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悲伤插曲:植根香港的革命種子--楊衢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3:17:37
辛亥革命的成功,歷史言論一面倒地歸功於孫中山。不讀歷史的人,看電影也知道,一場革命的成功背後,必有無數英雄倒地。楊衢雲是其一,他祖籍福建,生於廣東,自幼隨父親移居香港,就讀香港聖保羅書院。開辦輔仁文社培養革命思想,與孫中山創立興中會成為首任會長。史學家康德剛在其著作《晚清七十年》中提到:「一部『中國近代革命史』,是應該從楊衢雲開始寫的。」



楊衢雲堂姪楊興安繼承父親之志,研究中國近代史及楊衢雲事跡,望能引起香港對先烈事跡的重視。

早於辛亥捐軀革命

去年陳可辛電影《十月圍城》,張學友飾演的楊衢雲甫開場時,便在學生圍繞下於輔仁文社外遭暗殺,其時為1901年1月10日,距離1911年10月10日決定性的那場武昌起義,還早十年。或許電影會提醒觀眾,在這場革命的初期,香港的知識分子已深植革命思想。楊衢雲,是當中的關鍵人物。

在我們接受的中國歷史教育中,或許沒有詳細描寫楊衢雲的事跡,只交代了辛亥革命的起因、過程與影響,或者我們可以從楊衢雲成立「輔仁文社」說起。1890年,楊衢雲與謝纘泰(原名謝贊泰)等人匯集一班學兼中西的愛國青年,於中環百子里一號成立輔仁文社,並擔任社長。初時主要研究新學,後來由於中國朝政腐敗,他們開始議論時局,革命思想因此深植心中。1895年初,孫中山帶同在檀香山籌得的萬多元經費來港,在尢列介紹下認識楊衢雲,兩人的革命思想相近,一拍即合成立「興中會」,由楊衢雲擔任會長。


楊衢雲的堂姪楊興安對於這段歷史頗有研究,他提出了與歷史不盡相同的看法。廣為世人熟悉的興中會,是辛亥革命中的一個重要組織, 楊興安指,若沒有輔仁文社本身的基礎,孫中山想必難以在來港的短短數月間,動員足夠的人力物力。興中會成立同年,楊衢雲與各成員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但未成功,孫中山與楊衢雲成為清朝通緝人物。1900年,楊衢雲再次策劃惠州起義,堅持廢除帝制實行共和政體的革命思想。惠州起義失敗後, 楊衢雲回港教授英文, 於1 9 0 1年,在其結志街五十二號寓所內遭刺殺。

還原先烈史實

沒錯,不少歷史記載都指楊衢雲被刺殺於課室內,楊興安近來重新出版其父楊拔凡的《楊衢雲家傳》時指,歷史上對於楊衢雲的一些描述,未必全屬正確。

楊興安的父親楊拔凡與楊衢雲是堂兄弟, 兩人年紀有段差距, 楊衢雲被殺時, 楊拔凡仍未出世, 關於家中成員的事,楊興安說一開始時,大家都避而不談:「因為楊衢雲是革命分子,他死後家族中人都不敢提起這件事,甚至連他寶貴的遺物也棄掉,後來我爸爸是在楊衢雲的姐姐和大女兒口中,得知他的事跡。」在楊家人口中,楊衢雲從小已經見義勇為:「當時英國殖民時代,一般百姓都不敢得
罪水兵,但楊衢雲有膽量站出來,指證那些欺負中國人的水兵。楊衢雲父親早年行船,教懂兒子很多事,包括英文,因此不到三十歲,楊衢雲在社會的上、中、下層已很吃得開,結識了不少有識之士, 開設輔仁文社教英文。」有一份熱血、對時事特別敏感,當八國聯軍入侵清廷時,輔仁文社的一班青年都熱血沸騰, 醞釀革命。

早在孫中山來港創立興中會前,香港的革命思想已趨成熟, 革命能夠成功,香港一班烈士功不可沒。但歷史上,我們都只歌頌孫中山,對於這些烈士絕少提及。楊興安表示,其中一個原因是由於蔣介石想鞏固自己的地位:「當時蔣介石地位不穩,為了突顯自己的正宗統領,大力推崇國父孫中山。」而楊衢雲的功績,則長年被埋於無名碑下。

無名英雄

楊衢雲被殺後,其戰友謝纘泰將他葬於跑馬地的香港墳場,為怕清廷追兵尋得楊氏之墳,令死者不得安寧,故刻意略去名字,只以斷柱為誌,並留下「6384」這組號碼。至今,楊衢雲的墳墓仍在原地,依然只有一組數字以作紀念。十年前,楊興安曾遞信古物諮詢委員會,望能將楊衢雲之墓列為古蹟。直至今年,古物古蹟辦事處才回覆答應在墓邊豎立一個說明牌,但是否列為古蹟,則仍在考慮中。

1 8 9 8 年拍的紀念照, 當時楊衢雲坐於前排中間,孫中山站於後排,蔣介石曾願意付出一百萬元取回這張相片, 不想此相流入民間。


《楊衢雲家傳》1955年由楊興安父親楊拔凡編著,去年尾,楊興安再作整理出版,詳細記 楊衢雲與革命的關係,也澄清了多處歷史上對楊氏的誤記。


楊興安多年來爭取將堂伯父楊衢雲的墳墓列為古蹟保護。墓碑沒有任何提字,只在碑底座刻上「6384」,墓碑以青天白日圖紋作裝飾,暗示碑主的身份,斷柱表示死於非命。