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记 txt:丧钟这样敲响:大清皇朝是怎样错过第二次机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02:54
廿一日,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将主张变法自强的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重新训政,康有为、梁启超在外国友人的帮助下潜逃香港和日本;谭嗣同拒绝有人要他出走日本的劝告,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把自己的诗文和书稿交给即将出逃日本的梁启超,决心为变法牺牲。九月廿八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等六人被斩首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戍六君子。

谭嗣同舍身变法的壮举,泣天地、惊鬼神,历史,记述了这一切。

六年以后,也即一九零四年,日俄战争爆发。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国力渐增,一八九五甲午战争中打败清军,迫使清朝签署马关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军费二万万两白银等。

由于沙俄的黄俄罗斯计划和日本夺取中国东北的政策发生冲突,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日本积极准备对俄作战。一九零三年起,日本与沙俄为分割中国东北多次举行会谈,未能达成协议。一九零四年二月,日本对旅顺口的沙俄舰队发动突然袭击,日俄战争爆发。直到八月,双方在旅顺口附近多次海战,沙俄舰队受到重挫。

同时,日军一路从新义州渡鸭绿江,攻占九连城、凤凰城、宽甸、本溪湖,进逼辽阳,牵制驻辽沈的俄军主力,同时另一路从貔子窝登陆,攻占金州、营口,切断了俄军主力与旅顺口及海上之间的联系。九月,经过激战,俄军主力自辽阳撤退至沈阳。次年一月,旅顺口俄军败北。日军进占开源、铁岭,因实力消耗过大,无力继续进攻,双方陆战呈胶着状态,沙俄从欧洲调舰队东驶,结果于五月间在对马海峡全军覆没。

由于沙俄国内爆发革命,沙皇政府急于早日结束战争,日本虽然在海、陆两个战场获胜,但也无力继续进攻,一九零五年六月,在美国调停下,日、俄各派代表赴美议和,九月五日,签署朴次茅斯条约,双方除铁路警备对外,同时撤退在中国东三省的军队;俄国将租自中国的旅顺口和大连湾、长春至旅顺口的铁路及其他权益全部移交日本。

日俄战争爆发以后,清朝政府曾经希望、并且预测沙俄会获胜,并且制定了亲俄外交方针,顽固派认为日本不过一个小小岛国,无法与地大物博的老牌帝国沙俄相抗衡,而且实行君主立宪是以权与民,士兵在战场上一定各顾其命,沙俄是君临天下,令行禁止,结果一定是俄胜日败。

立宪派则反驳说,国家的强盛首先不在大小,而在于精神,日本虽小,立宪以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朝气蓬勃,而俄国虽大,腐败的状况跟满清相似。另外,民权是天赋权利,“故立宪国民每至战阵之场,各以保守天权为务,生死不计也,而这是专制之国以军令示威者所可同日语耶?”战争的结果证明了立宪派的正确,表明这场战争不光是两国军队的竞争,而且也是政治的竞争。

当时立宪对于很多中国人的吸引力,其实并不在于对君权的限制,而在于可以救亡。此后,更多的人相信立宪可以富国强兵,舆论、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连原先反对立宪的一些守旧派也开始倾向支持立宪。

一九零一年,自慈禧颁谕同意变法以来,虽有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等一系列措施,但不外乎洋务旧议和几年前维新派的举措,新政并没有重大进展。到了一九零五年,终于不能原地踏步了,这一切与立宪派的努力推动是分不开的。

立宪是在体制之内的改良,因此立宪派能够说服满清王公大臣、封疆大吏接受他们的主张。一九零四年春,众多大臣上奏,或要求派臣出洋考察新政,探索适合满清国情的政体方案。出使法国的大臣孙宝琦则上折明言应该立宪:各国之立宪政体洵可效法,应仿英、德、日本之制,定为立宪政体之国。这些奏折虽未被清廷所接受,却引起了社会巨大的反响,使立宪派深受鼓舞,加紧活动,赞同立宪的王公大臣也越来越多。

一九零五年一月,出使日本的大臣杨枢奏请立变法大纲,仿效日本之立宪政体。六月以后,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岑春煊等或联名或单独上奏、有人还多次上奏要求立宪,甚或详细提出十二年为期,八位总督中已有五位主张立宪,而主张立宪的巡抚和驻外使节更多。深受慈禧倚重的军机大臣瞿鸿机和奕这时也支持立宪。在这种情势下,清廷在七月十六日发布谕旨同意出洋考察政治,曰:方今时局艰难,百端待理,朝廷屡下明诏,力图变法,锐意振兴,数年以来,规模虽具而实效未彰,总由承办人员向无讲求,未能洞悉原委,现在决定派员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嗣后再行选派,分班前往。

此谕并未提到立宪,但终究是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标志,海内外曾给予厚望。有外国媒体认为,中国已经如梦方醒,而京城内外,商界学界,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学界谱诗词,军界奏军乐,商界则预置金花彩烛,准备隆重欢送五大员出洋考察政治。十一月底,清朝又下令成立考察政治馆,其职能是研究、编选各国宪政资料供朝廷参考,在预备宪政的路上又迈出一小步。经过一番周折,五大臣终于在十二月底离京,踏上出洋考察政治的行程。

一九零五年清政府的另一个重大举措是废科举。洋务运动时期,近代新式教育开始在中国出现,经几十年发展,科举制对新式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束缚越来越明显,显然早已过时。一些洋务大员和维新派人士对科举制度早就多有抨击,但还没有人敢正式提出废科举。一九零五年九月,张之洞、袁世凯、赵尔巽、端方等将军、督抚终于会衔上奏,要求停开科举。清廷谕令从一九零六年开始废除已有千余年历史的科举制。这也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到这时,可以说,导致光绪皇帝被囚禁、康梁亡命海外、谭嗣同等六君子喋血北京菜市口的戊戍变法的内容,已经在人们展望之中。遗憾的是,清政府在重重压力下迈出这不小的一步以后,却又基本踏步不前。这时,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就只能是革命了。

下面再来看当时的革命形势。

一八九四年底孙中山在海外创建兴中会,并于次年秋发动了广州起义,这是革命者第一次武装起义。

到一九零五年,孙中山开始革命已经十年了。国内形势开始悄悄发生变法。这段期间,他曾于一九零零年秋发动惠州起义,起义虽失败了,却在国内外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此时孙中山明显感到民心在变:五年前的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都当他是乱臣贼子,连亲人都将他视为洪水猛兽;而此时基本听不到一般人的恶言恶语,有识之士还为他惋惜,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十年间社会矛盾则更加尖锐,随着国内新式教育迅速发展、出国留学盛极一时,与传统文人迥异的现代知识分子人数骤增。他们深受新思潮影响,成为革命派的重要力量。一九零三年前后,革命小团体纷纷涌现,并形成办刊办报、出书宣传革命思想的热潮,短短两三年间出现的政治性刊物就有近20种。

在许许多多的革命小团体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会和光复会等。一九零五年八月,孙中山、黄兴等人,将分散的革命小团体联合、统一起来正式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当年十月创办在革命宣传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机关刊物《民报》。全国的革命力量凝聚成一个统一的组织,因而变得空前壮大。在同盟会成立大会上通过的《军政府宣言》规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同年十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辞》中,首次将这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使革命派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基础,深深地影响了以后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的命运。

满清慈禧太后对立宪抱着敷衍的态度,只想安度晚年,而满清贵胄却另有打算。一九零五年十一月六日颁布的中央官制改革方案,表明预备立宪不但有名无实,反而显露出满清贵族借立宪以集权的迹象,从而引起各省官绅的普遍不满,发动了召开国会的请愿运动,面对这种情形,满清政府直到一九零八年才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九年以后正式召开国会,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钦定宪法大纲》以保障君权为核心,给予皇帝的权力与专制君王并没有多大差异。

虽然感到时局危殆,但满清政府对历史趋势和民心所向,却没有真切的了解和感受,没有珍惜、把握民情民意,在立宪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而是徘徊不前,归根到底,它不愿意放弃任何权力和利益,相信自己的力量仍然强大,一切都在它控制之中。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民心民意都指向政体变革的形势下,仍然一意孤行,希望一切照自己的如意算盘发展。

满清政府错过了一八九八年的机遇,又错过了一九零五年的第二次机遇,终于没能把握住历史机遇,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发,敲响了满清皇朝专制政权的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