众多,水质甘美。美女泉一直是村里人共饮之水源。凡饮此泉者,小伙英俊,姑娘漂亮。更有甚者,饮此山泉可长寿。村中八十以上高龄者,比比皆是。大家意识到此泉与众不同,便竖碑警示,精心保护。很多外地姑娘慕名而来,都想饮此泉水,漂亮一下。
    
  在板池屯数日,我每日都能享用到美女泉。我住在覃玉芬家。玉芬每日早晚给我准备一桶泉水。渴了,就饮用。然后我就挥霍,洗漱擦身。最后,把一桶美女泉高高举起,从头浇到脚。这里没有冬天的概念。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也在十五度以上。每天早晚沐浴美女泉,真是奢侈。
    
  我之所以选择住在覃玉芬家,是因为她会弹唱天琴。天琴虽简单,玉芬手把手教我两天,仍不知所以。朽木不可雕。就不再学。我说那就听你唱吧。板池屯女子服饰有两种。一种是壮族黑色长衫,以年长妇女所穿为多。还有一种,是露脐装。城里的女人以穿露脐装为时髦。板池屯的女子,露脐装不知穿过多少世纪了。他们的祖先,从云南傣族聚居地迁来,与当地壮族人一起生活,两个民族的优质基因融合在一起,才有了漂亮的板池屯美女。
    
  我每天请覃玉芬弹唱几首天琴歌。我最喜欢的有两首,一是《放雁》,一是《唱天谣》。《放雁》堪称绝唱。弹奏时,左手执琴按音,右手食指勾弦弹拨发音。双音、打音、顿音、滑音等,变化异常灵活。天琴原本是巫者唱神之术,那些神秘的巫术,至今在龙州各地层出不穷。譬如,令人恐怖的蛊,据说在一些偏远的山村,还有出现。
    
  巫者唱神,无非是请出众神下凡,为百姓驱病除灾,祈求平安。在那些蛮荒年代,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巫术深信不疑。他们遥望深远的天空,相信巫者能把天国里的众神请来。《放雁》是一首优秀的天琴曲目,天籁般音调,蕴含神秘气息,它带给我的感受不是宁静,而是一种旷远和高古之感。我得承认,当我听玉芬弹唱《放雁》时,我感觉到浑身酥软,浑身颤栗不止。那样的声音,非凡间所有,勾魂慑魄。
    
  覃玉芬表演天琴,可坐可立。坐弹时,琴筒置于她的右腿,琴杆斜放胸前。站立弹奏时,琴筒置右腹前,左手按琴弦,右手以食指拨弦。有时,她也会边弹边舞。她说,自弹自唱,叫唱天,边弹边跳,叫跳天。玉芬可以即兴演唱,是村中有名的天琴高手。
    
  天琴弹唱,还有个奇特的脚铃。南国女子,很多人不习惯穿鞋。平常多数穿拖鞋。这当然与天气炎热有关。坐弹天琴,把脚铃系在脚拇趾上。立弹时,把脚铃系在脚腕。脚铃很平常,由一串小铜铃组成。覃玉芬坐着弹唱《放雁》。左腿置右脚上,即大腿跷二腿,脚铃系于左脚拇趾。弹奏时,脚轻轻晃动,脚铃随节拍发出悦耳的声响。这在中国民族乐器中,可谓独一无二。上面是露脐装配天琴,下面是雪白的玉脚配脚铃。那样的天琴,那样的装扮,让我目眩神迷。
    
  临走那一天,玉芬弹《唱天谣》为我送行。我坐在她的对面。她精心打扮了一下,穿的是露脐装,天琴恰到好处置在她的胸前。《唱天谣》有着不可思议的美妙。百听不厌。我对玉芬说,我想看看你的脚铃。她就把一双玉脚给我看。几个小铃铛系在她的脚趾上,一摇晃,就发出清脆的铜铃声。玉色,铜铃声,可谓天作之合,能迷死人。原始又现代,一种古朴和神秘的气息让我不能自己,痴望着她的一双玉脚与小巧的脚铃,久久不想离去。          (之五)美女难过酸嘢摊
      
     
  明代李渔品鉴美女的时候,说到了选姿,修容,治服,习技四个部分。其中的选姿,内容最为详尽。从女子的肌肤,眉眼,手足,态度诸多层面写女子之美。但是,李渔对“态度”的描写颇为玄乎。他说:“(女子)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是无形之物,非有形之物也。惟其是物而非物,无形似有形,是以名为尤物。”
      
  这段描写很抽象。李渔自己也说,对于女子的“态”,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接着,李渔绘声绘色地描写记忆中的一幕。从前,他春游遇雨,避一亭中,见无数女子,妍媸不一,皆踉跄而至。独见一个三十来岁的贫寒村妇躲雨的情态。那个村妇情态之美,让他惊叹,认为二八佳人与曳珠顶翠的贵妇人“皆出其下”。
      
  每每读到这一段,深以为然。我所理解的“态”,不是李渔说的媚态,而是情态。女子容貌之美,固然重要,但其自然情态之美,才是美的精魂所在。情之态,才是火之焰,灯之光。在岭南八桂大地上,女孩们都有一种习惯,喜欢吃酸嘢。她们吃酸嘢的那一种情态,楚楚动人,可谓风情万种。
      
  每次路过酸嘢摊,我都会驻足观望那些吃酸嘢的女子。看她们旁若无人地吃酸嘢。那一刻,我目光贪婪,两眼放光。我多么喜欢她们举着酸嘢的手臂和吊带下浑圆的肩膀,还有她们紧包在牛仔裤里的大腿和臀部。一个贫寒的村妇的情态让李渔终生铭记,而那些吃酸嘢的女子,多么像一片甘露,如同天上泼浇下来的阳光,沐浴了我的整个身心。
      
  酸嘢,只广西才有。广西酸嘢味之纯真,又靖西为最。酸嘢对很多人来说,完全是陌生的。嘢,是岭南方言,酸嘢意思是酸的东西。在广西,有句妇孺皆知的俗语:“美女难过酸嘢摊”。这句俗语不俗,是个金牌广告。意思是说,美女到了酸嘢摊前,就会被诱惑,裹足不前,仿佛着了魔似的,不吃够酸嘢绝不肯离开。吃了酸嘢就是美女。这酸嘢摊想不发财都难——女孩们谁都想在酸嘢摊前站一站。
      
  靖西酸嘢有名。邕城的酸嘢也不甘落后。邕城的酸嘢摊遍地开花。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酸嘢摊。那是一种常见的三轮车,上面摆满了透明的塑料罐,里面装满了各种酸嘢。以前都是用玻璃罐。这些酸嘢摊都要随时躲避城管的追赶。所以就淘汰了玻璃罐。城管看到酸嘢摊,比较棘手。酸野摊好比雨后的春草,铲除不尽。春风吹又生。
      
  更恼人的是,酸嘢摊前,尽是美女。有酸嘢摊,就有美女。酸嘢摊是美女扎堆的地方。衣香鬓影,花团锦簇。人家酸酸甜甜正吃得津津有味,你却扳着脸大声呵斥驱赶那些小贩,自已都觉得大煞风景。所以,在邕城的街头,酸嘢摊越来越多。其原因是吃酸嘢的美女多。吃酸嘢的美女多了,城管的心就软了。哪有随便驱赶美女的道理。
      
  说了半天,酸嘢到底是什么?酸嘢是一种腌制的果品。在岭南地区,很多人都喜欢吃酸。广西尤甚。广西人喜食酸笋,酸豆角等,还有酸肉。无论是街头粉店,还是自家小炒,酸笋、酸豆角等是必备的一种佐料,略加一点天等县的辣椒,酸辣开胃,成为广西饮食中的一大特色。严格说来,酸食的出现,和岭南的炎热气候有关。在古代,没有冰箱,天气又那样炎热漫长。贮藏食物,只能是腌酸了。酸可以杀菌,腌酸的食物不腐不坏,可以长时间保存。
      
  酸嘢的出现,也与炎热的岭南气候有关。在炎热的夏天,吃上一两块酸嘢,顿时觉得解渴开胃,而且凉爽,有如喝了酸梅汤。酸嘢的品种十分丰富,多以果蔬腌制。腌制时,选料贵在成熟之前。熟的果蔬腌制的酸嘢不脆,不宜做酸料。腌制酸嘢的主要果蔬有:萝卜酸、椰菜酸、刀豆酸、豆角酸、杨桃酸、桃子酸、黄瓜酸、香瓜酸、李子酸、木瓜酸、沙梨酸、芒果酸等。
      
  腌酸的原料很讲究。现在靖西酸嘢之所以闻名,主要就是在选料上比较严格。以本土山间盛产的各种野生果蔬为主。靖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那里的野生果蔬非常丰富,属天然的绿色食品,为吃酸嘢的最佳去处。
      
  传统的酸嘢制作,主要是靠密封发酵。先将原料洗净,晾干。放入腌缸。注入凉开水。以井水为佳。加些许糖,一勺白酒。腌缸口边,注水密封。酸度要看天气情况。夏季,一日即成。秋冬之际,需数日。这样制作的酸嘢,外观呈淡黄色,酸味适中,无腐烂,清脆可口。
      
  由于酸嘢的销量很大,很多腌制者都采取了另一种快速的腌酸方式。这是一种现代工艺,由于简单快捷,已成为酸嘢制作的主流。先洗净果蔬原料,切块。晾干,置入腌缸。米醋与白糖按比例兑好,成糖醋水,加盐少许。溶解后倒入腌缸,没入腌品即可。一般两三个小时即可食用。腌过二三天的酸嘢,最为入味。
      
  酸嘢可以蘸些辣椒粉同吃,则酸、甜、香、辣味味俱全。好的酸嘢脆爽可口,令人胃口大增,吃了还想再吃。女孩们见到酸嘢摊,那是两眼要放光的。再怎么淑女,酸嘢的魅力无法抗拒。酸嘢品种很多,但价格都是一个样。这样一次可以吃到很多种酸嘢。用一根竹签串上酸品,边走边吃。路边花絮纷飞,枝叶婆娑。一年四季也吃不完。
    
  吃酸嘢时,你首先闻到的,是一缕酸酸甜甜的青涩味,这时你的双颊开始不听使唤,口水汩汩而出。猛咽了口水之后,将酸嘢蘸点辣椒粉,开始大嚼。那时你根本顾及不到自己的形象,你正体味着脆爽的酸嘢在你口里变化着五颜六色的滋味。酸嘢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酸,你才感觉到有些酸味,再嚼,又是辣味,辣味刚过,甜味又翻上来。各种滋味在你的口里轮番袭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简直是一出让人荡气回肠的拍案惊奇。
      
  酸嘢,在邕城又被誉为美容酸。与苹果醋一样,除齿颊生津外,还有减肥养颜之功效。难怪邕城的女孩们贪吃酸嘢,又秘而不宣。吃着香脆可口的酸嘢,浑然不觉举手投足之间的那份自然与忘我,真实地显露出邕城女儿的妩媚情态,让人想到南方满山野的杜鹃。一串酸嘢吃下去。耳朵里塞着小喇叭,唱着《酸酸甜甜就是我》,两颊红润妩媚,眼里漾着春光。俨然是小小的张含韵了。
      
  喜欢酸的甜的这就是真的我,
  每一天对于我都非常新鲜。
  我挑剔的味觉,
  有最独特的区别……

         (之六)母仪天下——寻访宋庆龄祖园      
  
  (一)
      
  宋庆龄的美貌是令人惊异的。她让每个见到她的人都感到意外与震惊。她的一生经历过三个朝代: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她那与生俱来的雍容华贵,优雅与美貌,使得漫长而错综复杂的三个朝代都成为她的背景。那个背景广阔无边,却又风云变幻凄风苦雨。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她亲切的微笑与动人的美貌一直在人们心中如牡丹盛放。
      
  二十世纪里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进入了历史的尘埃。就像做梦,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愿意记起。你甚至不能确定那个百年间究竟发生过什么。那么多悲壮激烈痛苦的世纪往事烟消云散。但你会一直记得宋庆龄。她的中式旗袍和传统发髻,平易谦和的个性,是百姓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一再被传说。你常常因为与她生活在同一个世纪倍感荣幸,并惊奇为什么岁月蹉跎却没有改变她的美丽容颜。
      
  宋庆龄的旗袍与发髻,一直是女性们膜拜的偶像。斯诺这样写道:庆龄喜欢美的东西,她的家具陈设寥寥无几,可总是得体大方。她家里永远那样洁净,使人觉得温暖朴素。她还有一些珍贵的画卷,异国情调的鲜花给她的房间增添了光彩。她的长袍颜色素净,式样活泼。她衣着总是很考究,乌黑的头发梳成一个髻,端正地盘在脑后,烘托出精巧的脸部轮廓。除了一个玉发夹或别针外,她很少戴其他饰物。
      
  有一位德国姑娘,名叫安娜利泽,曾是柏林大学历史和语言学研究生,精通德语、英语和法语,24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早年在德国,她为了抵制希特勒,两次入狱。被营救之后,随丈夫王炳南来到中国,改名王安娜。她这样描写宋庆龄:在我初次站在孙夫人面前时,我和所有认识她的人一样,都惊叹她的美。在宋家三姐妹中,毋庸争论,她是长得最美的。但她自己好象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态度自然,具有中国妇女特有的温文而雅。每当我和她接触时,我一再感到,她那并不引人注目的质朴的态度,和她的弟弟及姐妹比较起来,美国生活方式对她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她的每一姿态都给人以一种羞怯感,她每每压抑自己,不使自己的柔情表露出来。孙夫人说起话来细声慢气。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她的声音柔和、安详,和妇女的身份特别相称。
      
  宋庆龄不只是属于中国。她以自己的人格、气质和无与伦比的美丽征服了整个世界。1936年9月,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世界反侵略大会上,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形象地赞美宋庆龄:“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只是一枝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师。”美国记者路易斯•斯特朗这样赞美宋庆龄:“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最高雅的女性。” 印度总理尼赫鲁的卧室里有两张女人的照片,一张是他已故的妻子,另一张就是孙夫人。宋庆龄以她的人格之美丽,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二)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她的父亲宋耀如,出生于海南文昌县。宋氏祖园,在海南省文昌市,昌洒镇古路园村,距海口约80公里,距文昌县城30公里。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的高祖,曾祖,祖父在都居于此地,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于1861年在此祖居里诞生。
      
  这里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系低纬度地带,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此地终年无霜,无寒,无酷暑,山乡四季常青,雨水充沛,瓜果遍地。草木得阳光及水色,大是秾华,钟灵毓秀。
      
  为纪念宋庆龄及其家族在历史上所做的贡献和深远影响,宋氏祖园由文昌县政府于1985年修复。宋氏祖居,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座西朝东,二进格局,按当地民居建筑风格建造,造型典雅华丽。座落在一片果树环抱的山丘上。周围环境幽静,荔枝,龙眼,杨桃,黄梅,椰树吐翠飘香。
      
  祖居周围,有宋庆龄陈列馆,宋庆龄植物园。祖居北侧,有宋庆龄汉白玉半身雕像,高达三米。祖居门楣之上,有宋氏祖居四字,邓小平于一九八八年春题写。室内陈列着宋庆龄先祖日常生活场景。墙上挂有宋庆龄高祖,曾祖和祖父的照片。
      
  宋家原来不姓宋,而姓韩。这段轶事还得从海南文昌县说起。《文昌文史》“纪念宋庆龄同志专辑”(1987年4月,广东省文昌县出版),这样记载:“宋庆龄同志的父亲实际上姓韩,原名韩教准,英译韩乔荪,又名宋嘉树,别名宋耀如,系海南岛文昌县昌洒区庆龄乡古路园村韩鸿翼的第二个儿子。”
      
  文昌县的韩氏家族,先辈原是客家人,原住河南相州的安阳,早在南宋(1126—1279年)时期,由于受中亚部族的侵入而南迁。有一个人叫韩显卿,到浙江会稽任县尉,又入粤任廉州太守。公元1197年渡琼州定居文昌锦山。所蕃衍之后代清时居罗豆乌坡村,后移居昌洒区古路园村。
      
  宋庆龄的曾祖父叫韩锦彝,生两男:长子鸿翼,次男鹏翼。鸿翼生三男:长男政准,次男教准(即宋查理)、三男致准。宋庆龄即为教准所生。韩教准何以又改姓宋呢?
      
      
  (三)
      
  庞大的宋氏家族,原来姓韩。宋庆龄的高祖叫韩儒循,曾祖叫韩锦彝,祖父叫韩鸿翼,早先居住在文昌市罗豆乌坡村。在高祖韩儒循时,迁来古路园村,从此,韩儒循,韩锦彝,韩鸿翼三代都在这里居住和务农。
          
  宋氏祖居是由韩儒循在清嘉庆年间建造的,采用的是砖木结构,坐西南向东北,二进格局,由两间正屋,两间横屋,两间门楼和院墙组成,占地1500多平方米,是当地传统的农家宅院。
          
  韩氏家族怎么变成了宋氏家族?原来,宋庆龄的祖父韩鸿翼,生有三男,即韩政准,韩教准,韩致准。韩家祖先向来务农,生活艰苦。1875 年,宋庆龄父亲韩教准十二岁时,因家境贫寒,同哥哥韩政准一起跟随舅舅到美国谋生,后被舅舅收为养子,从此改姓换名为宋嘉树,号耀如。
          
  宋耀如从美国回到上海,娶倪桂珍为妻(宋庆龄的母亲倪桂珍,浙江余姚县人,是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后裔。倪桂珍有着一双大脚,受过西式教育,会弹钢琴。上海培文女子高等学堂毕业。)生下三男三女,所生子女均用宋姓,依次为宋蔼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宋子安。宋氏姐弟六人,均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尤其是二小姐宋庆龄,堪称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女性。
          
  在美国国务院的档案里,发现宋子文曾赠给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一艘海南岛帆船的模型,宋子文在附言上写道:“广东沿海岛屿之一的海南,乃本人家族祖居之地,岛上民情坚毅,素以乘坐此船海上经商有名,航程远及印度。”
          
  如今,在宋氏祖居西北约四百米的牛酸树林中,有宋庆龄祖母的坟地,墓前有一小块花岗石墓碑,正中刻“清韩妣王氏之墓”七个大字。左下方刻“男政准教准致准孙乾丰裕丰立”字样。碑上的“教准”,就是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宋耀如的父亲韩鸿翼的墓地,在文昌县宝芳区(在昌洒西南方)大品坡上。墓地相当完整,墓碑正中刻有“韩考讳鸿翼公之坟”八个大字。左边刻着“住古路园村男政准教准致准孙乾丰德丰裕丰立”字样。
      
  宋子文1936年回过文昌。其时为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长,是中央一级大员,来到小小的文昌县,比钦差大臣驾到还隆重。当时,随行的还有第一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广东省财政厅长宋子良(宋子文胞弟),以及国民党政府的专员黄强。这件事,在当年的文昌县,曾经轰动一时。文昌是宋庆龄的家乡。无论世事多么变幻,文昌大地上飞鸟的叫声,天空的色彩,热带雨林和山野的气息,永远不会改变。        (之七)红颜——立园旧事           
      
  (一)江南桥
      
  岭南有许多私人园林。那些老园子,幽深宁静,昔日繁华不再,但当你悄悄走过那些古旧的回廊与阁楼,你似乎仍能感受到当年主人生活的气息,想像着当年这些大户人家的庄园里所发生的故事。只不过,一切如过眼云烟,如午后的一场清梦,模糊不清。然而在开平市塘口镇,有一座立园,园中一间闺房里,至今还留有一张女主人的彩色肖像,云鬓高耸,着立领旗袍。她眉目清亮,朱唇轻点,欲语还休。当年的美貌,至今令人震撼。她在最美丽的时候逝去,留给人间的,是她那永恒的清雅脱俗。她的芳名,叫谭玉英。
       
  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谭玉英生于赤坎。赤坎自古为岭南商埠重镇,潭江穿镇而过,是一座具有浓郁南国特色的侨乡。现在的地理位置,在广东开平市。谭府在潭江南岸。府中山明水秀,尤多竹,绿云扶疏,环绕左右。谭府内后花园,多香花异木。每当夕阳西下,散步其间,微风忽来,奇芳沁鼻。谭老板在镇上有几爿商铺,生意起伏不大,却也稳当。生得一女,名唤玉英,芳龄十八。十八岁的年龄,正是少女开花的季节,一生中的美丽都在此时绽放。此时的谭玉英,已经出落得婷婷玉立,成为远近闻名的江南一枝花。
      
  潭江上有座古老的桥,大家都叫它江南桥。民国时期,风气渐渐开化,大家闺秀不再足不出户。谭玉英正是少女怀春年龄,她不喜欢镇里的热闹,喜欢安静。却总是感到内心里有一些莫名的烦躁。就常常独自一人走上江南桥,凝望潭江流水。尤其是傍晚时分,霞光满天,一江春水被燃烧,天上水上连成一片,玉英的粉颊也被染红。
      
  江南桥。谭玉英每日在闺房里都想着美丽的江南桥。有一日,玉英正在江南桥上行走,不知何故,桥突然断了。她听到一个声音在说,断桥,断桥。玉英想往后退,已来不及,正要落水的时刻,一双手拽住她。她极力想看是何人。可她怎么也看不到那人的脸。却分明能看到一双男人的手。一双男人的手,握着她的一双玉手。玉英惶急之下,拼命挣扎。一下惊醒了。原来是梦。玉英觉得这梦好生奇怪。
      
  第二天早上,谭玉英迫不及待来到江南桥上,一切安然无恙。潭江水汩汩东流。玉英想着昨夜的梦,一时神情恍惚。天空下起雨,她也浑然不觉。后来,她才发现,雨下得很大。可是,自己身上却没有被雨淋湿,好奇怪。再一看,玉英的脸红了。一个男人,手持油纸伞,立在她的身后。他浑身已湿透,他把油纸伞全部遮在了玉英身上。
      
  男人说,你住哪里,我送你回去。玉英从未与陌生男人说过话。心里怦怦直跳,说不出话来。她第一次与陌生男人如此靠近。他气宇轩昂,一表人才。她闻见了一股男人的气息,这气息在她心里,如团团暖流在荡漾。情窦初开的少女,一下子遇见这般温暖与关爱,惊喜与慌张,全都写在她的脸上。
      
      
  (二)放生
      
  谭玉英就这样认识了谢维立。那时的谢维立,刚从美国归来,西装毕挺。在看惯了粗布长衫的谭玉英眼里,谢维立无疑是玉树临风的翩翩美男子。
      
  民国时期的五邑地区,很多飘洋过海的华人,都讲究落叶归根。这与潮汕地区的习俗有些不同。潮汕地区的人到了海外,一般就扎根他乡,很少再回乡定居。
      
  在海外漂泊的谢维立,常常思念家乡。前不久,他刚从美国归来。他的家,在赤坎古镇的北面,约有二十里路。此地叫塘口镇。谢维立经年拼搏,略有田产。立园即为其所。维立归来之后,重整立园,葺而新之,池中有石,香樟成林,门外古榆双株,交荫楼角。极一时花石之盛。
      
  立园不远处,有一野水,盛产莲藕。水中鱼虾甚多。一日,谢维立水上泛舟,与舟子捕鱼取乐。落霞时分,维立捕到一条硕大的红鲤,约有半人高。舟子说,晚上可开一桌鲤鱼宴。那鲤鱼跳跃不止。周身通红。眼角有水渗出,维立大惊,命舟子放生。他说他看到了鲤鱼的泪。舟子极不情愿地将大鲤鱼放回水中。那鲤鱼再次跃起,表示感谢,转身不见踪影。
      
  当晚,谢维立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个清丽美貌的女子向他微笑。晚霞之中,她的身上一片红光,就像放生鲤鱼的红色。又过几日,谢维立来到赤坎镇,在桥头看见了那个雨中女子。她痴痴想着心事,雨渐大,她也不觉。遂上前擎伞相助。再仔细一看,眼前的这位女子,竟然与梦中女子一模一样。
      
      
  (三)求亲
      
  谢维立完全被谭玉英的美丽倾倒。如果说十八的姑娘一朵花,那玉英就是花魁。谢维立觉得一天都不能等了。他带着聘礼,前往赤坎镇,亲自向谭老板求亲,请求谭家把玉英嫁给他。
      
  谭老板是生意人。他很满意那份厚厚的聘礼。对于塘口的谢氏庄园,他也早有耳闻。心里就先同意了大半。只是,听说他已有妻儿,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儿,嫁过去岂不是要做小么。
      
  谢维立坦陈了自己在美国的婚姻。谢维立的原配夫人司徒氏,也是一位美籍华人,他们在美国读大学时相识。婚后,夫妻俩人琴瑟和鸣,有了儿女,生活也算美满。可惜,天妒人意。司徒氏不幸患上了精神病。遍寻名医,亦无济于事。就这样,维立一边照顾司徒氏,一边打点生意。几年光景,一晃就过去了,至今仍孑然一身,形只影单。
      
  谭老板听完,被谢维立所感动。当即同意了这门亲事。他问谢维立,他女儿嫁过去,与他的原配司徒氏是否住在一起呢。谢维立说,司徒氏原来住在泮立楼。他回去之后,立即给玉英重建一幢别墅,并保证让谭家满意,让玉英的生活不受任何干扰。
      
  玉英呢,毕竟才十八岁的年龄。她觉得这个男人对疯女人不离不弃,悉心照料,可见其情义至深,值得信赖。有这样一个温暖的男人在身边,她感到无比幸福。
      
      
  (四)毓培别墅
      
  谢维立言而有信。回到塘口镇,就立即动工兴建毓培别墅。两月即成。此楼位于立园西南角,临水而筑。共有四层。外型塔式,融中外建筑风格于一体,小巧玲珑,精美别致,与立园主体建筑相映成趣。
      
  谢维立如愿娶回了如花似玉的谭玉英。玉英本是大户人家的女儿,为人乖巧,精通刺绣,知书达礼,深得谢维立喜欢。俩人诗情画意,琴瑟和鸣,度过了一段温馨而浪漫的时光。
      
  谢维立本质上是个商人。他的生意在美国。商人重利轻离别。但谢维立不得不暂别爱妾,远赴重洋去打点生意。临别,俩人相拥而泣,依依惜别。有一件事,谭玉英想告诉夫君,又不知从何说起。可是这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来。还是告诉他吧。于是她附在谢维立耳边,轻轻地说,我怀孕了。
      
  谢维立惊喜万分。忙说,我立即动身去美国,安排好生意后,很快就会回来看你。你一定要好好的,不要有闪失,要保护好我们的孩子。玉英说,你放心,快去快回,盼望你早点归来。
      
  谢维立说,玉英你知道吗,我第一次在江南桥上见到你,我就惊呆了,想着世上哪有这么美丽的女子。那一刻,我就想拥你入怀。一提江南桥,玉英的心惊颤了一下,她依稀记起了那个断桥的梦。她梦见桥断了。难道那个断桥的梦,是不祥之兆吗。谢维立还说了些什么,玉英没听进去。她感到手脚冰凉。一想到那个怪梦,她彻夜未眠。
      
  谢维立说走就走了。空荡荡的毓培别墅里,只剩下玉英一个人独守空房。她每日里一边抚摸着渐渐隆起的肚子,一边思念远方的夫君。写信,成了玉英最紧要的一件事。她不停地写信。终于,也收到了谢维立的来信。告诉她,生意很好。玉英也告诉他,孩子开始不安份,用脚踢她。
      
  玉英把谢维立从美国寄来的信,放在一个亲手缝制的信袋里。玉英会弹月琴。每到月圆之夜,毓培楼里便传出玉英的琴声。一曲凄婉的《郎归晚》,如泣如诉,寄托着对夫君的思念。琴声如诉,月影低回。
      
  转眼之间,瓜熟蒂落。分娩期临近,维立仍未归家,玉英望穿秋水,度日如年。玉英早就把产期写信告诉了谢维立,希望他能按时归来,有他在身边,心里就会踏实。可是,中国与美国,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坐轮船实在太遥远了。海风巨浪,都有可能延误归期。直等到临产那天,谢维立还是没有到家。
      
  玉英的肚子痛得难受。小家伙在里肚子里不停地闹腾,要出来。接生婆赶来了。开始接生。然而,经验丰富的接生婆却遇到了极其麻烦的事,遇到了最不想看到的事。孩子出不来。
      
  玉英使尽了全身的力气,满头大汗。接生婆也感到了某种恐惧,汗流浃背。折腾了一夜。结果,人世间的一幕悲剧终于发生。
      
  年关将近,海上狂风巨浪,归途多有阻滞。谢维立在海上颠簸一月有余,及至到家,已经迟了。谭玉英死于难产。那年,她才十九岁。花刚开,来不及舒展,就谢了。
      
      
  (五)信袋与肖像
      
  这是发生在开平立园里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如今的毓培别墅,还保留着当年的原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长方形绢质信袋。这是谭玉英当年的遗物。信袋粉红色,虽然有岁月的痕迹,看起来仍然鲜艳耀目。上面彩绣牡丹,精美无比。为玉英当年手工作品。最令人动容的,是信袋上绣有四个繁体字:鸿雁传书。黑色,像墨迹。
      
  信袋有两层。上层,内有当年原物,牛皮信封一只。可清晰看到上面的邮票和邮戳,皆为香港。信封已有褪色,但可见钢笔书写的收信地址是:开平潭溪圩赓华村。下一层,为一个英文地址白信封:2154 Rockwell Avenue Cleveland Ohio U.S.A. 这是谢维立当年在美国芝加哥的地址。
      
  墙壁上,挂着一幅谭玉英的肖像。几乎所有的人,见此像都会驻足观望。见过谭玉英的谢氏家人说,谭玉英是潭江边难得一见的美丽女子,不仅多才多艺,对人也好,可惜红颜薄命。好在我们至今还能看到谭玉英颔首的浅笑,其仪态端庄大方,无论是气质与美貌,都会让人一观三叹,久久不愿离去。
      
      
  (六)残梦
      
  谭玉英去世后,谢维立娶了三太太。此女原是管家余氏的侄女,名叫余瑶琼。余瑶琼持家有方,生有5子5女。后去美国,在芝加哥开了一家中国餐馆。1980年,余瑶琼回故乡探亲,把立园交给当地政府,代为管理。余瑶琼于2003年在美国离世。
      
  谢维立的四太太,名叫关华英,俩人在香港结识。关华英生性活泼,思想西化,精通英语。听谢维立说家有“大观园”,便恳求携她一同回乡。就这样成了谢维立的四太太。后来,谢维立与余瑶琼去美国生活。关华英留在立园,后改嫁一个国民党军官。关华英与谢维立生有一男一女,1951年去世。
      
  至于园主谢维立本人,于1970年卒于美国芝加哥,年77岁。          (之八)岭南名伶——红线女    
        
    
  (一)红线女的《荔枝颂》
      
  江南一带的景致,常被人冠之以杏花春雨。又有江枫渔火钟声,朦胧月色里,桨声欸乃。不知何处,檀板清凉,有缠绵昆曲如雨丝缭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迷上了昆曲。竹躺椅一只,紫砂壶一把,壶里沏碧螺春。眯了眼睛在庭院里躺着。昆曲从邻家院子里传来,隔墙送香。“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外烟丝醉软。”别有一番韵味。像爬过墙头的青藤。昆曲的缠绵与温柔,让我迷醉半日,身心舒坦,不知不觉沉浸到梦乡里去。
      
  后来我拒绝昆曲。我的身体开始发福。如同江南的小吃,香甜,软糯,昆曲也是这样。不宜久听。后来我又迷上粤曲。来到岭南之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欣赏到红线女的《荔枝颂》。我一下子被红线女的美貌与她销魂的红腔惊呆了。其中,“说荔枝”一句,听得人销魂迷醉,欲罢不能。早就听说红线女如何了得。听完《荔枝颂》,方知传言不虚。于是我搜集了红线女各个时期的唱腔与选段。并刻录了完整的粤剧《搜书院》。这是红线女与马师曾的代表作。为了这部粤剧,我花费了一周的时间寻找。
      
  昆曲唱腔给人的感觉,有水的浸润。红线女的粤曲唱腔,则是阳光普照。听红线女,你首先想到的是岭南的三角梅。这种植物四季花繁,大片大片开放。无限娇媚,阳光铺满了树冠,新鲜,清脆,婉转。阳光下,岁月如水。风光欲流。阳光撒满了世上人家。真是醉煞人也。
      
  红线女,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代名伶,粤曲艺术的里程碑人物。她长相出众,嗓音甜亮,气质绝佳,凡红线女表演的剧目,场场暴满,大家争相捧场,为她精湛的红腔艺术所倾倒。红线女的名字,在岭南百姓中间,可谓家喻户晓,百姓皆称之为女姐。
      
  红线女的粤曲代表作为《荔枝颂》。词作者陈冠卿。陈氏为粤剧著名编剧和作曲家。广东顺德人,1920年生。历任省港各大班和剧团的编剧、撰曲之职。他精通音律,能弹会唱。《荔枝颂》一曲,他将粤剧的牌子、小曲和梆子板腔加以改造并相互穿插转换,使整支曲子一气呵成,跌宕有致,成为天下名曲。
      
  【附录:粤曲《荔枝颂》】卖荔枝,身外是张花红被,轻纱薄锦玉团儿,入口甘美,齿颊留香世上稀,什么呀,可是弄把戏,请尝个新,我告诉你。这是岭南佳果靓荔枝,果中之王,人皆合意。说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早替荔枝写颂词,东坡被贬岭南地,日啖荔枝三百余。好佳果,品种各异,爽口桂味,肥浓糯米糍,荔枝早熟早上市,三月红有名气,增城挂绿美名驰,黑叶荔枝甜又脆。乡村姑娘,带着一班小伙子,成群结队摘果去,珠江两岸歌声起,万艇千帆,载荔枝。说荔枝,一果一木来非易,多少园丁挥汗雨,换来万紫与千红。枝垂锦弹含春意,隔山隔水,心连心,献给四海五洲兄弟,万般情意。情如荔蜜甜,心比荔枝果核更细致,荔枝花开香万里,荔枝,听我来为荔枝唱颂词。卖荔枝!
      
      
  (二)红线女
      
  红线女,原名邝健廉,原籍广东开平县,1927年出生于广州西关。她的家庭是当地的大族,父亲邝亦膜有三个老婆,生有子女十人。其父曾在广州开设药材店,兼卖药酒,家庭环境相当不错。抗战前,红线女在广州念书,1940年转赴澳门学校,不久加入舅父靓少佳和舅母何芙莲的戏班,这是红线女戏剧生涯的开端。
      
  关于红线女的身世,她在后来的一次回忆中,她说到了她的母亲:“……说到这里,就要谈到我妈妈了。我母亲是第三房妾室,又只生了三个女儿,所以在家里没地位,她成天说:有仔为妾,冇仔为奴。受尽压迫。但我妈妈很开朗,这种性格有一些遗传给了我。当时家里还不是太穷,但她不用工人,什么都要自己做,一天忙到晚,煮饭、烧水,什么都是她。有时她实在生气了,就抱着我去看戏,回来就没事了。”
      
  1940年,红线女搭班于舅父靓少凤的金星剧团。靓少凤很喜欢这个外甥女,见她聪明听话,勤奋好学,便悉心教导。红线女在用气与发发声吐字技巧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唱功基础。在靓少凤的建议下,沿用“红线盗盒”故事主人公名字,改名为红线女。
      
  1942年红线女随舅母逃出沦陷后的香港,在广州湾(今湛江市)参加马师曾的太平剧团,在何芙莲、银剑影之下当第三花旦。此后,她随马师曾组织的“抗战剧团”在广东、广西各地演出,得到马师曾悉力教导和重用。声名渐著。1944年,红线女与马师曾结婚。对于马师曾,红线女说:“整个四十年代,我从这位粤剧大师的典范中,受到无穷的教益。”抗战胜利后,红线女夫妇移居香港。
      
  红线女无论从艺前,还是从艺后,她主要活动领域都在岭南。除广东外,她到了澳门,也曾长期留驻香港,抗战期间又曾辗转于广西等地,这些地方属于岭南文化地域。可以说,红线女是在典型的岭南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这使她的粤剧艺术,融入了浓郁的岭南地域文化风格。
      
      
  (三)一代名伶
      
  1955年,红线女跟随香港代表团,来到北京参加国庆活动。当时梅兰芳先生握住她的手说:“你还是回来工作好”。广东省长陶铸也对红线女说:“粤剧需要你。”就这样,红线女毅然离开香港回到广州。从此,她开始了粤剧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并终于创造了粤剧新派:红派唱腔。
      
  1958年,在武昌召开八届六中全会。期间,红线女随团应邀为全会演出。演出结束后,毛泽东登台接见了主要演员。当毛泽东来到红线女跟前时,她请求毛泽东给她写几个字,毛泽东答应了。
      
  当晚,毛泽东书写了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并加了一段小引。第二天,叫工作人员将此题字转交给红线女。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卷中,有《为红线女题词》,全文如下:
      
  一九五七年,香港有一些人骂红线女,我看了高兴,其中有黄河。他骂的是他自己,他说他要灭亡了。果然,已经在地球上被扫掉,不见了所谓黄河。而红线女则活着,再活着,更活着,变成了劳动人民的红线女。一九五八年,在武昌,红线女同志对我说:写几个字给我,我希望。我说:好吧。因写如右。毛泽东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一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鲁迅
      
      
  (四)红黄之恋
      
  毛泽东文中的黄河是谁?黄河,原名黄世杰,1919年出生在广东中山县。善演话剧。1937年抗战爆发后,黄河随剧团赴香港参加慰问义演,演出结束后,正逢中国旅行剧团(我国最早的职业话剧团体)来到香港演出,黄河应邀参加中旅,并随中旅回到上海,成为中旅的台柱小生。
      
  当时影坛小生人材奇缺,黄河被认为是可造之材,经人引荐,终于步入水银灯下,走上银幕。小说《鲁男子》改编成电影《情海沧桑》后,制片方邀请黄河主演鲁男子一角。从此,黄河就有了鲁男子之称。并与金嗓子周璇合拍了两部影片:《鸾凤和鸣》和《凤凰于飞》。这样,黄河走进了大明星行列。
      
  抗战结束后,黄河往来于沪港两地,拍了几十部影片。在香港时期,黄河和红线女,曾经有过一段轰动一时的红黄之恋。红线女和马师曾离异后,在片场结识了黄河。俩人开始了恋情。但红线女不久又回到马师曾身边。这让黄河饱尝失恋之苦。最后想不开。1956年服安眠药自杀。幸得抢救及时,保全了性命。他在遗书中透露,因为不堪被利用作政治宣传工具,以及感情受骗而轻生。
      
  黄河被救后,自组电影公司,并将自己的情史拍成影片,片名就叫《痴情》,并亲自为影片插曲作词,曲名为《临别诉心愿》。自此息影从商。2000年3月2日,黄河在香港尖沙咀寓所辞世,年八十一岁。
      
      
  (五)赵红之恋
      
  赵丹(1915-1980),原名赵凤翱,原籍山东肥城人,生于江苏南通,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少时受家庭熏陶,酷爱艺术,1932年步入影坛,1933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先后拍摄二十多部影片。由于他热爱表演艺术,又有刻苦钻研精神,加之形象好,极有表演天才,很快成为引人注目的明星。是中国电影界的大师级人物。
      
  1947年,赵丹32岁。赵丹和导演陈鲤庭在朋友的书桌玻璃板下,看见黄宗英的照片,说:“我们找的就是这双眼睛。”他们调来黄宗英的处女影片《追》,看完之后,把黄宗英从北京请到上海,和赵丹合演《幸福狂想曲》,他们演一对恋人。影片停机,演员将分手时,赵丹对黄宗英说,我不能离开你,我们不可能分开了,你应该是我的。就这样,黄宗英变成赵丹的妻子。其时,黄宗英22岁。
      
  黄宗英是有名的美女。但是,赵丹疑心病重。赵黄结婚后,赵禁止黄与其他男人说话,黄对其他男人稍微热情点也不可以。50年代初,黄与孙道临等外出开会,代表团里孙与黄站在在一起照相。赵后来看到了照片,便与黄大吵一架。赵疑神疑鬼,猜想黄与其他男人如何,黄单独出去时,赵还会跟踪黄。因为电影《武训传》,赵丹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赵丹回家后经常摔碗掀桌子骂黄。黄只能抱着孩子偷偷流泪。
      
  黄宗英在在上影剧团无戏可演,便转向写作,每年有三四个月外出。赵和黄之间产生了分歧。在这种情况下,赵丹与红线女之间产生了感情。并在一起生活。赵丹的女儿、著名舞蹈家赵青,在她的著作《我和爹爹赵丹》中说,父亲未与红线女结合,一直是父亲的遗憾,说她个人觉得黄与其父不合适,而红线女却很合适。
      
  但是后来,赵丹与黄宗英并未离婚。1993年秋,在赵丹离世13年之后,黄宗英与散文家冯亦代结婚,冯亦代曾是黄宗英和赵丹的至交。黄宗英和冯亦代在一次很偶然的聚餐会上相识,当时冯亦代的夫人已过世许久。
      
      
  (六)红线女和作家华山
      
  华山,是我国著名战地记者、作家。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 ,红线女和华山结为伉俪。
      
  华山(1920-1985),原名杨华宁,广西龙州镇西街人。6岁随家迁居南宁。14岁考入上海泉漳高中。后来一直从事新闻采访工作。曾三赴朝鲜战地采访。1957年任中国作协专业作家。华山创作颇丰。其中最著名的是中篇小说《鸡毛信》。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同名电影,一直是妇孺皆知的名片。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华山来到河南林县。当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精简工作人员。华山来到河南,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但他没到省文联落脚,直接来到林县。一个南方人,一个著名的作家,为何几近销声匿迹,在深山僻壤住了将近十年,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红线女与华山结婚之后,也曾来到林县,并且住过一些日子。那是他们的密月。在当地人眼里,红线女是大明星。个个都想来看她。红线女在他们眼里的形象是:典型的南方美女,身材窈窕又纤细,满身透着亚热带女性的乖灵与秀色。
      
  在林县的时候,红线女与华山经常手挽手走在大街上,有时去看电影。当时林县人的思想还很保守,看到一男一女在大街上肩并肩手拉手,很惹人眼。成为当地轰动一时的新闻。1985年9月,华山患肝病,红线女一直在他身边照料,直至华山离世。
      
  马师曾与红线女,有两子一女。他们的小儿子马鼎盛,现为香港凤凰卫视军事评论员。马鼎盛在其自述《朦胧的年代》中,这样描写他的母亲红线女:
      
  “我妈认为她第一段婚姻(马师曾)并非自愿,因此,自主的第二春(华山)一定要全方位成功。恰巧,同第一段婚姻一样,也不过十年光景,而且,最后一年,那位大作家患绝症卧床,我妈天天跑重病房照顾得无微不至,不惜工本……
      
  早生华发的母亲,为了工作需要,一直染发。为了送走第二段婚姻,她让白发飘足一年。谁都知道她不过50多岁。80年代,妈妈不仅失去了第二段婚姻,还相继跑掉3个亲生子女。……我们忙,老娘更忙,大大小小开不完的会,东西南北出不完的差,就算打通了长途电话,她老人家也未必有空长谈。她的手机越换越新潮,却是永远的忙音或录音——机主已关机。”           (之九)一枝独秀——客家女
      
    
  (一)客家女
    
  来岭南之后,我认识了许多客家人。其中不少是女性朋友。她们美丽善良,热情大方,和她们在一起,如沐春风,有回归之感。我们相处得很融洽。平时,经常聚会,都是去客家饭店,吃盐焗鸡,酿豆腐和红烧肉。我最爱此三味,有浓郁的山野风光和乡村气息。与广州菜相比,客家菜实在,以家常菜见长,朴实大方,蒸煮较多,不加过多佐料,强调是什么肉就什么味。
    
  吃完客家菜,我们就吃茶聊天,谈中原往事,说客家风情。都很愉快。我的这些客家朋友,无不因为自己是客家人感到荣耀,更因身为客家女儿感到自豪。英国爱德尔在其所著《中国访问记录》中说:“客家妇女更是中国最优秀的妇女典型”。所言不虚,洵为确评。
    
  中国历史上,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曾有三次大规模自北而南的迁徙。第一次出现在东晋至隋唐时期;唐末黄巢运动,促成客家先民第二次南迁;元人南侵,客家先民迫于外患,不得不进行第三次南迁。相对于百越各族而言,南迁而来的这部份汉人,被视为客家人。他们在百越大地上休养生息,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创造者。
    
  客家女是汉族女性中最独特的一类。她们翻山越岭来到岭南。岭南阳光热烈明艳,花草树木散发出瓦蓝蓝的烟霭与光泽。在五彩缤纷百越大地上,她们一枝独秀,瑰丽芬芳。
    
  客家人来到岭南之后,很多都是白手起家,披荆斩棘,垦荒种田。这其中最值得赞叹的,就是客家女。她们凭借一双柔弱之手,以罕见的勤劳,坚韧与俭朴,开辟了岭南的新天地。
    
  岭南原本荒野之地,南迁而来的客家人,多数从头做起,开始一种新的生活。客家女性无可避免地加入了垦荒岭南的大潮中。《嘉应州志,礼俗卷》载:“州俗土瘠民贫,山多田少,男子谋生,各抱四方之志,而家事多任之妇人。故乡村妇女,耕田,采樵,缉麻,缝纫,中馈之事,无不为之,綦之于古,盖女工男工皆兼之矣……古乐府所谓‘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不啻为吾州之言也”。
    
  客家妇女,以坚韧勤劳著称。就是一些世家巨室,亦无不操井臼议酒食亲缝纫者。中等家庭人家,则无役不从,甚至务农经商,持家教子,一切与男人同等。这是客家女人的勤劳习惯,世传如此。男子,安顿好家室,多数还要到外面去谋生。就这样,家里的一切重负,都落在了女性肩上。
    
  这些留守的客家女性,必需掌握“四头四尾”的技能,才能算是合格的客家女人。在岭南艰苦环境中形成的“四头四尾”生活,体现了客家女性最优秀的品质。这是岭南大地上与西关小姐,莎瑶妹,渔家女完全不同的一种客家女生活。
    
    
    
  (二)四头四尾
    
  【家头教尾】:整理家务、上侍翁姑、下育子女,都料理得井井有条。客家人从中原迁徒而来,与百越人所不同的是,读书仍然是客家人所追求的理想。男人在外谋生,四处闯荡,不成功不敢轻易返回故里。如果守在家,则被人鄙视,被人说成“田螺钻死洞——没出息”。男人都外出了,这就造成客家女性比百越各族女性更具生命的韧性和求生技能。
    
  客家女性除了繁重的劳动,还有子女的教育任务。读书在客家人心中是很神圣的事。有些女性为供孩子读书,靠打担,打柴挣些学费。她们常说:“有子不读书,不如养大猪”、“ 不读诗书,有目无珠”、“ 不读书不成器”。她们对子女满怀期望,宁愿自己耕田种山、挑担砍柴去卖,也要让孩子上学。如今客家人遍布世界,其中出类拔萃者不胜枚举。这是历代客家女性心血与汗水浇灌的结果。
    
  【田头地尾】:主要是播种插秧、牵牛耕田等农活。男人不在家,这些种田重活就落在女性身上。岭南多荒地,每一寸土地都要亲手开垦与播种,还要对付旱灾与洪涝。在岭南的村落里,看到有妇女于田间犁地,是很寻常之事。她们事无巨细,一肩扛起。头戴凉帽,身穿大襟衫,背着小孩,手扶犁耙,赤足行进在田野,这是世代传统的客家女形象。
    
  【灶头镬尾】:出得厅堂,进得厨房。客家女性在长期生活积累中,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客家菜。如今,客家菜与潮菜、广州菜并称广东三大菜系。客家菜的形成,与岭南生活环境有关。传统客家菜偏重咸、肥、熟。咸,是为了能在炎热的环境下保存,不易腐坏。粮食不足,多数客家人长年累月喝稀饭,粥很稀薄,“吹去一层浪,喝来一条巷”,菜咸,适合送粥,也能补充体内盐分;因没有其它可以补充的食物,要应付粗重农活,所以吃得比较油些,以补充消耗的热量;山区草木繁多,烧火不成问题。烹饪时,多烧一会,菜会越烧越香。
    
  【针头线尾】:缝纫、刺绣、纺织等女红,客家女更是要样样会做。做衣服用的染料,都是从山中采大青、小青自制。织布,染布,裁剪,都要一针一线去完成。客家谚云:一岁娇,二岁巧,三岁捡柴给娘烧。四岁学织布,五岁学剪刀。六岁学绣花,七岁做出小花袄。
    
  从小对孩子培训与磨练,使得客家女手巧无比,她们可以做出各样工艺品来。如今,在许多已开发的客家旅游村落中,常看到客家女亲手制作的食品点心和手工艺品出售。当然,现在的客家女,早已脱离了那种沉重的生活,但她们身上仍然保留着善良坚韧,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她们现在的角色,已不仅仅是贤妻良母,而是职场中独当一面的现代女性了。
    
    
    
  (二)天足与天乳
    
  客家女是中国汉族女性中唯一没有裹足陋习的女性。清代笔记《清稗类钞》一书中记载:“(客家女)向不缠足,身体硕健,而运动自如,且无施脂粉及插花朵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奉俭约。绝无懒惰娇奢之性,于勤俭两字,当之无愧。”她们被一些研究者称为“天足健妇”。那又臭又长的缠足带,为什么千百年来没缠住过客家女子?
    
  客家女不缠足,与历次南迁有关。客家人远道而来,山陵丘壑,无舟车之便,只能以步当车。试想,一双小脚怎么可能翻越南岭、跨越千山万水?而且,生活的重负,使得她们无法缠足。她们要上山,要下地,要为生活操劳奔波,哪有闲情去缠足呢。缠了足的小脚,又怎么能撑得住一个家庭的重负呢。于是,她们成了一群大脚女人。还有一个原因,岭南毕竟远离中原,那些束缚妇女的一套礼教,在岭南很少能行得通。所以,不缠足也没人过问。
    
  这些天足的客家女子,逃脱了缠足的痛苦,在历史长河中,也算是一次侥幸吧。她们的天足,可以让她们和男人一样,披荆斩棘,开创家园。天平天国时期,有不少女兵,就是客家女。战场上,她们以一当十,十分勇猛。连镇压太平军的曾国藩也痛恨不已,大骂她们是“大脚蛮婆”。应该算是幸运的。生活和家庭的责任让客家妇女必须要有一双大脚来承担。这是客家妇女不缠足的重要原因。
    
  在古代,年轻女子要束胸。以布帛紧束胸部,把刚刚发育的馒头,硬生生压成肉饼。“存天理,灭人欲”。 宋以后理学家提出束胸缠脚的理论,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广。女性要从一而终。如果一个女人从属于某个男人,那么她的精神、身体甚至是灵魂都是那个男人的附属品。束胸,缠足即可用来约束女人。而且,女性身材没有了起伏有致,没有了曲线,则春光不易外泄,挑不起人的兴趣。此谓灭人欲。
    
  本质上,束胸与缠足一样,是以泯灭人的性感与性欲为目的。其对女性的身心摧残无以复加。而客家女性很幸运,她们偏居岭南一方,可以天足,也能天乳。这不能不说是件很幸运的事。黄遵宪曾说:“西人束腰,华人缠足,唯州人无此弊,于世界女人最完全无憾云”。
    
  客家女不缠足,不束胸,她们便拥有了天然健美的身材,生活固然艰辛,比起病态的中原女性,客家女面色红润,体态丰盈饱满。显露出女性的天然之美。
    
    
    
  (三)山歌与古诗
    
  客家女受教育的机会比较少,但她们的聪明才智却令人惊奇。有些只字不识的妇女,善于对山歌。她们除了繁重的劳动,内心却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她们把这些情感付诸山歌,通过山歌,诉说生活的艰辛,宣泄心中的苦闷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久之,唱山歌,成为客家女的拿手好戏。你唱我也唱,大家在一起比试,此为斗歌。在斗歌时,她们表现出的敏捷才思,往往连文人也为之折服。
    
  黄遵宪在《山歌题记》中说:“因念彼田头溪尾,肩挑一担,竟日复往,歌声不歇者,何其才之大也!”山冈道途,田间路旁,江河岸边,都能听到客家女用山歌对唱。客家女唱山歌,多为即兴而唱,见什么唱什么,日常事物,风俗人情,山川草木,日月星辰等,无一不可入歌。如:
    
  妹在塘边洗衣裳,手拿擂槌眼看郎;
  擂槌打在妹手上,只怨擂槌唔怨郎。
    
  十八娇娇三岁郎,手替灯笼入洞房;
  等到郎大妹又老,等到花开叶又黄。
    
  客家人当中,有许多是大户人家。他们原是朝廷的大臣,后觉官场险恶,遂辞官南迁,远离中原是非之地。这样的家族,有家产,有财力,女性可读书,而不用去种地劳作。这些女性当中,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女诗人。她们能赋诗填词,范荑香、黎玉珍、叶碧华被誉为“岭东三大女诗人”,为客家女诗人当中之姣姣者。梅州才女叶碧华,撰有《古香阁集》四卷,黄遵宪作序,称赏其诗清丽婉约,有雅人深致。现录其《寄外》一首,以为欣赏:
    
  莫嫌晚景谢芳菲,珍重龙标夺锦归。
  仍乐箪瓢寻蠹简,莫随儿女泣牛衣。
  怀才拼被鸣机笑,奋鬣旋看破壁飞。
  得月看花重举酒,月圆花发莫相违。
    
  璧华的丈夫李蓉舫曾多次科场失败,意气十分消沉。她就写了这首诗寄慰夫君,极尽妻子开导和鼓励之责任。读此诗,客家女所表现出深挚体贴的情感,令人感动,给失意人以温暖与抚慰。
    
  一千多年来,客家女用一双大脚翻山越岭,从中原迁徙南疆,在赣南、闽西、粤北的大山里,在那些荒无人烟的土地上,用她们的美丽、坚韧、勤劳和贤惠,创造了岭南文化史上最为动人的客家文化。客家女低挽发髻,轻盈而优美,在岁月长河中,像山涧清泉,在崎岖山谷里流淌,融入绵延的、开满野花的蛮烟瘴雨之中。
         (之十)岭南第一美女——绿珠
    
 
  (一)绿珠故里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没有绿珠。这实在是历史的遗珠之憾。我思考了很多原因。绿珠除了倾国倾城之容貌外,主要是她没有四大美女关于家国情仇的旷世传奇。绿珠没有波澜壮阔的人生。她除了天生丽质之外,所拥有的只是火一样的烈女性情。这样的性格,注定了她的惊天悲剧。岭南倾国倾城的佳丽,名垂青史者有白州绿珠与容州的杨玉环。绿珠之后将近五百年,杨玉环才出生,故推绿珠为岭南第一美女。
    
  八桂大地,古有三美传说。绿珠,刘三姐,杨玉环。三美之中,除杨玉环的故里有争议之外,绿珠与刘三姐则是彪炳史书,白纸黑字,毋庸置疑。《晋书·石崇传》中曾有关于绿珠的记述。北宋文学家乐史著有《绿珠传》,对绿珠的身世作了翔实的记述,这是研究绿珠最有价值的资料:“绿珠者,姓梁。白州博白县人也……绿珠生双角山下,美而艳……”
    
  俄国圣彼得堡博物院,珍藏有中国隋代版画《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四美图),绿珠赫居其中。图中集汉、晋两代的王昭君、班姬、赵飞燕、绿珠四人于同一画面,后人把这幅画称谓《四美图》。足见1300多年前,绿珠形象已在民间广为流传。
    
  博白,今属玉林市。古称白州。史书记载,今博白县地域在远古为百越之地,秦代为象郡,汉初为南越国交趾郡。汉武帝派伏波将军平南越后,今博白地属交州合浦郡合浦县。三国时代,今博白地属吴国交州合浦县,至晋代仍为合浦县。
    
  两广交界的最南端,为古合浦郡,靠近北海,这里以产优质珍珠名扬天下。广西合浦是南珠之乡,民间盛传珠乡三宝:珍珠、海牛、东园酒。第一宝乃合浦珍珠。合浦珍珠的历史至今已逾2000年。故宫博物院里陈列的珍珠多产自合浦。慈禧太后皇冠上镶嵌的数千颗珍珠,即为合浦珍珠。著名的“合浦珠还”典故,即发生在这里。据《汉书•孟尝传》载,东汉时,合浦一带珍珠,遭到狂捕滥采,一些官吏乘机贪赃枉法,巧立名目盘剥珠民。他们不顾珠蚌的生长规律,强迫珠民连年滥采。许多珠蚌纷纷远离合浦,逃到交趾(今越南)去了。
    
  汉顺帝刘保继位后,派会稽人孟尝做合浦太守。孟尝到任后,革故鼎新,清廉为政,下令废除各级官吏盘剥珠民的非法规定,不准滥捕乱采。种种措施保护了珠蚌资源。不到一年,大批珠贝又回到了合浦沿海,并继续繁衍,合浦又成了盛产珍珠的宝地。这就是“合浦珠还”的故事。
    
  合浦百姓,生了男孩,多数都叫珠儿,生女皆取名珠娘。绿珠,正是合浦千千万万珠娘中最美丽的一个。她是岭南大地上千百年孕育的精灵,是一朵耀眼璀璨的百越之花。现在,博白地界多有绿珠遗迹,如绿珠井、绿珠江、绿珠庙、绿珠桥、绿珠渡、绿萝村、惜字亭、梳妆石、笔架峰、双角峰等。今洛阳市仍有地名为金谷园,只是很少有人知道,这金谷园和一个绝代佳人有关,更想不到,这位绝代佳人来自蛮烟瘴雨中的南国边陲——白州。
    
    
  (二)乱世石崇
    
  绿珠生活在西晋时代。在历史上,西晋是个小朝代,只有短短的52年历史。这中间却有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在中国历史上,石崇是一个知名度不低的人物,你可能不知道哪个朝代有哪位皇帝,但你一定听说过石崇这个人,而且,多数不是因为绿珠的原因,而是因为著名的“石崇斗富”的故事才知道石崇此人的。
    
  司马炎执政时,石崇官至太守,参与伐吴有功,封安阳乡侯。历任散骑常侍、侍中、南蛮校尉、荆州刺史等官。司马炎死后,继位的是司马衷,晋惠帝。惠帝庸愚弱智,是个白痴。愚痴到什么程度?有一年夏天,惠帝与随从到一个园子里玩。走到池塘边,听见里面传出咕咕的青蛙叫声。惠帝觉得很奇怪,便问随从这些咕呱乱叫的东西,是官家的,还是私家的?随从感到皇帝的问题很可笑,又不好不回答,就说:“在官家里叫的,就是官家的;若在私家里叫的,就是私人的。”
    
  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此灾情报告给晋惠帝,但惠帝却对报告人说:“没有饭吃,为甚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肉粥呢?这样痴愚的皇帝,个个都想夺他的皇位。最后在“八王之乱”中,被赵王司马伦篡夺了帝位。惠帝司马衷吃饼中毒而死。
    
  惠帝愚笨,大权实际掌握在贾南风皇后之手。贾后之侄贾谧“权过人主”,门下有二十四友,皆为当时风云人物,石崇便是其中一员。
    
  石崇虽为皇室密友,且有战功,属朝廷高官,但光靠这些难以成为巨富。史书记载:“石崇为荆州刺史,劫夺杀人,以致巨富”,“石崇为荆州刺史,数劫商贾”,“在荆州劫远使商客,至富不赀”。史书正传,白纸黑字,就是说,石崇虽为政府官员,干的却是杀人越货的勾当。通过这样血腥的原始积累,石崇逐渐成为巨富。富到什么程度?富可敌国。
    
    
  (三)石崇斗富
    
  和石崇斗富的人,叫王恺,他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舅父,官拜右将军,颇得武帝的宠爱和器重,大权在握,欺压百姓,聚敛财富。他与当时的散骑常侍石崇常常斗富。他们都想证明自己是天下财富最多的人。石崇与王恺斗富,真可谓空前绝后。
    
  王恺自认为自己的财富无以匹敌,用当时特别贵重的麦糖洗锅,石崇对此不以为然,他用更为珍贵的石蜡当柴火烧;王恺不甘示弱,用紫纱步障四十里,石崇则用织锦步障五十里。石崇用花椒面作涂料,粉刷房屋,王恺就用红色的石脂盖过他。
    
  晋武帝不仅对此不加管制,为了使王恺获胜,曾多次资助助威。有一次,晋武帝赠给王恺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王恺便十分得意地拿出来向石崇炫耀。谁知石崇竟拿出铁如意,砰砰几下,就将珊瑚树击成碎片。王恺勃然大怒,以为石崇是出于妒嫉所致。谁料石崇却轻松地说道:“这么小的珊瑚树也好意思拿出来献丑?敲碎了也好,我赔你大的珊瑚树。”于是石崇命家仆取出自家珍藏的珊瑚树,两尺多高的珊瑚树皆属寻常。三、四尺高的竟有六、七株之多,王恺目瞪口呆,甘拜下风。
    
  按理说,失去斗富对象,斗富应该宣布结束。没有,石崇接着跟自己斗,继续向世人展示他的富不可比。他专吃用人乳饲养的小猪,你想想,这需要多少年轻妇女为石崇的小猪提供乳汁!他家里的厕所陈设华丽,置美婢十余人伺候,并备锦香囊、沉香汁、新衣服等,待客人如厕后,就换上一套新衣。也就是说,如厕用的衣服,不能再穿了,以免把厕所里的气味带出来,影响了情绪和胃口。
    
  这还不算。石崇每每宴请客人,常令美人劝酒。如果客人不能喝得酩酊大醉,那就是美人们失职,必推出一斩而后快。一次,王导(宰相)和王敦(大将军)两人共赴石崇的宴会。王丞相虽知自己不胜酒力,但考虑到石崇家的规矩,仍勉为其难地来了个一醉方休,救下了几位美女的性命。但那位王敦将军死活不喝,就看石崇怎么处置。结果,石崇真的连杀三位劝酒美女。可王敦仍不动声色,依旧滴酒不沾,结果又一个美女拉出去杀了。王丞相责备兄弟无恻隐之心,王敦回答说:“彼杀自家人,关我何事?”
    
    
  (四)出使交趾
    
  晋武帝太康初年,石崇奉命出使交趾,也就是今日的越南。返程时,途经白州。一天,石崇走过一座小村,村前青山,仿若一抹青黛,青翠可人。石崇久居北方,从未见过如此妩媚的山色,他很想知道此地何处,此山何名。正好,有一村女迎面走来,石崇忙问:这位姑娘,请问此山何名?
    
  那村女背着背篓,见一陌生男子和她说话,略微吃惊,却也不怕生,大方回答说此山名双角山。
    
  当石崇看清那个村女面庞,一下子惊呆了!心想,我石崇走南闯北,阅人无数,哪里想到,天低下还有如此清丽美貌的女子!
    
  那个村女,不是别人,正是绿珠。绿珠姓梁,生长在这座双角山下。虽然绿珠身着寻常百姓人家的装束,可她眉宇间却有一缕南国女子特有的明媚与阳光。她身材窈窕,眼眸如白江水一样明亮。白州有白江,水木清华,有日博山,钟灵毓秀,绿珠尽得山水灵秀之气所凝聚,出落得分外妖娆。
    
  正是傍晚时分,那双角山下,有一荷塘,晚霞投在大片田田的莲叶上,余辉映莲花,非常清丽,叫人相信这层层莲叶里都盛满了霞光,盛满了人世之美好。石崇顺手摘下一朵荷花,递给绿珠。绿珠先是迟疑,却也大方接了过去。石崇望着绿珠离去的背影,感觉这一刻,她把这无边的天光山色都带回了家,她的身上,有着山河的贞亲和吉祥。
    
  石崇决定不走了。他走进了绿珠的家。那一晚,石崇就住在绿珠的家里。他十分诚恳地向绿珠的父母请求,请求娶绿珠为妾。梁老汉问道:“女大当婚。请问阁下,家境如何?”石崇心想,我富可敌国,要是我说出来,还不把你梁老汉吓死。石崇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只说,自己是个商人,家境殷实。
    
  梁老汉说,如果我把绿珠嫁给你,你能给我多少聘礼?
  石崇说,您尽管开口,要多少就给多少,决不食言!
    
  梁老汉说:“果真如此,我要珠一斛,你有么?”十斗为一斛。就是说,要十斗珍珠。这个数量,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代,都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即使是一般的大财主,也出不起的。梁老汉的意思,你再怎么富有,十斗珍珠,你哪里出得起呢。主要是想让石崇知难而退。
    
  石崇心想,区区十斗珍珠,你也太小看我了。他说:“一斛太少了,我给你三斛!”也就是说,是三十斗珍珠。
    
  梁老汉以为石崇说笑,只听听,也并未当真。第二天,当石崇把三十斗上好的珍珠放到梁老汉面前时,梁老汉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他做梦也想不到,这一切都是真的。
    
  因有言在先,事以至此,梁老汉只好把绿珠嫁给了石崇。梁家有那三十斗珍珠,他们家几辈子也花不完了。
    
    
  (五)金谷园
    
  那绿珠非但美貌无比,且能歌善舞。绿珠吹得一手好笛,笛声悠远,皆为岭南奇曲,妙不可言,其善舞《明君》,明君就是指汉元帝时的王昭君。舞姿如瑶池水袖,娇媚可人。石崇如获至宝,把绿珠带到洛阳之后,耗费巨资,建筑私家园林——金谷园。为解绿珠思乡之情而筑。园中百丈高楼,可极目南天。此园规模宏大,园中楼台亭阁、池沼碧波交相辉映,又有茂树葱郁、修竹亭亭,梨花团团、桃花灼灼,奇花异草,莫不是人间奇居。洛阳八大景之一的“金谷春晴”,即此园也。绿珠妩媚动人,又善解人意,恍若天仙下凡,尤以曲意承欢,因而石崇在众多姬妾之中,惟独对绿珠别有宠爱。
    
  当年,白痴惠帝司马衷在位时,赵王司马伦为宰相。司马伦毒死惠帝后,这个宰相也就毫不客气自立为帝了。他昔日的旧属,也都成了当朝的红人,其中有一个叫孙秀的,仰慕绿珠久已,他到金谷园作客时,希望石崇能将绿珠卖给他。绿珠是石崇的爱妾,岂有相让之理。石崇选了数十名美女让孙秀挑选,孙秀却非要绿珠不可。石崇大怒,本来孙秀在他眼里根本就不是个东西,让他挑选美女已是很大的面子,居然得寸进尺。石崇立即令人送客,孙秀怀恨而去。
    
  石崇在朝廷里投靠的是贾谧,他为逢迎贾谧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贾谧出门,他站在路边,望车尘而拜,深为时人不齿。待后来贾谧被诛,石崇因为与贾谧同党被免官。孙秀这才有了向石崇索取绿珠的机会。他趁势向司马伦进谗,说石崇意欲谋反。司马伦说,那就请你去拿下石崇。于是,孙秀派兵包围了金谷园。
    
  当时,石崇正与绿珠在金谷园饮酒行乐,石崇见兵临园下,知道此劫难逃。片刻之间,孙秀已将石崇五花大绑。石崇遗憾地对绿珠说:“我现在因为你而获罪”。绿珠没有想到,瞬息之间,竟有如此变故。她一片茫然。她感恩石崇对她的垂爱,流泪说:“愿效死于君前。”言毕,走近栏杆,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楼去。一代倾国倾城的美女,瞬间化着一缕香魂,飞回千万里之外的蛮烟瘴雨之中了。
    
  南国美女绿珠,一直是以烈女形象出现在史书中的。宋代乐史在《绿珠传》中感叹说:“盖一婢子,不知书而能感主恩,愤不顾身。其志烈懔懔,诚足使后人仰慕歌咏也。”每当读到此处,我都会心生不快,感到一种无形的强大力量的压迫。我似乎看到石崇威逼的目光正死死盯着绿珠。乐史在写《绿珠传》时,程朱理学思想体系正在形成,他急需要一种“贞烈”的典型范例。但绿珠坠楼之事,发生在西晋。我认为绿珠之死,实为石崇威逼所致。石崇本身非善类,杀人越货,杀婢女以劝酒,可谓死不足惜。且看他最后说的那句话:“我今为尔得罪!”。石崇的言下之意是:我今天的下场,都是因你而起的,你看着办吧!他把一切罪过转移给了绿珠。绿珠一个弱不禁风女子,面对石崇这样的黑帮巨头,她成了有罪之人。她除了以死谢罪别无选择。

        (之十一)女儿香  

    
  (一)关于女儿香
    
  岭南的女子,因天气炎热,少有涂脂抹粉者。盖因脸上汗水,不易着妆也。但是,她们有一种天然的女儿香。
  
  女儿香,这名字很香艳,透露出少女情态。与烟视媚行无关。烟视媚行是民国女子,是旧的月份牌。少女有体香。尤其是青春期少女,为达到吸引异性目的,体内会自然分泌出一种奇异的香味,过去称之为处女香,也叫女儿香。过了青春期,或结婚之后,女儿香就会自然消失。男性的鼻子原先很发达,由于进化作用,嗅觉逐步退化,少女身上奇异的体香已无法闻到,他们开始贪恋女性的容貌与体态,变得很现实。那种美妙的女儿香很少有人注意到。或许根本就忘记了。真是暴殄天物。
    
  中国古代,无论民间,还是宫廷内府,对于女儿香视若瑰宝。《封神榜》中,纣王选妃,比较讲究。他亲自给送上来的少女体检。先将女孩的衣裤脱去,然后像公犬一样,用鼻子在少女的私处与腋窝处频频嗅闻一番。他的鼻子很灵敏,有较高的鉴赏水平。少女是不是处女,有没有体香,很快就能嗅出来。然后根据体香决定少女去留。汉代,王莽有一嗜好,专嗅少女的内衣内裤,那种少女的体香令他迷醉。清代乾隆,有香妃,传说她身有异香,缭绕不绝,深得乾隆欢喜。今南疆喀什市,还有香妃墓古迹。
    
  民间多将女儿香采集,作商品出售。其中最著名者,有少女采茶,少女踩曲和莞香。
    
  碧螺春是名茶,原名“吓煞人香”,说的是此茶香味奇特,令人惊异,为皇家贡品。其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名闻中外。《苏州府志》记载了“吓煞人香”之由来:洞庭东山碧螺石壁,产野茶几株,每岁土人持筐采归,未见其异。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叶较多,因置怀中,茶得体温,异香突发。采茶者争呼:吓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
    
  少女把采摘的新茶,放入胸前,茶得体温,异香突发。茶香与体香融合,这是茶叶史上奇异的一笔。那些“吓煞人香”带着少女的体温与体香。现在还有吗,有。洞庭西山,有一地产商,嗜茶,遂承包西山茶园一座。所产碧螺春,皆自家享用,概不出售。茶园禁止任何农药与化肥。真正的绿色茶。每明前雨后,富商花重金雇未婚少女数名,沐浴之后,前来茶园中采摘新芽,置入文胸。一天所得,不足一斤。
    
  少女踩曲,即踩酒曲。在中国有好几处。名酒里有茅台,洋河,双沟等。端午踩曲,重阳下沙。每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酒厂开始制作酒曲:将粮食粉碎,加入水和母曲搅拌,置入木盒中。选未婚少女数名,以鲜花沐浴洗脚,然后站在盒子里,以脚不停踩料,直至酒曲踩好。
    
  其实,我们对于自己的脚,一直有误解。手与外界接触频繁,比脚要脏得多。只要洗得彻底,手脚一样干净。古人对女足是怀有异常兴趣的,称之为玉笋。到了辜鸿铭,写文章时,总要抚摸女人玉足,这样才能文思如涌,下笔如神。女孩子的脚分泌物少,脚上霉菌少,由于少女的体征,会分泌出一种少女的体香。这体香确保了酒曲的酸碱度不会产生变化。通过这种踩曲酿制的酒,酒质好、酒香丰富、饱满、绵厚,可以让人身心和谐、物我两忘。至今,在双沟酒业公司制曲车间,仍有“踩酒曲妹”,个个如花,漂亮纤秀,身着蓝印花布衣,露出雪白的玉足,踩制酒曲。
    
  从人类学的角度讲,少女的体香是一种生殖的需要,一般来说,女性的体香按年龄分布,呈曲线状态。14岁以下的女孩,基本无体香。未婚少女体香分泌较多。到了生育旺盛期,体香为最,以此达到吸引异性的目的,使异性产生性冲动。生育之后,体香渐渐消失。
    
  那么,长久以来令多少男人神梦相牵的女儿香到底是什么样的味道呢?有人说是乳香。有人形容为一种类似兰花的香味,是淡淡的清香。所谓吹气若兰,大约如此。
    
    
  (二)关于莞香
    
  南国多产异木。莞香树,是南国林木中之尤物。由莞香而产生的女儿香,则为香木之极品,其价颇昂,数倍于黄金,是岭南珍奇之一。
    
  莞香树,学名沉香树,莞香又名女儿香、崖香、牙香树、密香树、土沉香或白木香。原是南洋物产,汉唐时,由当地华人引树种回国。令人惊奇的是,此树甚是怪异,中原各地栽种,皆不能活。独对粤地东莞山水情有独钟,植之,茂盛异常。个中谜团,至今无人能解。因栽培沉香曾盛行于东莞,故称莞香。
    
  莞香树为常绿乔木,树皮褐色。叶薄,光亮,卵形。有小花,芳香,黄绿色,状若茉莉。有果,似连翘,长约两厘米。成熟后,种子从开裂的果壳垂下,圆形,黑色。一棵莞香树,从培植到成材,需六七年时间。莞香树长成后,一般有十余米高。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其丰姿极有可观。
    
  莞香树成熟后,即可凿木取香。取香过程有点残忍,就像活熊取胆。每年农历十二月是凿采木香的季节,活树上凿取。在一棵长成的莞香树上,香农精心凿成一条条马牙形,如手指大小的口子,此谓“开香门”。 凿开的创口,即有树脂渐渐渗出,凝结,呈黑褐色,坚实而重。取之,入水即沉,故名沉香。已开凿的莞香树仍能继续生长,一般两年凿取一次。
    
  一些香树经数百年后,取香无数次。有些树木已枯朽,这样的百年树木,土中必有光黑如漆、质地坚硬的结块,当地人称为熟结。这是莞香之精华。东莞女儿香,即由此熟结滋润而成。东莞的姑娘们,只要找到熟结,必视若瑰宝,藏于胸前,以女儿体香温润熟结,而熟结的植物香气,又给姑娘们以滋养,越长越漂亮。
    
  莞香不但健体养颜,而且熏香辟秽,使人神清气爽。姑娘将胸前的熟结,温润得光洁如玉,结婚之后,再将女儿香传给新郎随身携带,意为不离不弃。若郎君外出做工,身体偶遇不适,可以熟结磨些香粉服下,即刻康复。也有贫寒人家,将熟结出售。那种浸透了少女体温与体香的莞香,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人家是不会出卖的。
    
  莞香如此神奇,使得宫廷贵胄,黎民百姓无不趋之若鹜。清雍正《东莞县志》记载:“闻前令时,奉旨购异香,大索不获,至杖杀里役数人,一时艺香家尽髡其树。”由此可见,莞香在当时已属稀贵之物。
    
  我故乡如皋,有明末“复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旧居,水绘园。在其笔记《影梅庵忆语》中,冒襄回忆了他与一代名伎董小宛在房中燃香的情景:“热香间有梅英半舒,荷鹅梨蜜脾之气,静参鼻观。忆年来共恋此味此境,恒打晓钟,尚未着枕,与姬细想闺怨,有斜倚熏篮,拔尽寒炉之苦,我两人如在蕊珠众香深处。”
    
  不用点香。只这文字即已让人陶醉。此香叫“黄熟”,为莞香精品,须从百年老香树凿取。经长年累月,树口的香脂结成琥珀状香块,此即黄熟。
    
  我见到真正的莞香,是在寮步镇芽香街。芽香街狭窄弯曲,只容三四人并排行走,约百米长。当年,寒溪河畔的香市是多么热闹啊。为吸引客人购香,香贩们一边燃香,一边叫卖。人声鼎沸,香飘百里。行走在寮步芽香街,还能看到一些卖莞香的商铺。当地人很多以卖莞香为生者。亦有卖莞香致富者。寮步镇在唐代即已存在。明清时期,商贸繁荣,久负盛名的莞香集散于此,素称此为香市。明末学者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卷二记载:东粤有四市……一曰香市。在东莞之寥步。凡莞香生熟诸品皆聚焉。(寮步香市与广州花市、廉州珠市、罗浮药市被称誉为广东四大名市)。
    
  当年,每逢香市之日,鸡翅岭的香农蜂拥而来,挤满了寮步镇。芽香街上人头攒动,香农,香客,香贩通过寮步镇的石埗码头,将莞香以舟运至香港,再转运至苏杭,北方。更多的莞香销往东南亚,或西亚地区。传“香港”之名,即来源于莞香。早先,运往各地的莞香被堆放在码头,散发着冲天的香气,过往船只上的人都能闻到,遂称此港埠为香港。
    
  那些满载着女儿香的船,连同一个小镇的灯火,渐渐远去。我在寮步镇买了几块女儿香藏在身上。一时间,香风四溢,步伐也变得轻快而矫健。我仿佛乘坐一个梦,在莞香里飘。飘若游丝的芳香,时时袭我。岭南真是个好地方。南国女儿也真好福气。有女儿香,又有天生丽质,吹气如兰,甚至,你还能感受到她们随山峦起伏的呼吸。

        (之十二)一骑红尘妃子笑——杨玉环故里考

  (一)贵妃事略
  
  中国历史上,杨玉环的名气太大,倾国倾城的美貌、刻骨铭心的爱情以及她的悲剧人生,千百年来一直兴奋着人们的神经。她的美貌无与伦比,李白形容她是: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白居易说她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她是大唐无可争辩的第一美女。李隆基与杨玉环共同经历了伦理与情感的煎熬,发现彼此已密不可分,在一个七夕之夜,双双依偎指天发誓: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然而,对天发誓言犹在耳,温度还未退去,风云突变,一代佳人魂丧马嵬、香消玉殒。
  
  一个是绝代佳丽,一个是才艺绝伦的大唐帝王。杨玉环的故事,具备了所有传奇故事的元素,无论是历史还是野史笔记,千百年来盛传不衰,怎么看都会让人扼腕长叹、唏嘘不止。
  
  杨玉环原先是“册寿王杨妃”,寿王即李隆基的儿子李瑁。大唐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那时候,对女性要求苛刻的程朱理学还未形成。玉环先是做李瑁的妻子,几年后,公公李隆基看上了儿媳,这不奇怪。
  
  李隆基是武则天的孙子。他在历史上算不上是个好皇帝,但他却是一名真正的艺术大师。李隆基对音乐和歌舞极为精通,并且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作曲大师、演奏大师。玉环呢,史上记载她是资质天挺、善歌舞,邃晓音律,琵琶弹得非常好,再加上她姿容出众,体态丰腴,与李隆基可谓一拍即合。日久生情。公公与媳妇琴瑟之好,也是有共同基础的。于是俩人夜夜笙歌,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为了完全拥有玉环,李隆基先让她做宫中女道士,赐名太真。几年后,李隆基立其为贵妃。李隆基得到玉环后,俩人如胶似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父子之间,尴尬之事,以女道士作过渡,也算是回避了一下:父亲娶的是女道士,并非儿媳。李隆基为了安慰儿子李瑁,又册韦氏为寿王妃。
  
  后世之人,对于李隆基娶儿媳之事,一直讳莫如深。因为这太荒唐了,更何况主人公还是一代君王。归根结蒂,恐怕是后人为尊者讳,不太好说吧。其实程朱理学之前,人们的思想还没有被禁锢。就像《诗经》中有许多野合,没有什么奇怪的。
  
  玉环后来的故事,众所周知,这里就不再赘述。但是,杨玉环的出生地在哪里,这是历史留给后人的一个谜。正史《旧唐书》、《新唐书》中的杨贵妃传,对玉环出身,用词简略,语焉不详,似有意隐蔽一些不为人知的内情,造成了一代超级美女无家可归的千古憾事。
  
  
  (二)故里之争
  
  目前,关于杨玉环出生地的说法比较混乱。主要观点有:
  
  一,四川说。主要根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玄宗杨贵妃,高祖令本,金州刺史。父玄琰,蜀州司户。妃早孤,养于叔父河南府士曹玄璬。”
  
  但是,这里只是讲到杨贵妃的父亲杨玄琰,是四川的司户,并未讲到杨贵妃的籍贯。所以后人据此推断,玉环籍四川。
  
  二,山西说。主要依据《杨太真外传》:“弘农华阴人,后徙居蒲州永乐之独头村。”这里说到村,算是较具体的了。但《杨太真外传》中,又说:“其父玄琰蜀州司户,贵妃生于蜀。”一会说是华阴人,一会又说是四川人,前后矛盾。《杨太真外传》本是一部笔记小说,不足信。
  
  《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玄宗贵妃杨氏,隋梁郡通守汪四世孙,徙籍蒲州(今山西蒲坂),遂为永乐人。”这里讲到“徙籍”,杨贵妃是后来去了蒲州,成永乐人。徙籍蒲州,非原籍所以,山西并非玉环故地。
  
  三,河南说。《旧唐书》和《新唐书》的《杨玄琰传》都说杨玄琰是虢州阌乡人,即现在的河南陕县人,故有人以此推断玉环是河南人。
  杨玉环死于公元756年,《旧唐书》编写于公元945年,距玉环去世一百八十多年,所以《旧唐书》所讲的观点可信度不高。《新唐书》编写的时侯,也是玉环离世二百八十多年之后的事。隔两三百年再写前面的历史,“隔”是无可避免的。无论是四川说、河南说、陕西说、山西说,都只有一句话,嘎然而止,没了下文。其依据,都是沿着杨玄琰的家族迁居与宦游而定,莫衷一是。
  
  杨玉环跟随杨玄琰辗转各地生活,后人就一直以杨玄琰的籍贯或迁徙地,作为玉环籍贯。但这些说法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即杨玄琰,并非玉环生父。杨玄琰是哪里人,去过哪些地方,与杨玉环的出生地没有关系。杨玉环只是他的养女。
  
  这个重要的信息,来自唐代的一则碑文:《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使得杨玉环的广西容州籍,成为铁证。
  
  (1)唐碑、《永乐大典》、《全唐文》
  
  记述杨玉环事迹最早的文献,是唐代许子真所写的《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此碑现不存。据《元一统志》载:“杨妃容州碑记,在普宁县东一百二十步。”后为《永乐大典》所援引。碑文不长,全文如下:
  
  杨妃,容州杨冲人也。离城一十里。小名玉娘,父维,母叶氏。维尝谓先人云:“葬其祖去此十里许,逢一术土,忘其姓名,云:“此坟若高数尺,必出贵子;惜太低,生女亦贵。”妃母怀娠十二月始生,初诞时,满室馨香。胎衣如莲花,三日目不开。夜梦神以手拭其眼,次日目开。眸如点漆,抱出日下,目不瞬。肌白如玉,相貌绝伦。后军都督置杨康见之,以财帛啖其父,求为女。妃家素窭,不得已与之。康有二子读书,妃三岁,日夜同坐,听其诵读。渐长,通《语》、《孟》,康夫妇惜如珠玉。时杨长史琰摄行帅事,闻之,左右令其母皆来。一见大奇,私谓厥妻曰:“此女姿质异常,貌有贵相,吾二女远弗逮也。”遂给以金帛与康,求为女。康不从,乃胁取之。举家号泣送去。居无几何,长史秩满,携归长安,与二女同教。惟妃性昭慧,谙音律,明经史。后进入寿王宫。开元二十四年,明皇诏入内,号太真,大被宠遇。天宝间,册为贵妃。
  
  碑记中所载“容州普宁县”是什么地方呢?据《读史方舆与纪要》载:“普宁废县,今县治,唐初属容州,州盖治北流县。开元中,升州为都督府。”这里所说的县、府、州,均同碑记相符。这就是现在的广西玉林市容县。北流县与容县毗连,亦容州所治。
  
  通过许子真的碑文,可清晰看到杨玉环人生迁移的路线图:原为平民杨维之女,不到三岁被容州府军都督杨康强行买走,再被蜀州司户杨玄琰胁取之,收为养女。玉环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10岁左右,养父杨玄琰去世,她又寄养在洛阳的养父之弟杨玄璬家……玉环的身世相当复杂。
  
  很多人不愿意让玉环成为容县人,最大的原因,就是生父杨维是个社会最底层的农夫,这是很多人不愿接受的事实。千娇百媚的玉环,理应生在大户人家,怎么能让她与破落的山野樵夫杨维联系在一起呢!
  作者许子真,何许人也?
  
  许子真当时任四门助教。四门学唐代前原为大学,隶属于国子监,以传授儒家经典为职责。(相当于清华大学副校长)故此,许子真当时可谓德高望众,撰此碑文自然谨慎,尤其事关皇家隐私,那是要负责任的。
  
  《永乐大典》是举世公认的学术权威实录,编纂者系明永乐年间以学者解缙、姚广孝等为首的朝廷命官,是钦定重要文献。《永乐大典》收录了《容州普宁县杨贵妃碑记》,正确给予了其历史地位。在明代,还有《大明一统志》和曹学佺的《广西名胜志》、魏浚的《岭南琐记》以及邝露的《赤雅》等书志,都有相类似的记载。
  
  主编《永乐大典》的解缙曾写诗证实玉环生于容县。他在《勾漏访古》中写道:“北流县下古铜州,平地山岩笼玉楼。谁为丹砂赴勾漏,人传青竹满罗浮。杨妃井塌风烟古,葛岭寺(应为葛令寺)荒草树秋。却忆故乡山更好,锦袍归去棹扁舟。”解缙是受贬而到容州北流来的,他经容州时看到了已湮废的贵妃井,所以有此吟咏。现在这首诗还刻在北流县勾漏洞内。
  
  清代,有关“玉环籍容州”的记载也很多,比较权威的有:
  
  ① 康熙年间钦命编纂的大型丛书《古今图书集成》,书中明确肯定:“贵妃姓杨,容州云凌里人,小名玉环……”;
  ② 清康熙年间,浙江学者、曾任桂林通判的汪森,在《粤西丛载》中写道玉环系“容州云凌里人”;
  ③ 清嘉庆年间,董诰等人更是把《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收进了有影响的《全唐文》。
  
  (2)一骑红尘妃子笑
  
  现在,岭南各地,把最好吃的一种荔枝品种,取名“妃子笑”。玉环嗜荔枝。李隆基为取悦玉环,令岁贡荔枝。
  
  玉环吃的荔枝是哪里的?当然产于故乡岭南。每岁荔枝季节,通过驿道,日夜兼程,一站接一站,快递,从广东远送荔枝到长安宫中。关于这件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写得最为确凿:“杨贵妃方有宠,每乘马则高力士执辔授鞭……妃欲得生荔枝,岁命岭南驿地致之。比至长安,味色不变。”
  
  2004年,随着一坐古墓的抢救性发掘,“岭南贡荔”之谜被揭开。在陕西渭南蒲城县保南乡山西村,有唐代大宦官高力士墓,经抢救性考古发掘,考证了高力士本姓冯,名元一,是当年容州府所辖14个州中的潘州(今广东高州)人,幼年被送入宫中,赐姓高。专家在研读高力士生平的墓志铭时,意外发现,当年驿马传送进宫供玉环享用的荔枝,是一种产自高力士与玉环家乡的名为“白玉罂”的优质早熟荔枝。
  
  高力士与玉环同为容州都督府人氏,高力士的潘州家乡与杨玉环的容州普宁县家乡,两者相距仅百里,这一考古新发现,结束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荔枝来自何处的长期争议。
  
  也有人问,荔枝一经摘下,“一日则色变,二日则香变,三日则色、香味俱尽矣。”(白居易《荔枝图谱序》)。无论驿马如何快,如何日夜兼程,也决不可能在三数日内把摘下的荔枝从广东运至长安。但古人自有办法,故宫刊物《紫禁城》对此有档案记载。办法很简单:把将熟的荔枝大枝折下,插花一样,以水养着,即可保鲜。
  
  清代大儒、著名学者阮元曾写道:“新歌初谱荔枝香,岂独杨妃带笑尝。应是殿前高力士,最将风味念家乡。”这里不但明确肯定岭南荔枝为贡品,而且清楚地说明了玉环和高力士作为岭南人,对于家乡的怀念。
  
  (3)阿蛮
  
  玉环的小名叫阿蛮。蛮,是中原对于岭南的俗称。岭南古称蛮夷之地。唐狄归昌在《题马嵬驿》一诗中说:“马嵬烟柳正依依,重见鸾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明确地把杨贵妃称为阿蛮,但,此时的阿蛮已成为人们对玉环的爱称。
  
  晚清临桂大词人况周颐,在其笔记《蕙风簃二笔》中说:“玉环一名阿蛮,可谓粤产佐证。北人概称南省曰蛮也。”况周颐援引了《永乐大典》所载的许子真碑记,最后他下结论说:“许子真与妃同时所记,得诸咫闻,必无舛误,而妃为粤产无疑矣。”
  
  (4)故里古迹
  
  玉环自幼离开广西,再也没有回来过。不管她最后香陨何处,故乡的人们从未遗忘她。容县有杨山、杨妃井,盖取美人出处为名。只是很多古迹已经湮没,只存于史书记载,如杨妃井、云凌斑竹,梳妆台、杨妃山和杨妃庙等。梳妆台在容县城东门外、唐代遗迹真武阁附近,那是古代容州官衙所在。玉环被杨康和杨玄琰买养之后,在那里住过一段时间,后人名之曰梳妆台。惜年代久远,加上天灾人祸,建筑物早已无踪,但地基尚可辨认,题咏尚在。清代江西诗人赵德湘在《容县杨妃梳妆楼》一诗中写道:“群峰拔黛引游船,生长杨妃艳此邦。”
  
  杨妃山在杨外村附近的金牛岭上,又名狮子山。这就是碑记中提到的那座坟山所在地。上面葬有玉环祖先,其坟叫王母点兵。
  
  杨妃庙在杨外村,保存时间最长。该庙又叫娘娘庙,规模相当可观,除正殿还有附属廓屋,山前山后还有杨妃庙的园林地。庙左右两厢,历代文人的题辞碑刻很多,庙内还保存有不同年代的石碑数幅,因保管不善,碑文剥落甚多,殊为可惜。
  
  今容县县城梳妆楼遗址,修建有贵妃园,该园占地15亩,据玉环一生的传奇故事而建。
  
  陕西著名考古学家王翰章曾经写过《杨贵妃籍贯考》,发表于《人文杂志》1982年第一期,文中说:“容州普宁杨妃碑记是当时人的论述,应有一定的实事依据,是比较可信的。”
  
  至于传说玉环并未丧命马嵬坡,这是百姓一相情愿的想法。那样一个绝代佳人,谁也不忍心伤害她。百姓的想法很简单,倾城倾国并无过错,只是不应该与政治牵涉在一起。所以,就让玉环东渡去了日本。这情节也真够浪漫的。真是:
  
  杨外诞生籍本容州焉可议,马嵬赐终仙成蓬岛尚存疑。          【卷二:巴蜀】锦里多佳人,当垆自沽酒
  
  (之一)少不入川,老不出蜀
  
     作者:朱千华
  
  最近一次入川,是在2009年8月中旬,随小说家阿来,去了一趟格萨尔王的出生地、甘孜州德格县阿须镇。我们一行三十多人在川西北颠簸了十多天。一路上,很多人头痛欲裂,被高原反应折磨得苦不堪言。阿来就说些笑话给大家听。其中就聊到巴蜀出美女。阿来说,这一路虽然让大家辛苦,但是,除了雪山草原,我们还能看到稀世美女。大家以为阿来说笑。后来才知道所言不虚,我们看到了丹巴美女。大家热烈地谈论,忘记了高原反应——原来,美女是可以镇痛的。
  
  我向阿来请教,俗语说的“少不入川,老不出蜀”是什么缘故。阿来说,很好理解。巴蜀乃天府之国,经济发达。唐代,曾有“扬一益二”之说。通俗来讲,当时全国的GDP排名,扬州第一,益州(成都)第二。商业繁荣的地方,就是个鸳鸯蝴蝶的花花世界,除了聚集各地商贩,还聚集靓女。靓女多,前来寻访的帅哥就多。终于把个天府之国,换成了芙蓉花开、佳丽如云的温柔之乡。“少不入川”与“烟花三月下扬州”异曲同工。
  
  “少不入川”是一句劝诫语。说那天府之国繁花似锦,年轻人去不得。因为美女太多,诱惑太多。看得你眼花缭乱,难免心生非分之想,拈花惹草。老不出蜀,说的是巴蜀这地方,盆地意识很重,以成都为甚,小富即安,最宜休闲养生,是个自在的好地方。
  
  成都位于巴蜀中心地带,川西平原腹地,东界龙泉山脉,南临云贵高原,西靠邛崃山,北依秦岭。成都平均海拔500米,具有典型的盆地气候特征。在亚热带季风气候作用下,这里春早、夏热、秋凉、冬暖。成都气候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多云雾,日照时间短;二是空气潮湿。虽然夏天气温不高,却感觉闷热;冬天呢,阴天多,空气潮,显得阴冷。雨水都集中在7、8两月,冬春两季干旱少雨,极少冰雪。
  
  这样的盆地地形与气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蜀文化。久负盛名的川派餐饮、悠闲散淡的民风民俗令人向往不止。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地理与气候,诞生了巴蜀的精灵——川妹子。她们吸巴山之灵气,取蜀水之柔情,秉承了天府之国地域狭小、山青水秀的特点,大多生得妩媚可爱,凹凸有致,尤其是皮肤,出奇地娇嫩。与同样多雨的江南相比,潮湿的天气并未让川妹子变得忧郁,相反,她们开朗、豁达,具有川味麻辣烫的性格: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以个性鲜明著称于世。
  我年轻时去巴蜀大地数次,至今保留印象最深刻者,有三件事。
  
  第一件是吃川菜。那还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记得是在春煕路一家餐店,三个人,第一次到成都,冒然点了一桌川菜,结果,太辣,根本受不了,谁也没吃。这一桌菜,就这么浪费了。有人曾比较四川人与湖南人谁吃得更辣。这是无法比较的。川与湘的辣,各具特色,川人不只吃辣,还有花椒和在一起,既麻又辣。先把味蕾麻一下,再吃辣椒,就舒服多了。
  
  第二件是巴蜀古镇。后来数次入川,去了大部分地方。最南到过西昌、攀枝花的会东、会理等地;最北去了南坪等地。最东去了达州地区。这些地方的古镇,都是原汁原味,没有被开发,那些山间古镇有与世隔绝之感。后来,这些地方都再也没去过。不知道那些古镇是否安在。
  
  第三件是巴蜀女子。川妹子虽然有麻辣烫的劲,却也善解人意且温婉细腻。尤其是初次见面,她们若一泓泉水,不事张扬。但是千万不要惹怒她们,逼急了,也会杏眼怒睁撂出一句“龟儿子的”。
  
  当然,更多时候,川妹子说话声音温婉悦耳,听起来仿若街边一树繁花,让人心旷神怡。这样的声音是撩人的。除了听她们说话,你会更专着于她们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皆蕴含着暧昧神韵,诱人浮想联翩。
  
  现在,川妹子已成为四川的一张名片为世人熟知。很多人都在研究,四川女人皮肤好是什么原因。总体上来说,还是与四川盆地的地理与气候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是“湿”。大气层厚,湿气重,不是降雨量多,而是云雾多,蒸发量小。直接日晒和紫外线相对较少,这和天天窝在家里做面膜差不多。但是四川的湿,与岭南的湿热是不相同的。岭南湿热,很容易上火。多数人不知道上火是什么样子,总以为脸上、唇上出痘痘那点事。其实不是,一旦上火,浑身抓挠不是,很难受的。所以,你在岭南那些城市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许多凉茶铺,其中就有去火的王老吉(不是广告上的那种,严格说来,那不是真正的王老吉),真正的王老吉苦得跟黄莲似的,照样有人喝。
  
  其次是“水”。 常言道:依山出俊男,临水出美女。四川江河发达,水系众多,著名的有金沙江、岷江、沱江、大渡河等。雨水充足,风调雨顺,物产丰富,美女如云。但四川的水质是至寒的,多数是由雪山的冰雪消融而成。这是天赐的甘露。但是吃这水会产生寒气。一湿一寒,易产生类风湿病。而辣椒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是“麻辣”。现在研究表明,花椒有极好的美容之功效。吃辣可以舒张毛孔驱寒,同时可以刺激肠胃消化,排出体内毒素。古医书《神龙本草经》记载,花椒主风邪气,除寒痹,坚齿发,明目。久服轻身,好颜色,耐老,增年通神。……久服之头不白,轻身增年。
  我的生活中,有几个四川女朋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们的眼睛,像薄雾一样充满迷离和万种柔情。她们身材普遍不高,却能让人感觉到亭亭玉立,像一抹淡淡的茉莉花,讨人喜欢,给人自然清新爽快之感。她们外表文静秀丽,看起来比较柔弱,可内心却异常坚强,且乐于助人。我常常得到她们的帮助。
  
  和四川、重庆的一些女性朋友见过几次面。见面时,她们一脸妩媚,活泼,喜欢唠叨,好像就是俗话说的摆龙门阵吧。她们一点也不怕辣,你很难想像,一个娇小玲珑的女子,会把辣椒放进小口咀嚼而眉头也不会皱一下。虽然川妹子又麻又辣,可说起话来有甜润感,我记得一句“好烦哦”,让我浑身酥软了半天,那感觉比吴浓软语还要柔媚,抑扬顿挫,听着就舒服。
  
  走在春熙路上,你可以看到那些美眉并不喜欢浓妆艳抹,基本都是轻描淡写。她们会打扮,追求新潮,讲究时髦,穿着的色彩相对偏艳,色彩搭配丽而不俗。她们爱吃,能说,喜欢表现,让人想到一个绝妙的词“粉子”。粉子是成都方言,指美丽女子。从她们身上,可以读到这个城市的淡淡的、慵懒的、休闲的味道。
  
  自古以来,巴蜀出美女无数。曾诞生过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等千古佳丽。除成都外,四川各地也因地理环境的因素,产生过著名的雅女、彝族美女、丹巴美女等。
  
  少不入川,对男人而言简直就是致命的诱惑,比“请君入川”更有杀伤力。你远离四川之后,望着灰蒙蒙的天,抑郁的心情渐渐潮湿起来。你想找一个地方去放松一下自己。各地山川在你脑海中一一闪过,你的思绪停留在巴蜀大地。少不入川。但已经过了少年轻狂的年龄,这下总可以去了吧。
        
        (之二)女人是水做的——雅女 
  
  女人是水做的。我一直在想,这句话送给哪方的美女比较合适。想来想去,觉得雅安的女性最为恰当。康风雅雨是当地的自然景致。雅安地属川南。从康巴高原吹来了风,带着康定情歌的余韵,越过二郎山来到雅安城,化着绵绵长年不息滋润大地。雅安及周边常年降雨达两百多天。这是大自然给这座小城的恩赐,雨意朦胧,让四周连绵的山峦,在雨中若隐若现,雅安因之得名雨都、雨城。闻名于世的蒙山茶,即产自雅安。
  
  雨多,水就多。水多,鱼就多。雅雨雅鱼,生出水一样的女人——雅女。此谓:雅安三绝。
  
  和阿来一起去川西北康巴高原的路上,我们经过雅安,做翻越二郎山的准备。阿来调侃说,雅女不可不看。阿来介绍说,雅安出美女,与雅安的地理位置与环境很特殊。这里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结合与过渡地带。汉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在这里结合。《华阳国志》载,雅安古代为西南夷,是羌族,藏族,回族,彝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之地。雅安女子融汇了汉,羌,藏等少数民族的血缘优势。文化融合,实际上是人的融合。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雅安具备了出俊男靓女的先决条件。   
  
  夫雅州者,山阿之邑,水畔之城也。地之万物,数小城之三绝:缠绵银丝兮,而谓之雅雨。江中美味兮,而谓之雅鱼。二八俏丽兮,而谓之雅女。
  
  这是清代书生杜紫石撰写的《雅州赋》。说的是雅安有三绝:雅雨,雅鱼,雅女。雅安地处群山之中,终年云雾笼罩,难见明媚阳光,一年中,大部分天气都在下雨,故有雨城之称。雨水多,则河流多。雅安境内主要河流有大渡河,青衣江等。大渡河有松林河,南垭河等支流。青衣江有宝兴河,荥经河,雅安河等。雨水多,河流密布。河流多,鱼类就多。渔业养殖,成为雅安的经济产业之一。
      
  站在山坡的高处,选眺四野,可见远山苍翠欲滴,山间繁花姹紫嫣红。碧绿清澈的青衣江,流淌着千年的雪山之水,清洌甘美。湿润的气候,雨的滋润,鱼的高级滋养,又很少有阳光紫外线的直接照射,雅安女子的皮肤都很水色,个个白皙细腻,天生丽质。
      
  雅安出美女之说,一直为世人津津乐道。雅女,已成为雅安最有影响力的一张名片。但是,也有人说,雅女是指雅洪。
    
  洪雅县,位于雅安东几十公里。雅安,洪雅,都是个雅字,让人想打架,想拌嘴都难。可是,雅安与洪雅两地,为了雅女,还真的干过一架。实在是因为雅女的魅力太大。
      
  原来,与雅安相比,洪雅县也是个山青水秀的地方。青衣江穿城流过。崇山峻岭,山水如画,很能滋养人。更让雅安人想不到的是,洪雅人不声不响地抢注了“雅女”商标。并且注册成功。
      
  不但如此,洪雅人还搞评选雅女活动,寻找雅女的形象代言人。搞得有声有色。洪雅所寻找的雅女气质,必需是:素、仪、正、美、娴雅等。当然,洪雅人也不是空穴来风。从历史与民俗方面,多方论证了洪雅出美女。他们认为,洪雅美女,出在瓦屋山下的花溪镇和柳江镇。民间有很多俗语,说此地女之美貌,如“到花溪找美妻”、“到了花溪忘了发妻,去了柳江不想婆娘”、“脸似桃花,嫩如豆花。”由此可见,洪雅女也的确有与众不同之处。
      
  雅女商标注册成功,是一次经济和文化的大手笔,这让雅安人寝食难安。雅女被人抢走了,痛心疾首。但雅女作为历史文化品牌,无论在何时,还是属于雅安的。雅安三绝,缺一不可。
      
  2009年8月16日。由小说家阿来带队,我们一路说笑着准备前往甘孜州。大家热烈谈论雅女之争的时候,雨城雅安到了。雅安是茶马古道的起点。大家迫不及待下车。果然是云雾天气,空气湿润。大家似乎忘记了吃饭,在雅安街头逡巡,四处张望,希望看到那些皮肤白嫩,明眸善睐的雅安女子——
  
  她撑着小花伞,袅袅婷婷地走在雅安的街头。她肤白如雪,傲然挺胸。她面带微笑向你走来:眼睛柔情似水,貌美如花,像一支盛开的山茶。
         (之三)邛崃女——两千年的私奔
    
  (一)莫向临邛去
  
  四川出美女的地方很多。除了成都,很多人都说,邛崃出美女。也有人说雅安出美女。争论不休。关于四川美女的排列,民间有一种说法:一邛二雅三成都。邛崃是排在第一位的。
    
  历史上,邛崃出了个著名的美女:汉代卓文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邛崃青山连绵,江流萦绕。好水能养人。邛崃筑城置县,至今已有2300余年,为巴蜀四大古城之一。是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乡。凤求凰的故事,就诞生于此。文君当垆,相如涤器,演绎出浪漫千古的爱情传奇。
  
  邛崃女之美貌,让天下做妻子的人,十分担心。如果郎君到邛崃去做生意,那她将会寝食不安。孟郊诗云:“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可见,古人之妻对郎君去邛崃,是心怀戒备之心的。邛崃女的美貌与风情,令她担扰。
  
  两千年前,四川邛崃有个大富商,名卓王孙。其人祖籍河北,手上有个绝活:打铁。卓家祖辈对于冶炼技术颇有专长,为扩大经营规模,卓王孙以廉价食物招募贫民开采铁矿,冶铸工具,再出售给当地山民。
  
  卓王孙经营有方,终致巨富,时家中有仆役八百人,这是都是失去土地的当地流民。
  
  卓王孙有个女儿,年方十七,因夫君离世,就搬回了娘家。
  
  卓文君长得漂亮吗?
  
  《史记》、《汉书》中,对卓文君的长相未置可否。但在《西京杂记》卷二中,有这样的记载:
  
  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十七而寡,为人放诞风流,故悦长卿之才而越礼焉。长卿素有消渴疾,及还成都,悦文君之色,遂以发痼疾。乃作《美人赋》欲以自刺,而终不能改,卒以此疾至死,文君为诔,传于世。
  
  读这样的文字可知,卓文君长得相当的漂亮,不是七仙女也胜似嫦娥了。虽是小说家言,但生在富贵之家,衣食无忧,营养有保证,又知书识礼,弹得一手好琴,这样的女子,想不美都难。
  
  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锦衣玉食之外,也有不为人知的烦恼。卓文君十七岁守寡,正是青春年少,身体发育最成熟的时候,可想而知,寂寞对于她是多么残忍的煎熬。看书,不知所云,弹琴,指法零乱、曲不成调。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坐卧不安、心烦意乱。
  尤其是近来,文君脸色苍白,食不甘味。整个身体病恹恹的样子。
  
  直到有一天,卓府大宴宾客,忽然,有一阵悠扬的琴声传来,一下子触动了文君的芳心。她不由自主地寻着琴声,从门缝偷窥而去,瞬时间,电光闪现,文君眼前掠过一片祥云,煦风般的琴声如鼓点一样叩击她的芳心——文君脸色潮红,面若桃花。
  
  原来,文君从门缝里,看到一个仪表堂堂、雍容闲雅的猛男。此人名唤司马相如。
  
  
  (二)凤求凰
  
  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长卿。喜阅读,也研习剑术,父母给他取个浪名:犬子。司马相如完成学业后,因仰慕赵国的蔺相如,就改名相如。
  
  话说相如当初也是公子哥,家中颇殷实。凭借家中资财得一郎官之职,侍卫孝景帝。和景帝在一起,并不多少话题。相如是个文人,喜谈辞赋,而景帝却不喜欢那些酸文,这让相如觉得话不投机,遂产生了离开景帝的想法。
  
  有一次,粱孝王来京城朝见景帝。跟在粱孝王后面的,都是能说会道、舞文弄墨的行家。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县人庄忌先生等。相如见到这些人如遇知音,很快就喜欢上了。就借生病为由,辞掉官职,旅居粱国。
  
  粱孝王让相如和那些读书人一同居住,相处了好几年,写下了著名的《子虚赋》。
  
  后来,粱孝王去世。众门客失去了大树的依靠。相如只好返回成都。而此时,家境哀落,一贫如洗,又没有可以维持自己生活的职业,生活很艰难。相如有个朋友,王吉。这王吉做临邛县县令,两人交情不错,常有往来。
  
  王县长说:“长卿啊,你长期离乡在外,求官任职,不太顺心,若不嫌弃,可到我这里屈就。”
  
  相如想了想,觉得是个不错的办法,就前往临邛,暂住在城内的一座小亭中。刚开始,王县长对待相如,至少在表面上还是恭敬的,天天都来拜访相如。最初,相如还是以礼相见。后来,有些烦了。相如就谎称有病,让书童去拒绝王县长的拜访。王县长对相如更是另眼相看了。
  
  临邛县里富人多,最著名的就有卓王孙冶铁作坊。卓王孙家有家奴八百人,程郑家也有数百人。有一次,这卓、程两位大款见面,就商量说:“王县长有位贵客,我们不如备办酒席,请请他。”两人商量好了,一并把王县长请来。当县长到了卓府后,各方宾客已有上百人了。
  
  到了中午,王县长派人去请相如。相如推托有病,不肯前来。县长见相如没来,不敢进食,遂亲自前去请相如。相如还是不肯来。
  
  王县长想,这相如很古怪,怎样才能请得动呢。寻思一会,有了个绝妙的主意。王县长说:“相如啊,你一定得去。卓老板家,有个女儿名叫文君,长得如花似玉,刚结婚不久,她夫君就离世了。正守寡在家。虽然结过婚,可看起来,还像个未嫁人的小姑娘。”
  
  相如看了王县长一眼,不说话。王县长知道他动了心,接着说:“此外,那个文君姑娘,不得长得标致,还弹得一手好琴。你就不想切磋切磋吗?”
  
  相如满脸放光,一下子跳将起来,说:“磨蹭什么,还不快走!”
  
  王县长带着相如来到了卓府。满座宾客看到相如,发出一阵惊呼:“世间竟有如此俊雅的男儿!”大家纷纷上前,与相如喝酒。
  
  酒兴正浓时,王县长拿了古琴,走上前去,放到相如面前,说:“长卿兄喜欢弹琴,今与各位宾朋相聚甚欢,希望弹奏一曲,以助酒兴。”相如辞谢一番,他的眼睛四下寻望了一下,希望能找到那个美人。遂整衣端坐,弹奏起来——
  
  那个躲在闺房的美女啊,我多么想把知心的话儿和你讲。
  为什么梧桐树上的凤凰都是成双成对?而我如今四海漂零又流落故乡。
  长夜难眠,我内心孤独有谁知晓,我多么想借此机会和你共诉衷肠。
  我知你内心和我一样孤单,大好的青春时光岂能这样白白流淌。
  我们何不学做那交颈的鸳鸯,让彼此的心共同翱翔。
  芸芸人海,知音难觅。我就是凤,你就是凰。
  如此世道知音难觅,你若懂我心事就不要错过今夜的时光……
  
  
  (三)私奔相如
  
  相如的琴声音节流亮,感情热烈奔放,深挚缠绵。他是在用心弹奏。琴声让人迷恋,泛音轻灵清越,散音沉着浑厚,按音或舒缓或激越。琴声中的热烈表白,把文君羞得满脸通红。一颗芳心,被相如拨弄得怦怦直跳、心花怒放。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心心相印吧。
  
  一个是玉树临风的帅哥,一个是寡居寂寞的美女,因为共同的琴声,无可避免地产生了共鸣的心声。直白地说,卓文君爱上了天府第一帅哥相如了。
  
  爱就爱了,怎么才能和他接近呢。傍晚,文君在闺房里坐卧不安,她的内心十分焦急。因为,过了今晚,明天相如就要回成都去了。机会一旦失去,再想找回,可就难了。怎么办?
  
  文君正犹豫不决,丫环进来,悄悄在她耳边说了一句。文君听完,满脸惊讶,那颗本来就小鹿一样跳动的芳心,又开始奔突了。
  
  原来,相如买通了丫环,让她传话给文君,表达爱慕之情。约定夜深人静,两人一起私奔,去成都。文君思忖一下,立即收拾包袱细软,准备夜间私奔相如。
  
  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两千年前的这场私奔,在今天来看,仍然是惊心动魂的。卓文君听了司马相如的琴歌,爱慕其才貌,春心萌动,义无反顾地夜奔相如,未经父母之命,也无有媒妁之言,可谓私定终身,这在当时,是不为社会允许的。
  
  在物质丰富的现代化社会里,这样的私奔越发显得遥不可及,这是人类爱情史上最奢华的篇章。奥地利小说大师斯·茨威格的名篇《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讲述了一个有两个女儿的少妇,突然和一个陌生人私奔的故事。这个故事感动过无数读者,并使茨威格成为世界级的小说大师。可这个故事,是文学作品。文君私奔相如,却是司马迁《史记》中的真实故事。
  
  
  (四)当垆卖酒
  
  两千多年前临邛古城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卓文君逃出家门,与相如相会。两人比翼双飞,夜奔成都。
  
  卓王孙得知女儿私奔之事,勃然大怒。《史记》中的原文是:卓父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意思是,你走吧。可别想在我这里得到一个子儿。
  
  当文君和相如来到成都,跨进相如的家,文君心里一下子凉了半截:相如家中,空无一物,家徒四壁。这让文君很失望。如果不是文君带来的一点细软,两人还不饿死。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文君感到不快乐。她想了想,对相如说:“长卿,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不如你我一起回到临邛,向兄弟们借贷一些,也可以维持生活,何至于让自己困苦到这个样子。”
  
  相如也没办法,只好依了文君。两人又回到了临邛县。他们把自己的车马全部卖掉,买下一家酒店,做卖酒的生意。两人进行了分工。文君在前台,亲自当垆卖酒,相如和伙计们一起操作忙活,在闹市中洗涤酒器。
  
  由于文君长得漂亮,是远近闻名的大美人,更重要的是,文君私奔相如的事,轰动乡里。这桩绯闻,简直是给酒店做了活广告。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前来喝酒的人络绎不绝,他们想看漂亮的文君,也想看到大才子相如。
  
  文君和相如的酒店生意,做得很好。两人很高兴。可是,有个人很不高兴。那就是文君的父亲卓老板。卓老板听说自己的女儿抛头露面,当垆卖酒,感到很耻辱,一气之下,闭门不出。
  
  富家小姐嫁给无一官半职的穷文人,这在当时是件惊世骇俗的事。为了爱情,文君愿意抛弃富家小姐的身份,主动放弃富足的生活,开酒店,当垆卖酒,抛头露面,背上不守妇道的罪名,与父亲决裂,顶着世人的闲言碎语。真乃千古奇女子也!
  
  这是两千年前的一场私奔。在当代,情人、二奶、小三已成为生活的时尚,还会有多少人产生私奔的勇气?私奔是什么?是对既往生活果敢地一刀两断。虽然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疯狂的世界,可是,还会有多少人能够将以往的一切富足安逸悉数舍去,为爱情疯狂、为了一次爱情而私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