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道长南皇套外观:七律——喜读?痴梦潇湘?《学诗笔记?1——1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48:32

七律——喜读 痴梦潇湘 《学诗笔记 1——13》

 

每生灵感笔花勤,

敢夺随园月二分。

手有龙泉山让路,

心奔铁马岸拿云。

东坡酒举江飞雪,

子野诗成织柳裙。

极目时空应共此,

风骚不让百年文!

原文地址 (1-8)作者:痴梦潇湘

1、诗歌起源于何时?

许多人脱口而出:诗经,事实上该观点是荒谬的,因为它基于两个错误的假设:最古老的诗就是诗的起源;史料中记载最早的就是最古老的。从根本上说,诗只是语言中一种稍微高级点的表达形式,从简单语言到高级语言的进化是渐进的,问诗起源于何时就如同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无趣。

我的读后感:
可以这样认为——诗词,是音乐化的语言。


2、诗歌的本质是什么?

诗歌的本质是有节奏的语言,考证史料不难发现诗歌、音乐、舞蹈本是同根生,其遗传的特质都在于节奏,音乐是纯听觉的,舞蹈是纯视觉的,诗歌兼之。

我的读后感:

我的理解是,诗歌的本质,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和共鸣人的思想。


3、诗歌是文字游戏吗?

诗歌与文字游戏都是较为高级的语言形式,它们都可能采用各种文字技巧,区别在于诗歌的目的是兴观群怨,文字游戏的目是取悦他人或卖弄自我。大体上说,“灯谜诗”算不诗歌,只能是文字游戏,所以咏物当寄意以赋予诗性。

我的读后感:
我是这样想,诗歌应是一种语言体操。至少是一种精神太极拳。


4、美的本质是什么?

诗歌有唯美的倾向,那么美的本质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一种价值关系,主体(心)与客体(物、事、人)关系中的一种,简单地说就是物的某种属性能满足心灵的某种需要,进而在心里产生满足感。因此美的产生取决于物,也取决于心,美不是物的属性本身。诗歌是搭在心与物之间的桥梁,不论是欣赏还是创作,都应当用心去体验。

我的读后感:
我的体会是,美的本质是,善于发现并善于来表达主客观,

 

5、诗歌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与读者存在如下关系:客体→作者→诗歌→读者,诗歌的作用在于将原始的客体再现于读者眼前,并将作者的感情传递给读者。总的来说,诗歌充当一种媒介,向读者传递三方面的信息,首先是原始的客体,所谓诗中有画,相当于一个相机,读者可以重现当时的景象;其次是意象,它是经过作者取舍加工而赋予感情的客体,这是诗歌内容的主体,所谓观其诗知其人,读者可以一定程度了解作者本人;最后是客体与作者的关系,传递这一信息是诗歌的终极目的,直接结果是引起读者的共鸣,也就是将客体与作者的关系转移给读者,使读者亲临其境。

我的读后感:
我想,诗歌应当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6、直觉与理性?

要了解“直觉”的内涵,不妨从其反面“理性”去理解,简单地说就是感性、表象。由于直觉是由眼睛产生的,或者说不经深入思考产生的,作者与客体的关系简单直接,因此最容易将这种关系转移给读者而产生共鸣。相反的,“理性”是经过深入思考产生的,这种思考使得作者与客体的关系变得非直接,也就是作者与客体间的距离被大大延伸,将这种关系转移给读者的前提是读者一样理性。唐诗注重直觉,宋诗注重理性,读唐诗像赏画,看宋诗如坐禅。

我的读后感:
我的观点是,应遵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善于发现,并善于加工表达主客观材料。


7、隔与不隔?

王国维提出了这样一个前人未曾道破的概念,遗憾的是只有诗例却没有理由。就我的理解,隔指的是主体认识客体的障碍,有障碍则雾里看花,无障碍则语在目前,跨越这些障碍需要理性的思考。比如用典就是设置障碍,因为典故是用眼睛看不到的,必须经过大脑思考才能拨开云雾,因此“池塘生春草”是不隔的,反之“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是隔的。

我的读后感:

隔指的是主体认识客体的障碍”分析得极为经典扼要!

说白了,就是一层窗户纸。


8、评诗有绝对标准吗?

如前文所述,美是一种关系而不是物的属性本身,诗歌评价(类似审美)所依据的也是一种关系,即诗歌与读者的关系,绝对的好诗是不存在的,因为优劣不是诗歌本身的属性。比如一首诗大量用典,通晓出处的人食之如饴,不懂典故的人就味同嚼蜡了。一般情况下,直觉、非理性、不隔的诗易于被人认可,理性、隔的诗虽不入大众眼,但也有少数人趣在其中。诗被众人追捧自然是好,但即便只有一人接纳,那也无妨,因为这就是知己,真理总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我的读后感:
我个人认为,诗歌,应首先成为一种武器,然后才能找到其依附的理论。另外,与其大量用典,不如开个考古商店。因为,社会毕竟是个宝塔层次。

 

9、诗歌与其它文学形式的区别在哪?
节奏或者说音律,歌词也算得上是诗歌的衍生物。比如:
古诗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新诗版:从前我去时,杨柳正摇曳;今我又归来,已降雨兼雪。
散文版:从前我走的时候,杨柳在风中摇曳;现在我回来了,已经下大雪。
三种版本意境相似,新诗版保持了部分节奏,也留住了部分韵味,散文版就意蕴全无了。
我的读后感:
三种版本意境相似,而且举例令读者一目了然,随园再世。

 

10、节奏是如何产生美的?

人具有理性,喜欢整齐而不喜欢杂乱,因为整齐代表着规律,规律可以为人所掌控,而杂乱则预示着危险,因为我们不知道下一步是什么。我们希望能预料一切,语言也一样,我们更愿意早早地知道下一句几个字,发什么音,本能地作出准备,该什么时候吸气什么时候呼气都能有计划地配合,最终得到身心的满足。

我的读后感:

节奏产生美,我认为,新生婴儿的啼哭也是多种版本的音乐之美,关键是发现。

 

11、影响节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一是句长,二是停顿,三是押韵,四声则影响甚微,所以七言绝句与七言古绝的节奏是很难分辨的。

我的读后感:

影响节奏的主要因素是——律动。

 

12、格律是什么?

格律是经验的总结,或者说是成熟的理论,能解释不少音律问题,但不是全部,更可怕的是会影响诗意。写诗可按律也可不按律,但不按律的前提是你真的不需要前人的经验。

我的读后感:
“写诗可按律也可不按律,但不按律的前提是你真的不需要前人的经验”真真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三种诗歌版本了。

 

13、如何看待新诗?

新诗运动打破传统形式,却也没有形成新的形式,乃至新诗无规矩无理论,当然也不能这么说,新诗还是有些理论的,但都是从西方照搬来的。按前文所述,诗歌区别其他文学形式的根本是节奏,而每种语言节奏的产生条件是不一样的,西方理论也就不能适用于中文诗歌,因此新诗一百年来作品虽多,动人心者不及流行歌曲。过分迷恋感情的自然流露,而忽略声韵节奏,作诗如说话,新诗与散文无区别。当然新诗作者也发现了这点,试图竭力将新诗与散文区别开来,于是千方百计雕奇镂巧,所谓自然流露有名无实。

我的读后感:

新诗与散文无区别”鞭辟入里,直击要害。我最喜欢短小精悍。一句话,万万不可为了稿费而拉成裹脚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