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海深柜麻乃:《姑苏繁华图》与清代皇帝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6:48:24

乾隆留恋苏州命画师绘制长卷,溥仪爱惜此卷将其偷运出宫

  编者按

  珍藏在辽宁省博物馆的《姑苏繁华图》,与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北燕陪葬品鸭形玻璃注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并在上海世博会中华丽亮相。

  其中,清代徐扬的《姑苏繁华图》目前正被安放在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中展示。此画卷主要描述了苏州的景致,曾收藏在乾隆、嘉庆、溥仪等皇帝手中。

  本期《晨报讲堂》将为您解密《姑苏繁华图》不得不说的故事。

  人们常说:“北有清明,南有姑苏。”前者自然是赫赫有名的清明上河图,后者就是辽宁送往上海世博会的三宝之一《姑苏繁华图》(又称《盛世滋生图》)。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记录了北宋徽宗时期的首都汴京风貌。苏州(古时称姑苏)既不是乾隆时期的首府,又不是关卡要塞,乾隆为何命画师花费如此巨大的精力,来完成比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要长两倍多的画卷?

  因献画,画家徐扬入宫廷

  苏州地区因水成市,沿河成街,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使得苏州在商品贸易方面占尽先机。乾隆年间,当地居民多以纺织获利,甚至连一贯清高的士大夫都不能免俗。

  天时地利的优势,促使当时吴地的商人已经开始研究顾客的心理,譬如在当时科举考试的考场外,就已经有人在考生的身上动脑筋了。他们在店铺外打广告称,店中可以买到“状元考具”、“状元糕”、“三场名笔”等物,经商的头脑丝毫不逊于今人。

  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苏州无论是在文、史、书、画,还是在戏曲舞蹈方面,都能自成一家。例如雅俗共赏的吴歌、吴舞,早在唐代便打动了像白居易这样的文人骚客,更别说乾隆这等颇有艺术才能且热衷诗文之人了。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一个名叫徐扬的苏州画家在乾隆首次下江南途经苏州之时,将自己的画册献给乾隆,其精湛的画艺和江南文人特有的气息深得乾隆的赏识,随后便被选拔到宫中,每月可获十一两银子,属于宫中一等“画画人”。

  徐扬入宫后,一心想通过科举走上为官之路,对他另眼相看的乾隆得知他的想法后,特批徐扬可以以太学生的身份参加科考,可惜的是两次考试均未被录取。乾隆后来给了徐扬一个内阁中书的职位,让其负责掌管记载、翻译、缮写之事,但仍以绘画为主。当时的宫廷画院里,还有波西米亚的艾启蒙和法国的贺清泰等外籍画家,使徐扬有了和外国同事切磋画艺的机会。

  乾隆爷,爱上苏州好风景

  乾隆曾六次南巡,目的是为了激励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不但要保持自身的繁荣,更要源源不断地为大清国贡献钱财、物资和人才。

  工作之余,喜好游山玩水的乾隆对苏州的景致百看不厌,虽然每次南巡必到苏州,逗留时间大大超过了康熙,但是仍不能满足其爱恋之心。于是,乾隆便找来自己中意的画师徐扬,命其将苏州的美景留在纸面上,以便回宫后随时都可以看到苏州的繁华美景。

  世代都居住在苏州的徐扬不仅对家乡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更曾参与过《苏州府志》《苏州府城图》等地图的编绘,加上其在乾隆身边时日已久,十分了解乾隆的秉性,于是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画成了画心纵36.5厘米、横1241厘米,反映当时苏州繁华景象的《盛世滋生图》。

  当时苏州城内的工商业大体上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半城以发达的丝织手工业而著称,西半城则以商业贸易而闻名,所以西半城往往比东半城喧哗。画家徐扬所选取的便是西半城的金阊门、银胥门一带。

  据粗略统计,加上苏州城外的水乡古镇木渎和风景名胜区虎丘,全画共有人物12000多个,大小官船、货船、客船、画舫以及竹筏等400多条,街市上可辨认的店铺共260多家,涵盖了珠宝、鞋帽、凉席、乐器、盆景和丝绸棉布等50多个手工行业。除了经营本地土产,还有很多来自外地的名产,有些甚至来自国外。因此,《姑苏繁华图》被认为是研究“乾隆盛世”的重要历史资料。

  找借口,溥仪将名画送出宫

  古往今来,许多知名的收藏家都会在自己喜欢的作品上钤印,《姑苏繁华图》也不例外。此图共有印章十七方,除了“东北博物馆珍藏之印”外,其余十六方均出自皇帝之手。其中,仅乾隆个人的印章,就有十二方之多。据悉,乾隆晚年时仍会隔三差五地观赏此画。由此可见,乾隆对《姑苏繁华图》的喜爱之情。

  乾隆以后的皇帝在《姑苏繁华图》上印章的有两人,一位是嘉庆,另一位就是末代皇帝溥仪。

  清王朝覆灭后,《姑苏繁华图》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梦想中的出国留学和以后的生活费,此画连同许多珍贵的宝物被末代皇帝溥仪找借口赏赐给了弟弟溥杰,从而“名正言顺”地被带出了紫禁城。

  1924年,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皇宫。逃到天津的溥仪靠变卖文物维持生活。1931年,溥仪在长春当上了伪满洲国的皇帝,《姑苏繁华图》连同其他珍宝一起被放置在长春伪皇宫的小白楼内。

  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溥仪带到长春的《姑苏繁华图》散落民间,之后辗转到沈阳,由当时的东北博物馆(如今的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并根据画作的内容由《盛世滋生图》改名为《姑苏繁华图》。本报记者 袁娜 

  专家连线

  戴立强,1951年生,辽宁省博物馆艺术部主任,研究馆员。其“《清明上河图》研究系列论文”获“2009年辽宁省文化艺术科研成果一等奖”。

  北京烤鸭出自苏州 清朝已有环保法令

  如果你认为慈善与环保只是现代文明的专利,那你就错了。《姑苏繁华图》中所画的木渎的社仓、山塘的义学和普济堂等正是清代的慈善机构。

  本期讲堂我们连线了专家戴立强,他从清朝时期的小事入手,讲述了清代苏州为何如此繁华。

  华商晨报:《姑苏繁华图》中处处可见酒旗飘扬,有的酒楼还改造成亭台楼阁的样式,这是否可以证明当时的苏州十分注重饮食?

  戴立强:“苏帮菜”注重时令,崇尚新鲜,而且还常在精巧上大做文章。明清时期,苏式菜肴、蜜饯、糕点在讲究“色、香、味、行、器”协调搭配的同时,还在制作工艺上借鉴绘画、书法、雕塑等技法,使苏式烹饪与精美的艺术画上了等号。

  据说,连北京烤鸭都是从苏州传过去的,因此保留了烤鸭之前要涂蜂蜜、饴糖,吃的时候要用甜面酱等苏帮重甜的记号。

  同时,受到经济的刺激,当地饮宴之风尤盛。婚丧嫁娶、文人小聚、百姓集会等均要摆酒设宴,场面十分盛大。据记载,当时仅虎丘七里山塘,酒楼菜馆就不下百户。于是有人发出感叹“天下饮食衣服之侈未有如苏州者”。

  华商晨报:《姑苏繁华图》被认为是研究清代苏州的百科全书,除了衣食住行方面,还有哪些地方得以体现?

  戴立强:《姑苏繁华图》的尺寸虽长,但却仅挑选了“一村(山前村)、一镇(木渎镇)、一城(苏州府城)、一街(山塘街)”四段。其中木渎的社仓、山塘的义学和普济堂等处,被认为是苏州早期的慈善机构。

  为保证社会的安定与发展,乾隆初登大宝之时,便向全国发布了“各州县设立养济院”的敕令,于是苏州的慈善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吴县志》等文献中记载的就有117个。

  此外,在苏州虎丘山下,山塘街头还画着一块刻有“奉宪勒石永禁虎丘染坊碑记”的石碑,这是乾隆年间官府为保护山塘河水所立的水质保护法规,也是迄今世界上可考的第一个环境保护法令。

  由于丝织业的发达,清代苏州虎丘附近染坊众多,排放的废水使得山塘“满河青红黑紫”,并且河道淤塞。在此情形之下,苏州府立法规定将山塘地区的染坊移出古街,杜绝了山塘地区的水污染。本报记者 袁娜 

  宝贝档案

  名称:姑苏繁华图

  曾用名:盛世滋生图

  作者:徐扬

  尺寸:画心纵36.5厘米、横1241厘米

  完成时间: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特色:画卷共绘12000多个人物,官船、货船等400多条,店铺260多家,手工行业50多个

  收藏地:辽宁省博物馆

  展出地: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

  《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